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利尿药和脱水药2010.11.
- 格式:ppt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43
药理学——利尿药与脱水药知识点归纳一、利尿药【利尿机制】——抑制肾小管各段对钠(Na+)的重吸收【分类及代表药】1.强效利尿药:又称袢利尿药作用部位: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代表药: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2.中效利尿药作用部位:远曲小管近端代表药:噻嗪类(氢氯噻嗪)、氯噻酮3.弱效利尿药作用部位: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代表药: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一)强效利尿药——呋塞米(速尿)【作用原理】◆“ K+-Na+-2Cl-”共同转运载体蛋白◆减少NaCl和水的重吸收——肾的稀释功能受抑制。
◆肾髓质间液渗透压降低,影响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肾的浓缩功能受抑制。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及呋塞米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1)利尿特点迅速:注射5分钟起效强大:可达40ml/分钟短暂:维持5小时左右尿中排出大量:Cl-、Na+、K+、Ca2+、Mg2+(2)直接扩张血管(与利尿作用无关):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肾衰竭时尤其明显。
【临床应用】(1)消除各种严重水肿:(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3)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增加肾血流量+冲刷肾小管;(4)配合输液加速毒物排泄(5)高钙血症、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不良反应】(1)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低盐综合征(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钠)→低氯性碱中毒(排Cl->排Na+)——低钾易诱发肝昏迷或增加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
(2)耳毒性:——耳鸣或暂时性耳聋;——避免合用氨基糖苷类。
(3)高尿酸血症(4)其它:胃肠道反应。
布美他尼【作用特点】→是目前最强的利尿药;→起效快、作用强、毒性低,用量小。
→临床作为呋噻米的代用品。
(二)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作用机制】◆抑制“Na+-2Cl-”共同转运载体◆降低肾的稀释功能。
【远曲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及氢氟噻嗪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特点:作用温和持久→排出Na+、Cl-、K+、Mg2+增多→排出HCO3-增多→减少尿酸排出,促进钙的重吸收(2)抗利尿作用→减轻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及口渴症状(因排Na+,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减轻渴感,减少摄水量)(3)降压作用【临床应用】(1)各种原因的水肿→轻、中度心性水肿的首选;→轻型肾性水肿效果较好,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肾血流量减少)→肝性水肿与螺内酯合用效果较好注意:●易致高血氨(H+分泌减少)●低血钾:可加重肝昏迷(2)高血压(3)轻度尿崩症【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高血钙(2)三升:——升糖、升脂、升尿酸——痛风,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慎用。
脱水药名词解释脱水药是指一类可以促进人体排尿、减少体内水分的药物。
脱水药主要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等疾病,同时也可以用于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帮助体重减轻。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脱水药的种类和作用。
1. 利尿剂利尿剂是最常见的脱水药,它可以促进肾脏排出多余的水分和盐分,从而减轻身体的负担。
利尿剂分为噻嗪类、袢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三种。
噻嗪类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氯等离子的排泄,减少水分的重吸收。
袢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肾髓质上升的部位,减少钠、氯等的吸收,增加尿量。
醛固酮拮抗剂则能抑制醛固酮的作用,减少钠的重吸收,增加尿量。
2. 渗透性利尿剂渗透性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髓质,能够增加肾小管和肾髓质的渗透压,从而促进尿液的排泄,减少体内水分。
渗透性利尿剂常用于治疗急性肾衰竭、肝硬化等疾病。
3. 钾保留利尿剂钾保留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在减少体内水分的同时,能够保留体内的钾离子,避免出现低钾血症。
钾保留利尿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另一类是钾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4.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一类能够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的药物。
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于肾集合管和肾小管,减少体内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量。
抗利尿激素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疾病。
5. 利尿酸药利尿酸药是一类能够抑制尿酸合成和排泄的药物。
利尿酸药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肾脏,能够减少体内尿酸的合成和排泄,从而减少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
利尿酸药常用于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总之,脱水药是一类能够促进人体排尿、减少体内水分的药物,在治疗水肿、高血压等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过,使用脱水药也需要谨慎,因为过度使用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利尿药和脱水药引言利尿药和脱水药是用于调节水分平衡和减少体内水分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液体潴留病症,例如心力衰竭、肝硬化和肾脏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利尿药和脱水药的工作原理、分类以及常见的药物。
工作原理利尿药和脱水药通过促进肾脏排尿来减少体内水分的潴留。
它们主要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肾小管和肾单位的功能,从而改变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和排泄。
这些药物的工作原理因药物类型而异。
对于利尿药来说,最常用的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袢利尿药(例如呋塞米)通过阻断肾小管对钠、氯和水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2.噻嗪类利尿药(例如氢氯噻嗪)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例如螺内酯)通过阻断醛固酮的作用,减少钠的重吸收,增加钠的排出。
而脱水药则是通过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来促进尿液的排出,从而减少体内的水分。
常见的脱水药物包括以下几种:1.渗透性利尿剂(例如甘露醇)通过增加尿液中溶质的浓度,引起体液向尿液的渗出。
2.抗利尿激素(例如利尿素)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的不同,利尿药和脱水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袢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肾疾病等。
常见的药物有呋塞米和托拉塞米。
2.噻嗪类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肾疾病等。
常见的药物有氢氯噻嗪和氯噻嗪。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
常见的药物有螺内酯和依普利酮。
4.渗透性利尿剂: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急性肾损伤和颅内压增高等。
常见的药物有甘露醇和山梨酸。
5.抗利尿激素: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心力衰竭和肾病综合征等。
常见的药物有利尿素和甲磺酸托普莫司。
常见药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利尿药和脱水药物:1.呋塞米(常用品牌:速尿):袢利尿药,用于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