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一语文非攻学案(1)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预习指导:(一)、导入新课:作者及文章背景简介1、作品简介:《左传》,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的著作。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
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国,而这次战争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3人物简介:烛之武,考城人,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是个养马的官。
被举荐出使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
(二)、初读学生自读课下注释,正音并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注意标音字的读音:晋军函()陵秦军氾( )南秦伯说( )夜缒( )而出佚( )之狐(人名)朝()济而夕设版焉阙( )秦逢()孙(人名)共( )其乏困三、教学过程及内容:1、明确课文大意:问题1、《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齐读课文。
3、阅读注释疏通文意:问题2、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问题3、概括第三段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问题4、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问题5、概括第四段的内容。
四、学习小结:《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预习指导归纳重点词语。
明确1、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②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2、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秦伯说,与郑人盟3、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停数日,辞去③不辞劳苦4、鄙①言语粗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5、微①人微言轻②微闻鼠有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薇颔之6、之①辍耕之陇上②子犯请击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三、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归纳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一语文《秋水》教案(1)人教版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第周周月日班级节次课题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庄子及其作品风格。
难点:学习运用寓言估计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参考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一.导入:我们都知道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这两个成语,那大家知道它们的出处是那篇文章吗?二.作者作品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极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三.朗读文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作者作品做知识积累。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熟读课文明确字音:泾()流两涘()渚()崖目睹()殆()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小组讨论分析课文。
5.讨论除此之外,庄子在《秋水》的说理中,还运用了哪些好的方法?明确:A、运用对比。
通过对比说明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
使文章凸显主旨,揭露矛盾,阐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3、学生齐读课文。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一语文《秋水》教案(2)人教版年月日上课时间第周周月日备课时间班级节次课题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学生明确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基本原则,并了解“留、删、换、补、调、贯”的基本方法。
2.学生可以运用工具书为本课加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基本翻译方法。
难点:凭借工具书活学活用为本课加注释。
教学参考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一.导入:古代柳宗元曾感慨“苛政猛于虎。
”现在我们学生面对文言文学习也回有感而发“翻译猛于虎。
”如何打倒这只拦路虎,请同学们将书打到p109我们一起讨论完成。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的要求是译文要表意要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三.文言文的翻译步骤: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删、换、补、调、贯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1. 通过工具书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3.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4、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5、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详见学案及教参)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误——写四.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留、删、换、(对字而言)补、调、贯(针对句子)留:保留法。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备课时间2015年4 月9 日
编写人:刘兴建
上课时间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非攻》墨子(第二课时)总课时数第节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2、掌握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2、掌握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教学
参考教学参考及鼎尖教案
授课
方法学讲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无
专用教室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二次备课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三、断句方法总结板书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尤其是随时标出文段中的
名词和代词
2、看虚词,定句读
3、对话、引文定句读
4、观察句式,准确断句。
5、看修辞
天下争于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义/ 先富有而后推让/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有国强
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课前五分钟演讲
试断句
断句经验交流
看学案了解断句的
相关知识
练习巩固
1、用斜线“/ ”给下
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
分断句。
(限6处)
(6分)
教学教学二次备课。
建平中学必修一总复习学案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现代文部分【知识梳理】一、语音吧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品茗涮羊肉蛰居远阜脂粉曝背谈天铭刻嘈杂乌桕赭色冬霖粗犷恣意槎桠剔透弥漫吻合震天撼地诞语惊骇天籁咆哮山脊深邃大龙湫奔放不羁欢跃诞语翡翠深邃千峰万壑惊骇气氛安谧垭口攫来倚托混沌瘴气瞅着物什酝酿炫目阴霾土坯浸润涟漪蓊郁瞭望忧悒毛蕊花惬意正月追溯丧服地窖莴苣蔑视迸发蠕动饿殍艾蒿补偿蜿蜒二、词语网络熟语积累【莫名其妙】(也作“莫明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
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例如:我又没做错事,他却向我大吼大叫,真是莫名其妙。
【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如:明快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遣词造句,明白畅快,表情达意,直截了当。
【浩浩荡荡】①水势大。
②形容广阔或壮大。
例如: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例如: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有时如透明的纱巾,有时像盛开的棉花,有时似奔腾的骏马,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如“惊天动地的伟业”。
【洋洋洒洒】①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②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如:作文本身就是一项大工程,它不是简单的组词或造句,就算来了一个灵感,你要洋洋洒洒地写上好几百个字也非易事。
【气势磅礴】气势盛大。
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力敌千钧,气势磅礴的豪放词作。
【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也说惊世震俗。
例如:【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到地平线下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
比喻人临死之前精神忽然兴奋的现象。
也比喻旧事物灭亡之前暂时兴旺的现象。
【恍然如梦】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像做梦一样。
也形容忽然醒悟。
【愤世嫉俗】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息息相通】也说息息相关。
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毛骨:毛发和脊骨。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一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专业...专业.. .专业.过程设计 2、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
。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靠人物语言 来完成。
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第一,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第二 ,戏剧语言 要有个性化 ;第三:丰富的潜台词;第四,易懂、上口。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优点:剧情集中,紧凑。
缺点:人物类型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专业.。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意象与意境1》学案新人教版一、复习重难点复习重点1、能通过古诗词中的意象揣摩情感,体味意境;2、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对古诗词进行散文化描写。
复习难点1、通过抒情、议论字句及意象的选取揣摩意境、情感;2、通过古诗词的散文化描写品味意境。
二、知识回顾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分类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A、杨柳B、长亭C、南浦D、酒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A、月亮B、鸿雁C、莼羹鲈脍D、双鲤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A、梧桐B、芭蕉C、流水D、猿猴E、杜鹃鸟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A、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B、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C、松柏。
松柏的耐寒,常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D、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E、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F、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A、五柳B、东篱C、三径。
《寡人之于国也》(一) 孟子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熟读课文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移其粟. 弃甲曳.兵 不可胜.食 数罟.. 不入洿.池 鸡豚狗彘. 庠.序 孝悌. 不王.者 涂.有饿殍.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4.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五、学习小结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教师版)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狭隘.(ài )沉溺.( nì)要挟.( xié) 赤裸.(luǒ)雏.形(chú)麻痹.(bì) 戕.害( qiānɡ)恢.宏(huī)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敝开()书藉()篷勃() 时毛()斑澜()异采()答案:敝—敞藉—籍篷—蓬毛—髦澜—斓采—彩3.成语积累。
(1)仰视海神而发出叹息。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
现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2)举一事理就可类推其他许多同类事理。
比喻善于推理,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是一个褒义词。
(举一反三)(3)无法计算数目,意谓很多。
是一个中性词。
(不计其数)4.文学常识。
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20世纪重要作家。
第一部长篇小说__________令他一举成名。
除了小说创作外,他也致力于__________与诗歌的创作。
1946年获得__________文学奖。
答案:《彼得·卡门青》小品文诺贝尔二、课文探究导引:1、理清文本思路。
明确: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2、“真正的修养”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
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第二段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读经典?明确: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
即选择个人闲暇时完全沉溺于杰作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4、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明确: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采用例证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阅读对象与阅读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加以印证,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每一部作品,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一语文《非攻》学案(1)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2、掌握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二、预习作业:
1、作者简介: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注音:
园圃.()鸡豚.()栏厩.()衣裘.()
兹.()甚不辜.()
3、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 ( )
苟亏人愈多 ( )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 )
4、一词多义:
今至大为攻国 ( )
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
等死,死国可乎()故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 ) 暮去胡来颜色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君安与项伯有故 ( ) 是何故也 ( )
乃入见。
问:“何以战?”( ) 以作《师说》以贻之 (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
5、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以其亏.人愈多从而誉.之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介词)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
(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三、文本研读:
《非攻》说明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四、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