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Abstract 】Chinese n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has a long history,since the Zhou Dynasty has records can bechecked.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skills of craftsmen of all dynasties have been passed down continuously,the cost knowledge has been gradually accumulated,foreign advanced cost management experience has been integrated from time to time,and China s cost management has been reformed,developed and improved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national conditions.Taking the time as the clue an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cords,the Zhou Dynasty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from the feudal dynasty to the present,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and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present.From the two aspects of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cont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the development succession is sorted out in detail,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st management in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 is summarized.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cost management in various stages,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irection of improvement,and summarizes the three trend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cost management.By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st management,it can help cost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st management,and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under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 in China.【Key words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Historical development;Analysis of development;Future tendency"""History of Civil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in ChinaYin Zhijun ,Ding Xu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China )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梳理尹志军丁雪(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摘要】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历史悠久,自周朝便有记载可查。
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与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相接轨,专业方向涵盖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经营、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承包等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工程咨询、工程项目施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相关工作,专业覆盖面宽,从业范围广,社会需求大。
资格考证:EMCI)等。
发展状况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是在管理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国际工程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早些时候,国际上诸所大学院所中开设工程管理这门专业的也是寥寥无几,只是侧重于某些重点方面进行专门的专业教育,高,将对工程管理专业及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挑战。
如何使工程建筑在质量、监理的水平以及创意上有所突破,都需要工程管理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在建筑施工组织和技术、工程开发和经营、财务的滚动和回收、整体规划的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工程管理的升级和同步发展,以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
业等等。
就业状况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
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
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中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修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政策,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完善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脱颖而出的市场机制。
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招聘外地人才细则》等政策,使外地专业人才留京之路进一步拓宽。
工程预算发展历史工程预算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所需资源(资金、人力、材料等)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种管理工具。
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化和工程管理的发展,工程预算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工程预算的发展历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逐渐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对工程项目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有必要进行管理。
然而,早期的工程预算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系统化和科学化,大多是以经验和直觉为依据,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现代工程管理理论的建立,工程预算开始获得更多重视。
在美国和欧洲,一些企业和学者开始尝试建立起科学的工程预算体系。
这一时期,工程预算主要侧重于资金的分配和控制,预算编制主要以项目的建设成本为基础,考虑到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设备投入等因素。
到了20世纪中叶,工程预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程预算开始应用数字化管理工具,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时,预算编制不再仅仅关注建设成本,而是更加注重对项目风险、资源分配和进度控制的综合考虑。
同时,工程预算开始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包括建筑、能源、交通等。
预算编制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包括单项预算、项目预算和组织预算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程项目的日益复杂化,工程预算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预算编制需要考虑全球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同时要应对项目投资风险、环保要求、质量控制等新问题。
与此同时,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的快速发展,为工程预算提供了更多创新的方法和工具,例如基于模型和仿真的预算编制、多元化的成本估算技术等。
总的来说,工程预算发展历史中经历了由经验主导到科学化、由粗略估算到全面管理的过程。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和工程管理的不断完善,工程预算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工程预算编制和管理能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交付提供重要保障。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发展历史在早期的建筑工程中,合同管理的概念并不成熟,往往以口头协议或简单的书面记录来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随着工程项目的增多和复杂性的提升,这种非正式的合同形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违约风险高、纠纷解决效率低等。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开始受到重视。
各国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合同的标准条款和格式,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程序,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加稳固的法律保障。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革。
电子合同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合同签署的效率,同时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使得合同信息的查询、更新和维护变得更加便捷。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开始渗透到合同管理领域,通过智能分析合同风险、预测潜在争议,进一步提升了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与此同时,国际化的建设工程合作也促使合同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
跨国界的工程合作要求合同管理不仅要符合国内法律,还要兼顾国际惯例和相关国家的法律差异。
因此,国际工程建设合同标准化成为业界追求的目标,诸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合同条件等国际标准的引入和应用,标志着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进入了全球化的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也开始注重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合同中增加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对工人权益保护的条款,体现了现代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在促进社会整体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将继续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区块链等,可能会为合同管理带来更多的创新点。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境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将推动合同管理向着更加国际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法制的完善。
在未来,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将继续演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行业需求,为全球建设工程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工程监理制度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工程监理制度是对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讲述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探索期(1978-1990)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
1979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专业从事工程监理业务的公司,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开始初步建立。
此时,监理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技术监督和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和体系。
19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监理制度和管理经验,逐渐完善了工程监理制度。
不断扩大监理范围,逐步形成了以施工、设计和施工监理相结合的完整监理体系。
加大了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为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时期的逐步完善(1990-2000)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工程监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
1993年,我国出台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首次对工程监理进行了系统性规范,明确了监理的职责和权力,并且加强了对监理机构和监理人员的管理。
此时,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基本形成,有效推动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2000年以前,我国主要对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加大了对监理机构的监管和监理人员的培训,逐步完善了监理制度和规范。
我国还加强了对工程建设监理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以及对监理结果的认可和执行力度,为后续的监理制度完善奠定了基础。
三、新世纪的深化改革(2000-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0年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了工程监理的管理和实施,包括《建筑法》、《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等,为工程监理的制度和体系完善提供了有力法律依据。
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历史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的一种制度体系。
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建设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社会的造价管理早在古代社会,人类就开始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活动,比如修筑城墙、修建道路、修建宫殿等。
这些工程建设活动都需要进行造价管理,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在古代社会,造价管理主要是由专门的建筑师、工程师和监理人员负责,他们通过经验和技术知识来制定工程造价预算和控制成本。
古代社会的造价管理主要是基于经验和传统技术,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但在古代社会,由于资源有限、人力和物力不足,对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较高。
这种情况下,造价管理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成本控制。
二、现代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形成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建设工程的复杂度和难度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求,需要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工程造价核算和成本控制,通过编制工程造价预算、进行造价核算和控制成本,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这些制度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和制度,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然后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逐步完善了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传统的造价管理到现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从简单的成本控制到综合的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北京市地方标准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演变和发展 1、1987年京建质字第255号文件。
2、1990年京建质字第238号文件。
3、1996年京建质字第418号文件。
4、DBJ-51-2000《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地方标准。
5、DBJ-51-200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地方标准。
6、DB11/T695-2009《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地方标准。
7、《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地方标准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化”的发展 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国家改革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文件----标准,复杂---简化是从人治到法制的变化。
规程修订的背景 1、国家标准发生更新变化。
新增智能、节能、消防自动喷洒等国家标准。
2、政府管理职能发生变化。
锅炉、电梯等管理。
3、原地标在执行过程中反馈出许多问题。
修订的主导思想 1、资料切实反映工程实体质量情况; 2、取消重复的、不真实的和没有意义的资料,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3、解决国家有关规范中资料要求不衔接有矛盾的地方; 4、完善理顺工程建设各方资料关系; 5、规范工程建设资料管理; 6、符合标准格式要求; 7、要从根本上解决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要什么有什么,有什么要什么”的 现象。
原规程的编制的主导思想1、突出资料的重要性; 2、资料计算机管理; 3、汇编型、指导型。
新旧标准的变化对比 1、原规程共分为12章,新规程分为10章。
2、原规程第三章“管理职责”修订为“基本规定”。
3、取消了原规程中的第四、第十二章,对其内容进行修订后合并到其他章内。
4、对原规程章节的名称进行了精简,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5、新规程中有关监理的资料不再划分小类。
本规程的最大亮点 1、主线明确,确定了谁施工谁形成谁收集谁签字谁管理基本原则; 2、取消予检和重复报验资料的; 3、突出了统一验收标准要求的检验批验收理论; 4、减少归档保存的资料,提出了过程控制资料的概念。
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史及现状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评估、控制、监督和管理的过程。
下面是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史及现状的概述。
工程造价管理起源于英国,最初是为了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而出现的。
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开始对工程建设进行立法监管,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这标志着工程造价管理的萌芽。
随后,工程造价管理逐渐传播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工程造价管理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工程造价管理概念,并在90年代初开始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
在此期间,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工程造价管理法规和标准,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快速发展。
在国外,工程造价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自己的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和标准。
这些协会和标准不仅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还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支持。
这些国家还拥有高素质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和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技术手段。
在国内,工程造价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另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国内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工程造价信息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造价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技术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工程造价管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市场方面,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将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政策方面,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监管和引导。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程造价管理队伍。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背景工程项目的存在已有悠久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军事对某些工程产生需求。
同时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能实现这些需求时,就出现了工程项目。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工程项目管理,逐步接触到工程项目管理领域。
我国于1983年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推行项目前期项目经理负责制;于1988年开始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1995年建设部颁发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2003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向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过渡有关问题的通知》。
“鼓励具有工程助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企业,通过建立与工积项目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体系,充实项目管理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资质管理规定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工程项目范围内开展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业务”。
2004年原建设部颁布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行办法》,在我国开始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的试点。
2008年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发文要求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宣传培训和实施工作。
工程项目管理主要经历的四个阶段:一.从1982年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引进世行贷款并实行招投标制开始,到1986年国务院领导提出推广鲁布革经验,为我国学习借鉴国际项目管理先进做法的探索研究阶段。
二.从1987年五部委联合颁布的计汁施 (1987)2002号文件《关于批准第一批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试点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为起点,到1993年内蒙古呼市召开项目法施工研讨会为试点推广阶段。
三.从1994年建设部在九江召开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到1997年西安项目管理工作会议推出学习优秀项目经理范玉恕先进事迹,为全面推广和深化完善项目管理阶段。
四.从1998年建设部提出全面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创建优质工程的先进经验到现在,为项目管理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规范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国际建设市场竞争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单纯劳务承包,发展到今天的工程总承包,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建筑大国。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史上及近代的重要人物泰勒(Frederick Windlow Taylor, 1856-1915)發展工作研究(Work Study)─-方法研究及工作評量(Method study and work measurement)。
泰勒出生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州﹐生長于富裕的家庭﹐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哈佛大學﹐但因眼疾聽從醫生的勸告而退學。
泰勒年輕時曾游學法國﹑德國及意大利﹐他在1883年拿到史蒂芬斯學校(Stevens Institute)機械工程學士學位(M.E. degree)。
1878年到1889年他曾受雇于密德瓦鋼鐵公司(The Midvale Steel Company)﹐他從基層的工人做起﹐升到職員﹑機械工﹑組長﹑繪圖主任﹐獲得學位后晉升到總工程師﹐那時他年37歲。
1898年后﹐他當顧問工程師﹐他最輝煌的工作是1898年到1901年服務于伯利恆鋼鐵公司(The Bethlehem Steel Company)的那段時間。
除了顧問的工作外﹐泰勒發展了各種新的制造程序﹐并且獲得上百件專利。
工作研究的目的是要確保個人的時間和才能以及每一部機器的操作時間均能作最有效的利用。
提高生產力及獲利性﹐并維持雇用人員有高的給付薪水及獲得高的工作滿意度。
泰勒著名的論文有﹕"A Piece Rate System(1895)","Shop Management(1903)","One the Art of Cutting Metals(1906)",之后他匯集經驗及思考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書叫"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說明科學管理的四原則﹕(1) 將每個人的工作﹑每一單元均以科學方法加以分析﹐取代以往嘗試錯誤所得的經驗法則。
(2) 選擇最適當的作業員﹐而且要訓練作業員以經過研究的方法來改善。
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前景摘要: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可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这篇文章涉及工程管理专业的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其地位不断上升。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分析,探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历史地位;发展展望引言管理专业中工程专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专业,其综合性和较强的技术性成为了它与别的专业所不同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工程管理专业有将近20年的历史,它的地位不断受到认可。
然而,工商管理专业也是管理专业,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但是人们没有将他们完全区分开来,表明对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视度还未提高。
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动力及发展情况进行阐述是非常重要的。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创立了。
工程管理专业在这之后的20年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不仅是在专业、学校、招生人数等方面发展了,而且在从业教师数量、专业文献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
以重庆某一高校来说,工程管理专业在该学校的历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工程管理专业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从原先的土木工程系到之后有自己的建筑管理工程系。
在此期间还不断向国际发展,成立国际工程承包专业,慢慢地,随着不断地改善,该专业已经包含很多管理类专业,发展到如今的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历史,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从原先的每年20多人道现在的200多人。
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得到了认可,其重视程度可以在设立专门的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中体现出来。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学,其重要性很高。
管理科学和工程类下的专业就是工程管理。
而工程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关系是包含关系。
许多专业都包含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因此,体现了其综合性较强的特点。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动力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方面一并进行,建筑业是其中之一,其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它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带动周边产业的一并发展,这是它连带效应。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工程项目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系统的和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工程项目。
1953年,美国军事历史学家麦克·布斯勒(McCall)提出了一种工程项目管理分析框架。
布斯勒定义了典型工程项目结构,即交付物划分为子任务、子项目和子任务;工程项目以及各个活动、子任务等的时间管理。
1960年,麦克·布斯勒将其理论转变为一种随时间发展的工程项目管理范式,后推出《四阶段生命周期》(Four-Phase Life Cycle),它被用于管理大型政府项目:(1) 收敛阶段,包括认清项目,确定目标,审查;(2)开始阶段,包括寻找实施者,并对项目进行规划;(3)实施阶段,包括开展项目,并确保项目的发展按照计划;(4)关闭阶段,交付项目结果,为参与者提供反思评估。
20世纪60年代,当管理研究者转向工程管理领域,结合项目管理分析框架,工程项目管理分析模型也发展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
1970年,美国Olis勋章获得者HarrryJ.Herrin基于计算机的工程项目过程监控模型,简化了传统的活动网络图,它是一种易于使用和理解的简洁方法,可以按照时间下达工程项目活动。
1973年,彼得·德鲁克(P.Droruck)提出了工程管理失败的原因,并建议对六个主要方面进行管理:概念,组织,交货,供应商,技术,以及成本。
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先进技术的采用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帮助全面实施和管理项目的整个过程。
同时,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留大部分项目项目,人们开始利用电脑和软件来控制、监视、报告和管理工程项目。
1987年,诺瓦克(Nowak)提出并建立了PMIS(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概念,它加强了电子化的项目管理,建立了建筑信息模型,结合电子通信、文件管理、预算以及质量控制。
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1 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1.1国内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一直沿用着前苏联模式-基本建设概预算制度。
改革开放后,工程造价管理历经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概预算管理、工程定额管理的“量价统一”、工程造价管理的“量价分离”,目前逐步过渡到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由政府职能部门实行协调监督、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新管理模式。
为适应20世纪50 年代初期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而建立工程造价体制,并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形成了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并且日臻完善,对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造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无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这一时期主要是通过设计图计算出的工程量来确定工程造价。
当时计算工程量没有统一的规则,只是有估价员根据企业的累积资料和本人的工作经验,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工程报价,经过和业主治商,达成最终工程造价。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有政府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基本属于政府决定造价。
这一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并且影响最为深远。
当时的工程计价基本上是在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工程造价的确定主要是按设计图及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并套用统一的预算定额与单价,计算出工程直接费,再按规定计算间接费及有关费用,最终确定工程的概算造价或预算造价,并在竣工后编制决算,经审核后的决算即为工程的最终造价。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这段时间造价管理沿袭了以前的造价管理方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提出了“控制量,放开价,引入竞争”的基本改革思路。
各地在编制新预算定额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预算定额单价中的材料、人工、机械价格作为编制期的基期价,并定期发布当月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动态指导,在规定的幅度内予以调整,同时在引入竞争机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