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26
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最后的姿势篇一2023年11月3日的一天,我正好是40岁,当时我成功在中国大陆上创建了一家属于中国的手机公司,并成功地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发行上市。
15年之后我的这个手机品牌已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建起了分公司,后又将这个品牌推行到美国,欧洲。
2023年6月的某一天,这时我正好70岁,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比较大的是男的,今年42岁,比较小的是女的,她今年37岁,一天我在步行回家的路上,突然昏倒在地,路过的行人看见我昏倒在地,马上打了120把我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医生先对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治疗。
过了一会儿我醒了过来,发现我的妻儿正在病床旁守着,我看到我醒啦,悲伤的脸色马上就变的喜悦了当我神智完全清醒的时候医生来为我进行身体检测,后经过检查断定我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引起了绿色作文网某种心血管儿疾病可能会引起死亡。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我的家人刚刚还一副喜悦的表情,现在又变得悲伤了,这次的悲伤比刚才还要严重,医生为我开了点药,让我要按照她说的服用方法每天服用。
一个月后,我按照医生的话,每天吃药,可还是没有见效,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胸口很痛,呼吸不上来,慢慢的我又昏倒了,医生给我做了紧急手术,我的家人在手术室外焦急的等待着手术做完了,医生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家人连忙上前询问着我的情况,当他们得知我已淹淹一息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流,他们赶忙跑到了我的身边,我申请的望着我们家人,然后用我微弱的语气,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以前我因为工作繁忙,没怎么关心过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工作多忙忙也要多关心关心家人,两个孩子诚恳的点了点头,就这样我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最后的姿势作文篇二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恪于职守的谭老师,认识了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认识了智勇双全的郑成功,他们都是英雄,也许只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谭千秋,他只是某一所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在灾难来临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他这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精神,却让人不禁敬佩!5月12日清晨,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给小女儿洗漱穿好以后,便早早去学校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
姿势》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知识点整理
最后的姿势易错字音:短暂zàn着zhuó想坍tn塌震撼hàn诠quán释
2.易错字:塌陷震撼生死攸关洗漱凹陷瞬间
3、课文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写的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谭千秋。
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民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
千秋!”易考点:
(1)人物品质:镇定自若
爱生如子恪尽职守舍生忘死舍己为人以身殉职
(2)照样子写成语:
a、绘声绘色(ABAC)独来独往、动手动脚、风言风语、冷言冷语、多才多艺
b、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能说会道后第三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在文中起着点明题目,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
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
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7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一《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是课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堂上,就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提出自学提示: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话中你体会出谭老师怎样的形象?2、围绕“在生与死之间,谭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也是谭老师怎样的姿势?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一个怎样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作,突出撑,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
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
这节课我还运用了图片、音乐、有渲染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和过渡,这一切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情中走进文,在文中读出人,实现人文性的目标。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悟人间真情。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二《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篇一:最后的姿势教案《最后的姿势》教案中文系10语教(3)班陈雪2号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体验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曾地动山摇。
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
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讲诉发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2、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最后的姿势讲诉的是谁?(谭千秋老师)他是一名怎样的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细读句子,分层品悟(一)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并批注感受。
学生读句子:(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出快!急!)(二)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1、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①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最后的姿势》课文讲述了2008年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在14:28汶川地震来临时,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课文原文,欢迎查看!原文2008年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
”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
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大写作特点,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实行解读。
1、定格细节彰显伟大精神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
课文通过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细品之下,无一不体现出他那伟大的精神品质。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
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实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
话语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灾难降临的突然。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他张开双臂,“拉、撑、护”这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思考,没有犹豫,几乎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
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2、侧面烘托诠释生命意义这篇课文中很典型的表达手法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紧扣谭千秋的语言、动作等句子来品味体会,侧面则引用了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他们代表了三类人的评价,救援人员最先目睹了谭老师牺牲后的壮烈情景,他们内心的震撼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获救学生是谭老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他们是谭老师英勇壮举的见证人和获益者;而老师则离门口最近,在生死关头是最有可能离开的,但最后却没有离开!作为谭老师的同行,他们对谭老师的敬佩是最发自内心的。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按“震前、震中、震后”的顺序,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第4-6自然段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动作,描写了他是如何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亡了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
这儿要带学生重点去品读。
例如:由“短暂的几秒”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
而“立即”一词则表现出谭老师的当机立断。
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谭老师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的,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
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张开了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学到这儿,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谭老师的行为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他优良品质的一种必然体现。
课文第8——10自然段,则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三个不同身份却具有典型代表性人物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崇高师德。
例如:“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倒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从“飞身、扑”两个词我们能够知道,面对死亡,谭老师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这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印证了前文他给学生讲的“人生的价值”的一段内容。
学到这儿,让学生去感悟谭老师不但给学生讲了人生的价值,他更是用自己的壮举告诉了学生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谭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