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50.81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导航: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知识结构:辉煌历程源远流长 见证:汉字(作用、意义)史书典籍(意义、留存原因、特点) (动态) 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什么、如何) 中华文化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 区域性:原因、关系(静态) 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意义重难点点拨:共同原因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党的领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及要求等多方面思考。
具体包括:(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如何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具体包括:(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1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一次大规模的东西南北文化融合、碰撞。
秦六国宫殿的建设,在壁画的制作、建筑材料的烧制处理等方面吸取了东方六国建筑的先进技艺与风格特点;“书同文字”,在对秦系文字“或颇省改”的基础上,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表明秦的统一( )A.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促动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D.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解析:B项准确反映了“秦的统一”的意义,其他三项与“秦的统一”不符合。
答案:B2.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共有16款,“青花瓷”系列被认为最富有中国情调的礼仪服装,其设计灵感取自历史久远的中国青花瓷器。
“青花瓷”礼仪服的设计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解析:由“历史久远的中国青花瓷器”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
答案:D3.外国人对中国及中华文化越来越有兴趣,来中国学川剧一绝“变脸”的外籍人士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B.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C.中华文化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传播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解析:A项“最优秀”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故B项符合题意;C项“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说法与事实不符合;D项本身说法准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B4.人类其他古代文明或消失、或停滞,几乎无一善终,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延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是因为( )A.国家的存亡对文明存续至关重要B.中国在历史上没有遭到过外族的入侵C.外族的入侵仅仅经济上的掠夺,不会导致一国文明的异化D.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解析:A选项意思准确,但它不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
B 项与历史不符。
C项是错项,外敌入侵会对一国文明有破坏,甚至导致文明的异化(如伪满洲国时期的日化教育)。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②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个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内自主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解释与阐明,让学生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其历经的辉煌历程与见证、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国家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去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积极参与课堂比赛等教学活动,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教学难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过程】话题导入《文化生活》前两个单元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理论。
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我们已经对文化的一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开始对中华文化进行具体的研究。
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许许多多如诗歌、白话小说、国画等优秀的经典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传诵的四大发明……但是,近代的中国落后了,中华文化衰微了。
为了中华文化的振兴,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积极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探究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1843年,当时法国驻摩苏尔领事保罗·埃米勒纯粹出于好奇心,决定在属于东方沙漠世界的土丘地区开始挖掘。
他挖出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包括建在巨大平台上的宏伟王宫、数对巨形人面狮身石兽、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铭文和其他古物。
这些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并带动了此后数十年间西方世界的大规模考古活动。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结合实例了解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__________。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______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作用: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________,增强对自身文化的___________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
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和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探究一、2011年9月23日,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海口海港中学王建中海口市拔尖人才高级教师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汉字与史书典籍(重点):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
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内外因)5、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保持民族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体现时代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6、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7、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体现在哪些方面?(1)中华文化的内涵: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2)文学艺术: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8、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从哪些方面理解?(1)(文化的区域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渐趋融合,保持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高考考点(1)中华文化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考向定位: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
材料题主要立足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三、复习策略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此课时的核心在于凸显中华文化的力量,所以复习中一定要立足中华文化,掌握展现文化力量的时事材料。
①结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结合各地文化节的举办,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节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结合海峡两岸的文化、经济等交流活动,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力量。
④结合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汉语影响的不断扩大,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认识中华文化发展的原因。
课前复习案【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2)如何再创辉煌?(结合教材P55)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识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特征及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并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古代辉煌的历程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具体内容如下表:1.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知识点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议话题·强认知]自古及今,我国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如何认识汉字的地位及作用?提示:(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析重点·解难点]一、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1)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是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题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
了解中华古代文化辉煌的历程。
2. 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跟踪检测五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A。
秦的统一 B。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C。
隋唐时期 D. 宋明理学2.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
目前已完成书稿26部,首批10种史话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有《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
古籍的保护()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3. 在键盘时代,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
我们应该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担当起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责任,让热爱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之所以关注汉字,是因为()①普及书法艺术,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汉字能够传递中华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③汉字内涵丰富,书写汉字才能感受汉字美④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必须(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C. 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D.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5. 2018年9月,第八届“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在台北开幕,该项活动是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与大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发起、轮流举办的,旨在让汉字艺术及中华文化永续传承。
两岸举办汉字文化艺术节,表明()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③中华文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汉字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③④6。
下图是“福"字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 )A. 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A.秦代 B.汉代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B.具有划时代意义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
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13年10月,“2013·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这说明(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汉字至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③汉字的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⑤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⑤ B.②④ C.①③ D.③⑤6.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
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可见(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7.中国据现存史料记载,中国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黄岩岛,在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
下列关于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B.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D.保存史书典籍的唯一目的在于论证我国疆域的广阔2013年4月19日,“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正式启动。
该工程拟在5年之内,整理出版国学和海外汉学两大系列的经论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1000种,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汉学图书中的经典与准经典作品。
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典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1.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③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④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经》)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德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工作完成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1)结合所学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保护好彝族的历史文化典籍对于文化的传承有什么意义?【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1)题,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然后审读材料找出其中相关信息,再理论统帅材料具体分析说明。
第(2)题,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保护传统文化对展示文化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分析说明。
14.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
其标志《祥和》,选取代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如意作为主体元素,通过对泰山自然风貌的解读,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融合山东宽厚质朴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提炼创作而成。
(1)《祥和》的创作思维对我们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有何启示?(2)《祥和》的创作思维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什么道理?13.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毕摩的彝文典籍,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①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
②有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4. 【答案】 (1)①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①其标志《祥和》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其标志《祥和》融合山东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创作而成,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
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华园林艺术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D.中国园林艺术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2.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 )①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我国戏剧品种繁多,北京京剧,河南豫剧,山东吕剧,四川川剧,上海沪剧,浙江越剧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地方剧。
众多的地方剧反映了 ( )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C.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一位作家这样写道: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干脆,像北方小伙子的情,热烈如焰。
这些描写 ( )A.说明了我国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B.体现了文化差异是必然的,南北方文化缺乏共同性C.不同区域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借鉴D.借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说明了文化差异5.长三角文化属于吴越文化或江南文化,珠三角文化属于岭南文化,京津唐文化属于燕赵文化。
这三大区域无论从城市面貌还是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还是当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这三大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民间文化也各自相异。
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D.各地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同点6. 2013年4月23日,由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的印象系列的第七个“孩子”——“印象武隆”开始公演。
印象系列的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7.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这体现了(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8.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
民主改革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
这是因为(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10.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