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2《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原子的构成的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和设计思路】 (1)【学情分析】 (1)【教学目标】 (1)一、知识与技能 (1)二、过程与方法 (1)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重点、难点】 (2)【教学模式】探究式 (2)【教学过程】 (2)【巩固新知】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7)【教学分析和设计思路】原子的构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2的内容。
物质构成的奥妙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单元中,同学们开始了解微观世界。
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之后,深入的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认识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学生在物理中学习到分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前一个课题已经开始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世界。
但对于原子的结构,因为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比较抽象,难以构建系统学习原子的微观结构。
因此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并学用化学语言来叙述,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教采用教材结合图标,以及观察动画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并运用宏观的比喻来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在小组中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切入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原子结构模型,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艰难。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难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第三单元课题3原子的构造教课设计第 1 课时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教师:王裕林【教课目的】1、认识原子的内部构造;2、初步认识几种常有的原子的内部构造,并能总结出各粒子之间的关系;3、经过对原子组成的理解,可以对原子不显电性进行论述,并可以应用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解答相应的问题。
4、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观点,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课要点】1、原子的组成 2 、相对原子质量【教课难点】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等规律;【教课过程】一、知识回首:1、分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粒子;2、原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实质差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提出问题,引起思虑: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细小粒子组成的。
原子能不可以再分?假如能分,原子的内部构造是如何的?三、解说新课:【解说】十九世纪末前,原子向来被以为是坚硬不行切割的实心球体。
1803 年,道尔顿提出: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行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 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此后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露原子内部的奥密。
1911 年,卢瑟福经过精细的实考证明在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电子绕核做高速旋转。
1918-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维克发现质子中子。
[ 议论、思虑 ]1.原子是实心球体吗?原子的体积大小如何?2.原子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3.原子核由哪几种粒子组成?4.原子中各样粒子带电状况如何?5.什么叫核电荷数?它与质子数有什么关系?(一)原子的组成:质子( +)(每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1)每个质子所带电量与每个电子所带电量同样,电性相反;中子不带电。
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連刑课题2 原子的结构咪生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认识离子的形成。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占J\\\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教学难占J\\\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原子学说的提出者一一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i京示】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思考举例观看静听理解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原子结构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
核居于中央,电子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问题促思】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阅读课本53页【课堂小结】厂质子(带正电)r原子核y原子彳I中子(不带电)1核外电子(带负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
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是原子的构成。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教学策略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部分是学习原子质量。
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
展示原子的模型,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四、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原子的构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和设计思路】 (1)
【学情分析】 (1)
【教学目标】 (1)
一、知识与技能 (1)
二、过程与方法 (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2)
【教学模式】探究式 (2)
【教学过程】 (2)
【巩固新知】 (5)
【板书设计】 (6)
【教学反思】 (7)
【教学分析和设计思路】
原子的构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2的内容。
物质构成的奥妙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单元中,同学们开始了解微观世界。
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之后,深入的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认识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物理中学习到分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前一个课题已经开始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世界。
但对于原子的结构,因为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比较抽象,难以构建系统学习原子的微观结构。
因此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并学用化学语言来叙述,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教采用教材结合图标,以及观察动画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并运用宏观的比喻来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在小组中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切入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原子结构模型,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艰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巩固新知】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bcd B.abc C.bcd D.ad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 B.②③和④ C.③和⑤ D.③和⑥
3、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__.
4、填空
5、用其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2 g
B.12
C. 121g
D.121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 .相对原子质量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
D .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7.下列粒子中带正电荷的是 。
(填序号) ①电子 ②质子 ③中子 ④原子核 ⑤原子 ⑥分子
8.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9.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广泛使用了美制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已知贫铀弹中含有铀236(236为相对原子质量),它具有放射性,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原子里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
10.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
质子(+) 原子核
不同的原子,原子核
内的质子数不同
原子(中心)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以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多媒体引入的图片动画,初步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掌握了。
还需要在课后继续巩固。
学生在计算原子质量时花费时间较多,现在学生的运算能力比较差,课后还需要培养学生快速运算的能力。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题,应当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