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概述脂溶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79
脂溶性维生素一、维生素的定义:维生素是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
所需量虽少,但不能为机体所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故必需有食物供给。
它的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在生理上既不是构成各种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体内的能量来源,但他们却在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二、脂溶性维生素的定义: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不溶于水;溶于脂肪及脂肪溶剂,故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在天然食品中脂溶性维生素常与脂质共存,在肠内吸收时也与脂质吸收密切相关,能以扩散被动方式穿过肌肉细胞膜的脂相,经胆囊从大便排出。
当脂质吸收不良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会减少,从而引起相应的缺乏症;长期吸收过量脂溶性维生素,也会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三、常见的几种脂溶性维生素:1.维生素A维生素A在高温和碱性的环境中比较稳定,一般烹调和制罐过程中不致被破坏。
但是极易氧化变构,特别在高温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可以加快这种氧化破坏。
维生素A的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
其在人体的代谢功能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生理生化过程中参与很多变化,因此,它的缺乏会影响很多生理功能和产生不少病理变化。
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1)维持皮肤黏膜层的完整性维生素A是调节糖蛋白合成的一种辅酶,对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起稳定作用,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完整和功能健全。
维生素A缺乏的初期病理改变是上皮组织的干燥,形成过度角化变性和腺体分泌减少,这种变化累积全身上皮组织,最早受影响的是眼睛的结膜和角膜,表现为结膜或角膜干燥、软化甚至穿孔,以及泪腺分泌减少。
消化道表现为舌味蕾上皮角化,肠道粘膜分泌减少,食欲减退等。
呼吸道粘膜上皮萎缩、干燥、纤毛减少,抗病能力减退。
2)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3)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护生殖功能维生素A参与细胞的RNA、DNA的合成,对细胞的分化、组织更新有一定影响。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共性:⑴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⑵在酸败的脂肪中容易破坏;⑶主要储存于肝脏或脂肪组织中;⑷其吸收与肠道中的脂类密切相关;⑸营养状况不水溶性维生素(溶于水,在碱性溶液中容易破坏,在体内储存少,体内缺乏容易出现缺乏症状,营养状况可用尿负荷试验进行评价)分类硫胺素核黄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钴胺素)抗坏血酸理化性质一个嘧啶结构通过一个亚甲基连接在一个噻唑环上所组成。
溶于水,比较耐热,在酸性溶液中极其稳定,在碱性溶液中对热极不稳定。
在干燥和酸性溶液中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尤其在紫外光照射下,核黄素会被破坏。
吡啶的衍生物,在植物食物中主要形式是吡哆醇和吡哆胺,在动物食物中的主要形式是吡哆醛。
易溶于水及酒精,微溶于脂溶剂,对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对紫外光极敏感。
含量最高的组织是肌肉。
可溶于水,在pH4.5-5.0弱酸条件下最稳定,强酸或碱性溶液中分解,遇热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快速高温消毒损失小,遇强光或紫外线易被破坏。
不但是相当强的有机酸,而且具有很强的还原剂。
溶于水,不溶于脂溶剂,见光受热和与铜、铁共存时极易破坏,耐酸不耐碱。
生理功能⒈能量代谢中的重要辅酶;硫胺素的辅酶活性形式是TPP。
⒉与神经系统功能有关;⒊与心脏功能有关;⒋与胃肠功能有关。
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⒈氨基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⒉嘌呤核苷酸的代谢;⒊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⒋维护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1、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2、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3、与血红素合成有关;4、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的转变。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是颈动脉狭窄的良好预测指标B6以辅酶形式作为犬尿氨酸酶的活性中心,参与色氨酸向烟酸的转化过程。
在体内以两种辅酶形式好甲基B12和辅酶B12参与生化反应;参与同型半脱氨酸甲基化转变为蛋氨酸;参与甲基丙二酸一琥珀酸异构化过程。
形式:还原型与脱氢型。
VC在体内易被氧化成脱氢型,可逆反应。
脂溶性维⽣素主要有维⽣素A(VitaminA)、维⽣素D(VitaminD)、维⽣素E(VitaminE)和维⽣素K(VitaminK)。
⼀、维⽣素A(VitaminA) 维⽣素A主要包括从海洋鱼类鱼肝油中分离得到的视黄醇(Retinol),现在命名为维⽣素A1,即⼀般所指的维⽣素A;以及从淡⽔鱼肝中分离得到的维⽣素A2(3-脱氢视黄醇)。
维⽣素A2的⽣物效价仅为维⽣素A1的30%~40%.另外,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胡萝⼘素、⽟⽶黄素,在⼈体内可在相关酶的作⽤下转化为维⽣素A,被称为维⽣素A原,其中以β-胡萝⼘素转化率。
维⽣素A醋酸酯(VitamineAAcetate) 化学名:(全-E型)-3,7-⼆甲基-9-(2,6,6-三甲基-1-环⼰-1-烯基)-2,4,6,8-壬四烯-1-醇醋酸酯 性质: 1.维⽣素A醋酸酯的化学稳定性⽐维⽣素A好,通常将其溶于精制植物油中供药⽤。
维⽣素A醋酸酯在体内经酶催化⽔解⽣成维⽣素A. 2.维⽣素A结构中含不饱和双键,对紫外线不稳定,易被空⽓氧化,氧化的初步产物为环氧化物,加热、重⾦属离⼦可加速氧化。
维⽣素A应装于铝制容器内,充氮⽓密封置凉暗处保存。
3.维⽣素A结构中含烯丙型醇,对酸不稳定,遇Lewis酸或⽆⽔氯化氢⼄醇溶液,可发⽣脱⽔反应,⽣成脱⽔维⽣素A,活性仅为维⽣素A的0.4%.为增加维⽣素A的稳定性,常将维⽣素A制成醋酸酯或棕榈酸酯供药⽤。
4.维⽣素A溶于氯仿后与三氯化锑反应即显蓝⾊,渐变成紫红⾊,可供鉴别。
⽤途:维⽣素A具有促进⽣长、维持上⽪组织例如结膜、⾓膜、⽪肤等的正常机能,并参与视紫质的合成。
临床⽤于维⽣素A缺乏症,例如夜盲症、⼲眼病、⾓膜软化、⽪肤粗糙等。
⼆、维⽣素D(VitaminD) 维⽣素D(VitaminD)是⼀类抗佝偻病维⽣素的总称,化学结构均为甾醇的衍⽣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素D2(Ergocalciferol,麦⾓⾻化醇)和维⽣素D3(Colecalcifirol,胆⾻化醇)。
脂溶性维生素名词解释
脂溶性维生素(fat-solublevitamins)是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非极性有机溶剂(如苯、乙醚及氯仿等)的一类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
这类维生素一般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在食物中多与脂质共存,其在机体内的吸收通常与肠道中的脂质密切相关,可随脂质吸收进人人体并在体内储存(主要在肝脏),排泄率不高;摄入量过多易引起中毒现象,若摄入量过少则缓慢出现缺乏症状。
另外,脂溶性维生素大多稳定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