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781.51 KB
- 文档页数:39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教研部唐水明整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课程改革的历程主要是: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力培养。
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依据。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速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升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力资源。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打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避免因地区和学校不同而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二、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新时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差异,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其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但是如何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推行个性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着。
在这一趋势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出一些共性。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在当今社会,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都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二、强调跨学科整合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强调跨学科整合。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跨学科整合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学科之间的互补与发展。
三、倡导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显著趋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标准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
而个性化教育则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个性化教育的路径,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四、加强STEAM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STEAM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STEA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STEAM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五、注重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努力打破地域局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多元的学习体验。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教研部唐水明整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课程改革的历程主要是: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力培养。
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依据。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
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
【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1、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进行,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53—1957年进行,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1956年正式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第三节课程改革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目标。
第二,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第三,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八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全面考察这八次课程改革,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今后的改革有所助益。
1.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2.1953 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l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 计划,教育势必紧跟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动。
l953年1月召开的大区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和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
两次会议确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
1953年12月,政务院颁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小学工作和学习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