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保护区与生态保护
- 格式:docx
- 大小:37.52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考点高考地理中,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一旦开采使用,短期内难以恢复。
了解这些资源的特点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它们至关重要。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
例如,一些地区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方式不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比如,大规模建设水力发电站可能会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是资源利用的重要保障。
环境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如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水污染使得水资源质量下降,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生态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
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退化使得土地沙化加剧;湿地破坏影响了蓄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经济手段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
科技的发展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研发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投放等。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提分突破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考生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
能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生态环境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2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23·浙江·高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第1小问湿地的固碳作用,通过读图,考生易错选A选项的土壤碳含量降低,主要是因为植物以根系吸收养分,考生错误的以为植物的多样性会吸收土壤中的碳,但实际上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进行固碳作用。
第2小问考查湿地的治理,比较复杂,各选项看起来都对,考生容易出错,但实际上真正符合题意的只有D 选项。
A选项和C选项本身的表述就不正确,尤其是A选项前后矛盾,B选项一般不易出错,外来物种的入侵通常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迷惑性比较大的是C选项,降低湖面水位本身就不利于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高考地理旅游知识点旅游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而地理旅游则是以地理学知识为基础的旅游形式。
在高考中,地理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经常出现在试卷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地理旅游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景观1. 山地景观:山地旅游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旅游形式之一,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都位于山地地形中,如中国的黄山、阿尔卑斯山脉等。
2. 水域景观:水域旅游是指以湖泊、江河、海洋等水域地貌为主要旅游景观的旅游活动。
例如,中国的西湖、三峡、丽江等水域景点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3. 平原景观: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平原旅游主要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
比如中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平原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4. 沙漠景观:沙漠旅游主要体现了沙漠地貌的特点,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蒙古国的戈壁沙漠等都是著名的沙漠旅游景点。
二、人文景观1. 历史古迹:历史古迹旅游是指游客参观和游览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建筑、遗址等场所。
例如,中国的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古迹吸引了大量游客。
2.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旅游主要包括人类有关的传统、文化价值较高的物质产品,如宫廷艺术品、传统手工艺品等。
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3. 移民与聚居地:移民与聚居地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或了解特定区域的移民与聚居地,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情。
比如美国的纽约唐人街、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小意大利等都是著名的移民与聚居地旅游景点。
4. 宗教胜地:宗教胜地旅游主要是指游客参观和朝拜具有宗教意义的地方,体验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与风俗。
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尼泊尔的巴德岗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宗教胜地。
三、保护区与自然遗产1.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地理旅游区域。
这些地方通常保护着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比如中国的神农架、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2.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指自然地理现象或具有卓越的自然美的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考地理江苏知识点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多样,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江苏地理知识点也是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江苏有关的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东北与山东接壤,南与浙江相连,西临安徽。
江苏地理环境多样,包括沿海地带、平原区、江河湖泊等。
1. 沿海地带:江苏的东部是沿海地带,拥有众多的优良海港,如连云港、南通港等。
沿海地带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海洋矿产资源。
2. 平原区:江苏地势以平原为主,包括长江三角洲平原、苏南平原等。
平原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3. 江河湖泊:江苏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包括长江、淮河等重要水系。
江苏还有著名的洞庭湖、太湖等湖泊,这些湖泊不仅具有重要的水资源功能,还是旅游资源和生态保护区。
二、经济地理江苏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多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产业基地。
1. 经济中心:苏州、南京和无锡是江苏的三大经济中心。
苏州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京是江苏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无锡以制造业为主,拥有众多的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
2. 产业基地:江苏的产业基地广泛分布,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纺织等行业。
苏南地区以纺织、电子信息为主要产业;苏中地区以汽车制造和化工为主;苏北地区以石化和能源为支柱产业。
三、城市与交通江苏拥有众多的历史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交通发达,为中国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1. 历史名城:南京是江苏省会,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明故宫、中山陵等。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拥有多处古典园林和水镇,如拙政园、留园等。
2. 现代化城市:除了南京和苏州,江苏还有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常州、扬州、南通等。
这些城市都有先进的城市规划,现代化的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2024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附答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
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采摘红花时,临近()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3.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答案】1.D 2.C 3.A【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①为高寒山地地区,图②为草原地区,图③为沙漠地区,图④为山地森林区,图④所示地区水热条件好,组合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红色染料植物资源应最丰富,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采摘红花的时间在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满的时间是在5.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8月22日-24日,D错误。
综上所述,ABD 错误,故选C。
【3题详解】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从4月初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至7月初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
其中夏至日那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太阳辐射最强,日落方位最偏北,正午影长最短。
4月初到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 错误;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
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如图为河北平原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4,5题。
第5讲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考情展示命题规律2019·全国Ⅱ卷,442019·全国Ⅲ卷,432019·某某卷,30D(2)(3) 2019·某某卷,24题2018·全国Ⅱ卷,442018·全国Ⅲ卷,44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某种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一、森林及其保护(1)自然原因:气候变迁等。
(2)人为原因:原始社会表现为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农业社会表现为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而工业时代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1)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2)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3)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4)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3.毁林后果: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1)世界: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森林保护问题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X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1984年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过载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
(3)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4)危害: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1)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素养能力1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2023·海南选择考)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
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
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部低西部高B.东部高西部低C.自北向南递减D.自南向北递减【尝试解答】(1)D (2)B【破题思路】(1)读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不明显。
而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因此水源涵养量也应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
1.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意义内容保护自然本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应遵循的途径储备物种生物物种的储备库,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提供食物、原料,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外部效益明显其他意义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3.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的平均寿命为500万年。
(2)人为原因。
①滥垦、滥伐、滥牧,使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②滥捕、滥猎、开发和走私野生动植物。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地理高考占比最多的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特征、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考中,地理是一个占比率较高的科目,考生需要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地理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地理高考占比最多的知识点。
首先,地理高考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是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主要涉及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地球构造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地形地貌则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貌类型的分类,包括山脉、丘陵、平原、盆地等。
气候和水文则是研究大气和水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其对地表特征产生的影响,例如气候类型、气候带和水系分布等。
植被则关注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布和特征。
其次,人文地理也是地理高考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之一。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特征的影响,包括人口、城市、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人口地理主要关注人口数量、分布、迁移等问题,例如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
城市地理则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空间布局,例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特点与区别。
经济地理关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工业区、农业区和商业区的划分和特点等。
交通地理则研究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例如陆路、水路和空中交通的发展与变化。
此外,环境地理也是地理高考中占比较多的一个知识点。
环境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注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问题,例如能源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则关注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例如气候变化、水污染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最后,地理高考中还可能涉及一些区域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关注特定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在高考中,考生可能需要了解一些特定地区的特点与变化,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以及国内外某些重要地区的地理情况。
高考地理自然保护区与生态保护地理是一门涉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而自然保护区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定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
高考地理中常涉及自然保护区与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自然保护区的定义与类型、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与类型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的植物和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保障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市级自然保护区等。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制度非常完善,保护区体系覆盖了陆地、海洋、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
二、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1. 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它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通过保护这些物种,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2. 维护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它们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了生态系统的崩溃。
保护区对水源涵养、风沙防护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
3. 科学研究与教育: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研究
人员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记录,深入了解各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自然保护区也为青少年开展
生态教育提供了场所,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4. 促进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不仅考虑到自然保护的需求,也注
重人的需求,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保护区规划合理管理,可以
兼顾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保护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自然保护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人类活动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仍然较大,过度的开发与利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区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未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明确自然保护区管理责任和限制性
规定,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2. 科学研究的深入与推广,不断增加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了解,为保护区的管理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推动社会的参与与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加强教育与宣传工作。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成功的保护区管理经验,共同推
进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之,自然保护区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