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想象观念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展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根源。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差异是影响幻想文学发展的重要文化根源之一。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而基督教中的《圣经》对于西方幻想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天使和魔鬼的存在等元素都被西方幻想文学所吸收和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它们对于中国幻想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较少涉及超自然力量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中西方的历史传统差异也是影响幻想文学发展的文化根源之一。
西方有着古希腊、古罗马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涌现出许多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这些元素也被西方幻想文学所借鉴和发展。
而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注重实用主义和道德伦理,缺乏对于超自然与魔幻的关注,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较少发展。
中西方的哲学思想差异也对幻想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哲学注重个体的自由与意义,强调人类的精神探索与实现。
而中国古代哲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类的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
这种哲学思想的差异也反映在幻想文学的价值观和主题上。
西方幻想文学更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身份认同以及人的自我挣扎等主题的探讨,而中国幻想文学则更侧重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民族特性也对幻想文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这在西方幻想文学中体现为英雄主义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这在中国幻想文学中体现为家族责任和集体荣誉的价值观。
中西幻想文学发展的差异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根源,包括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和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幻想文学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风格和价值取向,丰富了世界幻想文学的多样性。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
中西幻想文学的差异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文化根源。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也有所区别。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体系为主导,这些思想往往会渗透到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的幻想文学中,常常可以看到玄学、神话传说等元素。
这些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神秘、超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神仙、妖魔等元素,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幻想文学的代表作品。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兴起,提倡科学、理性、个性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在西方幻想文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幻想文学往往以魔法、异界、科幻等为主要元素。
例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魔法、巫师、神秘等元素扑面而来,充满了想象力和奇思妙想。
总的来说,中西幻想文学的文化根源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两种幻想文学风格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互补、相似之处,通过跨文化交流,中西幻想文学可以互补发展,创造更多的文学经典。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差异的文化根源之一是宗教信仰的差异。
西方幻想文学常常渗透着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众神、恶魔、天使等超自然的存在是西方幻想文学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这些虚构的神话人物和超自然的存在能够激起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探索欲望,体现了人类对智慧、谋略、善恶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幻想文学则更多地集中在神话传说、仙侠小说等方面。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多样,儒教、道教和佛教对于幻想文学的影响较大,因此中国的幻想题材更多地与修仙、神仙、魔法等相关。
中西幻想文学宗教信仰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创作内容和思维方式。
中西幻想文学差异的文化根源之二是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幻想文学在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上的差异。
西方幻想文学较多地借鉴了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古代文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改编和创新来呈现出完整的幻想世界。
著名的作品如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就是以古代北欧神话为蓝本,展示出了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和广阔的幻想世界观。
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中华幻想文学更多地借鉴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例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以人物的命运、道德观念和仁义道德为核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和善恶观念的追求。
中西幻想文学差异的文化根源之三是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幻想文学在价值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幻想文学强调个体英雄主义、个人自由和自我拯救的观念,这种“英雄救世主”和“格里高利式”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较为常见。
例如美国的超级英雄故事,如蜘蛛侠、钢铁侠等都是以一个个英雄为中心,通过拯救世界来体现个体的价值和作用。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幻想文学倾向于家族、集体和宏观的价值观念。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思维,强调忠诚、荣誉和传统美德,这种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幻想文学中较为突出。
中西幻想文学之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根源。
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使中西幻想文学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所区别。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是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产物,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观等方面。
历史背景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文化根源。
中西文化传统在历史背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反映在幻想文学上也有着体现。
西方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都对西方幻想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侠、妖魔等元素较多,历史事件对幻想文学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这使得中西幻想文学在题材和风格上存在差异。
宗教信仰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另一个文化根源。
西方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深远。
基督教的英雄主义观念、救赎信仰等都对西方幻想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圣经》中的《启示录》对父子帝国等幻想文学产生了影响。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对幻想文学的发展影响要逊于基督教,导致中西幻想文学在超自然主题和宗教元素方面产生了差异。
价值观念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另一个文化根源。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意志、人权等价值观念在幻想文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西方幻想文学对科学和技术的追求、对未来的想象、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等,也对西方幻想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在幻想文学中的体现也不同于西方幻想文学。
这使得中西幻想文学在情节和主题上会出现差异。
审美观念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另一个文化根源。
西方视觉文化占据着总体影响较大的地位,所以西方幻想文学中的图像描述、血腥描写、性暗示等元素较多。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注重内涵与意境,强调画龙点睛、笔墨情趣等方面。
因此,中西幻想文学中的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幻想文学在发展上产生了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两种文化不同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审美观等文化根源。
相比之下,虽然中西幻想文学存在差异,但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幻想元素既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以互相融合,为世界幻想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幻想文学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其中涉及到文化的根源。
中西文化存在着天然的差异,虽然都是源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差异的影响。
首先,中西幻想文学的根源在于古代神话传统的不同。
西方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神话故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这些神话故事里充满了英雄壮举、神仙魔法以及离奇的故事情节,由此激发了西方幻想文学的萌芽。
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则不同,中国古代神话虽然也存在诸如蟠桃会、嫦娥奔月等离奇故事,但却远不及西方的神话文化流行和广为深入。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的幻想文学发展相对较晚。
其次,中西幻想文学的根源在于人们世界观的不同。
西方文化中的幻想文学通常包含一些独特的思想,例如自由、理性、权利、尊严等等。
西方的幻想文学通常是关注欲望和力量的斗争。
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幻想文学则注重道德修养、人际情感和文化传承。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人文思想源泉不同,因此,西方的幻想故事通常是一个个以英雄视角来讲述的战斗故事,而中国的幻想故事是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故事。
再次,中西幻想文学的根源在于文学传统的不同。
西方幻想文学的发展源泉已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而中国古代幻想文学则是始于唐朝的《梦幻诗话》,或许还得追溯到汉代神话传说、道教文化等。
在西方,幻想文学广泛应用于小说、电影和游戏等领域,是欧美文化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代表作。
而在中国,幻想文学是一项新兴的文学类型,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还较少应用于其他领域。
综上所述,中西幻想文学的差异根据在于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无论中西方文化的幻想文学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珍惜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同文化间的传统交流,共同推动各国文化创新和发展。
浅议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一、理性的诞生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哲学从最初的宗教和神话中解放出来,成为西方哲学史的源头和开端。
“古希腊哲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两大源流。
一是来自古代东方各国文化对古希腊的影响。
……二是古希腊神话。
”14-15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低下,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知之甚少,于是,就创造了神话和原始宗教。
可以说,西方哲学是从希腊神话和宗教中孕育并分离出来的,人们最早对自然界、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希腊神话中人们用想象力来认识世界及宇宙万物,用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格神来解释自己无法认识的自然和现象。
尽管原始宗教观念还不是哲学,但已经开始考虑宇宙万物的生成与灭亡的问题,人们已经用宗教信仰和神话探寻世界的本原,通过感性的、表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将历史回放到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时代,可以发现哲学思想空前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繁荣,此时的希腊正值奴隶制城邦的兴盛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同贵族奴隶主之间的斗争,于是也有了反对宗教神话而代之以新思想的要求,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后,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相对繁荣,这些客观的社会条件提供了一个适宜哲学思考的环境。
最早开始研究哲学领域问题的是米利都学派。
“希腊哲学起源的直接背景是宇宙起源诗,宇宙起源诗以神话的外衣叙述了客观史前的故事,从而利用流行的有关万物恒变的观念叙述宇宙创造的形成。
”42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宇宙间存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这个世界的运行,想找出一切变化莫测现象背后的永恒关系,于是产生了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萌芽。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对于哲学的研究就是出于自己对世界的无知和对眼前问题的困惑,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例如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日月星辰的各种现象是如何交替产生的等等。
浅析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文化根源中西方文学发展的差异源于其不同的文化根源,这种不同的文化根源也深刻影响了幻想文学的发展。
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艺术风格、文学主题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根源入手,浅析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差异。
中西幻想文学在宗教观念方面的区别是显著的。
西方幻想文学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基督教的神秘和神奇元素贯穿于西方文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西方幻想文学常常表现出对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而在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宗教文化使得中国幻想文学更加注重人性、命运和道德,这种宗教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幻想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内容。
西方幻想文学主题常常表现为对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例如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作品中充满了魔法、精灵、巫师、戒指等神秘元素,展现了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探索。
而中国古代幻想文学则更多地注重人性、命运和道德。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作品中注重塑造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的思考。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根源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中西幻想文学主题的差异。
中西幻想文学的主题差异还表现在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上。
西方幻想文学更注重英雄主义和战斗精神,作品中经常出现英雄救美的情节,寓意着对勇气和责任的追求;而中国幻想文学更注重人性情感的刻画,作品中普遍展现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追求和表达。
中西幻想文学的主题差异是由中西文化根源的不同直接引起的,也是中西幻想文学发展差异的重要表现。
三、中西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差异中西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差异是中西文化根源不同的直接反映。
中西方在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中西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上。
西方幻想文学的艺术风格常常表现为奇幻、神秘和浪漫,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力。
例如爱德华·沃德的《绿野仙踪》和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作品以其奇异的想象和迷人的画面感受深受读者喜爱。
试论康德美学中的“想象力”文章在简要梳理西方美学史上“想象力”概念与范畴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康德的认识论中对于“想象力”的阐释,及其在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中的价值。
标签:康德想象力美崇高天才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想象力”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康德对“想象力”的阐述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之中。
一、驱逐与高扬的悖谬——“想象力”观念的对立“想象力”在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美学家或基于理性认识或偏重感性经验,对”想象力”的界说与评价各有其长,褒贬不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一方面主张将诗人从其“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即驱逐了感性经验中诗的想象力与自由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认为诗人独具“神赐的迷狂”,可以“代神立言”,昭示的是理式王国赋予的独特的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想象力(Phantasia)是一种优异的内在感,只有较高等的动物才有,即只有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才具有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将想象力固定于人与人类自身,与柏拉图产生了明显的区别。
贺拉斯强调诗的社会功能——寓教于乐,一方面认为诗歌允许虚构,高扬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要诗歌创作切近现实,限制想象力的自由发展。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阿奎那沿袭亚里士多德思想,将感官分为外感官和内感官,想象力是属于内感官的。
因为想象力属于感性世界,是对于神——属灵的超逸,需要对其制约使之服从神的意旨,因而,必须压抑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想象力最常见于人的睡眠、疯子和迷狂中,能够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要重视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当中,培根一方面认为想象力和虚构是以诗歌为主的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另一方面又认为诗歌中的任意联合、分割违背了自然法则。
培根把想象力作为以诗歌为主的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
他认为诗歌凭借想象进行虚构,可以建立一个幻想的世界。
霍布斯把想象分为简单式想象和复合式想象。
导读: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现代艺术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传统艺术相比较,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多少世纪以来,西方人头脑中的真实,就是环绕在他们周围的可视的客观世界,艺术的职责在于模仿再现这些真实的客观对象。
这种观念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谈到人有模仿的本能。
作为一种美学体系,它则是确立于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还完善了这一真实的概念,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发展和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手法。
艺术家们描绘人物、风景、静物和一切可见的对象时,把模仿再现客观对象作为绘画和雕塑不可动摇的基础。
在他们看来,艺术不模仿客观对象还成何艺术呢!这种模仿客观对象的观念保持到19世纪却突然受到严重的挑战。
照相术的产生和普及对模仿写实的艺术构成了相当的威胁,造成了艺术家们的危机感。
恰好这时,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绘画艺术传到西方,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平面感使西方艺术家眼界大开,他们看到,原来非写实的、平面的和写意性的东方艺术同样有魅力!模仿写实仅仅是一种艺术观,冲破这种传统艺术观,艺术将会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塞尚、梵高等后印象派画家首先冲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
至20世纪,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摄影、电影、电视等多种现代化手段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美术不再是反映和记录客观对象的唯一形象化手段。
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观点及学说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发现了世界上最深奥最神秘的东西原来就是人的内心。
模仿写实描绘的只是客观真实,表现主观感情的绘画描绘的则是心灵的真实。
这种心灵的真实,正是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和新天地。
于是,表现心灵的真实,表现纯粹的主观情感,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具突破性的观点。
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艺术观的具体实践。
二. 放弃了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19世纪末之后,印象派冲破了模仿写实的束缚,艺术家们面前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天地,艺术除描绘真实以外,还可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自我,表现梦幻,表现新的观念;艺术除表现优美,也可以表现怪诞、丑陋、痛苦和不安。
西方文明史中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说到“西方价值观”,很容易被人误解为西方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价值观;但这里所说的西方价值观,是从西方哲学史中所挖掘的西方价值观念,特别是一些曾引导西方哲学演变的价值概念,如灵魂、永恒、知识、信仰、真理、德性、理性、理念、启蒙、权利、正义、语言、平等、秩序、科学、自由,等等。
它们不仅作为核心概念成就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且造就了当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并且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从概念史角度去了解西方价值观的变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西方价值观的真实内容,也有助于完整地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
一、人类精神的发生学起点历史的起点总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的。
西方文明的发端通常被看作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但罗马时代的文明是对古希腊文明的摧毁性破坏,也是对人类精神早期时代的一种自杀式检验,而古希腊文明则是对古埃及文明以及之前的地中海文明的塑型定论。
由此可见,古希腊文明的确可以被看作是人类精神的最初家园之一,而在东方,则是中国的春秋时期,它们都是人类思想的萌芽阶段。
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指出,哲学的产生最初是与原始的宗教意识和伦理观念密切相关的,当这两者之间出现分歧之后,科学(知识)的概念纔逐渐进入古希腊人的视野,最后把有关正当生活的行为指南作为哲学的主要内容。
这样,“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便获得了基于科学原则的生活艺术的实践意义——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早已为这种涵义开辟了道路。
”①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就被明确地划分为了两个主要部分:理论的哲学和实践的哲学。
理论的哲学主要来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这个认识过程的反思。
早期哲学家们在观察世界和解释宇宙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最高原则和基本问题,这些构成了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意义上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这些成为后来理性神学或自然神学的主要来源。
同时,早期人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也构成了自然哲学或物理学的主体部分,对人类意识活动的研究则构成了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一)希腊时代:人学转向
以智者派、尤其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为代表,希腊哲学从此前研究自然及其本原为重心转向研究人类社会道德与政治状况,也就是从以探究自然规律为主转向探究人类及其心灵(道德)状况。
(二)中世纪:神学转向
随着基督教入主欧洲,人学中心被神学中心取代,整个“知识型”都奠基于唯一的上帝,任何知识系统都被认为由此发源,这导致了以基督教神学为支撑的视上帝为知识本原的中世纪文论的产生及其霸权地位。
这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家有普洛丁、奥古斯丁、但丁(“俗语之辉煌”和文本四层意义等)、“桂冠诗人”彼特拉克、薄迦丘(“注重文采”)等。
(三)17世纪:认识论转向
强调任何知识都与人的理性相关,都需要从理性去寻求解释。
这种“转向”为文论提供了以“理性宇宙观”为主导的“知识型”。
在此影响下产生的文论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文论(法国的布瓦洛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文论(莱辛、康德、席勒、黑格尔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以及象征主义等。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论转向
正是这种性质的“语言论转向”导致了20世纪形形色色的以语言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流派的产生,如现代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
“新批评”、心理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阐释—接受文论等。
(五)20世纪后期:文化论转向
它在语言学模型的框架中更加专注于文化及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性别、大众文化、亚文化、视觉文化、网络文化等阐释,为此时期各种文论流派竞相追究文学的文化缘由提供了知识依据。
这些流派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
西方艺术观念历史变迁的探讨西方艺术观念历史变迁的探讨对“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涉及本质的观念问题,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应该抛弃的伪问题,它普遍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
迪弗在《艺术之名》中认为:“在这个由艺术显示并强化了的象征功能之外,人类命名为艺术的东西失去了同一性,分裂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以及数不胜数的风格和样式”川。
迪弗这里所说的艺术的多样性主要是就现代这一共时态来说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分化为无数的种类和样式,艺术之名不再具有整合的能力,共名的艺术受到了普遍的怀疑。
应对艺术之名失去同一性的问题,波普尔的提出了“情境”的概念,认为对这样一些价值概念,努力穷究其本质不如探讨其历史发展脉络。
任何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历史的所指,回到它的具体时代,在具体情境中探讨,是我们可以做应该做也是更具意义的事。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是按照波普尔的情境逻辑重构了艺术发展的特定情境,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艺术面貌,解释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在社会中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本文的也不期望能给出一个关于艺术的本质界定,只是希望通过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追溯,厘清艺术理论史上出现的主要艺术观念,尤其将重点放在疑问多多的现代艺术上,对其观念主张进行更深人的阐释,以对艺术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本文将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四种,每一种艺术观念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本质的把握,每一种艺术观念都适合解释特定样式的艺术,只有这样历时和整体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艺术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再现艺术再现艺术观主要从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论述艺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艺术观念的遥远的回声。
模仿说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艺术理论,也是再现艺术观的滥筋。
2021西方哲学意象观的发展历程范文 意象(imagery)是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表现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感性形象,是当前物体不存在时的一种心理表征。
意象是潜意识的心理倾向,它表征着个体对过去事物的印象和积累,成为指引当前行为和认识的重要方法。
意象作为主体的心智活动之一,随着当代哲学对主体认识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重新得到重视。
考察这种哲学意象观的历史演进,对于推动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本体论意象观 古希腊时期的意象观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于意象的思考往往还是客体性的,同时兼有自然主义的特征,这就不免带有主观性和神秘感,但也颇有蕴意。
(一)柏拉图的“洞穴观” 哲学史上最早提出意象问题的是柏拉图,其思想倾向于客体性的外形方面的描述。
意象的表征方式之一是“隐喻”,这一方法被柏拉图运用在《国家篇》中对“洞穴”的阐释。
洞穴如同监狱,监狱里的人被限制了自由,尤其是从幼年时期就已经被束缚了手脚,所以个体的存在只能以影子为参照物,且人们误将这个影子作为了真实的存在,但实际上,真实的世界和存在只有走出洞穴才能体验得到。
“洞喻”体现了柏拉图对于人的理解,且往往是通过“他人”这个客体而映衬出的。
所以,柏拉图哲学中有关人的理解、制约人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肉体对于灵魂的束缚; 二是社会对人的约束。
那么,人从幼年时期就被捆绑了手脚,只生活在影子的世界里,说的是前者; 而被绑了手脚的人同时又被囚禁在洞穴内部,意味着人的一生离不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显然是对后者的描述。
通过意象的作用,柏拉图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就刻上了这样的烙印: 人是无法超越来自社会与肉体的双重束缚的,人的一生只有在这样双重的束缚中生存与生活。
也许有些人可以暂时逃离洞穴,但是个体终将会重返洞穴的,这是由个体的社会性决定的。
肉体是物质基础,环境是本质属性,二者将个体牢牢锁住。
柏拉图运用意象的手法,表达了他关于存在的两个世界的区分,一是“洞外”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相界(idea) ”,即“本真世界”的隐喻; 另一个是“洞内”,是“感觉界”,即“现象世界”的象征。
西方思想发展历程总结西方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探索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思想逐渐演变并影响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总结西方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古希腊思想是西方思想发展的起点。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基本的思想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通过哲学的方式,他们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为之后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也对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是基督教的黄金时期,基督教思想成为西方世界主导的思想流派。
权威的声音主导了西方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论和上帝至善论,奠定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基础。
同时,托马斯·阿奎那在中世纪后期提出了神学哲学,试图将基督教信仰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
这些思想无疑对中世纪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它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置于中心地位。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能力和创造力,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成为他们的核心。
人文主义对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科学、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启蒙时代是西方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权威和观念,倡导推崇理性和自由。
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和洛克提倡人民主权、宗教自由和合理的法律制度。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成为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理论基础。
启蒙思想的核心原则奠定了现代民主、宪政和人权的基础。
19世纪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拒绝理性主义和工业化带来的压迫。
浪漫主义推动了艺术、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将情感、想象力和个人表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浪漫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真实的内心体验。
20世纪是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方思想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变革。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就明白了萨义德,作了后殖民主义的奠基者,是一位美藉巴勒斯坦人,成年后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教育,他对当代文化研究起到了深远影响,最为著名的便是'东方主义'理论以及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
中国一直饱受西方的误解与歧视,在萨义德身上,我们可以寻到那么几分真相。
话语建构的东方——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萨义德所谓的'东方'指的主要是中东地区的国家。
东方学本是西方专门研究东方、阐述东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萨义德重新梳理了东方学的发展历史,发现了东方学者研究中的'误区',这些误区深入到西方的文化内涵之中,成为一种潜意识中的认定。
他指出所谓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界线完全是东方学者想象出来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在《东方主义再思考》一文中,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强调:'东方和西方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事实……如果一来没有东方学家,二来没有东方人,也就不会有东方主义。
'东方本来是一个拥有着众多的民族国家代表着多样的差异化的民族文化的地区,却完全被想象为一个固定不变的他者形象,是相对于先进的文明的优越的西方而言的相反的固定模式里面。
在这个模式中,东方是落后的、粗野的、不变的、劣等的的形象,完全成为殖民体系话语的一种建构,一个只存在于西方印象中的幻影。
'东方'被'西方'创造并且被强行带入了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西方语境之中,全凭西方话语进行任意的曲解式的定义,这种行为毫无疑问带着强烈的政治性和殖民主义色彩。
'东方'被'东方化',东方的男性是软弱的女性化的,然而又对白人女性构成威胁;东方女性则是奴性的,自愿受到统治,甘受压迫而不反抗然而又与众不同,风姿奇异的形象。
论西方想象观念的演变作者:梁晶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07期摘要: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想象历经三个阶段的演变:让位于神性理性、屡遭贬损的想象;高扬主体“创造性”的想象;消解对立的“去人化”想象。
从对立直至趋向消解,想象也渐被赋予本体论的深层内涵。
这同样适用于想象的现实层面。
想象的上述演变也见诸于同期的文学想象中。
考察想象的哲性、现实性及文学想象,亦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廓清西方思想史以及文学史上的“决定性变更”。
关键词:想象的哲性;想象的现实性;文学想象B02美国学者施勒兹曾指出:“哲学史上每一次决定性变更,无论是认识论或是其它,总能在想象的话语中觅得。
”[1]5作为哲学上的重要范畴,“想象”(phantasia)一词自柏拉图之手被引入希腊语后,转辗至今,尽管词形更趋多变丰饶,“常见的有yetser, phantasia, eikasia,imagination, Einbildungskraft, fantasy,imagination”,[2]4但其内涵不外乎如派尔言及的“想象既有诗意或哲性的一面,又兼被赋予社会与政治的职责。
”[3]1不仅如此,想象的哲性与现实性也衍射在同期的文学想象中。
本文尝试从想象的哲性、现实性及文学想象三个层面历时审视西方想象观念的流变,以期从另一视角,管窥西方思想史及至文学史上的“决定性变更”。
让位于神性理性、屡遭贬损的想象与“认识”(Episteme)/“意见”(Doxa)的对立相仿,古希腊人们普遍重理性轻想象。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洞穴”为喻,认为受想象驱使的个体处于蒙昧混沌的状态,他们就像被困于“洞穴中的囚徒”一样,看到的只是“虚幻的影子”而非“真实的事物”,其“智力水平低下”。
[4]212衍伸至其理想城邦的政治构想中,像荷马这样“善于模仿”和鼓想象之翼的诗人,因其所创作的作品“和我们心灵中的理性部分不相配,故不属于真正的健康的以真理为目的的东西”。
[4]233因此,在柏拉图的理想城邦里,诗人以及一切不“出于理性而从事的人”,不仅不能达至“美的理念”[4]217,反会以种种方式被强行驱逐出城邦。
可见,在柏拉图这里,想象的最高统宰者实为“理念”(Idea),即一种非实存的虚化的至高概念。
较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想象”并不热衷。
在《灵魂论》中,亚氏曾偶有提及“想象”,认为想象是“诸所感而成觉的印象”[5]134,且与感觉一道,同为“灵魂”的类属。
并且,亚氏认为,只有当灵魂“受制于理性及其理智部分”时,才是“合乎自然而有益的”;反之,“要是两者平行,或是倒转了相互的关系,就常常是有害的。
”[6]14对亚氏而言,无论是城邦的“中庸”之治,抑或是集体与个体的堪为“最优良”的“有为”生活,无不应恪守并奉行理性至上的准则。
与柏拉图的“理念”有别,亚氏的“理性”已由虚幻的高处降至凡间,变身为主体人的至高实在经验。
其实,贬抑想象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里亚学派那里就已初现端倪。
譬如巴门尼德就主张只有理性才可认识存在(本质),感觉认识的只是非存在(现象),并说:“只有存在物是存在的……非存在物的存在则不可能。
”[7]53而在继之其后的古罗马、中世纪的神学教义直至近代伴随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的唯理论、经验论,想象的地位始终隶属于“理智”、“知识”、“经验”之下,其所对应与通达的亦不外是“虚假”、“偶然”、“不实”抑或事物的“非内在本质”,并且,想象的结果既是片断的呈现,又是“被动的非综合”。
[8]153例如古罗马的奥古斯丁就曾指出,不同于神谕的真理,“想象”是“虚假的”且带有“欺骗性的”,它“常常误导真理的探索者”。
[9]62近代唯理论者更自不待言,他们强调,作为“理智性实体”的“我”,在认识“我在”时,更应摒弃想象、与想象绝缘。
唯理论的开创者笛卡尔就断然将想象排除在“我的精神本质”之外:“我确切地认识到,凡是我能用想象的办法来理解的东西,都不属于我对我自己的认识”。
[10]27故而,“想象的能力,就其有别于领会的能力来说,对我的本性或对我的本质,也就是说,对我的精神的本质,决不是必要的。
”[10]77尽管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者宣称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或“新工具”反思传统,但想象的地位似乎并未得以改善,反而被游离出“感觉”之外。
譬如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就将想象排斥在“经验”之外,高呼“全部知识起源于经验与知觉”,而非“想象、猜度或信仰”。
[11]295斯宾诺莎也主张,与神性的“理智的秩序”相对,“想象”认识事物的方式是“依照自然的共同秩序”,因这种认识方式只“为偶然的机缘所决定”,故,人所认识到的“非为内在本质”,而仅为“混淆的片段的知识”。
[12]67无论唯理论还是经验论,想象屡遭贬损的必然结果是,与同期“文艺复兴”运动相呼应,此间想象演绎至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外在现实层面,在更为关注“万物之灵长”——人及其人性的同时,其核心要旨亦概莫归结为“人人皆能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且,每个人的“自然权利”都不应受到侵犯。
[12]185而与同时代这些思想家们的言说交相辉映的,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学才子们在创作中的由衷慨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13]369正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诗人、文学批评家菲利普·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坦言,理想的诗人应是“在渊博见识的控制下进入那神明的思考,思考那可然和当然的事物。
”[14]42显然,与柏拉图至高“理念”下的“灵感论”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更为注重理性的省察与“思考”,且理性往往被授以“神明”的“高贵”外衣。
综上,自古希腊至十七世纪,理性被神性化,其地位至高无上,反之,想象则屡遭贬损甚至备受轻慢,要屈尊听命于理性。
这里理性神性化有两层含义:一为虚化的至高理性,如柏拉图的“理念”、奥古斯丁与斯宾诺莎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二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主体人实在能力的最高表达,与理智同义。
理性之所以被神性化,与彼时人们对秩序、科学理性的推崇密不可分。
譬如古希腊时期,尽管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思想殊异,但二者皆想将众多化归为一,即体现最高秩序的一个概念或实体。
十七世纪的想象亦然。
只不过,受牛顿等新科学的影响,最高秩序的缔造者俨然转化为主体人,想象服膺的乃人的理智或理性。
高扬主体“创造性”的想象想象的地位直至十八世纪方得以真正提升。
伯梅兄弟曾指出:“在康德这里,想象力丧失了它的地位——而且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地丧失了它的地位,……因为丧失了作为一个知识官能的资格,想象力在美学中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因为在18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学将它自己从规律和秩序中解放出来,在天才的祭仪中以高扬创造性作为终结。
”[15]428的确,想象在进入十八世纪之后,其地位终获得决定性扭转并“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
康德于此功不可没。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性想象力不仅成为“综合”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的介质,而且,在此“纯粹的综合”力量的作用下,想象将杂多推演至“必然的统一”,由是,想象挣脱了之前对“知识”、“经验”的附属,转而“成了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基础”。
[16]126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其创造性的想象力更超越于“概念”、“知识”之上,一方面它“把概念本身以无限制的方式作了感性的[审美的]扩展”,另一方面,它也“使智性理念的能力[即理性]活动起来”。
[17]159 “智性理念”活动的结果是,创造性想象力在“自由摆脱一切规则的引导”的同时,还要与“知性”保持“合规律性的自由的协和一致”。
[17]163不难看出,这看似相悖(即想象的“自由”与想象的“合规律性”)的表述背后,实隐含着康德对想象的如下预设:即便想象被提升至创造性的无比自由的高度,却依然摆脱不了知性的掌控,亦应合乎于理性及知性。
这同样体现在康德对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世界公民政治”的言说中。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强调人的最高存在即“自由意志”。
因为,作为“道德法则的主体”,一方面,“人(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绝不能为任何人(甚至上帝)单单用作手段”,他具有无上的自由和“神圣性”;另一方面,人的“自由意志”也绝非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它必须以其“自律为基础”[18]144,也就是说要遵循理性的导引。
而在其晚年提出的富含乌托邦色彩的“世界公民政治”中,理性的内涵则进一步被拓展为“一个整体的类”:“在这个拓宽了的思想共同体中,所有人都把自己看作一个世界公民整体中的成员”,并且,“世界公民政治”的前提是要“尊重人权”,唯如此,人类理性才会“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终极意义上的“一种永久和平”。
[19]520由上,在康德这里,想象力一反先前的备受鄙薄之境遇,在高扬主体“自由意志”的同时,还担负联结并调和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自由与自律、无目的与合目的等诸多二律背反的效力。
事实上,继康德之后,想象的调和性始终盘踞于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中,譬如黑格尔对“生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想象”的区分:“生产的想象”与“直觉、回忆”相关联,而“创造性的想象”则是“一种具体的主观性,在其里面它对于存在和对于普遍性的自我准据都是明确了的。
”[20]60类似地,还有席勒的表述:“当一个对象作为由自身规定的而呈现在想象力的面前,那么这个对象就是被自由变现的。
”[21]498想象地位在思想界的高扬与提升,在同期英国浪漫派诗歌创作中激起重重回响。
王佐良先生曾言:“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使英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都趋于一致的话,这就是他们对于想象力的作用的共同重视。
”[22]33而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当中,与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渊源最深的可能就数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了。
仅以对想象的区划为例。
众所周知,华兹华斯的想象力被分解为两大能力,即“赋予、抽出、修改的能力”与“造形和创造的能力”;[23]46柯勒律治亦将“想象分为第一位的和第二位的两种”及“幻想”。
并且,在柯勒律治看来,“第一位的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力与原动力,是无限的‘我存在’中的永恒的创造活动在有限的心灵中的重演。
”而第二位的想象是“第一位想象的回声,它与自觉的意志共存,……它溶化、分解、分散,为了再创造”。
[23]61与“幻想”的“固定、有限”以及第一位的想象为“一切人类”普遍拥有相比,第二位的想象或“创造性想象”显然是柯勒律治想象理论的核心所在。
其实,倘追根溯源的话,两位浪漫派诗人对“想象”的区划实为康德“低级的感性想象力”、“先验性想象力”与“创造性想象力”的复现。
马克里尔在《康德的想象力与诠释》一书中,曾将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批判时期,想象力被看作是心灵的一种低级的感性能力”;第二阶段是《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想象力,想象力被视为“一种认知能力,其功能是概念的图型化”;第三阶段是《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想象力或创造性的想象力,即“想象力与反思判断联系起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待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