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四上《植物的叶(二)》教案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9.62 KB
- 文档页数:6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反思精品版《植物的叶2》教学反思课堂中我注重了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从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
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见解。
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因而,这一学习本身就十分注重“过程”展开、“方法”的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尽力避免一味追求实验结果、追求确定实验路径的不当做法。
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
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个性倾向不一,因此,有时虽然把他们分配到同一小组内,并且也对他们每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有个别学生非但不参与合作,反倒要消极地拒绝别人与他们合作。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合作,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
植物的叶(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教学准备:1.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 浓度为 70% 一75 % ) 、绿叶、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
师板书:植物的叶(二)二、学习新课1.了解赫尔蒙实验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讨论、汇报: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
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
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闻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实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
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
2.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 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
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
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10植物的叶(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科学家海尔蒙的实验,鼓励学生学习他为弄清一个疑难问题,坚持长年进行实验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根据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根据海尔蒙实验推想植物所需养料的来源)。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叶里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制造养料和氧气,从而建立初步的"光合作用"概念。
学习重点:
认识叶的光合作用,培养分析能力
学习难点:
认识叶的光合作用,培养分析能力
学习准备:
绿色植物、铁架台、双向夹、铁环、石棉网、酒精灯、锥形瓶、大烧杯、酒精、热水、火柴、棉絮、镊子、显微镜、叶的构造切片、相关的挂图和课件等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11、叶的光合作用
光
二氧化碳 + 水养料 + 氧气教后记:。
小学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植物的叶(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
1.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
(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方法)
使用‘学乐师生’APP录像、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2.了解赫尔蒙实验
(1)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为什么只浇雨水? 实验结果怎样?
(2)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3.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
(1) 查阅资料认识叶的内部构造,了解叶片中含有叶绿素。
(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叶绿体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4. 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1。
《植物的叶》教案修改说明及反思教材分析学生在认识到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很容易想到根吸收的水分怎样排出的问题,本课就是遵循这一思路设计编排的。
由于叶的光合作用学生研究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科采取了描述科学家进行实验的过程,让学生间接的获取科学家所证实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我们把这一环节安排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
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板书:植物的叶(一)(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聚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11、植物的叶(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叶子可以除去绿色的事实。
2、在了解科学家所做的光合作用的实验中,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
尊重科学家收集的实验证据,但不迷信权威。
3、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知道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知道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教具准备:一片绿叶、多媒体、课件、学具一套。
学具准备:一片绿叶、课件、大、小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木夹、热水(用保温杯盛着)、酒精提前倒上15毫升、火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看,我这儿有一片叶子,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植物的叶子吗?那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植物的叶子?我也搜集了好多植物的叶子的图片,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绿叶视频。
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植物的叶,都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11、植物的叶(二)。
板书课题。
(二)探究1.你刚才看到的叶子都是什么颜色的?是的,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
(课件2)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结构,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
这种颗粒叫叶绿体。
第1页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
我们能不能把叶子的绿色去掉呢?如果能去掉,去掉的又是什么物质?想不想动手实验一下?2.先来清点一下实验器材:再来看一下实验步骤(课件3,指名读)注意:(1.)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及时做好记录。
(2)注意安全。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现在请各小组迅速盖灭酒精灯,整理实验记录单,准备交流汇报(课件4)各组汇报,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出,除去叶子中的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三)了解科学家的实验。
1.现在我们知道了叶子中含有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
那么叶绿体到底还有什么重要作用呢?这儿有几个科学家做的实验,可以帮我们揭开谜底。
(课件5)师读出实验过程,柳树的营养从何而来呢?。
《植物的叶》计方案适用范围: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掌握叶的概念;2、会选取完整的叶;3、会综合应用感官、使用恰当的工具有顺序地观察植物的叶。
教学重点会综合应用感官、使用恰当的工具有顺序地观察植物的叶。
教学难点:建构叶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出示一株植物的图片,提问:你能说出这株植物六大器官的名称吗?请你画出植物体六大器官的概念图,并作简要解说要点。
(二)出示照片,同时解说:这是老师从校园里采集的植物,其中1至8每个圈中的叶都来自同一枝条。
提问:你能把里面完整的叶子找出来吗?怎样确定是否为完整的叶?怎样取得一片完整的叶?二、探究新知(头脑风暴)(一)取叶的方法:叶生长在茎上,茎上有腋芽和顶芽。
先找茎,然后直接从茎上取下完整的叶;应该从同一枝条上取下多片相同与不同的叶,包括嫩叶、成熟叶和老叶,对它们进行比较观察,获得叶的共性和个性。
(二)叶的概念: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多为绿色的扁平体。
叶柄是叶的细长部分,上端与叶片相连,下端与茎相连。
托叶是柄基两侧所生的小叶状物。
不同植物上的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形状多种多样的。
2、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
有些叶只有一或两个部分,称为不完全叶。
其中无托叶最为常见,如茶的叶;同时无叶柄和托叶的无柄叶,如荠菜的叶。
缺叶片的较少见,如台湾相思树,除幼苗时期外,全树的叶都不具叶片,都是由叶柄扩展而成。
3、叶分单叶和复叶两类:有的植物一个叶柄上只生一张叶片,称为单叶;有的植物一个叶柄上生许多小叶,称为复叶。
4、辨析单叶和复叶:要点:总叶柄上没有芽,而茎上有腋芽和顶芽。
(三)叶的观察1、观察叶柄:不同植物的叶柄的形状、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毛等情况不一样。
2、观察叶片:(1)有顺序地观察。
可以先观察叶片的形状,接着观察叶尖、叶基、叶缘、叶的缺刻、叶脉(判断是网状脉、平行脉还是叉状脉),最后比较叶正面和背面在颜色、表面粗糙与光滑程度、表面是否有毛等情况。
11 •植物的叶(二)课型:实验课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叶的蒸腾作用之后,进一步研究叶的光合作用。
由于叶的光合作用学生研究起来冇一定难度,所以本课采取了描述科学家进行实验的过程,让学生间获取科学家证实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口标: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知道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2.技能目标:在了解科学家所做的光合作用的实验屮,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科学家收集的实验证据,但不迷信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让学生知道植物的叶内含有叶绿体,了解叶的光合作用的意义;认识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教具学具的准备: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实验器材:大小烧杯、石棉网、三角架、酒精溶液、木夹、绿叶、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师:我们的食物來口于动物和植物,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植物。
那么植物的养料來自哪里?是谁为植物制造了养料?今天我们学习植物的叶(二)(板书课题)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研究植物的叶1、提出问题:植物的叶了一般都是绿色的,这告诉了我们什么?2、学生猜想。
(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结构,就会发现叶屮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一般都是绿色的。
3、除掉叶中的绿色(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可不可把叶子的绿色去掉?把绿色去掉会是什么样?(2)学生猜想。
(3)实验验证。
a:演示实验先把叶子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用木夹夹住小烧杯,把它放在装冇水的大烧杯里,点燃酒精灯,加热两分钟后灭火,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留在酒精中的绿色是什么让学生假设、猜想。
(任由学生自由想彖,发散思维)(4)教师小结:叶子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索,所以叶子是绿色的,通过刚才的水浴, 叶绿素被分解了,所以叶子就不在是绿色的了。
11、植物的叶(二)
【实验目的】分离叶绿素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2个烧杯(一大一小)、新鲜的绿叶、浓度95%的酒精、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观察、实验步骤】
1.把一片绿叶放入小烧杯中,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小烧杯放入一个大烧杯中,在大烧杯中倒入热水。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上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及结论】
过一会儿,会看到小烧杯中的无色酒精变成绿色。
将叶片加热煮沸,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
叶绿素跑到酒精中,酒精变成了绿色。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分析】《植物的叶》是教科版科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和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了解植物的叶的外形特征,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比较各种叶的异同。
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植物的叶各种各样,为什么都叫叶?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从而找出叶的结构特征,都有叶柄和叶片,叶片上有叶脉。
然后引领学生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有什么不同,体会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观察同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知道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感悟生命历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自己的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捡一些落叶。
教师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出示课件中绚丽多彩的树叶图片。
2、课前要求大家去捡树叶,现在请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
(检查评价完成情况)3、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林子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落叶,你是在什么地方捡的树叶?今天我们学习植物的叶。
(揭示课题)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1、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强调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然后记录下来。
三、观察比较树叶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树的叶吗?2、讨论:你们捡的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叶吗?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叶,或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植物的叶(二)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准备: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浓度为70% 一75 %) 、绿叶、火柴等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一)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1、教师展示大量的绿色植物,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的)2、师: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学生猜测:可能是绿叶里面含有绿色的物质)3、师:我们应该怎么做?4、学生回答:如果能把叶子的绿色去掉,再观察去掉的是什么物质就可以了。
5、教师演示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灯中隔水加热,指导学生观察绿叶和酒精颜色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6、教师讲述:科学研究表明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如果去掉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1 、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
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
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2、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
还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几个问题: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呼出什么气?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各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2) 教师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
---------------------------------------------------------------最新资料推荐------------------------------------------------------3《植物的叶》参考教案青岛出版社(五·四学制)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植物的叶》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教学准备 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
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板书:植物的叶。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1 / 8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四上《植物的叶(二)》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
过程。
教学准备:
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浓度为70% 一75 %) 、绿叶、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一)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1、教师展示大量的绿色植物,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的)
2、师: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学生猜测:可能是绿叶里面含有绿色的物质)
3、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4、学生回答:如果能把叶子的绿色去掉,再观察去掉的是什么物质就可以了。
5、教师演示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灯中隔水加热,指导学生观察绿叶和酒精颜色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
6、教师讲述:科学研究表明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如果去掉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
1 、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
(1)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
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
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
2、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
还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呼出什么气?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2) 教师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食物),动物
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
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
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
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
2 、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为什么?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为什么? 四、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1 、植物的叶(二)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猜想、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感慨提炼实验结论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了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附送: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四上《植物的叶(第一课时)》word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
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
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聚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
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轻易找到气孔。
)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
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
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
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
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
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
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 学生讨论回答。
(4) 教师讲解。
3.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
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