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格式:ppt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1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诗词的浓厚兴趣:①在朗诵中感受词人形象;②在朗诵中体会词人情感;③在朗诵中把握词作技巧。
2、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美丽的风景,相信是人人都爱的吧?(展示画面,请学生们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好,大家看到的都是美景是不是?我们来看看,要是站在这里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看到的会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今天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板书)二、倾情朗诵,涵泳鉴赏活动一:音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语气等)字音:岑供髻簪脍倩揾①请学生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
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
活动二:意读(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重点字词讲解。
学生讨论、质疑。
请学生展示、朗读译文活动三:情读(有感情地读出词作,感受词人形象,理解词人情感。
)(一)其人其事(请大家说说你们所知道的辛弃疾。
)其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给皇帝上过《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感受其爱国情怀。
2、阅读,品鉴辛词的豪迈气概。
3、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品位辛弃疾在作品中使用的典故。
2、通过理解作品中的典故,了解辛弃疾的人生价值。
学情分析:辛弃疾词中所用的典故很多,学生初读觉得不易理解。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主学习:1、用典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2、走近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一、概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诵,品读成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
2、理解本词典故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将要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
所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已经比较牢固。
但对借典抒情特别是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方面还很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受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对理想的坚守的精神。
2、学习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借景抒情和用典。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文本,感受本诗的独特韵味。
2、合作学习,对比鉴赏,讨论与交流。
通过分析景物,深入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对理想的坚守。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人风格和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感受辛弃疾的深沉的爱国情操,深刻理解辛弃疾的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明确感情基调——鉴赏特色,品味艺术手法——讨论探究,体会诗歌韵味——拓展延伸,强化爱国情操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熟读本词。
3、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情回顾我们学过辛弃疾的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因为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呢?不平凡的经历也就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独特魅力!活动2【讲授】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感知诗歌(一)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的几种方法词2、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独特情感(二)三步朗读,初步感知诗歌1、自由读,读准字音,释义:结合诗歌语境了解词的意义2、个人读,知人论世,初步感知:提示学生关注书下注释3、单独读,确定感情基调:悲活动3【活动】鉴赏特色,品味艺术手法(一)鉴赏上片:1、确定鉴赏模式,分组讨论鉴赏模式:解释诗句+运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这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的辽远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感受其爱国情怀。
2、阅读,品鉴辛词的豪迈气概。
3、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品位辛弃疾在作品中使用的典故。
2、通过理解作品中的典故,了解辛弃疾的人生价值。
学情分析:辛弃疾词中所用的典故很多,学生初读觉得不易理解。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主学习:1、用典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2、走近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