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9
德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德国教育( Bildung )强调个体发展与完善,其中个体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所需具备的能力主要是指与个体成长相关的能力,因此,教育标准和学生成绩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1]一、基础教育体制在德国,幼儿园的学制通常是三年[2] ,大多数州不设立学前班,只有汉堡实行两年幼儿园和一年学前班的制度,学生可在小学( Grundschule 或Primarbereich )或幼儿园就读学前班。
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7岁的儿童必须就读小学,此为义务教育[3] 。
德国大部分州的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州实行六年制。
小学阶段的最大特色是不以分数为导向 ( Leistungsdruck ),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各科没有成绩单,而是以老师给出的总体评价作为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考核。
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差的学生采取课外辅导等措施,不主张留级。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毕业后根据班主任的推荐进入文理中学或其他类型的中学学习,有些州的中学是八年制,有些州是九年制[4] 。
德国文理中学实行淘汰制,如果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则可能需要转学。
实科中学( Realschule )毕业生如果成绩优异可转入文理中学高级阶段[5] 。
主体中学( Hauptschule )为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求职创造条件,主体中学的学生也可以转入文理中学[6] 。
综合中学( GesamtSchule )将三种传统学校形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符合其意向的就学机会和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类学校的可能性。
[7]中学阶段1( Sekundarbereich I ),主要存在于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
汉堡已将此三类学校?y 一更名为普通中学(Stadtteilschule )。
此外,学生在文理中学阶段I( Sekundarbereich I des Gymnasium )毕业可获得毕业证书(Hauptschulabschluss )或中级文凭( mittleren Reife ),是文理中学阶段H的必要条件之一。
德国教育改革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数字化学习的促进体系。
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牵头在几乎每个州都成立了e-learning 研究中心,联邦专款项目“教育与新媒体”筹集了2.3亿欧元,在数年内资助了100多个关于高校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项目,尤其是在信息学、数学等理工科专业内容上。
2007 年后,e-learning 研究中心划归各州管辖,使资助步伐一度放缓,但数字化教学的大趋势并没有因此受到阻碍。
未来几年,联邦政府的资助重点转为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
政府拨款 2.5 亿欧元资助在职研究生项目,利用数字化教学促进就业者素质的提升,增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
1 二战以后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幼儿园作为非义务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结构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
之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园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2 20世纪60年代后期,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德国教育审议会1970年颁布了《教育结构计划》,联邦与州教育规划委员会1973年颁布《综合教育计划》,要求建立综合学校制度以取代三轨制学校。
《教育结构计划》规定:把联邦德国普通义务教育的年限统一规定为10年;基础学校改称为初等教育领域,包括入门阶段和基础阶段两个阶段,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10年级,任务是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主要学校类型有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等。
第二阶段10-13阶段,学校类型有全日制学校、职业专科学校、高级专科学校、专科高中与完全中学等几类,这些学校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拜托给你轨道,要求各轨之前应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易于转学,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
3 家庭教育方面婴儿读书计划。
德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音教101班乐心悦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国家的平稳发展,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
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那么归根结底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以教育为基础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覆盖面广而又基础的中小学教育。
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的,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以及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德国、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启示正文:一、德国近年中小学教育改革动向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曾再各个领域培育出了众多轰动世界并影响至今的人才,例如贝多芬、歌德、马克思等。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全适合德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与高等教育一样,中小学教育也属于州辖文教事业,有关学校教育、活动都有各州通过专门的法律来制约。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教育的崛起,国际中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德国基础教学的不足也日益明显。
德国政府为了适应国内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的整体发展趋势,德国各州在原本制定的管理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法律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简化管理机构,扩大学校权限;缩短高中学制;加强质量管理,引进水平测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参与意识;强化外语语言教学,推广双语授课;普及电脑知识,鼓励学校上网。
放眼看去德国教学体制的新举措并不新鲜,在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除了德国所提到的缩短高中学制之外,无一不是我国所追求的。
回望小学、初高中12年,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了;阶段性测试增加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经常在校大会上所提倡的,同样学生的素质看似提高了;英语教学也开始普及各小学教育中;老师从单纯的讲课参入了多媒体ppt的使用。
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进步,但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弊端也日益明显。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德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1,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宪法保护, 16个州都设有教育部,称为文化事务部。
在中央,设有文化事务部部长会议, 目的在于协调16个州的教育体制。
最近,针对德国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失败表现,一些学者建议德国应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但是这种建议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各州的文化自治似乎更受重视,在不同的州中允许有不同的教育项目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能是统一的。
各州的教学大纲由每个州的文化事务部制定并在各州和教师之间起到一种媒介作用,它是一个州对教学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显然,各州根据州内政治、经济与人文情况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也必然反映各州有关教育的社会需求。
同时,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受诸如传统文化遗产、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期望以及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
教学大纲需要经常修订,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
有时一个旧的大纲还没有实施,新的大纲就出现了。
但是,不同课程的新大纲的修订频率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各门学科受时代发展的影响。
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使用超过20年,而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则每隔6到8年就进行彻底地修订。
修订教学大纲的参与人数目前还很少,社会公众很少知道教学大纲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教学的作用。
这种不足已经促使各州教育管理部门考虑改革教学大纲的出台程序。
例如,柏林州将组建一个由12到14名制定长远目标的课程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此外,州政府还为每个学科从学校管理部门之外诸如大学和中学这样的社会范围内邀请2到3名专家组成一个学科小组,他们负责制定本学科具体的教学大纲,他们的工作结果将由委员会审查,以确保不同课程之间足够的关联度。
教育管理部门已经开始认识到教学大纲不必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控制教学,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更加有弹性的运用。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动策略2000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布尔曼(E·Bulmahn)女士组织了一个由联邦、州、经济界、教育界、工会等各方代表参加的以教育改革为议题的教育论坛。
2002年1月,为期两年的教育论坛以“十二条教改建议”的提出而落下帷幕。
在实行文化联邦制的德国,虽然这十二条教改建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作为联邦与州以及各利益集团共同讨论而推出的成果,对德国今后几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十二条教改建议”的基本内容1.加强早期教育。
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任务,并通过课程调整和保育人员培训等措施确保教育任务的实现;重新讨论学前教育机构免费的可能性;在幼儿园和基础学校开发儿童的多种兴趣,特别是对自然科学、技术、外语、音乐及创造活动方面的兴趣。
2.注重个别促进。
发展以注重个别指导和社会化学习为重点的全日制学校;提供专业性的诊断和咨询,使“个别促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更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并给予他们更好的个性化帮助;发展“个别促进”教育学,并将其纳入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中。
3.倡导终身学习。
制定和引入对非正规学习结果的认可程序,使那些以非正规方式学习的人学习成绩能得到承认,并以此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资格;对在职学习给予支持和认可;在继续教育中引入模块化学习;挖掘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潜力;为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专业性咨询;建立和利用区域性的继续教育数据库,支持继续教育证书制度的建立,及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继续教育的供求信息。
4.让年轻一代学会承担责任。
利用并提供学生影响决策、参与决策和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通过交流、咨询或经验推广等形式,支持学校发展校园民主文化;进一步落实促进学生团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资助计划,发展合作性小队工作教育方案;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实施促进学生独立能力和自我负责能力的计划。
5.改革教师教育。
将教育改革所要求的新的和变化了的任务、内容和方法融入教师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之中;提供更多的教师继续教育方案,使其更好地指向和满足教师个人和各学校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对个性化促进、咨询和学校发展等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能顾及学校发展工作的教师工作时间模式。
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缩小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旨在缩小不同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
通过减少学生分类、提供更多的选择权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2. 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德国国家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课程改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等能力。
3. 强化实践性教学: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包括实地考察、实验、实习、社区服务等实践性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推动数字化教育:德国教育系统日益重视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并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科技教育的培养。
学校逐渐引入数字化教材、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工具,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开展合作学习。
5. 加强跨学科和终身学习: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将更多地参与跨学科项目和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6. 重视跨文化教育: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对跨文化教育的培养。
学生将接触到更多的国际话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材料和交流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多元智能、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推进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德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
德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从过去的针对完全受控制类型的教育政策,逐渐演变为针对更多多元性协调与发展的政策模式。
首先,德国教育体系的核心改革是实现全民参与,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社会能力作为新的重点。
其次,德国政府调整了课程安排,将技能和知识结合起来,以更大程度上体现知识的实用性,以减少学校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学生实际上很难把它们应用起来。
第三,德国教育改革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力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新环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德国教育改革的宗旨是实现全民参与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
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在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是德国教育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实施元素。
大纲是教育机构和课堂教师用来组织教育活动的实施指南,它反映了德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是德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指导。
一、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德国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基础教育。
自1820年起,德国政府就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引入了基础教育制度。
同时,在德国课程规划方面,政府也做出了多项规定,提出严格的教育质量要求。
因此,在德国中小学教育制度发展的过程中,教学大纲也逐渐完善,其内容不断丰富,作用表现更加明显。
二、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1、发展教育目标。
德国在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要将全民教育、发展和培养人的整体能力、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文化和道德观等目标融入课程规划中,以实现系统的发展教育目标。
2、条理清晰的课程规划。
德国就中小学的教育制度提供详尽的规定,对不同学校的基础课程作出细致规定,从各个方面加强教育指导。
3、培养实践能力。
德国中小学教育制度强调,要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对外影响德国的教育制度不仅影响了德国本土,同时也对全球各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众多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借鉴了德国课程规划模式,翻译了德国基础教育教学大纲,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积极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新的教育要求。
同时,德国还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收集国际间有关教育制度的信息,进一步推进德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总结可以看出,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是德国教育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实施元素,它反映了德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发展教育目标、条理清晰的课程规划以及培养实践能力等等,同时,它也给全球多国的教育制度带来重要的影响。
未来,德国中小学教学大纲将继续完善,努力满足新的教育要求,保持与国际的合作和沟通,不断发展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察报告
张应吉
【期刊名称】《西藏教育》
【年(卷),期】2003(000)003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张应吉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教科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1
【相关文献】
1.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德国职业教育的考察报告之一 [J], 王润拽;王勇
2.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反思我国职业教育机制——德国职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J], 高新斤
3."德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培训团"考察报告之11弗劳恩霍夫协会考察报告 [J], 林培龙
4.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J], 黄卫平;
5.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反思我国职业教育机制——德国职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J], 高新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