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208.14 KB
- 文档页数:2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论文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特点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及社会发展新需要,俄罗斯打造了连续性师范教育体系,其课程具有连贯性、不间断性的特点。
俄罗斯的高等师范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在职进修继续教育课程具有衔接性与互补性,努力实现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有利于教师的终身化学习。
高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较规范、完整,主要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而对于在职的教师进修来说,师范院校为他们开设了教育硕士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时,高师院校创办了各种专修班、科学—研究团体、咨询会等形式的组织,开展多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在职培训的课程灵活多样,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设置综合性或专题性课程,目的是针对教师的继续发展给予有价值的帮助。
二、课程改革中的现代教育观(一)人文教育和通才教育课程观俄罗斯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统一,重视培养“通才”,课程设置以一般的人文、社科、经济及文化知识为依托,对学生侧重于“学会做人”,强调培养“经师”的同时更注重“人师”的培养,这一设置体现了课程价值取向的人文化和科学化的统一。
师范教育课程朝着通识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二)个性化教育课程观俄罗斯师范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个性化发展的人,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以最大的提高,为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新型教师奠定基础,俄罗斯新课程体系正是形成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职业角色,按个性化发展实现角色转换的知识体系,这正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师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和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和人格化。
(三)连续师范教育课程观师范教育在俄联邦教育系统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是一个有机的、连续性的体系,具有多层次、多水平、多功能性和灵活开放性特点,高等师范教育作为连续师范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了俄罗斯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应对时代的各种挑战和适应全球化格局,推动本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其启示摘要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的观念、结构、培养方向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通过分析研究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并与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相比较,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转型期中图分类号:g6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43-02transformation of russian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enlightenment//dong hongmei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ssian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concepts, structur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have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change, show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russia and compared with our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higher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key words russia;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transition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applied language, dalian business school, dalian, liaoning, china 1160331 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1.1 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观的改变俄罗斯的高等师范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时进入全面转型阶段,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即“构建个性化的师范教育观”。
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俄罗斯高等教育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俄罗斯高等教育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以期为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本研究预计通过对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关键词: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问题、对策一、研究背景俄罗斯高等教育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场所,也是俄罗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俄罗斯高师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
因此,加强高师课程改革,推进高师教育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当今俄罗斯高师教育事业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可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加强高师教育的转型升级,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俄罗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俄罗斯高等教育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概况和现状;2. 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3. 比较研究优秀的高师课程改革经验;4. 提出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五、研究预期目标本研究预计通过对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俄罗斯高师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同时,也有利于俄罗斯高师教育的转型升级,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俄罗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师范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重视对教师能力的培养且强调教师能力培养应符合实际需要是其最大特色。
近年来,随着师范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俄罗斯师范教育又进行了一次重大变革,旨在构建实践取向的师范教育体系。
为此,俄罗斯颁布一系列政策文本,积极探寻师范教育的理论基础,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辟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教师培养路径,其成功经验和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一、实践取向的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背景(一)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变革对师范教育改革的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支撑师范教育的基础由“理论”转向“实践”,旨在改变教师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离的状况。
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陆续对师范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英国率先打造了“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在中小学的实践教学经验;随后,美国于1986年提出了“专业发展学校”的概念,指出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师范生的培养,延长实习时间,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又于2010年提出了构建“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的改革建议;加拿大提出了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在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俄罗斯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开始重置师范教育现代化进程下一阶段的任务,加强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出台了《提高普通教育机构师资职业水平综合纲要》,共包含四个子计划,其中子计划2“师范教育现代化”(又称《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增加实习时间,在大学和中小学网络互动的基础上培养未来教师[1]。
同时,基础教育的变革也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010年,俄罗斯实施的《我们的新学实践取向的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举措与启示◎赵如燕摘 要:自2014年开始,俄罗斯在《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的推动下开启了实践取向的师范教育改革,通过开发模块化师范教育大纲,组织连续性教育实践,建立大学和中小学网络互动机制来探寻具有本土特色的师范教育模式,提升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
音乐茶座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又称俄罗斯HERZEN国立师范大学),当今世界著名的师范大学之一,创立于1797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唯一冠有俄罗斯国家名称的师范大学,多年来为俄罗斯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等各方面人才,如著名的作曲家列兹尼科夫、马拉左夫等就是该校音乐教育系的毕业生。
近年来,更是与中、美、英、法、德、芬兰、挪威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学中心合作办学,在教育界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一、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设置音乐教师的职业培养,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长期严格的系统性理论及专业训练。
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对本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来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定位培养人才的类型。
俄罗斯的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系统中,拥有着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
以俄罗斯国力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俄师大)为例,任教的青年音乐专业教师,几乎都具有副博士学位,专职的教授和副教授,则都具有博士、副博士学位,很多人获得院士、俄罗斯人民演员、或国家功勋演员的称号,而且也是俄罗斯音乐教育界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专家。
他们音乐知识渊博,专业技能水平高超,治学态度严谨、研究成果丰硕,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都有着很强的影响。
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阶段,都由公共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三部分组成。
课程内容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差不多,所以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以俄师大的课程安排为例,只在重要的课程上加以详细说明。
(一)公共课的设置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的分别开设各类相关课程,如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现代教育史、为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学生还可以把这门课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音乐教学方法论与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实践环上,积累把心理学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
通过这些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心理层面把握授课对象。
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历程探析本文概要介绍了俄罗斯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当前俄罗斯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
[标签]俄罗斯教师教育师范院校俄罗斯教师教育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
把教师教育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重视师范教育和师资的培训与提高,一直是俄罗斯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
一、沙皇俄国时期的教师教育17世纪以前的俄国,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低下,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主要由教会操办。
到了18世纪,沙皇政府意识到改革教育事业是转变俄国落后状态的必要途径,开始由国家举办教育,在各城市设立中小学校。
1779年,伊丽莎白女皇批准开办莫斯科大学,并开办了附属俄国第一所师范学堂,学习年限三年,学生除学习专门学科外,还学习教育学并进行教育实习。
1786年,沙皇政府颁布《国民学校章程》,规定在各省城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在每个县城设立初级国民学校。
彼得堡中心国民学校附设师资讲习班,为各地中心国民学校培养教师,中心国民学校完成培训初级国民学校师资的任务。
1804年,彼得堡师范学院成立,后又改名中央师范学院,为文科中学、私立学校、寄宿中学乃至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师资,学制六年。
其中两年讲授普通教育课程,三年学习专业课程(哲学、法学、数理和文史),最后一年学习教育学。
1819年,中央师范学院改建为彼得堡大学。
俄国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乌申斯基拟定了《师范学校章程草案》、《师范学校方案》,系统提出了建立师范教育机构的设想,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其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教育的水平与发展,任何规程和教学大纲,学校中的任何人为的机构,无论它考虑得多么周密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教师人格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
”19世纪60~70年代,一些地方自治机构按照乌申斯基的设想开办了地方师范学堂和师范学校。
师范学堂学制3~4年,主要课程为神学、俄语和教会斯拉夫语、算术、几何、俄国和世界史、地理、自然、习字、图画、教育学原理以及小学教学法、体操、唱歌和教学实习等。
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之管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包括教师专业选择准备阶段、教师专业教育阶段及高等后师范教育阶段。
为保障师范教育的发展质量,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连续型师范教育体系教师培养的质量建立科学方法保障体系;完善连续型师范教育管理监督体制;为保障教师技能水平而组织国际会议、教师进修班和教学技能提高班;为宣传教师教育的问题和最新理念,出版了连续型师范教育体系的刊物。
俄罗斯在完善这一体系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师范教育是俄罗斯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俄罗斯的师范教育实践性强,发展早,特色鲜明。
[1]俄罗斯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其教育质量都位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其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优质的师范教育为俄罗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高水平师资的输入提供了保障,这也是俄罗斯能够在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期、在艰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能够稳步发展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与前苏联在政治体制、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俄罗斯现有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助于反思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困境,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连续型师范教育”的提出“连续型师范教育”最早是由莫斯科教育发展所所长阿伯拉莫夫提出的。
最初的“连续教育”指基础教育后的各类成人教育,在俄语中“непрерывный”一词意为“不间断的”、“连续的”,它和“教育(ОбразОвание)”构成的词组表示“连续教育”。
俄罗斯旨在打造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具有统一的、终身性的完整教育体系,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师范教育,也逐渐形成了较为灵活开放的、连续型的教育模式。
连续型师范教育体系是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师范教育于一体的,是中等、高等和大学后各级教育机构和组织相互作用的网络。
中俄高师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摘要:通过中国与俄罗斯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从中得出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启示,进而有助于明确高师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优化高师课程的结构比例,深化高师课程内容的改革。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启示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培养是关键。
师范教育作为教育的母机,其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教师的质量。
在此,我们对中国与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以便相互借鉴。
一、中国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高等师范教育,顾名思义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师范教育。
它的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高等师范教育的这一特点,同时也便于对高师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与比较,在这里我们把构成师范专业的课程暂且区分为以下两类,即师范性课程和学术性课程。
前者主要是指围绕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和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它一般包括教育理论课(公共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教育实习等);后者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
当然,以上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两类课程都同时包含有学术性和师范性两种因素。
中国高师现行的办学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模式的结果,属于定向培养模式。
其课程设置也以前苏联模式为蓝本,按定向培养模式设置课程。
从课程设置结构上看,如果不考虑必修和选修的因素,就其学生实际所学的课程而言,中国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公共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构成。
综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基本课时比例是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72%,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7%,公共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21%。
①从课程设置内容体系看,主要按照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设置,形成以学术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师范性课程处于“边缘”性位置。
从课程设置性质分类看,课程类别比较单一,必修课占绝大多数,选修课很少,理论课居多,实践课偏少等。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内容提要]本文系统评述俄罗斯连续师范教育体系的构成与发展现状,在分析该体系各主要成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功能变化及其特点之后,概要介绍了俄罗斯政府新世纪前10年关于连续师范教育体系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俄罗斯;社会转型;教师教育;连续师范教育世纪之交,世界各国出于进一步加大教育发展力度、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纷纷根据本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致力于完善师范教育、建构和发展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
当我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将原来的师范教育概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在新的视角之下探讨其内涵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际,俄罗斯依然继续使用“连续师范教育”的表述,着力打造一个能适应全球化时代格局以及本国社会发展新需要的、连续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连续师范教育体系的提出与构成在俄语中,“”表示“连续的”、“不间断的”、“不停顿的”的意思。
它与“教育”一词连用构成的词组“”译为连续教育或不间断教育,它最初表示的语意与成人教育的含义相近,主要指在基础普通教育水平之后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
1986年苏共中央首次提出把苏联国民教育构建成一个“统一的连续教育体系”,它既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又将大学后教育、成人教育、职后教育、业余教育等各类教育形式并入进来,力求形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具有终身教育含义的完整体系。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始终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领域,也为自己提出了建立和发展苏联的“连续师范教育()体系”的任务。
独立后的俄罗斯基本上继承了苏联解体前的教育体制,仍将“统一的连续教育体系”作为涵盖其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系统,但在继续发展这个统一体系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的理念。
如果说,苏联时期连续教育的统一体系是以无条件满足国家需要、各机关部委需要以及社会各生产领域的需要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的话,那么俄罗斯现今的统一的连续教育体系已经与之有相当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