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溺爱后果严重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危害一:冷漠无情。
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对她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
长久下去他们就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缺乏同情心,变得越发冷酷无情。
危害二:自卑胆小无担当。
长期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往往会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他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容易崩溃,很没有担当。
危害三:脾气暴躁易怒。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无条件满足时,孩子内心是没有感恩的,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父母停止供给时,孩子的脾气会随着内心的烦躁爆发出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也要理性的爱,父母要懂得延迟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间歇性满足,让他知道有的东西是会被拒绝的。
危害四:遇事抗挫折能力差。
做父母的都会认为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孩子的参与不是帮自己,而是给自己惹无尽的麻烦。
当父母这样想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宠溺孩子的道路上漫步前行了。
危害五:不懂规矩。
孩子从小就要让他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对孩子溺爱会使他们的天性难以释放出来,怕会耽误了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多少是有些错误的,孩子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因此就彻底放手不管任意散养,那么他从小就没有一点约束,就会越来越不懂规矩。
怎样避免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一、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这样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心情的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二、避免隔代溺爱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约定好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家长单独教育,老人不要干涉。
如果教育孩子时老人一直插手,家长也可以选择和老人分开住,一定要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老人多次破坏这个界限。
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表现1:公然袒护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觉得爸爸太过严厉,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这么凶地对待孩子,就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搞得爸爸里外不是人。
溺爱毁掉孩子的名人例子
溺爱是指对孩子过分关爱,过度庇护和纵容,以至于孩子失去独
立性和自我意识。
下面是几个名人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例子:
1. 迈克尔·杰克逊:作为一个父亲,杰克逊对他的孩子们一直
非常溺爱,被认为是“最糟糕的魔爪”。
他的孩子们没有受过教育,
没有与同龄人交往,甚至通过家教老师和医生来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开始对父亲怀有猜疑和不信任的情感,最终
导致了他们的问题反弹和不良行为。
2. 布兰妮·斯皮尔斯:斯皮尔斯的母亲琳达·罗彻极度溺爱她
的女儿,扮演了她的经纪人和监护人。
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导致斯皮尔
斯在她的婚姻和职业生涯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包括毒品和心理问题。
3. 费城鹰队的前教练安迪·雷德:作为一位职业球员和教练,
雷德的职业生涯一直非常成功。
然而,他的儿子加雷特长期受到严重
的药物滥用问题的影响,他们是他父亲长期溺爱的受害者,因为他父
亲经常为他遮盖和替他负责。
溺爱孩子无疑会破坏孩子的成长和自尊心,使孩子无法应对生活
和面对挑战。
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自立成人,与他们建立
正常和健康的关系,以确保他们有良好的生活和职业成功的机会。
父母太过溺爱孩子的后果1、养成依懒性孩子长时间处在家人的照料之中,知道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来做的,自己也就什么也不想做,甚至到了吃饭的时间也还需要等待家长来叫才肯吃饭,很大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穿鞋子,总之就是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小婴儿一样。
长时间如此,孩子就会养成依懒性,自己什么也不想做,这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不利于他们日后独立面对生活,也不利于他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离开了家庭这个温暖的环境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像个白痴一样,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很是自卑,也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抑郁心理,对孩子造成不轻的打击。
2、孩子性格骄横乖张这也是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长期被父母溺爱。
需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会一再的让步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会导致孩子从心里养成自己就是老大的想法。
会变得非常的懒散,反正我要什么我爸妈都会给我,我爸妈也都听我的话,那么我为什么要努力呢?我只需要每天吃喝玩乐就好了。
3、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互利的交流。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小皇帝,别人一定要听他说,他不肯为别人考虑,自私,目中无人,所以没有人愿意与他接触。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宠坏的孩子必然成为孤家寡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会影响到未来的事业发展甚至是婚姻关系。
4、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5、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父母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不去教孩子如何理解爱和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使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父母如何戒掉对孩子的溺爱?1、不迁就,不随意满足愿望对于孩子的要求,适当拒绝,有了第一个玩具后,教给孩子懂得珍惜,不能喜新厌旧,喜欢的东西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也有很多,要教给孩子有一颗欣赏美的心才是至关重要的,说不买就是不买,答应了孩子就一定要做到,不能给孩子抱有侥幸心理的机会。
孩子溺爱的后果?1、自我中心化倾向过度的自私自利,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不理会别人的感受,不会将心比心与人相处,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或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伤害他人。
性格变得暴躁。
在父母的宠溺之下,孩子就会更加骄横,不可一世,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与人相处不懂得让步和宽容。
目中无人,脾气暴躁。
2、独立自主能力薄弱溺爱之下的家长为了怕幼儿在成长中出事往往长期对孩子进行搂抱,剥夺孩子与环境接触的机会。
有很多时候家长如果帮助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话,这样呵护下的孩子对于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使幼儿以后独立自主能力非常缺乏,长期溺爱将影响孩子的成人后的独立自理能力。
3、没有责任心因为父母的溺爱,没有养成责任心的孩子,他长大以后的生活肯定是一团糟。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大之后,常常惧怕困难,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挫折,喜欢逃避和推脱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缺失责任心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享受、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更不会关心爱护他人。
4、不懂得尊重,没有爱心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和制止,导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尊长,不知道要尊重长辈。
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稍有一点不满足就会对父母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对父母的养育不懂感恩。
5、不懂得尊重,没有爱心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和制止,导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尊长,不知道要尊重长辈。
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稍有一点不满足就会对父母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对父母的养育不懂感恩。
6、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被溺爱的孩子因为从小被父母包办了一切,动手能力差,导致长大了变得越来越懒散,也不爱做事,更没纪律感。
溺爱孩子的七大可怕后果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向是主张“赏识教育”,但中国的父母很容易走入一种误区,以为赏识教育就是一味的表扬甚至演化为过度的宠溺孩子,尽管其愿望当然是好的,可结果往往并不是总能如自已所愿,正所谓适得其反。
现如今的中国大陆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宠溺孩子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
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
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家长切忌过分溺爱孩子1、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
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青年步入歧路的三部曲。
2、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定使小孩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3、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静,不惜编造假话欺诈小孩,如此耳濡目染,容易使小孩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行。
4、忌讽刺。
对小孩讽刺讥讽,以为能够"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5、忌苛求。
父母对小孩"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斥责,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刻长了小孩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6、忌放任。
对小孩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7、忌打骂体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如此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害了小孩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8、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让小孩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用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
而不要反复要求小孩更换活动内容。
9、忌缺乏适应能力。
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此对小孩的进展是专门有益的。
10、忌无操纵力。
要训练儿童学会操纵自己的情绪,包括操纵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11、忌愁闷沉默。
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12、忌依靠。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
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因家长溺爱纵容使孩子犯错的法律案例我们很多家长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
全家人像对待特级宝贝一样对待孩子,不信好多家庭的家长叫孩子基本不叫名字,直接就是叫宝宝或者宝贝,家里人怕分不清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就叫宝贝孙子或者宝贝孙女,父母们就叫宝贝儿子或者宝贝女儿。
这个称呼一般会叫到孩子上初中甚至到孩子上高中还是这样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很多家长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爱当中,有一种爱是溺爱。
这种溺爱也是爱,但是这种爱一旦在孩子身上产生父母没有注意到,很可能对孩子及对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是悲剧与灾难。
我们先举几个现实中的悲剧案例。
案例一、2021年哈尔滨一起因溺爱儿子酿成的家庭悲剧2021年10月24日的深夜,位于哈尔滨新乐小区的汪某扛着一个硕大的重物艰难前行。
也不知是慌乱还是疲累,汪某身上汗珠啪嗒啪嗒地砸到地面上,脚步虽沉重也看得出汪某此刻的焦急。
终于在一片火光中,汪某仓皇逃离了现场,而被他烧毁的重物,正是自己的母亲。
都说“乌鸦吐哺”、“羊羔跪乳”,就连乌鸦都知道要扶养年迈的老鸦,羊羔喝奶都会朝着母羊下跪,作为一个25岁年华正好的年轻人,汪某又是如何做出这种弑母焚尸的惊人之举呢?或许只有两个字——溺爱。
汪某的童年生活是缺少了父亲这一角色的。
父母两人感情并不好,早早离了婚,汪某从小便是跟着母亲生活。
母亲总觉得,自己与丈夫的离婚会伤害到儿子,于是加倍地对汪某好,希望能用自己更多的投入将父亲缺位的这份爱弥补起来。
因此,汪某的成长过程是令当时的同龄人羡慕的——他有一个不管他做错了什么,都不会打骂,更是在他犯了错还帮他一切善后的母亲。
而这个母亲,无论汪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她都会拼尽全力去满足,哪怕其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
到了十多岁,他依旧被母亲像是对四五岁的孩子一般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也让他养成了“万事全靠娘”的毛病。
生活中不管什么问题,只要一有困难他就不想克服,一有不顺心他就更是冲动易怒到不行,这在母亲看来,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任由他去。
溺爱作文500字溺爱作文。
溺爱,是指对孩子过度宠爱,纵容其任性,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律能力,容易变得自私、任性,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溺爱的危害,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溺爱会导致孩子缺乏自律能力。
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容忍其任性行为,导致孩子习惯了一切随心所欲,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
当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的各种规则和约束,他们往往无法适应,缺乏自制力和自律能力,容易陷入困境。
其次,溺爱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溺爱的孩子往往自我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学校或工作中,他们往往难以融入集体,容易与同学或同事产生矛盾,影响团队的和谐氛围。
此外,溺爱还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过度的宠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他们习惯依赖父母的一切,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下来,他们对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产生退缩和逃避的心态,无法勇敢面对挑战。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避免过度溺爱。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既关心孩子,又适度严格。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父母也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和老师应该意识到溺爱的危害,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孩子才能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溺爱孩子的教训
溺爱孩子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过分迁就,不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和教训,包括:
1. 缺乏自立能力:溺爱的孩子常常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因为他们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帮助和保护。
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困惑。
2. 自我中心:溺爱的孩子往往变得自我中心,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首位,而不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态度可能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3. 缺乏责任心:溺爱的孩子常常不愿承担责任和后果,因为他们相信父母会包容和解决问题。
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懒散和不负责任。
4. 情绪不稳定:溺爱的孩子经常缺乏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为了避免孩子溺爱带来的不良后果,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责任心和适应能力。
同时,父母也应该平衡给予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建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价值观。
家长溺爱孩子的危害溺爱的起点是爱,而往往落脚点却是恨。
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会纵容孩子到无法无天的地步。
会让他产生错误的人生观,继而让自己的行为惹上祸端。
甚至让自己走上不归路。
家长溺爱孩子的危害1、依赖成性,孩子长时间处在家人的照料之中,知道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来做的,自己也就什么也不想做,甚至到了吃饭的时间也还需要等待家长来叫才肯吃饭,很大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穿鞋子,总之就是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小婴儿一样。
长时间如此,孩子就会养成依懒性,自己什么也不想做,这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
2、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3、失去友谊,对于从小在溺爱之中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认为别人需要无理由地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也就会在离开家庭之后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同学或是朋友是需要自己先关心他们才能获得友谊,如果他们不付出的话,友谊就有可能离他们而去,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伤心的一件事,当一个孩子没有一个朋友,因为他的不良习惯等问题而导致孩子孤独一个人的话,孩子的性格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家长应该如何避免溺爱1、拒绝心慈手软,经常听到有家长这么说“算了,算了,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哦”其实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大家也这样说过,但后来发现,孩子不会因为大人的一次心慈手软而感动,反而是变本加厉,每一次遇到做错的时候,就会哀求大人再给一次机会。
因此在遇到孩子原则性错误的时候,坚决的说一次不,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有第二次的妥协。
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任性。
2、平等对待,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近年来,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宠成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
这种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就不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
根据湖南医学院对353名5~7岁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至少有下列危害:(1)造成孩子严重的挑食和偏食。
在调查中发现,有严重偏食的,独生子女占81%,而非独生子女仅占12%。
由于孩子偏食,已导致孩子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缺乏,使身体日渐消瘦,抵抗力降低,体质虚弱,造成体格和智力发育减慢。
(2)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由于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些独生子女已快上学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洗脸,仍要父母喂饭。
造成孩子胆小、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3)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由于父母怕自己的宝宝受人欺侮,所以,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为孩子一起玩。
使孩子变得利己,不关心别人,缺乏集体观念和共同责任感,不懂得友爱,不想到别人,处处以我为中心,很容易成为没有社会道德的人。
(4)不知勤俭,却爱挑剔。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乱花零用钱的约占62%,而非独生子女仅占5%。
这种花钱如流水的‚阔少爷‛作风,也是父母从小溺爱的恶果。
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利。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90%的独生子女爱挑剔衣着,而在非独生子女中仅占14%。
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形成,都与父母的娇惯、溺爱有直接关系。
为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奉劝父母千万不要溺爱孩子。
9种溺爱影响孩子健康成长1、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生活中溺爱孩子的例子溺爱是指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和纵容,给予过多的关注和照顾,导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溺爱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如缺乏责任感、依赖心强、情绪波动大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活中溺爱孩子的例子。
1. 过度娇惯家长总是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不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都会轻易原谅和纵容。
例如,孩子在超市中无理取闹要求购买玩具,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哭闹,会立即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样的溺爱会使孩子养成任性、不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习惯。
2. 过度关心家长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进行过分关注,不给孩子任何私人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例如,家长会随时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学习情况,甚至在孩子外出时时刻关心他们的安全。
这样的溺爱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过度保护家长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不让孩子接触任何可能有风险的事物。
例如,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任何户外活动,不让孩子学习游泳、攀岩等运动。
这样的溺爱会使孩子对外界世界缺乏了解和适应能力。
4. 过度赞美家长过分夸奖孩子,不论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如何,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赞美。
例如,孩子只是完成了一项基本任务,家长就会给予非常夸张的赞美。
这样的溺爱会使孩子变得自负和不知分寸。
5. 过度干涉家长过分干涉孩子的一举一动,不给予孩子任何自主决策的权力。
例如,家长会代替孩子做所有的决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这样的溺爱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过度放纵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非常宽松,无论孩子的行为是否合理,都不作任何限制和约束。
例如,孩子在家中可以随意翻找家长的私人物品,不论家长是否同意。
这样的溺爱会使孩子缺乏规矩和纪律意识。
7. 过度依赖家长过分依赖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生活支柱和精神寄托。
例如,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倾诉给孩子,让孩子承担过大的责任和压力。
这样的溺爱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8. 过度包办家长为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了,不给予孩子任何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关于溺爱的反面事例
溺爱是指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或长辈对子女过度照顾、纵容和迁就,导致子女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行为。
反面的事例则是父母或长辈缺乏关注和照顾,甚至表现出冷漠或忽视子女的存在。
1.忽视子女的存在: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跟子女交流,即使回
家也很少与子女玩耍或者谈心。
孩子对此感到无助和孤独,可能会出现行为反叛、自闭等问题。
2.粗暴、冷漠的态度:父母对孩子采取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态度,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这样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信任感、自尊和亲密关系等。
3.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可能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例
如缺乏表扬、关心和理解等。
这样的教养方式通常会导致孩子内向、缺乏自信、避免与人交往等问题。
4.欺负或虐待孩子:最极端的情况下,父母可能会欺负或虐待
孩子。
这样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疾病或外在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残等。
总之,任何一种极端的教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教养时应适当地关注和照顾孩子,但也要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独立性。
对溺爱的看法和建议概述溺爱是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过度迁就,纵容他们任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虽然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但过度溺爱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溺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
溺爱的问题与影响1. 自我中心过度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自我中心,无法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对他人的需求缺乏关注和体谅。
2. 缺乏责任感溺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习惯依赖他人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无法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3. 抵触挫折溺爱导致孩子没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和能力。
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可能无法应对并从中学习,容易变得沮丧和无助。
4. 社交障碍过度溺爱的孩子可能缺乏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他们可能不懂得分享、合作和妥协,导致社交问题和孤立感。
5. 自我价值感问题溺爱会让孩子过分依赖外界的肯定和赞扬,缺乏自我价值感。
一旦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自卑。
如何避免溺爱1. 设定明确的规矩和边界家长应该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矩和边界,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独立性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日常任务,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可以做到。
3. 鼓励面对挫折家长应该让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不要过分保护他们。
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导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困难。
4. 培养社交技巧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
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分享、尊重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5. 培养自信心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赞扬和认可,但不应过度夸奖。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取得成功。
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关注内在价值而非外界评价。
结论溺爱虽然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但却可能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1.被溺爱的孩子,性格会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父母事事包办,这样的孩子,比较自私懒于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自己,而对别人的付出看成理所应当。
2.被溺爱的孩子,生活遇挫折没有自信有的父母宠爱孩子或涂省事,事事冲在前头。
这样孩子习惯性依赖父母,长大后没有主见,也没有动手能力,相对其他人他们会更没有自信。
3.被溺爱的孩子,与人相处会存在问题在家庭中被宠惯的孩子,到社会中,也喜欢自我为中心,对工作眼高手低,久了大家会不喜欢他们,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托付重任。
4.被溺爱的孩子,价值观会混乱家长对于孩子过度溺爱会让孩子的价值观混乱,不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养成,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会包揽孩子的一切,慢慢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欠我的是应该为我做的,甚至有些孩子变得很自私,他只会接受别人的,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就认为这样才是正常的,而只要自己为别人做了一些事情,他就认为不正常,所以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不仅价值观会被混乱,而且也会给孩子养成自私自大的心理,完全不会为别人着想。
价值观混乱价值观扭曲,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之后也会被社会淘汰,甚至被社会教训。
5.被溺爱的孩子,不懂礼貌目无长辈看到长辈,孩子死活不肯打招呼如果是家里有客人来访,让孩子和客人打招呼,孩子甚至会抱着玩具笑着就跑开了。
如果爷爷奶奶拿起了他面前的零食,还是打爷爷奶奶。
在生活中,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对孩子一些错误的行为,没有及时的制止,导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貌,不知道要尊重长辈。
这样孩子长大后,会养成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没有了做人的基本礼貌。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表现: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溺爱的后果及危害作文素材《溺爱:爱与伤害的交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是不可或缺的养分。
然而,当爱失去了边界,变成了溺爱,就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溺爱是一种过度的、不恰当的爱,它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过度满足和过度纵容。
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溺爱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由于家长过度包办一切,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去尝试和探索,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这样的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恐惧,缺乏应对的能力和勇气。
他们习惯于依赖他人,无法独立地生活和工作,这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溺爱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他们无法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缺乏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这将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难以承受压力和挫折。
溺爱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孩子的个人成长上,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他们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为了避免溺爱的发生,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给孩子适度的爱和自由。
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适当的范围内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溺爱虽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却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家长应该认识到溺爱的危害,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能力的人。
过分宠爱孩子将带来7大后果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父母如果太过宠爱孩子,对孩子来说却是百害无一利的。
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过分宠爱孩子将带来7大害处: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相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孩子人际关系障碍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孩子纵容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把孩子看成宝贝,掌上明珠,不但特别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往往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使孩子逐渐养成了“小霸王”作风,变得虚荣,任性,骄横,霸道。
如果这种行为未能被及时纠正,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因此会变得越来越霸道。
另外,孩子的霸道还与父母的形象有着极大的关系。
孩子都善于模仿,如果父母在孩子跟前经常表现出霸道的形象,就非常容易使孩子效仿。
一旦孩子骄横霸道的性格已经形成,再进行调教,就会错过时机,后悔完矣!这样的孩子在融入社会时,即使遇到小挫折,也会体现出心理素质差的特点:自卑、懦弱、幼稚、坚韧、忍耐力差。
而孩子并不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会习惯性地责怪别人,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父母和别人身上。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仅不能纵容孩子的霸道行为,更要尽早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通过正确的言行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行为。
●树立良好的家风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影子,父母通过言行,表情,以及处世态度和世界观向孩子渗透,在孩子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因此,在教育孩子前,,父母就应该扪心自问“我做的怎么样”和“我应该怎样做”。
如果父母本身就专制,蛮横,不讲道理,缺乏教育,孩子也会学得冷酷,专横。
要树立良好的家风,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去要求孩子,取得效果。
●制怒和惩罚家长要冷静分析孩子欺凌行为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耐心讲道理,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发火动武。
我们要用对孩子的爱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原因和危害,引导孩子想办法改正,挽回影响。
另外,对于孩子的欺凌行为也要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奖励和某些活动。
在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时候,要及时鼓励和加强教育,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爱能力。
●保持教育观点一致家庭成员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就是爷爷奶奶和父母在一些问题上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不能因为孩子短暂的哭闹行为而轻易妥协和改变决定。
这样,孩子就会逐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纵容溺爱后果严重
“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已经迈入21世纪,在中国的许多家庭仍在奉行这样的教子原则。
薛女士是一个7岁男孩的母亲,她说:“我的孩子在4岁之前,接受的是严父严格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那真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如此持续几年后,我们认识到我们错了,认识到应该给孩子理解和尊重,结果逐渐演变成我这个慈母的溺爱,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又错了,小家伙现在造次得厉害。
”
“薛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案。
正如美国头号心理学专家、美国最高家庭顾问杜布森所言,许多年来,关于管教孩子的方法和原则一直广受争议,心理学家、儿科医师、大学教授都在纷纷告诫父母该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
遗憾的是,这些专家的意见常常相互矛盾,从而使父母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不仅得不到帮助,反而陷入更大的困惑。
或许,这就是育儿原则经常在严酷管教和纵容溺爱之间来回摇摆的原因。
”北京关爱家庭中心创办人、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理事钱红林说,严酷管教和纵容溺爱,会给家庭埋下悲剧的种子。
“严酷的管教没有爱的表达,时常是父母情绪失控下的痛骂和暴打,令孩子屈辱、恐惧、愤怒,其后果是引发孩子的仇恨和暴力。
”
另一方面,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管教,任其发展,相信终有一天,孩子会良心发现,转而尊重父母并拥有良好的品格。
结果奇迹没有出现,在纵容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守规则、不善与人交往、品行不健全、不会感恩。
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说:“湖北针对少年犯的一项调查表明,44%的少年犯来自溺爱型家庭,只有4%的少年犯来自民主型家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溺爱与犯罪的关联性最高。
”
严苛的管教和放纵有时会在一个家庭和未成年人身上交替出现,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往往会由于对子女表现的失望,从放纵进入过严的管束,或由于再也无力管教而放手不管,那就会出现双重悲剧。
“勇于管教”意义重大
专家们认为,“勇于管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也意义重大。
“让我们看看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只要打开电脑,各种诱惑扑面而来,而孩子们的分辨能力并不高,网络游戏天天想着让孩子们如何入迷……这样一个时代,不勇于管教,就是放弃了做父母、做老师的责任。
”李文道博士说。
“中国目前大部分都是…六一‟儿童,在6个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其如何教育在历史中鲜有经验可循。
我们有时不是不愿管教孩子,而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这实在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
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敢打父母,长大后他必然会不尊重法制,我们不能培养出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下一代,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此情形下,重提勇于管教,意义非同寻常。
”来自台湾,曾任教美国公立小学的哥伦比亚大学生教育学硕士陈黄怡文说。
“勇于管教”要重视沟通
专家们认为,杜布森博士40年来倡导的“勇于管教的五个原则”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五个原则是:第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第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之后,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第四、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第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
”钱红林介绍说,“杜布森博士认为,其中,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
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
孩子早期对父母权威的看法,将成为他以后对学校管理者、执法人员、雇主以及其他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的态度的基础。
另一个方面,如果一个孩子在15岁之前,经常违抗父母、嘲弄父母的权威,那么,当孩子步入青春期时,他会对父母希望他接受的价值观和信仰嗤之以鼻。
如果父母不值得尊重,那么,道德、国家、价值观和信仰都不值得尊重。
”
“当然,杜布森博士认为,尊重必须是双方的,父母应当小心保护孩子的自尊,永远不要贬低他们,嘲笑他们,或是令他们在朋友面前难堪。
管教不是不加辨析地对孩子进行管制,而需要父母判断孩子不受欢迎的行为是否是对父母权威的公然挑战,当父母设立了界限,如要求2岁孩子…不能独自穿马路‟,要求10岁的孩子…上网须有时间限制,且有内容限制‟,17岁的孩子…男女同学约会须遵守晚八点前回家、不可发生性行为‟,他们还公然违抗后,父母必须根据结果来决定采取何种形式的管教措施。
”
针对杜布森博士提出的罚站、掐脖子后的一块肉、打屁股等管教措施,“究竟能不能打孩子”成为与会专家和受邀家长们讨论的热点。
“打与不打,不是症结,为什么打,才是关键。
很多人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没有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结果将打孩子演变成了情绪发泄,有一个父亲竟然能连续1个小时对孩子拳打脚踢,这不是管教。
正如杜布森博士所强调的,管教是以爱为前提的,如果心中有爱,绝不会不停地打孩子一个小时。
”陈黄怡文说。
“体罚必须在爱与管教的平衡间进行,其中有八个原则必须掌握:第一,要在私下场合;第二,要有年龄限制,不宜对18个月之前和10岁之后的孩子体罚;第三,体罚前先说清道理和规则,不能看到孩子出了错,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打;第四,家长要冷静,尤其不能在怒气之中;第五,理由要对,只有在孩子明知故犯、公然向父母挑战时才施行体罚;第六,不要直接用手,因为手是用来表达爱的,用一个小竹板,打一下脂肪比较厚的屁股,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还能达到管教的效果;第七,体罚之后要有和解、接纳、教导和甜蜜的拥抱;第八,把握好…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这一原则。
”钱红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