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货币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72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开始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政府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从近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货币政策在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社会总供需平衡、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货币政策的含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其它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运动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
本章的货币政策是指狭义的货币政策,实施的主体为中央银行。
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而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变化又引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最后,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在这个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对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变化不断进行监测和及时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的政策效果。
总之,货币政策诸要素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货币政策运行的关键因素,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表示为: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一般应具备趋同性、长期性和驾驭性的特征。
趋同性表示最终目标同国民经济总体目标在大方向上应是一致的;长期性表示最终目标的达到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驾驭性则表示最终目标对整个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具有驾驭能力。
货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的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金融学第九章货币政策重点第九章货币政策本章重点掌握及思考的问题:1、货币政策的涵义和最终目标2、中间目标及其选择标准3、货币政策工具4、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一)货币政策的含义: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3、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策4、货币政策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二、货币政策的目标(Goals of Monetary Policy)(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互冲突(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The Medium of Monetary Policy)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实施调节,在尚未实现最终目标之前所能达到的具有传导作用的中间变量目标。
2、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抗干扰性、相关性和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的较好适应性。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四)货币政策操作规则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以前,事先确定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程序和原则,并据以进行实际的操作。
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1、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约所形成的银行存款准备。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作用当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时,一方面使货币乘数变小,另一方面,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应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超额准备金则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与派生存款的能力,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成倍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