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症 医 学 科 申 请 材 料
- 格式:docx
- 大小:120.64 KB
- 文档页数:90
医疗请示报告制度范本第一条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主管院长及医务处请示报告。
(一)发生严重工伤、重大群体事故、中毒、意外伤害、____及必须动员多科室力量抢救患者、伤员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手术、重要脏器切除、截肢。
(三)紧急手术而患者的单位领导和家属不在时。
(四)首次开展重大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应用。
(五)发生医疗事故、严重差错或发生重大事故、隐患等重大医疗不良事件。
(六)收治涉及法律问题及自杀和伤人迹象的患者时。
(七)科主任、医疗小分队成员因公出差、院外会诊、参加会议、接受院外任务时。
(八)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
(九)患者死亡,申请进行尸体解剖。
(十)发生急性中毒和严重职业病。
(十一)发生输血反应或输血错误。
(十二)重要患者病情变化报告。
收治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重要领导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及其他有影响的人士住院,涉及外宾的抢救。
(十三)急诊室重大抢救,各科室危重患者抢救。
(十四)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二条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主管院长及院办请示报告。
(一)重大经济开支报批。
(二)增补、修改医院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时。
(三)科主任因公出差、院外会诊、参加会议、接受院外任务时。
第三条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主管院长及药剂科请示报告。
(一)临床新药申请使用。
(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三)贵重药品、成批药品变质时。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四条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主管院长及医学工程处请示报告。
(一)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二)丢失、损坏贵重器材。
(三)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五条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主管院长及医院感染办公室、疾病预防控制处请示报告。
(一)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
(二)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六条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主管院长及保卫处请示报告。
(一)收治涉及法律问题及自杀和伤人迹象的患者时。
(二)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七条报告方法。
(一)请示报告应采用书面形式,紧急、特殊情况应先通过电话报告。
三级医院复审中医科准备材料准备一:申请信尊敬的复审老师:您好!我是某某医院的中医科的主治医生某某某。
非常感谢您的批准,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这次复审中医科的评审中。
以下是我们中医科准备的材料,请您查收。
准备二:中医科基本信息1. 科室简介中医科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成立于20XX年。
拥有诊室、门诊等设施齐全的中医诊疗环境,同时配备了一支优秀的医护团队。
科室每年接诊病人多达X万人次,累计病例超过X万例,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2. 科室团队中医科拥有X名中医主治医生、X名中医副主治医师和X名中医住院医师,他们结合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中医诊疗服务。
此外,科室还有X名护士和X名针灸师,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护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3. 科室特色中医科具有较强的特色,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注重辨证论治,运用经典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方案。
同时,我们与其他科室紧密合作,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准备三:科室发展与成果1. 科研成果中医科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共发表科研论文X 篇,其中X篇论文被SCI收录,X篇论文被国内核心期刊收录。
科室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2. 学科建设中医科致力于学科建设,积极培养中医人才。
目前,科室拥有X 名博士研究生,X名硕士研究生和X名博士后。
我们注重临床经验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提高科室的整体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准备四:病例分析与诊疗方案1. 典型病例选择几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展示科室在临床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和杰出成就。
例如,某某患者因中风后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经中医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 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制定一套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案。
包括病因辨析、病机分析、辨证施治等内容,以展示中医科对于各类疾病的诊疗能力和疗效。
奉节县人民医院关于设置重症医学科的申请奉节县卫生局:我院于2009年11月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2010年已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三级甲等医院。
为了适应医疗业务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病人的需求,我院于2009年3月6日成立了重症医学科,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我院重症医学科位于住院部5楼东头,于手术室、检验科、放射科、心电B超室等毗邻,占地500余平方米,业务及功能用房,医疗设施、人员配备严格执行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09】23号(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规定。
二、床位及人员配置编制床位7张,常年展开床位10张,病房宽敞明亮,空气消毒质量达国家标准。
科内设主任1名,护士长1名;专科医生5名(其中内科医师3名、麻醉科医师1名,外科医师1名);专科护士21名。
医生、护士已经分期分批派往重庆市“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
医生、护士陆续参加全国的重症医学科专委会组织的培训班。
三、设施科内拥有国内先进的多功能吊塔10套、多参数有创生命监测仪11台、多参数(有创、无创、便携)呼吸机6台、便携式除颤仪1台、床旁血气分析仪1台、心电图机1台、多功能电动床10张、微量推注泵10台、静脉输液泵10台、加温毯及降温毯各1套、肠内营养输注泵等。
四、业务范围收治对象主要为临床各科室的急危重症病员,包括心脑血管意外病员、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病员、急性理化因素致伤性急病症病员等。
能完成各专业重症病员的急救、监护工作,常规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动脉(静脉压)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心肺脑复苏、心脏除颤等。
自开业以来,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病员,对全院危重患者及时的提供了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助。
根据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精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已设置的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科(病房、室)(ICU)应重新申请“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登记,并更改原科室名称为重症医学科的要求,我院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置重症医学科的申请,我院将严格执行卫生部下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规定,将我院重症医学科建设成为渝东北地区特色专科。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各科室、各部门:为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诊疗工作的协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疑难及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按照《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 号)有关工作安排,根据国家卫计委《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结合医院实际,制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以下简称MDT管理规定,现予以颁布,请遵照执行。
一、下列情况必须向医务科申请组织MD时论:1•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肺癌、肝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垂体瘤等);2•疑诊恶性肿瘤病例;3.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疑难关节疾病、脉管性疾病、癫痫等);4.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5.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6.其他临床科主任认为有必要进行MDT讨论的病例。
二、下列情况建议向门诊部申请组织MD时论:1.糖尿病足病例;2.甲状腺结节病例;3.椎间盘突出症病例;4.其他有需要进行MD时论的病例。
三、M DT t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室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参与诊疗的人员。
四、参与MDT讨论的诊疗医师应由科室主任(副主任)或相应资质医师担任。
科室主任因故不能参加的,可指派科室副主任、副高以上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参与诊疗,不允许住院医师参与。
五、MDT诊疗方案的确定必须依据于国内最新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如国内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未涉及的地方可参照国外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
六、参与MDT相关学科应为病种相关的临床科室、相关医技科室(如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临床药学、检验科等)及相关职能部门(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精神心理科等)。
七、拟组织院内MDT讨论时,申请诊疗科室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科或门诊部递交《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并明确诊疗牵头人(牵头人须为科室主任、副主任或副高职称以上医师)。
高值耗材管理制度(5篇)高值耗材管理制度(精选5篇)高值耗材管理制度篇11、高值耗材是指使用价值超过药剂科指定金额的医用耗材,如骨科内固定材料,介入治疗器材,疝气类补片等。
2、临床所需的高值耗材必须由住院医师征得科室负责人同意,必要时组织科内会诊讨论决定后填写《高值耗材使用申请表》报药剂科和医务科审批。
高风险、并发症多的高值耗材,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进行全院大讨论后决定是否使用。
3、按相关管理程序进行采购并与供应商签订含质量承诺供货合同。
4、所购买的高值医用耗材必须符合国家药监部门的要求,三证齐全,证照与实物相符。
每批送货须由使用科室、药剂科管理员联合按要求核对验收和登记入库。
未经严格验收入库的所有高值耗材均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5、院外专家教授来院会诊及手术带来的高值耗材,必须有三证,并经药剂科备案。
6、高值耗材虽然目前是比较理想的(固定、修补、吻合镇痛)治疗手段。
但与手术质量,并发症及副作用,病人运用不当等密切相关。
使用高值耗材前,科主任或科室负责人应组织住院医师一起与患者及患者亲属谈话,说明其费用、使用的风险、可能的后遗症等。
必须填写《高值耗材使用同意书》,住院医师签名后,由科主任或科室负责人审查并签名。
7、术后将高值耗材相关合格证、标识条码等贴入病历中归档。
高值耗材管理制度篇2一、原则安全第一,科室申请。
二、管理流程1、申请:医者根据治疗需要,提出申请,由部门负责人网上(院内网)或书面提请,医务科、设备管理科审核、产品论证,报请主管院长、院长审批后,进入采购流程。
2、招标:设备管理科依据已获批科室申请,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产品招标,对相应经销公司的资质、产品质量和供货途径进行审查,择优选择。
中标单位并相应资质须及时存档备案。
3、采购:设备管理科依据已获批科室提请书面资料中所注明的耗材汽、规格、型号等参数进行采购。
采购前,须与相关中标单位签署产品供货协议,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产品供货时间及其他相关事宜。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黑龙江省宝清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申请材料我院为二级医院,于 2007 年 10 月开设 SICU(外科 ICU),2012 年 10 月改为 ICU(中心 ICU)。
我院认真对照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和黑龙江省重症医学科建设指南,从人员、设备方面进行了许多改进,初步符合建设规范要求。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 号)的有关要求,我院已设置的重症监护室(综合)应重新申请以“重症医学科”登记,。
现特将我院目前 ICU 情况介绍如下:一、病房情况:我院中心 ICU 位于住院部5层,毗邻手术室,占地面积 552.6 ㎡,其中病区面积 18 0.5 ㎡,设置 10 张床,平均值为 12.03 ㎡,其中单间2个,面积在28 ㎡左右。
设相对隔离区。
二、专业技术人员:科内设主任 1 名,副高职称。
护士长1名,中级职称,护理组长 5 名。
专科医生4 名,副高 1 名,中级1 名,初级2 名。
专科护士 11 名,均取得 ICU 专科护士资格证,助理护士 7 名(具体见附件及复印件)。
医生、护士陆续参加全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培训及交流活动。
三、主要设备:科内拥有多导监护仪 15 台,有创呼吸机4 台,便携式呼吸机 2 台,无创呼吸机 1 台,床旁血气分析仪 1台,床旁 X 光机 1 台,B 超 1 台,除颤仪 1 台,降温仪 2 床,升/降温仪 1 台,心电图机 1 台,多导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等设备。
每床均设立吊桥。
四、我院 I CU 建立健全了 ICU 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具体见附件)。
1、建立了管理制度:ICU 的病房管理制度、病情沟通(TEA)规范、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服务制度、IC U 院内感染控制规范、隔离技术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制度及措施、ICU 急救设备及物品管理制度、储备药品管理或使用的规范和流程、一次性耗材管理或使用的规范和流程、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消毒剂管理规定、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医生进修学习申请书7篇第1篇示例: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目前在内科工作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
对于医学这个行业,我始终保持着热爱和学习的态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医疗质量,我希望能够申请进修学习的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我在内科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还有待提高。
有些病例需要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而我目前的水平并不足以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通过进修学习,我希望能够接受更专业的培训,增加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我也希望通过进修学习,能结识更多的医学界同行,扩大自己的人脉,并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在医学领域,交流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结交更多的医学专家,我相信我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承诺在进修学习期间,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努力学习,不辜负领导和患者的期望。
我相信通过这次的进修学习,我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希望贵院能够审慎考虑我的申请,给予我这次进修学习的机会,谢谢!此致XX市人民医院XX科室医生敬上第2篇示例:尊敬的进修学习委员会:我是一名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一直以来对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充满热情和追求。
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我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我希望能够通过进修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对进修学习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贵单位在医学领域拥有很高的声誉和专业水准。
您们的专家团队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我深信在这样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中,我能够获益匪浅,对我的专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希望通过进修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或罕见病例,需要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解决。
省宝清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申请材料我院为二级医院,于2007 年1 0 月开设SICU(外科ICU),2012 年10 月改为ICU(中心ICU)。
我院认真对照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和省重症医学科建设指南,从人员、设备方面进行了许多改进,初步符合建设规要求。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 号)的有关要求,我院已设置的重症监护室(综合)应重新申请以“重症医学科”登记,。
现特将我院目前ICU 情况介绍如下:一、病房情况:我院中心ICU 位于住院部5层,毗邻手术室,占地面积552.6 ㎡,其中病区面积180.5 ㎡,设置10 床,平均值为12.03 ㎡,其中单间2个,面积在28 ㎡左右。
设相对隔离区。
二、专业技术人员:科设主任1 名,副高职称。
护士长1名,中级职称,护理组长5 名。
专科医生4 名,副高1 名,中级1 名,初级2 名。
专科护士11 名,均取得ICU 专科护士,助理护士7 名(具体见附件及复印件)。
医生、护士陆续参加全国、省、双鸭山市培训及交流活动。
三、主要设备:科拥有多导监护仪15 台,有创呼吸机4 台,便携式呼吸机2 台,无创呼吸机1 台,床旁血气分析仪1台,床旁X 光机1 台,B 超1 台,除颤仪1台,降温仪2 床,升/降温仪1 台,心电图机1 台,多导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等设备。
每床均设立吊桥。
四、我院ICU 建立健全了ICU 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具体见附件)。
1、建立了管理制度:ICU 的病房管理制度、病情沟通(TEA)规、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服务制度、ICU 院感染控制规、隔离技术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制度及措施、ICU 急救设备及物品管理制度、储备药品管理或使用的规和流程、一次性耗材管理或使用的规和流程、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消毒剂管理规定、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医用高值耗材管理制度为加强对高值耗材采购、保管、发放、使用、效果评价、不良事件报告等环节的控制,鼓励临床合理使用高值耗材,形成高值医用耗材从准入直至临床安全使用的可追溯性全过程综合管理,据国务院令第276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要求,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医用高值耗材管理范围(一)、医用高值耗材定义: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价值相对较高的(单价在1500元及以上的)消耗型医用器械.(二)、医用高值耗类别:心脏介入类、外周血管介入类、骨科材料及器械类、消化材料类、眼科材料类(人工晶体等)、神经外科类(硬脑膜、钛网等)、胃肠外科类(吻合器等)等。
高值耗材采购遵循原则:以满足临床需求、保证质量为前提,选择技术先进、价格优惠、注重服务、讲究信誉的产品和供应商,最大限度地维护医院和患者利益。
严禁各科室、部门将未经报批手续的医用高值耗材进入我院临床使用,同时也不得以任何理由、名义向患者、患者家属介绍购买非我院供应的医用高值耗材,患者自购的耗材也不得应用于临床诊疗.二、高值耗材申购和验收管理制度(一)、医院使用的所有高值耗材,经营企业资质证件必须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营企业必须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所标明的经营范围依法经营,所供医院使用的高值耗材,必须附带高值耗材相应资质证件,设备科必须查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以及生产商(直接或间接)合法销售授权书、企业法人给具体业务人员的授权书、生产企业确认的可追溯的唯一性标识如条码或统一编号。
产品验收时,由医院设备科负责审查认定,统采办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监督审查,并对唯一性标识的内容、位置、标识方法以及可追溯的程度做出记录,存档备案。
(二)、医院采购高值耗材应根据医院医疗能力和实际需求由医院设备科进行审核购进,按兵团、自治区及地州级统一招标采购和挂网高值耗材品种组织集中招标采购确定进购价格,严格执行招标结果及物价部门价格制度进行加成。
附:《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申报书》填写要求一、总体要求 1.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表中要求及本填写说明,认真、仔细填写各项内容,表述准确,简明扼要。
2.申报单位名称、申报单位的人员姓名,除本表规定栏目及附件中允许填写和出现外,其他栏目中不允许填写和出现,如必须使用,请用“×××”代替,然后以备注形式另页说明附在本表附件的后面。
3.表中出现的所有病名均按《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以下简称TCD)中的病名填写,并填写相应的代码,同时在括弧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以下简称ICD-10)填写西医病名及其代码(原则上应标至4位码)。
民族医专科项目的病种名称可按本民族医的病名填写,但也应按前述原则填写相应的西医病名及其代码。
4.填写内容需打印。
二、封面部分1. 编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填写。
2. 申报单位名称——在纸质文本上必须按要求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3. 医院类别、医院性质——在相应的类别后打“√”。
4. 申报专科名称——按照规范填写申报专科名称。
5. 申报日期——填写具体申报日期。
三、基本信息— 17 —1. 医院第一名称——应填写医院合法注册名称。
2. 医院等级——填写通过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所确定的等级,如三级甲等、二级甲等,等等;如未进行分级管理评审的,填写未评审。
3. 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电话——按照相关信息填写。
4. 医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医院在编人员人数——填写2011年底的数据。
5. 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应填写申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联系电话。
6. 专科负责人、电子邮箱、联系电话——应填写申报项目所在科室的主要负责人。
专科医院的重点专科项目,如骨伤科医院的骨伤科重点专科项目、眼科医院的眼科重点专科项目等,项目负责人应是收治重点病种的主要科室或学科带头人所在科室的主要负责人。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按照相关信息填写。
临床科室存在问题临床科室:一、病历问题:1、首页有漏项,首页信息与病历内容不对应,如遗漏诊断、药物过敏、离院方式等项目,全面推行DRG付费后,农保补助标准将与首页信息挂钩,以后病案首页信息的填写与统计将非常重要;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和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6版)2、体格检查遗漏阳性体征,非常严重,普遍;3、现病史书写不规范,很多过去史和体检的内容;4、首程中病情评估不足,个别科室一笔带过,如个别科室个别医生评估“该患者预后将会良好”,诊疗计划不具体,仍“完善相关检查”;5、三级查房内容大同小异,未体现上级医师指导意见,无层次之分;6、出院录中诊疗经过太过笼统,遗漏要点,如明确诊断时间、重要检查用药等,出院情况记录就两个字:好转;出院医嘱不具体,对用药、康复、随访时间等交待不清;7、知情同意书签写不规范,只有一个指印,没有姓名。
部分科室缺少授权委托书。
8、病史小结、专科情况个别科室漏写,有的是有意删除;9、抗菌药物仍存在指征不严、联合用药不合理、选用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预防用药超时等问题;10、耗材申请表和审批表填写不全。
二、重点部门与关键环节:(一)急诊科存在主要问题:1、质控内容仅简单摘抄病历号,无意义。
2、交接班本多数未双签,且填写项目空项过多。
3、第2季度无医疗不良事件上报。
4、急诊科医疗服务半径较短,服务效率不高。
5、急诊(含抢救)服务流程不畅,影响急诊服务质量,还需要院方支持。
6、急诊检诊、分诊出现环节问题,需多部门协调。
(二)新生儿科存在主要问题:1、随机抽取3份现病历(2016026151、2016026586、2016026064)质控病历书写及时性,检查情况较好,均能做到及时记录,及时打印入院记录、首程。
2、检查住院医师核心制度知晓情况:三级查房要点不漏项;会诊制度掌握较好。
3、基本技能考核:腰穿操作步骤复述较好,但对特殊情况处理思路不清晰;4、新生儿普通病房患儿无腕带标识。
晋城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评审申请书单位名称晋城市人民医院隶属关系市属学科(专科)神经内科单位地址南环街东段86号联系人贾龙斌市(县、区)卫生局单位领导签名审核意见同意申报单位盖章申报日期2004年10月18日以下由学科评委会填写:是否符合评审条件是否预审日期不符合申请原因:1、材料不全2、未达到所规定标准3、其他重点学科(专科)评审委员会负责人签名评审委员会盖章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申请书内若填写的内容较多,本表填不下时,可按表格扩充填写。
2、凡表中注有:能、否、高、中、低等单项选择的标志均如实划“√”为表示。
3、所有材料证明的复印件需在材料的右上角标明编码,并与申请书装订在一起(附后)。
4、学科带头人指本学科内现有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5、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一式十份。
A 研究方向A1意义和作用A1-1研究方向之一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诊断及治疗A1-2研究方向之二应用硬通道微侵袭技术治疗脑出血A1-3重大意义和作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死亡率60/10万—120/10万,死因仅次于恶性肿瘤而居第二位,存活者残障率多达75%,给社会、家庭、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以上两种方法的实施,在于能从根本上治疗该类疾病,而且其创伤甚小、安全性较高、手段先进、易于被患者接受,能使该类疾病的死亡率及残障率下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显著的社会效益。
A2特色和优势A2-1与省内外同行相比的突出特色应用神经介入的方法,对脑血管病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程度进行准确地评价,并通过该方法使之达到病因治疗。
应用硬通道微侵袭技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见效快、抢救成功率较高,存活者后遗症较小。
A2-2在省内本学科的先进性领先先进√一般A2-3在市内本学科的先进性领先√先进一般A3实际水平A3-1已形成的研究方向是否处于本学科发展前沿是√否A3-2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小否B 梯队建设B1学科带头人B1-1学科带头人 1 名①学科带头人贾龙斌,男,40岁,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
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H医学科学部H01呼吸系统H0101 肺及气道H.H0101肺及气道结构、功能及发育异常H0102呼吸系统遗传性疾病H0103 呼吸调控异常H0104 呼吸系统炎症与感染H0105呼吸系统免疫性疾病及变应性肺疾病H0106气道重塑与气道疾病H0107 支气管哮喘H01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H0109 肺循环及肺血管疾病H0110 间质性肺疾病H0111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H0112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H0113 睡眠呼吸障碍H0114 纵隔与胸膜疾病H0115 胸廓/膈肌结构、功能及发育异常 H0116 肺移植和肺保护H0117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H0118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02H0201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H0202循环系统遗传性疾病H0203心肌细胞/血管细胞损伤、修复、重构和再生H0204心脏发育异常与先天性心脏病H0205心电活动异常与心律失常H0206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H0207 肺源性心脏病H0208 心肌炎和心肌病H0209 感染性心内膜炎H0210 心脏瓣膜疾病H0211 心包疾病H0212 心力衰竭H0213 心脏/血管移植和辅助循环 H0214 血压调节异常与高血压病 H0215 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H0216主动脉疾病H0217 周围血管疾病H0218 淋巴管与淋巴循环疾病H0219 微循环与休克H0220血管发生异常及血管结构与功能异常H0221循环系统免疫相关疾病H0222 循环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H0223 循环系统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03H0301 消化系统发育异常H0302 消化系统遗传性疾病H0303 消化道结构与功能异常H0304 肝胆胰结构与功能异常H0305 腹壁/腹膜结构及功能异常H0306 消化道内环境紊乱、黏膜屏障障碍及相关疾病H0307消化道动力异常及功能性胃肠病H0308消化系统内分泌及神经体液调节异常H0309胃酸分泌异常及酸相关性疾病H0310 胃肠道免疫相关疾病H03n消化系统血管及循环障碍性疾病H0312胃肠道及腹腔感染性疾病H0313 肝胆胰免疫及相关疾病H0314 肝脏代谢障碍及相关疾病H0315药物、毒物及酒精性消化系统疾病H0316炎性及感染性肝病H0317肝纤维化、肝硬化与门脉高压症H0318肝再生、肝保护、肝衰竭、人工肝H0319胆石成因、胆石症及胆道系统炎症H0320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与胰腺炎H0321消化系统器官移植H0322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H0323 消化系统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04 //H0401女性生殖系统结构、功能与发育异常H0402女性生殖系统损伤与修复H0403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与感染H0404女性生殖内分泌异常及相关疾病H0405女性生殖系统遗传性疾病H0406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H0407女性盆底功能障碍H0408 女性性功能障碍H0409乳腺结构、功能及发育异常H0410男性生殖系统结构、功能与发育异常H04n男性生殖系统损伤与修复H0412男性生殖系统炎症与感染H0413男性生殖内分泌异常及相关疾病H0414男性生殖系统遗传性疾病H0415男性性功能障碍H0416 卵子发生与受精异常H0417胚胎着床及早期胚胎发育异常H0418胎盘结构与功能异常H0419 胎儿发育与产前诊断H0420 妊娠及妊娠相关性疾病H0421 分娩与产褥H0422 新生儿相关疾病H0423避孕、节育与妊娠终止H0424精子发生异常与男性不育H0425女性不孕不育与辅助生殖H0426生殖医学工程H0427 生殖免疫相关疾病H0428 生殖系统移植H0429 生殖系统/围生医学/新生儿疾病相关诊疗新技术H0430 生殖系统/围生医学/新生儿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05H0501泌尿系统结构、功能与发育异常H0502泌尿系统遗传性疾病H0503 泌尿系统损伤与修复H0504 泌尿系统感染H0505泌尿系统免疫相关疾病H0506泌尿系统结石H0507 肾脏物质转运异常H0508肾脏内分泌功能异常H0509原发性肾脏疾病H0510 继发性肾脏疾病H0511 肾衰竭H0512 肾移植H0513 前列腺疾病H0514 膀胱疾病H0515 尿动力学H0516血液净化和替代治疗H0517泌尿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H0518泌尿系统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06H0601运动系统结构、功能和发育异常H0602运动系统遗传性疾病H0603运动系统免疫相关疾病H0604骨、关节、软组织医用材料H0605骨、关节、软组织损伤与修复H0606骨、关节、软组织移植与重建H0607 骨、关节、软组织感染H0608骨、关节、软组织疲劳与恢复H0609骨、关节、软组织退行性病变H0610骨、关节、软组织运动损伤H06n运动系统畸形与矫正H0612运动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H0613运动系统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07 /H0701松果体/下丘脑/垂体发育及结构异常H0702甲状腺/甲状旁腺发育及结构异常H0703肾上腺发育及结构异常H0704 胰岛发育、胰岛细胞分化再生及功能调控异常与胰岛移植H0705 内分泌系统炎症与感染H0706 内分泌系统遗传性疾病H0707 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疾病H0708松果体/下丘脑/垂体疾病及功能异常H0709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及功能异常H0710肾上腺疾病及功能异常H07n糖尿病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H0712血糖调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H0713 糖尿病H0714其他组织的内分泌功能异常H0715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移植H0716能量代谢调节异常及肥胖H0717代谢综合征H0718 糖代谢异常H0719 脂代谢异常H0720脂肪细胞分化及功能异常H0721氨基酸代谢异常H0722 核酸代谢异常H0723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及酸碱平衡异常H0724微量元素、维生素代谢异常H0725钙磷代谢异常H0726骨转换、骨代谢异常和骨质疏松H0727营养不良与营养支持H0728 遗传性代谢缺陷H0729 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异常与营养支持领域相关新技术H0730 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异常与营养支持其他科学问题H08H0801造血、造血调控与造血微环境异常H0802造血相关器官(肝脏/脾脏/胸腺)结构及功能异常H0803红细胞异常及相关疾病H0804 白细胞异常及相关疾病H0805 血小板异常及相关疾病H0806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衰竭H080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0808 骨髓增殖性疾病H0809 血液系统免疫相关疾病H0810 血液系统感染性疾病H0811 出血、凝血与血栓H0812 白血病H0813 造血干细胞移植H0814 血型与输血H0815 遗传性血液病H0816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H0817血液系统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09H0901 意识障碍H0902 认知功能障碍H0903 躯体感觉、疼痛与镇痛H0904 运动调节与运动障碍H0905神经发育、遗传、代谢相关疾病H0906脑血管结构、功能异常及相关疾病H0907神经免疫调节异常及神经免疫相关疾病H0908神经系统屏障和脑脊液异常及相关疾病H0909神经系统炎症及感染性疾病H0910脑、脊髓、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H0911 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肉、自主神经疾病H0912神经变性、再生及相关疾病H0913神经电活动异常与发作性疾病H0914 脑功能保护、治疗与康复H0915 节律调控与节律紊乱H0916 睡眠与睡眠障碍H0917 器质性精神疾病H0918物质依赖和其他成瘾性障碍H0919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H0920 神经症和应激相关障碍H0921心境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和心身疾病H0922人格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异常H0923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H0924其他精神障碍与精神卫生问题H0925精神疾病的心理测量和评估H0926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H0927 危机干预H0928 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诊疗新技术H0929 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10H1001免疫器官/组织/细胞的发育分化异常H1002免疫应答异常H1003免疫反应相关因子与疾病H1004免疫识别/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异常H1005 炎症、感染与免疫H1006 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H1007 超敏反应性疾病H1008 自身免疫性疾病H1009继发及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H1010固有免疫异常H1011 神经内分泌免疫异常H1012 黏膜免疫疾病H1013 疾病的系统免疫学H1014疫苗和佐剂研究/接种/免疫防治H1015免疫相关疾病诊疗新技术H1016 免疫相关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11H1101皮肤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H1102皮肤遗传及相关疾病H1103 皮肤免疫性疾病H1104 皮肤感染H1105 非感染性皮肤病H1106 皮肤附属器及相关疾病H1107皮肤及其附属器疾病诊疗新技术H1108皮肤及其附属器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12H1201 角膜及眼表疾病H1202 晶状体与白内障H1203 巩膜、葡萄膜、眼免疫H1204青光眼、视神经及视路相关疾病H1205视网膜、脉络膜及玻璃体相关疾病H1206 视觉、视光学与近视、弱视及眼肌疾病H1207全身疾病眼部表现、眼眶疾病H1208眼遗传性疾病H1209 眼组织移植H1210 眼科疾病诊疗新技术H1211 眼科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13H1301嗅觉、鼻及前颅底疾病H1302咽喉及颈部疾病H1303 耳及侧颅底疾病H1304 听觉异常与平衡障碍H1305耳鼻咽喉遗传与发育相关疾病H1306耳鼻咽喉疾病诊疗新技术H1307 耳鼻咽喉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14H1401 口腔颅颌面组织生长发育及牙再生H1402 颅颌面部骨、软骨组织的研究H1403 口腔颌面部遗传性疾病和发育畸形及软组织缺损修复H1404 牙体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疾病H1405 牙周及口腔黏膜疾病H1406 唾液、涎腺疾病、口腔颌面脉管神经及颌骨良性疾病H1407味觉、口颌面疼痛、咬合及颞下颌关节疾病H1408牙缺损、缺失及牙颌畸形的修复与矫治H1409 口腔颌面组织生物力学和生物材料H1410 口腔颌面疾病诊疗新技术H1411 口腔颌面疾病其他科学问题H15 ///H1501 心肺复苏H1502 多脏器衰竭H1503 中毒H1504 创伤H1505 烧伤H1506 冻伤H1507创面愈合与瘢痕H1508体表组织器官畸形、损伤与修复、再生H1509体表组织器官移植与再造H1510颅颌面畸形与矫正H1511急重症医学/创伤/烧伤/整形其他科学问题H16H1601 肿瘤病因H1602 肿瘤发生H1603 肿瘤遗传H1604 肿瘤免疫H1605 肿瘤预防H1606肿瘤复发与转移H1607肿瘤干细胞H1608 肿瘤诊断H1609肿瘤化学药物治疗H1610肿瘤物理治疗H1611 肿瘤生物治疗H1612 肿瘤综合治疗H1613肿瘤康复(包括社会心理康复)H1614肿瘤研究体系新技术H1615 呼吸系统肿瘤H1616血液淋巴肿瘤(白血病除外)H1617消化系统肿瘤H1618 神经系统肿瘤(含特殊感受器肿瘤)H1619 泌尿系统肿瘤H1620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H1621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H1622 乳腺肿瘤H1623 内分泌系统肿瘤H1624 骨与软组织肿瘤H1625 头颈部及颌面肿瘤H1626 皮肤、体表及其他部位肿瘤H17H1701 康复医学H18H1801磁共振结构成像与疾病诊断H1802 fMRI与脑、脊髓功能异常检测H1803磁共振成像技术与造影剂H1804 X线与CT、电子与离子束、放射诊断与质量控制H1805医学超声与声学造影剂H1806核医学H1807医学光子学、光谱与光学成像H1808分子影像与分子探针H1809医学图像数据处理与分析H1810脑电图、脑磁图与脑机交互H1811人体医学信号检测、识别、处理与分析H1812 生物医学传感H1813生物医学系统建模及仿真H1814医学信息系统与远程医疗H1815治疗计划、导航与机器人辅助H1816介入医学与工程H1817 康复工程与智能控制H1818 药物、基因载体系统H1819 纳米医学H1820 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科学H1821细胞移植、组织再生与生物反应器H1822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H1823人工器官与特殊感受器仿生医学H1824电磁与物理治疗H1825 用于检测、分析、成像及治疗的医学器件和仪器H1826 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其他科学问题H19H1901病原细菌、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H1902病原放线菌、放线菌感染与宿主免疫H1903病原真菌、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H1904病毒、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H1905其他病原微生物及感染与宿主免疫H1906寄生虫、寄生虫感染与宿主免疫H1907 传染病媒介生物H1908 病原微生物变异与耐药H1909 医院获得性感染H1910 性传播疾病H19n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研究与诊疗新技术H1912病原微生物与感染其他科学问题H20H200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H200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H2003临床细胞学和血液学检验H2004临床免疫学检验H2005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H2006 临床检验新技术H2007 检验医学其他科学问题H21H2101 特种医学(航空、航天、航海、潜水、高原、极地等极端环境)H22H2201 放射医学H23H2301 法医毒理、病理及毒物分析H2302 法医物证学、法医人类学H2303 法医精神病学及法医临床学H2304 法医学其他科学问题H24 /H2401 地方病学H2402 职业病学H25H2501 老年医学H26H2601 环境卫生H2602 职业卫生H2603 人类营养H2604 食品卫生H2605 妇幼保健H2606儿童少年卫生H2607卫生毒理H2608卫生分析化学H2609传染病流行病学H2610非传染病流行病学H2611流行病学方法与卫生统计H2612 预防医学其他科学问题H27H2701脏腑气血津液体质H2702病因病机H2703 证候基础H2704 治则与治法H2705 中医方剂H2706中医诊断H2707经络与腧穴H2708中医内科H2709中医外科H2710 中医骨伤科H27n中医妇科H2712中医儿科H2713中医眼科H2714中医耳鼻喉科H2715中医口腔科H2716中医老年病H2717中医养生与康复H2718中医针灸H2719按摩推拿H2720民族医学H2721中医学其他科学问题H28H2801 中药资源H2802 中药鉴定H2803 中药药效物质H2804 中药质量评价H2805 中药炮制H2806 中药制剂H2807 中药药性理论H2808中药神经精神药理H2809中药心脑血管药理H2810中药抗肿瘤药理H28n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H2812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H2813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H2814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H2815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H2816中药药代动力学H2817中药毒理H2818 民族药学H2819 中药学其他科学问题H29H2901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H2902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H2903中医药学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H30H3001 合成药物化学H3002 天然药物化学H3003 微生物药物H3004 生物技术药物H3005 海洋药物H3006 特种药物H3007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H3008药剂学H3009 药物材料H3010 药物分析H3011 药物资源H3012 药物学其他科学问题H31H3101神经精神药物药理H3102心脑血管药物药理H3103老年病药物药理H3104抗炎与免疫药物药理H3105抗肿瘤药物药理H3106 抗感染药物药理H3107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H3108消化与呼吸系统药物药理H3109血液、泌尿与生殖系统药物药理H3110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H31n临床药理H3112 药物毒理H3113 药理学其他科学问题。
黑龙江省宝清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申请材料我院为二级医院,于2007 年10 月开设SICU(外科ICU),2012 年10 月改为ICU(中心ICU)。
我院认真对照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和黑龙江省重症医学科建设指南,从人员、设备方面进行了许多改进,初步符合建设规范要求。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 号)的有关要求,我院已设置的重症监护室(综合)应重新申请以“重症医学科”登记,。
现特将我院目前ICU 情况介绍如下:一、病房情况:我院中心ICU 位于住院部5层,毗邻手术室,占地面积552.6 ㎡,其中病区面积180.5 ㎡,设置10 张床,平均值为12.03 ㎡,其中单间2个,面积在28㎡左右。
设相对隔离区。
二、专业技术人员:科内设主任1 名,副高职称。
护士长1名,中级职称,护理组长5 名。
专科医生4 名,副高1 名,中级1 名,初级2 名。
专科护士11 名,均取得ICU 专科护士资格证,助理护士7 名(具体见附件及复印件)。
医生、护士陆续参加全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培训及交流活动。
三、主要设备:科内拥有多导监护仪15 台,有创呼吸机4 台,便携式呼吸机 2 台,无创呼吸机1 台,床旁血气分析仪1台,床旁X 光机1 台,B 超1台,除颤仪1 台,降温仪2 床,升/降温仪1 台,心电图机1 台,多导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等设备。
每床均设立吊桥。
四、我院I CU 建立健全了ICU 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具体见附件)。
1、建立了管理制度:ICU 的病房管理制度、病情沟通(TEA)规范、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服务制度、IC U 院内感染控制规范、隔离技术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制度及措施、ICU 急救设备及物品管理制度、储备药品管理或使用的规范和流程、一次性耗材管理或使用的规范和流程、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消毒剂管理规定、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2、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疑难会诊制度、医师分级值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规范、医嘱制度、知情同意书制度、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多学科联合查房和病例讨论制度。
3、建立了各项工作流程:收治范围、转入、转出标准、手术病人转入ICU 后的交接制度、ICU 患者入住接待流程、对进入ICU 病人的初始评价制度、ICU 患者检查和治疗转运制度、ICU 患者转出制度、转出流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规范、危重患者的院间转运规范。
我院中心ICU 由重症医学科医生负责管理病人,其他专科医生能及时会诊。
对入住病人逐一进行了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并记录。
医师护士具备管理指南要求的技术操作能力。
附件1:我院中心ICU 医护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表1 我院中心I CU 医护人员基本情况医生姓名马祥山徐交禄李冬欣年龄(40 37 27 专业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理人员姓名杨伟芹商思慧王红裴涛卢日新王珊张敏王金英李华张英陈程年龄(年龄(岁)专业技术职称主管护师护士护士护士护士护士护士护士护士护士护士附件2、我院中心ICU 主要设备情况(见表2)表2 设备名称我院中心ICU 主要设备情况型号纽邦e360 PB840 PB760 鸟牌LTV-1000 有创呼吸机鸟牌Ys02 鸟牌AVSⅢ辉瑞HFS-3000 鸟牌AVSⅡ无创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CIC 中央监护站BFP60 YSC0010-128 solar 8000M DASH400 多导监护仪迈瑞DSAH4000 GEMaEag400 血液净化机贝朗丹麦abl80 床旁血气分仪i-STAT 床旁X 光机800MA 1 1 1 1 奥林巴斯EVB-420 型PTT 振动排痰机HGT-200 DL2002D 1 1 1 2 1 1 1 1 1 1 2 1 4 2 9 3 1 2 1 数量3 2 3 1 心肺复苏机纤维胃镜床旁 B 超振动排痰机亚低温治疗仪压力治疗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多功能电动床老肯消毒设施12 导ECG-912A 迈瑞D6 八乐梦1 2 15 1附件3、中心ICU 岗位职责及准入和培训制度一、中心ICU 岗位职责(一)ICU 医师岗位职责1.ICU 科主任岗位职责1.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科主任是本科诊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院长负责。
1.2、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1.3、领导本科人员,完成门诊、急诊、住院患者的诊治工作和院内外会诊工作。
应用“临床诊疗规范(常规)”指导诊疗活动,有条件的可用“临床路径”来规范诊疗行为 1.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1.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1.6、保证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在本科贯彻、执行。
可制定具有本科特点、符合本学科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经院长批准后执行。
严防并及时处理医疗差错 1.7、按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原则,决定各级医师操作权限,并督促实施。
1.8、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
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9、领导组织本科人员的“三基训练”和定期开展人员技术能力评价,提出升、调、奖、惩意见。
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1.10、参加或组织院内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并接受和完成院长指令性任务。
2. ICU 病房主诊(管)医师岗位职责病房主诊主诊( 2.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相应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协助主任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2.2.主管分管床位的一切医疗工作。
安排每日工作(转入、转出等)。
每日查房,随访转出病人,负责手术前、转科前病人的检查。
检查每日医嘱及执行情况。
做好家属的日常解说工作。
2.3.具体负责教学和指导下级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特殊技术操作(如:各种血管穿刺、插管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等)。
检查、修改下级医生书写的病史、病程记录和医疗文件。
复核绘制图表及监测数据。
审签出院及转科病历。
考核住院医生的日常工作能力和水平。
2.4.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它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2.5.参加会诊、出诊,参加夜班和节假日值班工作。
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必须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2.6.危重病人的转入或者病情发生突变时(如:心跳骤停等),负责现场指挥,组织并保证各项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7.主持临床病历讨论、死亡病历讨论及重要会诊。
2.8.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经常检查医疗、护理质量。
2.9.积极钻研业务,并指导住院医生的文献阅读,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汇总、整理并保存各种监测资料,填写登记卡片,及时总结经验。
2.10.指导进修医师工作。
2.11. 本岗位基本要求与能力2.11.1 是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或至少直接从事ICU专业五年以上的高年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2.11.2 在ICU 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ICU 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
2.11.3 能够负责分管病人的医疗全过程,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可在病房从事ICU 临床及管理工作。
2.11.4 具有组织指导下级医师开展ICU 病人诊疗活动的能力、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的协调能力和相应教学与科研能力。
3.ICU 住院医师岗位职责3.1.在科主任及病房主诊(管)医师的领导下工作,参加日常、夜班和节假日值班。
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必须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作风和对病人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3.2.新毕业住院医师应经过麻醉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电图、放射科、血液净化等有关科室轮转,能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并培养一定急救应变能力,为医治危重病人打好基础。
3.3.病历书写(转科记录或住院记录)要求24 小时内完成。
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迹清楚、语言通顺、完整准确。
病程记录及时,准确反应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死亡、转科、病人会诊,交接班以及出院病人,都要有完整的病历手续。
各项监测数据定期记录在规定表格上,字迹清楚,及时绘制各种图表。
3.4.熟悉各项基本技术操作(如:急救复苏术、心导管术、动、静脉插管术等),熟悉各种重要仪器(呼吸机、除颤器、床边监测仪等)的使用操作常规。
关心仪器的保管、爱护公物,损坏要赔偿。
3.5.对所管病人应全面负责。
随时了解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向主任、主诊(管)医师汇报,提出初步的诊治意见。
第一年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必须实行24 小时住院医师制。
因随访、出诊或去图书馆等要向值班医生报告去向。
下班前应向值班医生交好班,应床头交班,不交班不能离去。
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医嘱,并每日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特种药品(白蛋白、脂肪乳等)须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出医嘱和处方。
严防差错事故。
主任、主治医师查房时汇报病人病情。
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3.6.在接到手术室、急诊室或其他科室通知后,应守候在病室内,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如:安装并检查呼吸机及必要的急救器械)。
在病人到达后,接收有关科室转来的全部病历资料。
手术后病人的转入,必须了解手术情况,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成分、输液量,并标记各种引流管和记录引流量,做好交接班。
重点患者转出后三到五天内进行随访,必要时向主治医师汇报病情。
3.7.家属探视时要求主管病人的医师主动及时与家属沟通。
3.8.自觉遵守医院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3.9.不断学习国内外医学科学先进经验及进展。
参加病历资料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3.10.本岗位由经过ICU专业培训,并经技能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二)、ICU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二、1、ICU 护士长职责、 1.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领导及科主任的指导下,是本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护理部、科主任负责。
负责本病房的护理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