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
- 格式:doc
- 大小:8.63 KB
- 文档页数:4
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文学样式,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拿诗的规律特点硬套它,这是词在成熟并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是提出来的。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其《词论》一文。
《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其中追朔了词的发展,兴起直至对词坛宿将的批评,其中提出的“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其中提出了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词的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征。
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
“别是一家”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有得有失:首先,维护词学传统,严格诗词界限,有益于发扬词的本体精神与美学风格,但排斥晏、欧、苏词,因而表现出“尊体派”之片面于保守;其次,严守音律,维护了词的音乐特质,但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等等,她是以此作为“别是一家”的佐证,但要求太苛,连她自己的几首名作亦难以遵从。
李清照别是一家名词解释
李清照别是一家是指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审美价值,不同于其他唐代诗人或宋代词人。
李清照的诗词常常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含蓄深沉的风格展现出女性词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因此在宋代文学史上被誉为"女词人中之冠"。
李清照的诗词创作深受后人赞誉,被誉为宋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钗头凤·世情薄》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概念,反映了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艺术价值,也表达了后人对李清照这位杰出女词人的崇敬之情。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古文家,官居礼部员外郎,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
她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
优越的家境和父母的熏陶,造就了李清照的博学多才,她很早便有诗名。
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公公赵挺之是有名的政治家,后来还当了宰相。
李、赵的姻缘,双方门当户对,两人志趣相投,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并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整理,可谓天作之合。
以南渡为界,前期的李清照,先是宦家千金女,后是贵家少夫人,生活的优裕安适可想而知。
她前期作品多半是表现这种生活情趣的,间有写愁情的,也大多是愁而不哀。
金兵入据中原,他们相继南下逃亡。
后来赵明诚病死在健康(南京)。
李清照从此便孤身一人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奔波的流亡生活,在凄凉寂寞中度过了悲苦的晚年。
李清照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贫困凄凉的环境中东飘西荡,直至孤独寂寞地离开人间。
因此,她在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
她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
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李清照是宋代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艺术家。
说她是学者,因为她精于考古、鉴赏;说她是艺术家,因为她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
不过,她的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词的创作上。
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李清照作为妇女,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斗争。
陆游的《夫人孙氏墓志铭》记载一件事情,一个姓孙的小女孩,天资不错,李清照想把她的文学创作事业,让这个姓孙的小女孩继承下来。
这个小女孩婉言谢绝了,说,“才藻非女子事也。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竟然认为文学创作不是女子分内的事,可见封建思想对女子的毒害之严重,也表明李清照从事文学创作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传统观念直接对立的。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赏析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的代表,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并从本体论出发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概念。
就是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不能混淆,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
在她的《词论》中,她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尚文雅、协音律、尚浑成、尚铺叙、主情致、尚典重与故实的要求。
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协音律,由此她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
由此可见她对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她写下了许多蕴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词作。
而纵观她一生的创作, 可以发现无论是写柔情蜜意,离愁别恨、流亡痛苦, 都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由于时代的巨变,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因此也就有了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我们可以从她的创作上看到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首先,在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是甜蜜而宁静的。
她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
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两人的生活出现的暂时的别离,于是在李清照平静的心中掀起思夫心切的涟漪。
在她前期的词中,多见的是她寄托给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如她在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占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
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
衷肠难解,欲语还休,这种滋味沁入人心。
这是一首最纯洁真挚的爱情词,反映了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词作直抒相思愁情,虽说这种相思是“闲愁”,然而词人却不知如何排解,正如茧中抽丝,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她的另一首《醉花阴》,更是以她委婉细腻的笔触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再一次表现了离情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名词解释1 、词别是一家 “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的观点。
词别是一家就是 : 词就是词 , 词与诗、与文都是不同的 ,词自有其本身的特点、属性或本质。
要求词必须讲究音乐美、形式美和形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必须有别于诗,显出词的“本色”来。
《词论》 “ 词别是一家 ” 观念的意义所在: ① “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立个性,从而尊体的目的。
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
② 词 “ 别是一家 ”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 尊体 ” 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
2 、小品文 指语言简洁,体制短小的散文,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
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向的某种变化。
大多描写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风貌,真实细腻地表现他们新的生活情调,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以及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
代表作有公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代表作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3 、散曲: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新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古文家,官居礼部员外郎,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
她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
优越的家境和父母的熏陶,造就了李清照的博学多才,她很早便有诗名。
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公公赵挺之是有名的政治家,后来还当了宰相。
李、赵的姻缘,双方门当户对,两人志趣相投,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并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整理,可谓天作之合。
以南渡为界,前期的李清照,先是宦家千金女,后是贵家少夫人,生活的优裕安适可想而知。
她前期作品多半是表现这种生活情趣的,间有写愁情的,也大多是愁而不哀。
金兵入据中原,他们相继南下逃亡。
后来赵明诚病死在健康(南京)。
李清照从此便孤身一人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奔波的流亡生活,在凄凉寂寞中度过了悲苦的晚年。
李清照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贫困凄凉的环境中东飘西荡,直至孤独寂寞地离开人间。
因此,她在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
她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
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李清照是宋代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艺术家。
说她是学者,因为她精于考古、鉴赏;说她是艺术家,因为她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
不过,她的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词的创作上。
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李清照作为妇女,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斗争。
陆游的《夫人孙氏墓志铭》记载一件事情,一个姓孙的小女孩,天资不错,李清照想把她的文学创作事业,让这个姓孙的小女孩继承下来。
词别是一家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
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
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
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
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而她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是因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李清照借鉴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学术论题.思想内容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
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艺术风格浑然天成式.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
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表现形式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她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2007年6月第8卷第2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07Vol.8No.2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及词作禹明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被人尊为/婉约正宗0的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
她强调诗词分畛,词当属诗之外的/别是一家0,它的主要特点是文雅、协律、典重、故实、铺叙,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她不仅是一位高妙的理论家和鉴赏家,更是一位词作大家,她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有力地佐证了她的词论。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易安体;文学地位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有成就的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被人尊为/婉约正宗0。
她的文学史地位,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0(清#李调元5雨村词话6)/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0 (5四库全书6)她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别是一家0、见地深刻的5词论6,而且以独树一帜的/易安体0奠定了自己宋词大家的地位。
一、/别是一家0说)))5词论6李清照的词论主要见于5李易安词论6,一般简称为5词论6,作于北宋末年,李清照以时间为序,以词由民间进入文人手中为线索,勾勒了词由盛唐五代至北宋的发展脉络,收录在胡仔5苕溪渔隐丛话6中。
5词论6是词论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词的文章,短短500字,精辟地提出了李清照一些极具意义的论题并作了阐释,尤其是/别是一家0的说法。
她打出/别是一家0的旗号,是针对当时词坛/以诗为词0、/以文为词0的风气,反映了宋徽宗崇宁、大观间词坛的创作倾向,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从词的声律、乐律角度出发,强调词是一种音乐文学,要求本色当行李清照在/词论0中首先描述了词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词兴起于开元、天宝以及词与燕乐的关系。
认为唐代/乐府、声诗并著0,乐府即指燕乐,演唱燕乐,所唱歌词便是词。
但自苏轼始,一改五代以来直至宋初的妩媚词风,兴起了/以诗为词0并/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0(宋#胡寅5酒边词序6),开创/豪放派0。
《词论》文言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词论》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词论》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词论》宋朝: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到宋词,你很难避开李清照;说道李清照,你又很难躲开她那篇惹出无数争议的《词论》。
她的《词论》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关词的理论的批评文字。
在《词论》中,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毫不隐晦地批评词坛上不少名家。
为此,引出众多褒贬不一的评论。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自成一家”则是她潜心创作的具体而深刻的实践。
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的完美统一,无疑对当时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今天有关词的理论研究及其创作提供的新的经验。
一、《词论》及其中心论题“别是一家”《词论》的中心是“别是一家”,是李清照针对苏东坡提出的“以诗为词”的作法而提出的议论。
围绕这一中心论题,李清照大胆地、多方面地批评了词坛上的许多名家。
对词的实践创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提倡高雅,不满柳永的词“词语尘下”。
“词语尘下”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指责柳永在题材上多事醇酒女人,有的地方还近于秽亵;另一方面指责他的语言缺乏锤炼,下笔率易,不够蕴藉。
* 提倡协乐,词要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句读不茸之诗”、“又往往不协音律”。
批评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李清照对词的“协音律”、“能歌”的特点,叙述非常详细具体。
* 提倡典重,不满贺铸“少典重”。
贺词也多写艳情,他在此种塑造了一批歌妓舞女的形象,但他大多把这些歌女当作玩物来看待,他的那些女性形象多是一些甘心供人玩弄、而没有真情实感的任务。
如从这一角度上批评贺铸“少典重”,也是有道理的。
* 提倡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小山词善于用清新的语言来创造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形象和情景,把缠绵伤感的情思表露无疑,令人回味无穷。
在小令的技法上,小山词的确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小山只工小令,不善慢词,而慢词正是讲究铺叙的,李清照的遗憾正是在此。
名词解释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李清照在《论词》中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易安体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
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
其艺术特点有:1.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工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且能“化俗为雅”。
2.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相融合,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格调凄婉悲怆。
3.倜傥有丈夫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不同于一般婉约词。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奇特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特征为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主要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去描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同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如杨万里的《小池》。
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 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
[词别是一家名词解释]词别是一家词别是一家篇(1):诗人李清照简介及作品引导语: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通过下文一起来了解一些李清照的人生简介与作品吧。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生平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
名词解释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李清照在《论词》中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易安体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
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
其艺术特点有:1.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工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且能“化俗为雅”。
2.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相融合,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格调凄婉悲怆。
3.倜傥有丈夫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不同于一般婉约词。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奇特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特征为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主要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去描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同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如杨万里的《小池》。
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 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
词别是一家教材处理:一般而言,诗重在言志,词重在言情。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点让学生或诵读或抓意向揣摩探讨;这一组词作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情感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前后比较研习;注意在教学中背景的引入;由于理解难度不大,可以选择一到两首做示范,剩下的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评点法完成学习;四首词,前两首词境阔大深远,后两首感情细腻独到,注意引导生对此有所体会。
亦可考虑四首拉通比较中分析。
一、关于词词是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或曲词。
词最初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词按字数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词是按词牌规定的音韵和格律来填写的。
它的形式特点取决于词牌。
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押韵及平仄,即所谓的“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所以说叫填词。
词的内容和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就是明证。
二、关于作者: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
字重光,初名从嘉。
文学史上称李后主。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柳永:北宋词人。
初名三变,字耆卿。
因排行老七,又称柳七。
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又被称为柳屯田。
祖籍河东,后迁居福建。
为人放荡不羁,是个才子诗人。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职业作家),是慢词(长调)的倡导者。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羁旅行役之情。
他的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放榜时名落孙山。
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晏殊,北宋词人。
字同叔。
江西临川人(王安石)。
擅长小令。
其作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传诵颇广。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她的母亲是状元的孙女,也擅长诗文。
其夫赵明诚博学好古,酷爱收藏金石书画,毕生致力于金石刻研究,有《金石刻》二十卷传世。
她早年生活优越。
金入中原,流落南方,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境遇孤苦。
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集《漱玉词》。
三、词牌名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据说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唐教坊曲名。
后用于词牌。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阙,名为《雨霖铃》。
四、课文简析:《虞美人》:这首词据说是李煜的绝命词,真实与否不可定论,但词中所含惊天泣地之情却历来为人感叹。
1、擅长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今昔对比中抒发物是人非故国不在的感慨。
3、疑问开头,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强化了这份愁情。
《雨霖铃》:此词为词人丛汴京南下时与情人惜别之作。
上片写一对恋人饯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景物描写点明分别时节(秋);渲染了分别时凄凉的气氛,融情入景。
“凄切”奠定感情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白描手法;“留恋处”与“催发”构成尖锐的矛盾,(不忍不愿离去)层层渲染中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字字传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设想到别后情形:“千里”烟波,“沉沉”暮霭,“辽阔”楚天,望不尽,望不到,再添惆怅呀。
下片想象别后生活的情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更何况是那冷落清秋节(愁为离人心上秋),分别,秋天的分别更令人伤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构成一幅鲜明的画面。
“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的愁。
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虚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此情此境,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无比的苦闷。
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千百年来伤离别的苦根吧?)小结: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
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艺术特色:1、融情入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杨柳岸,晓风残月。
2、虚实结合——上片下片一实一虚3、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蝶恋花》: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晏殊是位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他没有苏轼宦海沉浮的经历,也没有杜甫颠沛流离的苦痛,却也逃不脱人间的悲欢离合。
上片,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槛菊愁烟兰泣露,——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兰和菊人格化,融情于景,流露主人公的哀愁。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下片,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对明月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惆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增添了一份愁情。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艺术特色:1、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
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2、本词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声声慢》: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字字声声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韵律感);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种凄苦的感情基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这哀鸣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五、异曲同工愁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别情: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明月不谙离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