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下《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学详案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四下科学精品教案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能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气球、酒精灯、钢球、铁架台、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1、教师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条件的可播放视频),感知要研究的问题。
【先出示(1)让学生解释现象,再出示(2)(3)】(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
(2)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爆裂。
(3)水泥马路是有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2、见过以上现象吗?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
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的内胎为什么容易爆裂?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因为气体受热膨胀的原因。
3、设计方案。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设想,器材,方法,注意事项。
方案(一)把小瓶放到水里,小瓶的盖子要紧,如果空气膨胀,就能顶的盖子动起来。
涨得厉害,瓶盖还有可能跳起来。
方案(二)用一个玻璃瓶,瓶口上面粘上一张薄纸,把玻璃瓶放在火上烧。
如果空气膨胀了,就能把瓶口的纸给冲破。
方案(三)用一个特别薄的塑料袋,灌满空气,把塑料袋的口封死,把塑料袋放在热水里,如果塑料袋中的空气胀了,塑料袋会炸破。
方案(四)把气球套在带胶塞的玻璃管上,然后把橡皮塞塞在锥形瓶上,把瓶子先后放到热水和冷水两个水槽中,观察现象。
注意:实验中需要盖盖子或封口的时候,一定要封紧,不要让气体跑掉了。
《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会发生爆裂》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关键是课前的准备,即学生的充分观察发现一些热胀冷缩的现象,特别是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的现象。
课前的准备就成为这次探究活动的前提。
在课前我准备器材、备学生,既要有活动器材方面的准备,又要搜集热胀冷缩自然现象的准备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准备。
同时学生也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热胀冷缩在实际中的利用。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中基本上遵循了教材的思路,并在过程中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是探究活动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科学课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要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疑问,比如:生活中你注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学生会说:冬天夏天的电线不一样,铁轨间的缝隙,火车轮上安装的轮箍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更真实更直观的接触问题,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但在上课的时候,不少学生平时不爱观察,说的一些问题也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就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阻碍。
所以作为教师,要多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的实验材料和
内容,让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在优化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学反思第一篇:《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学反思作为科学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除了设计好激发兴趣的导课环节外,课前必须要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并且在探究时不断的反思、改进探究方法,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
比如:课上同学们所做的试验,我在课前反复操作,不断反思、改进、总结。
怎样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明了,让学生便于自主的设计试验方案,通过同伴间的合作操作试验,有所收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科学探究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呢?教师只有对教学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课堂也才能真正成为体现学生是主体的场所。
在探究活动中,我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欲。
更重要的是我放开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更大的合作学习,展示自己的空间。
自始至终我都以一种服务者、启发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他们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探究空气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时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情景真是令我难忘。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从而建立学生自信心、合作意识、小组集体意识。
同时我也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
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能自己分析和得出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二篇: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学设计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青岛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大量的气体和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
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物体热胀冷缩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能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材分析《自行车为什么会爆胎》一课选自青岛版六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
本节课是继前一课《温度计的秘密》之后,对热胀冷缩性质的继续探究。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
教科书以“自行车轮胎在夏天充足气之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现象为引子,导出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在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然后再用所学到得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利用百度搜索到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理解新科技的重要性。
2、合作探究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参与科学实践,以获得数据和第一手的资料,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实际应用法:学生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进行设计、选材和制作。
五、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较为生活化,二是实验较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选取了较为生活化的材料,从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每组:烧瓶125mL1个、气球1个、烧杯500mL2个、冷水、热水;固体膨胀演示器(铜球铁环)1套、酒精灯1个、火柴1盒。
教师准备:固体膨胀演示器(铜球铁环)1套、酒精灯1个、火柴1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动画:烈日炎炎,一男生起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车胎爆了。
出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师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本,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猜测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
可能出现情况:1.自行车被压爆;2.自行车被扎爆;3.空气受热膨胀导致自行车爆了......师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
这节课,就让一起探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设计意图】熟知的生活场景设计,让学生感受科学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实验一.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刚才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气体能热胀冷缩,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或从资料书上查阅到的信息。
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呢?各小组交流设计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2.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
“3+3”课堂教学模式备课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科学教案备课人:刘春雨备课时间:2月10日上课时间:2月13日课题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课型新授三维目标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教学重难点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2、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具准备烧瓶、气球、水槽、冷水、热水等教学过程(双边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教师播放动画:烈日炎炎,一男生起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车胎爆了。
出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师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本,你有什么问题吗?2、教师总结,揭示课题师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生思考,猜测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自由发言比较集中的问题:自行车胎爆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气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固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喷泉实验是怎么做可能出现情况:1、自行车被压爆2、自行车被扎爆3、空气受热膨胀导致自行车爆了......“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看来同学们离科学家越来越近了。
这节课,就让一起探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刚才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气体能热胀冷缩,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或从资料书上查阅到的信息。
四年级科学《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青岛版四年级科学;3、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物体热胀冷缩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能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材分析《自行车为什么会爆胎》一课选自青岛版六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
本节课是继前一课《温度计的秘密》之后,对热胀冷缩性质的继续探究。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
教科书以“自行车轮胎在夏天充足气之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现象为引子,导出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在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然后再用所学到得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利用百度搜索到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理解新科技的重要性。
2、合作探究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参与科学实践,以获得数据和第一手的资料,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实际应用法:学生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进行设计、选材和制作。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较为生活化,二是实验较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选取了较为生活化的材料,从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小学科学第8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案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引言:在我们使用自行车时,有时候会听到突然的爆裂声,这常常让人感到惊讶与困惑。
那么,为什么自行车胎会爆裂呢?有哪些原因引发了这一现象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过度充气导致的爆裂自行车胎爆裂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过度充气。
每款自行车胎都有特定的气压范围,过高的气压会导致胎体承受过大的力量,而爆裂。
因此,在给自行车胎充气时,应该注意查看轮胎上的建议气压标记,并使用适当的充气工具和压力计来确保胎压在安全范围内。
二、线束故障引发的爆裂自行车胎的线束由多层织物组成,这些织物构成了胎体的骨架,使其能够保持形状并承受压力。
然而,如果胎体的线束发生故障,就会导致胎的结构失去支撑,进而引发爆裂。
线束故障可能是由于材料疲劳、外部撞击或制造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定期检查胎体的线束是否完好,并及时更换疑似有缺陷的胎体,是避免爆裂的重要措施。
三、外力撞击造成的爆裂自行车胎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与地面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
如果撞击力过大,胎体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爆裂。
尤其是在骑行过程中,如果轮胎撞击到尖锐的物体,如玻璃碴、钉子或石块等,胎体很可能会被刺破而产生裂纹,最终导致爆裂。
因此,在骑行时,应该尽量避免与尖锐物体接触,并选择平整的路面进行行驶。
四、内部过度磨损导致的爆裂自行车胎具有橡胶材料制成,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橡胶会发生老化和磨损。
长时间的摩擦和磨损可能导致内部橡胶层失去弹性,胎体变得薄弱,容易爆裂。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定期检查自行车胎的磨损情况,及时更换老化严重的胎体。
五、气温变化引发的爆裂自行车胎的压力受到气温的影响,当气温升高时,轮胎内部的气体会膨胀,压力增加;相反,当气温降低时,轮胎内部的气体会收缩,压力减小。
如果胎体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范围过大,就可能导致胎体过度膨胀或收缩,从而增加爆裂的风险。
因此,在气温变化明显的季节,我们应该根据气温的变化来适时地调整自行车胎的压力。
青岛版科学五下《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能够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明白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预备:烧瓶、水槽、冷水、热水、踩瘪的乒乓球、气球、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一个正好通过钢球的铁环圈。
2.自行车胎什么缘故爆裂学习目标: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能够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明白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能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明白得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能够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预备:烧瓶、水槽、冷水、热水、踩瘪的乒乓球、气球、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一个正好通过钢球的铁环圈。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让大伙儿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能够吗?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什么缘故爆裂?(学生可能会难于回答那个问题)在解决那个问题前,(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先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二、鼓起来的乒乓球指名让一名学生上讲台示范想出的方法,并将鼓起来的乒乓球拿给老师。
(其中两个鼓起来,一个鼓不起来)学生观看是什么缘故鼓不起来。
(因为这一个有裂缝)师:什么缘故有裂缝就鼓不起来呢?学生说自己的推测。
师:这只是我们的推测,那如何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呢?分组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也确实是说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材】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牟艳丽【单位】潍坊北海学校【教学目标】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案例背景分析及设计思路《自行车为什么会爆胎》一课选自青岛版六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
本节课是继前一课《温度计的秘密》之后,对热胀冷缩性质的继续探究。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
本节课内容非常生活化,课前准备范围非常大,因此教科书中没有活动准备提示,但是课本中的图片形象的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烈日炎炎,自行车胎爆裂,引发学生思考: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其他环节的图片也给出了一些提示,提示学生的课前准备的范围。
活动过程和自由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
其中活动过程又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行车爆胎的原因,得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个活动是实验验证固体在受热或遇冷的情况下会怎样,得出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最后通过与前一节课内容的整合,得出一个有关热胀冷缩的总结论。
自由活动中有四幅图片,旨在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拓展活动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小喷泉”,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延伸探究中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已有经验,本着“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力求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设计了四个大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通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爆胎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让学生进行猜测,揭示主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二是实验探究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本环节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验证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首先是让小组,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
然后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并进行评论,最后得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这时候学生会进入一个探究的高潮。
借助学生的探究兴趣的高潮,再引发学生思考,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这样我们进入本环节的第二个部分,固体在受热或遇冷的情况下会怎样?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和自己准备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最后通过与前一节课内容的衔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总结论。
第三个教学环节,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了多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包括液体、气体、固体。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小组抢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延伸,主要是让学生课外完成。
课堂上可对如何设计进行讨论,学生课后亲自研究制作,让学生学科学之后,切身的去做科学。
教学过程描述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教师播放动画:烈日炎炎,一男生起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车胎爆了。
出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学生思考,猜测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师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本,你有什么问题吗?(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自行车胎爆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气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固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喷泉实验是怎么做的?……)2、教师总结,揭示课题师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看来同学们离科学家越来越近了。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本课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让学生直接把问题提出来,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而通过学生提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适当的调节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刚才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气体能热胀冷缩,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或从资料书上查阅到的信息。
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呢?(各小组交流设计方案)【这个实验要学生自己设计,有点难度。
但是学生课前预习过课本,通过课本上图片的提示,再来设计实验就容易的多了。
在学生想不到方法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2 、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设计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有很多,课本上只是提示了一种。
有的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了其它的实验方法。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方法给予及时的评价,尤其是与课本提示方法之外的方法,保护好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看来同学们的课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
有些方法老师也不是很了解,你们真是老师的骄傲啊!善于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这也是做为一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恭喜你们,又朝科学家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师竖起拇指对学生给予肯定)3、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下面各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方案,来领取你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各组组长上台领取实验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只准备课本上的器材,其它方案的同学实验可能不能顺利的进行。
】在同学们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问题:(课件出示温馨提示)A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B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课本上。
C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D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这些实验看似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如果组内分工不会,学生在做实验时,发生的状况可能会比较多,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对学生的进行必要的提示,学生实验时要进行巡回指导,以防烫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是否达到了你希望的结果?(不同方案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得出结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车胎内气体膨胀引起的。
所以夏天我们在自行车打气的时候,不要打得太满。
汽车轮胎夏天一般都建议充氮气,因为氮气化学性能稳定,不容易膨胀,能大大降低爆胎的风险。
三、探究固体热张冷缩的性质1、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气体跟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
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并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会猜测固体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器材,设计方案验证老师这儿有一套实验器材,是专门验证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器材。
(师展示主要器材: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课本上图片的提示及前面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能比较容易的说出需要的其它器材和实验设计方案。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汇报)同学们说的不错。
我们可以对铜球和塑料球加热,再看看他们是否能穿过铁圈,如果不能穿过,就能说明固体有热胀的性质,再把两个小球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如果两个小球能穿过铁圈,说明他们有冷缩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生自由发言)师总结: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时候,直接用酒精灯的盖盖上即可。
再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物体加热,对塑料小球的加热时要防止烫伤。
另外记得把你的发现填写到课本上。
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考虑到四年级实验设计能力还不够,所以教科书上给出了部分实验过程的提示,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应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示的信息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操作)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和塑料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圈了。
说明铜和塑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它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通过刚才几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了。
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像木块、橡胶等其他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相信各位小科学家们,一定能通过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
(各组选择1—2种固体,设计实验验证它们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前面两个实验的设计操作,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这个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学生探究兴趣的高潮点,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很多,但是并不一名切实可行,所以这时候教师要到各个小组观察,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小组之间也可以派代表进行组间的交流。
本教课这几个实验下来,相信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同学们真不愧是一位位小小科学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
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和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小组汇报方案和实验现象、结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我们知道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应该怎样说呢?(生自由发言)师总结: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四、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只要你仔细看、用心想,大胆做就能解开他们的奥妙。
(课件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一:一个憋了的乒乓球,如何让它回复原样?图片二:商店里卖的瓶装啤酒或酱油,为什么不装满?图片三:铁轨之间留有缝隙。
图片四: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