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3
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咏灯笼之韵,品语文之美——《灯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灯笼》一文。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鉴赏以及文化背景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鉴赏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把握文章主旨,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灯笼实物,引发学生对灯笼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文章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灯笼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灯笼》2. 生字词:详见表格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灯笼象征意义:详见图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灯笼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 答案示例:灯笼象征着团圆、幸福、希望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发展历程等,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说课稿(评职称获奖作品)一、说教材《灯笼》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的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这一特点。
《灯笼》是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对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文章既有文化上的具体再现,也有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灯笼》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尽管字里行间渗透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烙印,但在对往昔经历的回顾中处处荡溢着孩童的心性。
所以要注意优化课堂结构,摒弃烦琐的分析,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颗空白的心”去读文本,以学定教,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生活和文化的内涵。
二、说学情村中呵狗的老头、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摇着尾巴的大狗,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掌故的祖父,接过灯笼递来消夜食品的慈母……这些美景、情事会让学生觉得特别亲切,所以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带着兴趣入文入情,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
但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在时代洪流下的担当精神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启发,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可以据此触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制订为:知识与能力: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自主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春节为背景,描述了父亲教他做灯笼、放灯笼的情景,表现了父子间的深情厚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父子间的亲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亲情、友情等情感体验日益丰富。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但对于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能完全理解其内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间的亲情,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节的喜庆氛围,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节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灯笼》。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父子间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