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发展概况_齐晓
- 格式:pdf
- 大小:149.54 KB
- 文档页数:5
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在化学、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石油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应用实践,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阐述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随后,我们将简要回顾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关键技术的突破、仪器设备的升级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近五年内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创新、方法优化以及应用案例等。
我们将展望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我国各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二、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近五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理论深度上有所提升,还在技术应用上实现了突破。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科研团队深入探索了近红外光谱与物质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模型和算法。
这些模型不仅提高了光谱解析的精度,还拓展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范围。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速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技术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农业领域,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农产品的品质和成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医药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被用于药物成分的分析和药品质量控制,确保了药品的安全有效。
在环保、石油化工等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
简述近代红外光谱的发展及应用根据课堂的初步了解可知,自从1946年贝尔德首先研制成功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以来,仪器的性能和结构不断地得到改进。
20世纪60年代以后,分光元件从棱镜发展到光栅,近年来激光、电子计算机、傅里叶变换等技术在红外分光光度计上的应用,使仪器的性能有了重大变化,且联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红外光谱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原子吸收光谱的研究中,根据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特征吸收,可以由各个官能团对特定波长的吸收得到红外光谱,其根本的原理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产生的,因为同时伴随有分子中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振转光谱。
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光谱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变换之中。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红外反射技术、红外光声光谱技术、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时间分辨红外光谱技术及二维红外相关谱技术等。
近红外和远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发展,大大扩展了红外技术的应用范围。
以下就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做详细叙述。
近红外(Near Infrared简称NIR)光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MIR)之间的电磁波,ASTM将近红外谱区定义为780nm-2526nm。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得到了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红外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有着两次深刻的教训,当时引进大批近红外仪器,由于受当时硬件、软件技术的限制、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以及对近红外分析原理认识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大量设备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1995年以前,人们对近红外有些“谈虎色变”的感觉,中国近红外应用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国际上,1993年将现代傅立叶变换技术在近红外技术中的成功应用和化学计量学软件的不断成熟是近红外技术发展的一次大飞跃,加之国内近红外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和人们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有许多新引进的仪器得到应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近红外技术逐步“升温”,并逐步向许多领域快速推广应用。
最佳答案在过去的50多年里,近红外光谱仪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台近红外光谱仪的分光系统(50年代后期)是滤光片分光系统,测量样品必须预先干燥,使其水分含量小于15%,然后样品经磨碎,使其粒径小于1毫米,并装样品池。
此类仪器只能在单一或少数几个波长下测定(非连续波长),灵活性差,而且波长稳定性、重现性差,如样品的基体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滤光片”被称为第一代分光技术。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光栅扫描分光系统开始应用,但存在以下不足:扫描速度慢、波长重现性差,内部移动部件多。
此类仪器最大的弱点是光栅或反光镜的机械轴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磨损,影响波长的精度和重现性,不适合作为过程分析仪器使用。
“光栅”被称为第二代分光技术。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前期,应用“傅立叶变换”分光系统,但是由于干涉计中动镜的存在,仪器的在线可靠性受到限制,特别是对仪器的使用和放置环境有严格要求,比如室温、湿度、杂散光、震动等。
“傅立叶变换”被称为第三代分光技术。
★9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应用二极管阵列技术的近红外光谱仪,这种近红外光谱仪采用固定光栅扫描方式,仪器的波长范围和分辨率有限,波长通常不超过1750nm。
由于该波段检测到的主要是样品的三级和四级倍频,样品的摩尔吸收系数较低,因而需要的光程往往较长。
“二极管阵列”被称为第四代分光技术。
★90年代末,来自航天技术的“声光可调滤光器”(缩写为AOTF)技术的问世,被认为是“90年代近红外光谱仪最突出的进展”,AOTF是利用超声波与特定的晶体作用而产生分光的光电器件,与通常的单色器相比,采用声光调制即通过超声射频的变化实现光谱扫描,光学系统无移动性部件,波长切换快、重现性好,程序化的波长控制使得这种仪器的应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外部防尘和内置的温、湿度集成控制装置,大大提高了仪器的环境适应性,加之全固态集成设计产生优异的避震性能,使其近年来在工业在线和现场(室外)分析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电子知识现代近红外光谱仪器从分光系统可分为固定波长滤光片、光栅色散、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声光可调滤光器(AOTF)四种类型。
光栅色散型仪器根据使用检测器的差异又分为扫描式和固定光路两种。
在各种类型仪器中,光栅扫描式是最常用的仪器类型,采用全息光栅分光、PbS 或其他光敏元件作检测器,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由于仪器中的可动部件(如光栅轴)在连续高强度的运行中可能存在磨损问题,从而影响光谱采集的可靠性,不太合适于在线分析。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是目前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扫描速度,这类仪器的弱点同样是干涉仪中存在移动部件,且需要较严格的工作环境。
AOTF 是90年代初出现的一类新型分光器件,采用双折射晶体,通过改变频率来调节扫描的波长,整个仪器系统无移动部件,扫描速度快,具有较好的仪器稳定性,特别适合在线分析。
但目前这类仪器的分辨率相对较低,AOTF 的价格也较高。
随着多通道检测器件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采用固定光路、光栅分光、多通道检测器构成的NIR 仪器,以其性能稳定、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性能价格比好等特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与固定光路相匹配的多通道检测器中,常用的有二极管阵列(Photodiode-array 简称PDA)和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s 简称CCD)两种类型。
国外NIR 光谱仪发展状况:国外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工作开展的较早,技术也比较成熟。
从厂家的网上材料看,NIR 仪器不断向小型化、固态化、模块化和快速实时方向发展。
其中典型的有美国的ASD公司的可见/近红外便携式光谱分析仪Labspec Pro 系列,可选择光谱测量范围1000-1800nm、1000-2500nm、350-2500nm,光纤探头,并配以用于化学计量学模型编程的Unscrambler 标准软件。
澳大利亚Integrated Spectronics Pty Ltd 的PIMA (Portable Infrared Mineral Analyzer)是典型的便携式野外岩石矿物NIR 分析仪器。
摘 要 近红外光谱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应用价值的分析技术之一,它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并对我国在这一技术方向的研发提出建议。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在线分析 快速分析 现场分析Abstract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which is pla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nation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tical technolog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both home and abroad are introduced, and the N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are proposed in detail. Key words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Chemometrics On-line analysis Rapid analysis On-site analysis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tical technology引 言 从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耳(W Herschel )发现近红外光,到1881年英国天文学家阿布尼(W Abney )和E R Festing 用Hilger 光谱仪拍摄下48个有机液体的近红外吸收光谱(700~1100nm ),发现近红外光谱区(NIR )的吸收谱带均与含氢基团有关,到1968年美国农业部的工程师K Norris 博士将近红外光谱用于农产品的快速分析,到1974年瑞典化学家S Wold 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B R Kowalski 教授创建化学计量学学科(Chemometris ),唤醒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这个沉睡的分析“巨人”,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光纤在光谱中的应用,推动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到本世纪之初微机电系统(MEMS )技术使NIR 仪器越来越小型化,到近些年近红外光谱化学成像(NIR Chemical Imaging )技术的兴起和应用,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走过200余年的发展历程,近红外光谱从光谱中的垃圾箱(因其宽且重叠严重的谱带而无法通过传统方法进行分析应用),发展成为当前很多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分析手段[1~7]。
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目录申明 (4)一、2023-2028年近红外光谱仪业市场运行趋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4)(一)、2023-2028年近红外光谱仪业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4)(二)、现阶段近红外光谱仪业存在的问题 (5)(三)、现阶段近红外光谱仪业存在的问题 (5)(四)、规范近红外光谱仪业的发展 (7)二、2023-2028年近红外光谱仪企业市场突破具体策略 (8)(一)、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提高近红外光谱仪产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8)(二)、使用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市场渗透策略,不断开发新客户 (8)(三)、实施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市场发展战略,不断开拓各类市场创新源 (8)(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覆盖完善的服务体系 (9)(五)、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深化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国内外市场拓展 (9)(六)、在市场开发中结合渗透和其他策略 (9)三、近红外光谱仪行业(2023-2028)发展趋势预测 (10)(一)、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当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10)(二)、近红外光谱仪行业经营理念快速转变的意义 (11)(三)、整合近红外光谱仪行业的技术服务 (12)(四)、迅速转变近红外光谱仪企业的增长动力 (12)四、近红外光谱仪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13)(一)、我国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13)(二)、近红外光谱仪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 (13)(三)、中国近红外光谱仪行业的市场增长点 (13)(四)、细分近红外光谱仪产品将具有最大优势 (14)(五)、近红外光谱仪行业与互联网等行业融合发展机遇 (15)(六)、近红外光谱仪人才培养市场广阔,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16)(七)、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发展需要突破创新瓶颈 (17)五、近红外光谱仪企业战略目标 (17)六、近红外光谱仪企业战略保障措施 (17)(一)、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及时调整组织架构 (18)(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18)1、制定人才整体引进方案 (19)2、渠道人才引进 (19)3、内部员工竞聘 (19)(三)、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20)七、近红外光谱仪行业企业转型思考(2023-2028) (20)(一)、近红外光谱仪业的内生延伸——选择与定位 (21)(二)、近红外光谱仪跨行业转型延伸 (21)(三)、近红外光谱仪企业资本计划分析 (22)(四)、近红外光谱仪业的融资问题 (22)(五)、加强近红外光谱仪行业人才引进,优化人才结构 (22)八、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多元化趋势 (23)(一)、宏观机制升级 (23)(二)、服务模式多元化 (23)(三)、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23)(四)、社会化特征增强 (24)(五)、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24)(六)、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25)1、内生发展闭环,对外输出价值 (25)2、开放平台,共建生态 (25)(七)、呈现集群化分布 (25)(八)、各信息化厂商推动近红外光谱仪发展 (26)(九)、政府采购政策加码 (26)(十)、个性化定制受宠 (27)(十一)、品牌不断强化 (27)(十二)、互联网已经成为标配“风生水起“ (27)(十三)、一体式服务为发展趋势 (28)(十四)、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加大 (28)九、近红外光谱仪成功突围策略 (29)(一)、寻找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准差异化消费者兴趣诉求点 (29)(二)、近红外光谱仪行业精准定位与无声消费教育 (29)(三)、从近红外光谱仪行业硬文广告传播到深度合作 (30)(四)、公益营销竞争激烈 (30)(五)、电子商务提升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广告效果 (30)(六)、近红外光谱仪行业渠道以多种形式传播 (31)(七)、强调市场细分,深耕近红外光谱仪产业 (31)十、关于未来5-10年近红外光谱仪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建议 (32)(一)、2023-2028年近红外光谱仪业发展趋势展望 (32)(二)、2023-2028年近红外光谱仪业宏观政策指导的机遇 (32)(三)、2023-2028年近红外光谱仪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33)(四)、2023-2028年近红外光谱仪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3)十一、近红外光谱仪业突破瓶颈的挑战分析 (34)(一)、近红外光谱仪业发展特点分析 (34)(二)、近红外光谱仪业的市场渠道挑战 (34)(三)、近红外光谱仪业5-10年创新发展的挑战点 (35)1、近红外光谱仪业纵向延伸分析 (35)2、近红外光谱仪业运营周期的挑战分析 (35)申明中国的近红外光谱仪业在当前复杂的商业环境下逐步发展,呈现出一个积极整合资源以提高粘连性的耐寒时代。
第27卷,第10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27,No 10,pp2022 20262007年10月 Spectro sco py and Spectr al AnalysisO cto ber ,2007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发展概况齐 晓,韩建国*,李曼莉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摘 要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被誉为分析化学领域的 巨人 ,已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分析技术之一。
在国外,定性、定量分析所使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我国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制仅仅历经20年的时间,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还是十分显著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性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层出不穷。
文章就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从诞生至今的发展史及包括滤光片型、傅里叶变换型、声光可调滤光型等类型在内的五种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并列举了当今国内外主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制造商的主流产品。
最后,作者展望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进展中图分类号:T H744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0593(2007)10 2022 05收稿日期:2006 06 05,修订日期:2006 10 2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004BA528B0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XK100190552)和草业科学实验室(JD100190531)资助 作者简介:齐 晓,1982年生,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 e mail:grass lab @public3 b ta net cn1 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概况红外线是英国科学家W illiam 于1800年发现的,当时被称为热线。
虽然从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第一台实验用红外光谱分析设备的出现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30年代。
红外光谱仪发展历程及应用红外光谱仪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红外光谱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析技术之一。
振动光谱基础理论、光谱仪器硬件和化学计量学是现代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3大支柱,近些年,红外光谱技术在这3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该文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研究情况,对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红外光谱仪,发展历程,应用,展望现代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是现今世界上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类分析技术,它具有无损、快速等优点,其应用非常广泛,在化工、农业、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发展极为迅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红外光谱仪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他们将化学计量学软件、光谱仪和应用模型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展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领域。
红外光谱仪目前在过程分析技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非常迅速。
本文结合应用研究情况,就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分类、应用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时,物质中的某个分子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致,分子就能吸收能量,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能级的跃迁,由原来的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于是该处波长的红外光就被物质吸收。
根据其不同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对物质分子结构和化学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的一类仪器。
一个红外光谱仪通常由单色器、光源、探测器和计算机处理信息系统组成。
红外吸收光谱仪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为色散型和干涉型(傅里叶变换型)。
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线被样品吸收之后,分子的振动能级发生跃迁,透过的光束中相应频率的光被减弱,造成参比光路与样品光路相应辐射的强度差,把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从而得到所测样品的红外光谱,进而推测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
2红外光谱仪的发展背景在1800年,一位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太阳红外辐射。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在科学和工业领域中,用于分析和识别材料中成分的工具,非常有用。
它可以用来识别、确定和测量物质的成分,以提供关于样品性质的有价值的信息。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已在不断推动着更多应用的进步,从医药到环境监测,从食品安全到材料分析。
现在,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以迅猛的节奏进行发展,主要借助于先进技术:从内向模块发展到多功能尺寸化测量,以及相关算法的进步。
传统的红外光谱仪器仍普及,尤其是在检测农业安全方面,使用仪器做更多检测和非机械方案也在发展之中。
现有研究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精准的识别和检测疾病抗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检测技术中。
此外,近红外光谱技术还可应用到地质勘探中,可以快速准确的识别地层的各种条件,并能够监测环境中的污染源,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未来,随着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不断改进,其仪器和仪器技术将不断趋于小型化,以优化分析精度,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及检测系统的准确性。
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技术被开发出来,并被广泛应用到商业及非商业领域中。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的发展历程中,石化领域一直是其应用领域中的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石化领域中,NIR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石化领域的应用。
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史近红外光谱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谱区域(波长范围为700~2500 nm)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近红外光谱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在此期间,随着光谱仪的不断进化,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光谱仪,用于探测近红外光谱区域的光谱。
此后,随着科学家们对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研究不断加深,近红外光谱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开始尝试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他们发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分析稀释油,石油产品等有机材料方面有着很高的精度。
在60年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开始将其应用到药物制剂方面的研究中。
70年代,波纹红外光谱技术问世,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矿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世纪的今日,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其他技术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出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的优越性和巨大潜力。
2. 石化领域中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石化领域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
在石化领域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石油、燃料油、化妆品、颜料、塑料、橡胶、合成材料等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 石油和燃料油的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对石油和燃料油进行分析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其优点在于不需要进行样品的预处理,能够获得准确、快速且不破坏样品的分析结果。
此外,近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用于分析石油产品的密度、粘度、芳香度、饱和度等性质。
(2) 化妆品、颜料和塑料的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化妆品、颜料和塑料等制品的分析,包括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
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首先,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研究人员通过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构信息等。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人员在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特征选择、建模和校正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国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
例如,在农业领域,我国的研究人员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品质指标进行快速检测,例如农作物的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等。
在食品安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例如农药残留、毒素等。
在药物领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快速质量控制和成分分析。
这些应用为我国农业、食品安全和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此外,我国还在探索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
例如,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化学计量学、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可以对样品进行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分析。
另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还可以与光谱成像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样品的全面扫描和在线监测。
然而,我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一些复杂样品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含有多种成分和杂质的样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其次,我国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仪器设备研发和生产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目前,大部分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还需要依赖进口设备,我国本土化研发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总结起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为我国的农业、食品安全和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在石化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和优势三个方面,介绍该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发现近红外光谱可以用来分析一些有机化合物。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人们逐渐发展了各种近红外光谱技术,如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光谱、二阶导数光谱、标准正交校正等。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近红外光谱技术是利用样品分子与近红外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样品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信息的。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础是近红外线的吸收光谱。
近红外线具有波长在0.8μm~2.5μm之间的特性。
当近红外光照射到样品上时,部分光会被样品吸收,而另一部分光会被样品反射或透过。
通过对被吸收的光的波长和强度的测量,就可以确定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有着以下优势:1.非破坏性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只需要对样品进行短暂的光照射,就可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或破坏性的分析。
2.高效快速: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地对样品进行分析,不需要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3.高精度:由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同时获取多种信息,如结构、组成、含量等,所以其分析结果具有高精度和可重复性。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来对石化原料进行分析,如对石油、天然气、煤和木材等原料的质量、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
2.产品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来对石化产品进行分析,如对石化产品的含量、组成、结构和质量进行分析,如化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红外光谱仪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已经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药领域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近红外光谱仪器在性能提升、应用拓展和智能化发展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现状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光源、探测器和光栅等关键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光源方面,传统的光源如白炽灯和钨灯逐渐被LED光源所替代,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和均匀的光源。
探测器方面,近红外光谱仪器从最早的光电二极管发展到今天的InGaAs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光谱范围。
光栅方面,高分辨率和严格的波长标定要求促进了光栅技术的发展,如倒锥型和非球面光栅的应用为光谱测量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和灵敏度。
其次,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应用领域的拓展也是一个突出的趋势。
传统上,近红外光谱仪器主要应用于农业、食品和药品领域的质量检测和过程控制,如酒精度的测量、脂肪含量的分析等。
但现在,随着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发展,近红外光谱仪器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近红外光谱仪器可以实现对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在工业生产中,近红外光谱仪器可以用于原料的快速检测和产品质量的保障;在环境监测中,近红外光谱仪器可以用于水质、大气污染等方面的监测和分析。
最后,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未来趋势是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近红外光谱仪器与这些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测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实现近实时的检测和监测。
例如,通过将近红外光谱仪器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可以实现移动式、便携式的光谱分析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检测服务。
另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实现对复杂样品的准确分类和定量分析。
与此同时,近红外光谱仪器还面临一些挑战。
近红外光谱成像在医学诊断中的现状和发展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maging, NIRS)是一种新兴的可视化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通过近红外光源和检测仪器采集物体发出的反射、散射光,并生成对应的光谱图像,以便医疗工作者分析和诊断疾病。
这种技术因其非侵入性,低成本和高精度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种研究中,希望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好的筛查、评估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全面介绍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是在近红外波长范围内进行的。
人体、生物组织和细胞等物体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将会吸收一部分光线,也将出现反射和散射。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依靠高能量和高精度的光源照射物体,并用高密度的探测器在不同时间和位置同时收集散射的光,从而使得成像具有良好的时空分辨率。
与其他医学成像技术不同的是,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是无创伤、非侵入式和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
其另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定量地测量生理参数和病理变化,具有高区分度和高精度。
这些优势使得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内科学、妇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等领域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神经学中的应用神经学是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从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角度看,NIRS在“脑血流耦合”现象研究中拥有优秀的应用特性。
例如,在老年人失忆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对40名正常人和38名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同步采用动态同时用NIRS和MRI技术脑血液流量研究,得出结论在左侧内侧颞叶海马区域和左侧枕叶区颞顶结合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
这些研究发现,通过多次脑成像获得的数据,亟需进行扩大样本量,这将使得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神经科学中的难度更加降低从而更深入的研究领域。
三、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妇科学中的应用妇科领域是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近红外光谱(NIR)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在医学、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结合了光谱和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精确和全面的信息,为疾病诊断、农作物监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由于近红外光谱在红外光谱范围内的较高透过性和可包含生物分子结构信息的特性,使得它成为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然而,传统的光谱仪只能提供点测量的信息,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分布信息。
在医学领域,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脑功能成像和肿瘤诊断等领域。
脑功能成像可以通过探测脑血流和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来研究大脑活动,对于理解神经疾病和了解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非侵入性的情况下实时监测大脑区域的血液供应和氧合程度,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数据支持。
另外,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也在肿瘤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红外光谱可以通过检测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和水分布情况来识别出异常肿瘤组织。
这种技术的非侵入性和高灵敏性使得它成为一种有希望的肿瘤早期诊断工具。
与传统的影像学方法相比,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肿瘤边界和生长趋势等关键信息,有助于个体化的治疗和监测。
在农业领域,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种植业需要大量的监测数据来优化作物管理和提高产量。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器或无人机获取大规模的作物鸟瞰图像,并结合光谱分析提供详细的作物特征数据。
这可以帮助农民快速检测作物健康状况、土壤质量和营养监测等信息,及时调整农作物管理策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27卷,第10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27,No .10,pp2022-20262007年10月 Spectro sco py and Spectr al Analy sisO cto be r ,2007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发展概况齐 晓,韩建国*,李曼莉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摘 要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被誉为分析化学领域的“巨人”,已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分析技术之一。
在国外,定性、定量分析所使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我国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制仅仅历经20年的时间,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还是十分显著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性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层出不穷。
文章就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从诞生至今的发展史及包括滤光片型、傅里叶变换型、声光可调滤光型等类型在内的五种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并列举了当今国内外主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制造商的主流产品。
最后,作者展望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进展中图分类号:T H7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93(2007)10-2022-05 收稿日期:2006-06-05,修订日期:2006-10-2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004BA528B0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XK100190552)和草业科学实验室(JD100190531)资助 作者简介:齐 晓,1982年生,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 e -mail :g rass lab @public3.b ta .net .cn1 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概况 红外线是英国科学家William 于1800年发现的,当时被称为热线。
虽然从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第一台实验用红外光谱分析设备的出现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3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红外分析技术的兴起。
战争期间,人们利用红外技术分析橡胶和石油产品品质。
第一台商用红外光谱仪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随之而来的便是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1]。
红外光谱可分为近红外(780~2500nm )、中红外(2500~25000nm )和远红外(25000~1000000nm )3个谱区[2]。
红外光谱分析最初集中在对中红外谱区信息的利用,大多数学者认为近红外谱区的信息可利用性不大,因此近红外谱区曾被称为“被遗忘的谱区”[1,3]。
最早的近红外光谱仪器是一台摄谱仪,大约在20世纪初,人们采用摄谱的方法首先获得了有机化合物的近红外光谱,并对有关基团的光谱特征进行了解析,预示近红外光谱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技术得到应用[4]。
随着检测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尤其出现了以P bS 为光敏材料的检测器)和高性能计算机的问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学者们的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讲,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可利用性取决于制造时所使用的材料。
一台近红外光谱仪是由很多具有不同特性的材料所制成的部件构成的,而同一个部件对不同波长的光的物理学反应也是非线性的。
例如,反射镜无法以相同的方式反射不同波长的光。
然而,大多数非线性因素可以靠强大的数学算法剔除掉,这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
20世纪50年代中期,K aye 首先研制出透射式近红外光谱仪器[5,6],一些厂家也相继开始研发近红外光谱仪器,但出于商业品利益的考虑,早期近红外光谱仪器都是采用紫外/可见光(UV /Vis )光谱仪,再配上适当的近红外检测器扩展而成的。
这类仪器因噪声高,数据处理系统不完善,很难满足近红外分析要求。
20世纪60年代,No rris 的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
1970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农业部在全美招标制造用于测定大豆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的近红外光谱仪器,这些仪器的设计原理都由N o rris 提供。
1971年,中标公司之一———Dickey -Jo hn 公司生产了第一台商用近红外光谱仪器(该仪器于1973年10月获得美国专利,专利号为3776642)。
不久,另一个中标厂家N eo tec 公司也生产出三个滤光片的近红外谷物分析仪。
1975年,Dickey -John 公司和Technicon 公司合作生产了一台近红外光谱分析仪I nfr a A n -aly ze r 2.5型,Neo tec 公司也开发了Neo tec 31EL 型。
这时的仪器具有温度补偿功能,同时密封的光学部件增加了仪器的稳定性[7]。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应用了微处理器,近红外光谱仪器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测量的精确度大为改善,功能也加强了,仪器有自诊断系统,偏差自动校正系统,并用微处理器实现数据处理、存储、打印,使用非常方便。
当时的代表产品有Dickey-John公司的G A CⅢ型,T echnicon公司的Infra A nalyzer400型和Neo tec 公司的N eotec101型[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趋活跃,各厂家也竞相研制专用的近红外光谱仪,出现了高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同时,光栅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竞争使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也使仪器的性能不断完善,这时近红外光谱仪器已经完全成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7-9]。
进入20世纪90年代,声光可调滤光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出现,多通道检测器的性能得以提高,仪器价格降了下来。
这些都促使了多通道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大量研制开发,使之成为了近红外光谱仪器家族的新成员。
同时,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探头在近红外测样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使近红外光谱采集更加便利,光纤的远距离传输使近红外光谱仪器广泛地用于在线过程分析中。
现在的近红外光谱仪已具有较高的信噪比、波长精度和分辨率,各种仪器附件可以很方便地对不同环境下不同物态的样品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随着化学计量学技术的发展,功能强大的光谱数据处理软件已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7-9]。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分析技术之一[8]。
2000年,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的滨海城市新奥尔良召开的匹兹堡会议(PI T T CO N 2000)上,近红外光谱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直接与其有关的分会多达11个,这还不包括一般红外光谱和一些其他技术上的分会中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的情况。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研究,但对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一些厂家和科研单位的积极努力,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制、软件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生产了傅里叶型近红外光谱仪[10];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与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联合研制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辛烷值分析仪[11];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行研制了采用电荷耦合检测器(CCD)的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仪器(专利申请号为96218361.X)[12]及石油生产在线分析用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仪[13];中国农业大学研制了滤光片型漫透射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14];天大光谱公司研制了声光可调滤光型(A O T F)近红外乳品成分快速分析仪M IL K2001型[7],等。
2005年6月,由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承担的“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专用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与开发”顺利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中期检查。
课题内容包括对“液态中药样品在线近红外分析仪”、“中药专用近红外分析系统”、“短波近红外粮食食品应用分析仪”、“近红外聚丙烯专用分析仪”等的研制及配套软件的开发。
其中,“连续波长液态中药样品近红外分析仪”和“短波近红外粮食食品应用分析仪”的实用样机已经研制完成,“聚丙烯专用分析仪”样机也已进入加工阶段。
2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主要类型及进展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基本结构与一般光谱仪器一样,都是由光源系统、分光系统、样品室、检测器、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及记录显示系统组成。
根据光的分光方式,近红外光谱仪可分为滤光片型、色散型(光栅、棱镜)、傅里叶变换型(FT)、声光可调滤光型(A O T F)和固定光路多通道检测型等五种类型。
以下就各类仪器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做一简单的介绍。
表1列出了二十几个生产厂家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但由于近年来国际上各公司合并严重,很多公司的名称已发生变化,如Bo men已并入A BB,N ico let也已改为T he rmo N ico let,Fo ss和NI RSy stem也已合并。
2.1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可分为波长固定滤光片和波长可扫描滤光片两种形式。
而用得较多的是波长固定滤光片型,它又可分为滤光片固定不动设计方式和通过旋转滤光片架切换波长设计方式。
固定滤光片型光谱仪是光谱仪器的最早设计形式[9]。
这类仪器工作过程是:由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得到一定带宽的单色光,通过与样品作用后由检测器检测。
该类仪器的特点是设计简单、成本低、光通量大、信号记录快、坚固耐用;且可根据需要在固定几个波长下进行测量,灵活方便;但这类仪器单色光的带宽较宽,波长分辨率差,如遇样品基体或温湿变化较大,往往会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需要完善的校正系统,且所选滤光片的波长也需通过扫描型仪器对样品的全谱扫描分析才能确定。
第一台商用近红外光谱仪器就是在1971年由Dickey-John公司生产的、使用了6个固定波长滤光片的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
随着滤光片性能的提高和校正技术发展,这类仪器已广泛用于专用或便携式仪器上,也是近红外光谱技术普及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2.2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路系统与紫外-可见光谱仪器的设计基本相同,厂家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早期近红外测试都是在紫外-可见光谱仪器上的延伸,配上适当的近红外检测器,即形成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7,9]。
如Cary-2300 (V arian公司)型,Lambda-9(P erkin-Elamer)型,上海分析仪器厂的710型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现在这种设计方式仍被广泛采用,如北京普析通用公司的T U-1800系列;日立公司的U-4100系列。
在这些仪器中,近红外谱区的光源与可见区共用钨灯,单色器采用谱区扩展的光栅和棱镜系统,仅是检测器不同———可见光区采用光电倍增管;近红外谱区采用PbS或硅基检测器(一般在近红外长波区域采用以P bS为光敏元件的检测器,在短波区域采用以硅基为光敏元件的检测器)[9],由继电器或步进电机与谱区同步切换检测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