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人教)教案-5.1 法不可违带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序号:第10 节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近日,陕西吴起县公安局长城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谎报案情案件,谎报案情男子被拘留。
2021年7月20日23时许,杨某酒后拨打110报警称其10岁的儿子走失。
接警后长城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赶往杨某家中,到达现场后,杨某并不在家中,民警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在走失前曾与杨某通过几次电话,在最后一次通话时孩子已独自一人外出了,之后孩子就一直没有回家,并且手机已经关机。
次日凌晨2时许,杨某回到家中,民警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丝毫没有因儿子走失而紧张的表情,并且说话相互矛盾,最终杨某承认孩子被自己带到出租屋了,报警称儿子失踪的目的就是通过此事能迫使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
经调查,杨某夫妻关系不合,妻子外出两个月一直不与杨某联系,杨某便自编自演儿子失踪以吓唬其妻子回家。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预设:杨某谎报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破坏铁路封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A )A.不违法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C )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示图片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了解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吗?教师总结:镜头一:触犯合同法,侵犯合法财产权镜头二:侵犯公民的肖像权镜头三:侵犯公民的知识产权——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和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是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这警示我们( B )①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③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结巩固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
二、教学重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守法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交通违法、盗窃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法律?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哪些?法律与道德有何关系?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常见的违法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师讲解】介绍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强调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遵守法律?【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教师讲解】详细讲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强调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这些分类之间有何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违法行为?【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观看PPT展示的违法行为分类表格,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违法行为?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故事可以分享吗?【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违法行为的概念、分类及危害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违法行为;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违法行为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危害;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本章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特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缺乏系统的法律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3.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法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素材。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4.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环境舒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概念、作用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预览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治理处分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平安,X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治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分?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约,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约法〕第—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约义务或者履行合约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X了对方的肖像权。
〔X民法通则〕第—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排解影响,赔礼抱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X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来标准公平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X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约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标准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治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X行为和合约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开展。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了解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标准自己的行为。
人教版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课题法不可违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能力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学习方法】讨论法、交流法、自学法教具学具一体机教学过程不同教法及风格体现一、新课导入“要”了300元,犯了抢劫罪就读于郑州市某中专的吕莉和胡艳、李晓(均系化名),把同学袁婧(化名)叫到女厕所,在向她要钱遭拒后,3人对其进行殴打,胡艳趁机拿走了袁婧的300元钱。
“我不是抢劫,只是要点钱花。
”17岁的吕莉在法庭上坚称自己不是抢劫。
经法院判决,3人因犯抢劫罪分别被判处两年到三年的有期徒刑。
讨论思考:300元=失去几年自由,这个交换值得吗?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法不可违。
二、教学建议1.违法无小事活动一:以案说法案例1:兰州市市民钱某、曾某两人因在新世纪购物中心内违规吸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被城关公安分局给予行政拘留处罚。
案例2:市民张某见钱眼开,花光了别人错汇到他卡上的5万元,面对汇错款的人的催要,竟称要给2年期限。
法院依法判决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要求张某10天内归还。
案例3:因上网、抽烟等开支大,家长给的零花钱不够花,年满18周岁的广西田东县某高中二年级学生陆某竟然绑架某小学学生廖某,勒索钱财。
后被县法院以绑架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 000元。
(1)结合案例分析什么是违法行为。
(2)分析上述三则案例,比较不同行为的危害与性质。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三种违法行为的对比所属违法类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违法较轻②______ 行政制裁民事违法较轻民法③______刑事违法①______ 刑法刑事处罚教师总结:(1)违法行为包括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主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意义,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对社会有什么作用?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法律如何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共同总结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教学过程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5分钟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
提出问题: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及法不可违的思考。
7分钟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读自主预习。
导读问题: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观点对吗?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阅读教材P46~52,整理基础知识。
要求:1、学生会听课,记好笔记。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独立解决各题。
8、民法基本原则有哪些?自主学习方法不一定得当。
措施:深入到小组中,遇到问题点拨、指导。
9、我们为什么要遵章守法?怎样做到遵章守法?5分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整理,疑难问题可组间合作。
深入组内巡视并点拨指导。
重点点拨问题:1、【误区】: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也一定是犯罪行为。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一. 教材分析《5.1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增强遵守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重要性2.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3.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增强法律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法律素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法律的作用。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模拟法庭器材和材料,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法律对这些行为有哪些制裁措施。
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题目可以是:“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约束?我们应该如何遵守法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法律意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法律为什么重要?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篇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教材,结果是学生是一无所获,关于这一课的教学 ,我认为必须采取教师指导的方式,于是我就给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看教材,收获甚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
当我在上第一堂的时候,按着我备课的思路去讲,学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别是相应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什麽样的制裁,学生掌握的一塌糊涂,当我上第二课的时候,改变了策略,我从本节课的根源说起,违法应从法律开始,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法律的类型,特别是宪法,教材中仅仅已连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让学生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
同学们知道了法律的类型,就很容易的针对相应的案例去判断相应的违法行为,知道了违法的行为就很容易的知道会得到相应的处罚,行政处罚教材中只在案例中体现,但是,学生提出了异议问:“老师,一般违法就不用受惩罚了吗?”这时我才注意到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的惩罚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责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罚款等惩罚。
总之,每上一节课,我都能得到一些收获,我们一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成长,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在成长中进步。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篇2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成人观念,在感性的同时更加理性。
本节课我们采用更加直观的典型案例,更吸引学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们通过案例、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的同时更具备知识性。
让学生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价值观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知识目标
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某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某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
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承接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展示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
危害程度违反的
法律
承担的法
律责任
所属违
法类别
一较轻物权法(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
二较轻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法规)行政处分或行政
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三严重刑法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
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
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有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
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
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教师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
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