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自然观比较PPT
- 格式:pptx
- 大小:610.82 KB
- 文档页数:17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
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1. 引言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
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
(1)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就开始探讨“何为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天人合一”、“五行说”等都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行的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自己立场的自然观,主要有道家的“道”、《周易》中的“生命自然观”、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
在西方,古希腊最早开始探索世界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世界的本原初步归纳为“水”、“火”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这些观点和中国古代部分哲学家的自然观相似,即都在寻求世界的本原,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质。
中国道家的自然观认为“道”衍生出了我们生活和存在的“自然界”,即“一元性”,并且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最终要遵循和效法“自然”,即“自然界”的“道”,从而达到“道法自然”,进一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的这种自然观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在尊重和服从自然界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盲目性,故而这种自然观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西方的自然观将“自然界”和“人”对立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且迅速的向世界进行殖民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却愈加明显。
(2)自然观是指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五行学说、西方水火本源)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十分低下的背景下,吸收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并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西方古代自然观主要以古希腊和古埃及自然观为代表。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的差异、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世界本原的元素含义的不同三个方面,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仍然存着一定的共性。
关键词:西方中国古代自然观异同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于古代中西方来说,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起源不同等原因,造就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1]。
1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摘要: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对自然观的认识产生了差异。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本文作者从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入手,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差异比较总结一、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1.东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中国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贯穿着元气论的传统。
元气学说始于战国,成于两汉,其丰富和发展延续至明清。
元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交汇,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自然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西方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10】。
“气”是未成形质、连续无间的物质;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它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在一些元气论者那里,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虚空;程宜山在《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一书中指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场’的‘聚’‘散’便形成实物,亦即激发成各种各样的粒子。
”(二)以气化活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
“气聚成形,形散为气”,事物的生生灭灭,都是气的聚与散,整个世界是从混沌状态逐渐演化出来的。
“天地未生,混沌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的元气论自发地倾向于有机的演化,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3】。
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以元气论为核心的有机论自然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按照这种观点,整个自然界和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
这个整体是在气化活动中产生着又逍逝着,是一种“过程流”、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己运动”。
因而认识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功能活动、自我完成的机制。
中国的科学传统是朴素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整体性:自发地把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上,把握事物的一系列的“系统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