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米诗词鉴赏汇编之杨万里《稚子弄冰》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2
稚子弄冰古诗翻译及赏析《稚子弄冰》通过对小孩幼稚玩冰的描写,体现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稚子弄冰古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稚子弄冰原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翻译: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
脱,脱离,取出。
晓,清晨。
钲(读zhēng),锣。
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
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
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
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
悬于架上,以物敲击。
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
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
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
“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
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
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
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
碎地,落在地上摔碎。
《稚子弄冰》解读《稚子弄冰》是一篇充满童真和活力的古典诗文,描绘了孩童们在冬日嬉戏玩耍的场景。
本文将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描绘手法和意象等方面,对《稚子弄冰》进行深入解读。
一、诗歌结构《稚子弄冰》共分为四个段落,每段五言绝句。
整体结构简洁明了,诗人通过这种结构将四个不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
二、描绘手法诗中采用了大量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童们嬉戏玩耍的情景。
例如,“掷笠击梅溅脸沾洗”,通过描绘孩子们玩雪溅起的水花,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活力和天真。
此外,诗人还多次使用对比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诗中的冰雪和火炉、寒冷和温暖、冻住和烧开等对比,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石焦决履却思泺,乌纱径截横堂火”,通过对冰和火炉的对比描写,既突出了冰的寒冷,也展示了火炉的温暖。
三、意象《稚子弄冰》中的意象丰富多样,用以表现孩童们在冬日嬉戏的场景和情感。
例如,“蹀躞红苕野荠花”,通过描写孩子们在雪地上欢快地跳跃和踩踏,展示了他们的欢乐和无忧无虑。
此外,“年魁儿女频提笔,晓日同气烧华炉”,以及“楚风青箬埽澄泽,快哉楚臣短铁剑”,这些充满童真的意象,表现出孩童们纯真的心灵和无限的想象力。
四、主题《稚子弄冰》的主题是童心童趣。
诗中通过描绘孩童们在冬日玩耍的情景,表达了对纯真童趣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赋予了冰雪、火炉以及孩子们的活动以象征意义,通过对比描写展现出童年时代独有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情感。
五、鉴赏《稚子弄冰》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细腻生动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意象,展现了童心童趣的美好。
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孩童们天性活力的同时,也能够回想起自己逝去的童年时光。
该篇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表达都较为出色,使得整个作品流畅通顺,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同时,题材轻松愉快,让人心情愉悦,有助于缓解生活的压力和焦虑。
总之,《稚子弄冰》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清新的意象,向读者展示了童心的美好。
稚子弄冰的解析
《稚子弄冰》的解析如下:
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避开直接描写,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稚子弄冰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
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这首诗写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对丰收的联想。
原文鉴赏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4]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描写儿童的诗词《稚子弄冰》原文译文赏析《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银铮一作: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一作:玻瓈)【译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突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注释】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
脱,脱离,取出。
晓,清晨。
钲(读zhēng),锣。
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
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
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
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
悬于架上,以物敲击。
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
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
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
“穿”字,有人在林间奔驰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
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
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
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
碎地,落在地上摔碎。
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突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
全诗四句,大意是: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这首诗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稚子弄冰图”。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此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此诗描绘童稚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的相通之处,展现了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和他们在生活中获得的乐趣。
希望以上讲解对你有所帮助。
稚子弄冰原文翻译及赏析稚子弄冰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稚子弄冰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银铮一作: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一作:玻瓈)简介《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翻译/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
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赏析/鉴赏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稚子弄冰》是明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咏物诗。
诗中通过描写冬天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将冰的透明、洁白、脆弱的特性与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形象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1. 诗文原文及注释:稚子弄冰稚子憨憨稚子眠,眼明身轻笑艳鲜。
冰如玉膳风如丝,誄诗节食恐无慙。
政当孩税匩以遣,放舞丝纶傍碧烟。
便把索毛顽整暖,林风深柳有新编。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出了冰雪的美好与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文中用了“稚子憨憨稚子眠,眼明身轻笑艳鲜”来描述孩子们玩耍的可爱情景,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和活泼。
诗中用了“冰如玉膳风如丝”来形容冰清透和风柔细。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孩子们玩耍的令人愉快、时而又有点吵闹的场景,形象生动。
2. 译文:孩子们玩耍的冬天,他们天真可爱,睡觉的时候眼睛明亮,身子轻盈,笑容灿烂。
冰雪洁白如同玉般细腻,风儿轻柔细细如同丝线。
写下了这首诗,害怕没有真正节制饮食的节奏。
应该给孩子们快乐的环境,放松心情,让他们在碧绿的树丛中载歌载舞。
还要给他们暖和的衣服,他们经常得在林间风吹柳动中玩耍。
3. 文章内容延伸叙述:3.1 冰雪与孩子们的对比在这首诗中,杨万里通过对冰雪的描写,将冰的洁白、透明与孩子们天真、灿烂的形象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活泼可爱。
这种对比不仅使冰雪的美景更加生动,也突出了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3.2 冰雪与自然的结合诗中提到了冰如玉膳,风如丝,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冰和风的特性。
冰清透洁白如玉,而风轻柔细细如同丝线,这种表现手法使诗中的冰雪和风更加具体、生动,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3.3 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通过对孩子们玩耍的情景的描写,诗中流露出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表现出的孩子们快乐无忧、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热爱,都是诗人对自己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的抒发。
3.4 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稚子弄冰体裁:诗题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名字:杨万里年代:宋代描述: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翻译:原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原文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
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赏析二:艺术特色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稚子弄冰这个古诗的意思一、诗句解析。
1. 稚子金盆脱晓冰。
- 意思是:清晨,小孩子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
“稚子”就是小孩子,这里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形象。
“金盆”不是真的金子做的盆,在古代,“金”有时候是泛指金属,这里可能是铜盆之类的。
“脱晓冰”,“晓”就是早晨,早晨的冰刚刚凝结好,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把冰从盆里弄出来了。
想象一下,冬天的早晨,小孩对这个冰充满了好奇,一大早就开始玩冰的小把戏了。
2. 彩丝穿取当银钲。
- 小孩用彩色的丝线把冰块穿起来,当作银钲(一种古代的乐器,形状像钟)。
这小孩可真有创意啊,把平平无奇的冰块当成乐器了。
他找来彩丝,小心翼翼地穿过冰块,就像在制作一件超级独特的艺术品。
在他眼里,这块冰已经不是普通的冰了,而是一个能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呢。
3. 敲成玉磬穿林响。
- 小孩子轻轻敲打这个“冰钲”,发出的声音就像玉磬(也是一种古代乐器)一样清脆,声音在树林里回荡。
你看这小孩,拿着穿好的冰,在树林里敲打着,那清脆的声音“当当当”的,就像在开一场独特的音乐会。
树林就像是他的音乐厅,冰发出的声音在树林里穿梭,这画面是不是特别有趣呢?4. 忽作玻璃碎地声。
- 突然,冰块落地,发出像玻璃破碎一样的声音。
这小孩可能没拿稳,或者敲得太用力了,冰块一下子就掉到地上碎掉了。
那一瞬间,清脆的“冰钲”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哗啦”一声,就像玻璃碎了一样。
小孩可能会愣在那里,有点懊恼,又有点惊讶呢。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特别生动地描绘了小孩子弄冰玩耍的场景。
杨万里就像一个超级摄影师,把小孩子玩冰的整个过程都拍了下来。
从取冰、穿冰、敲冰到冰碎,每个环节都写得那么细致。
诗里没有直接说小孩子的心情,但是我们能从他的动作里感觉到他的兴奋、好奇和一点点小得意。
而且啊,这首诗用词很巧妙。
像“玉磬”“银钲”这些词,把冰的声音和形象跟古代的乐器联系起来,让我们觉得这冰好像一下子变得高大上了。
最后冰碎的那一下,又有一种意外的感觉,就像看一场小喜剧,突然来了个小转折,特别有趣。
杨万里《稚子弄冰》赏析: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场景《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一、作品原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稚子:幼儿,小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中国古代打击乐器。
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几个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成为“编钲”。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当时杨万里在常州任上。
立春前一天,人们按照古时的习俗“打春牛”来迎春和劝农。
孩子们在一旁观看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戏模仿,这一场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于是创作了这首充满童趣的诗歌。
1、诗句解析(1)首句“稚子金盆脱晓冰”“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刻冰。
这里“金盆”虽非实指金色盆子,但用以形容盆中的冰块在阳光下闪烁的银光,增添了几分华贵与童趣。
(2)次句“彩丝穿取当银铮”孩子们用彩线将冰块穿起来,当作银钲(古代像锣的乐器)来玩要。
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也通过“彩丝”与“银铮”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和美感。
(3)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孩子们轻轻敲打冰块,发出如玉般穿林而过的响声。
这里“玉”是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声音高亢嘹亮。
诗人用“玉磬穿林”来形容冰块敲击的声音,既形象又生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童趣的树林之中。
(4)未句“忽作玻璃碎地声”当诗人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冰块突然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般清脆的声音。
《稚子弄冰》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原文: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对照翻译: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稚子弄冰古诗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稚子乃幼童,喜爱冰活泼,以乐园为舞台,将冰雪玩耍进行到底。
《稚子弄冰》是一首古诗,描写了儿童在寒冷的冬季尽情玩耍的场景,展现了纯真童趣和天性活泼的一面。
本文将从诗歌内容、文学特点以及诗歌意境等方面对《稚子弄冰》进行赏析。
《稚子弄冰》为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作者不详。
全诗只有三首句:“稚子执瓠去,杂贝冰杂黄;头上头破颅,形家白如霜。
”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表现出了极为清晰的意象。
文中描写的是一个稚子手持冰瓠去,冰上有着各种颜色的黄斑。
稚子戴着头破的帽子,形家却洁白如霜,这种对比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展现了冬季儿童玩耍冰雪的场景和儿童纯真的天性。
稚子手持冰瓠在冰上嬉戏,不畏寒冷,尽情享受冰雪带来的乐趣。
诗中黄色冰杂贝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冰雪冷艳的一面,同时也寓意了冰雪世界的丰富多彩。
稚子头戴破帽头破颅,形家却洁白如霜,揭示了稚子纯真、单纯的心灵和活泼可爱的天性。
《稚子弄冰》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刻画了冬季儿童玩耍冰雪的场景。
诗歌也蕴含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回忆,展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无邪的赞赏和珍视。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激发了读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纯真的向往。
古代诗歌以表现作者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主,通常不注重形式和修辞手法。
《稚子弄冰》虽然只有三句诗,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童趣的理解和对儿童活泼天性的赞美。
整首诗虽短小,却富含诗意,引起读者对童年回忆和纯真生活的共鸣。
《稚子弄冰》是一首描写冬季儿童玩耍冰雪场景的优美古诗。
作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稚子在冰雪世界中的活泼形象,展现了儿童纯真的天性和对童趣的向往。
诗歌在短小的篇幅里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通过赏析《稚子弄冰》,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生动魅力,更能够体会到儿童纯真天性和童趣的珍贵之处。
愿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够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灵,用童心看待世界,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好。
稚子弄冰,杨万里意思讲解引言稚子弄冰是一句出自杨万里的诗句,它既有浅显易懂的表面意思,也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对稚子弄冰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杨万里的意图。
稚子弄冰的表面含义稚子弄冰这个意象,其实非常形象而易于理解。
稚子指的是年幼的孩童,弄冰指的是玩弄冰块。
这句诗意味着孩童在冬天,嬉戏玩耍的场景。
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描述了冬天里的一幕愉快的场景。
稚子弄冰的深层含义然而,稚子弄冰远远不只是单纯的描绘冬日儿童嬉戏的画面。
在这句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诗句中,杨万里把孩童和冰的元素结合起来,融入了他深邃的哲思。
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他反思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首先,孩童代表着生命的初级阶段,是纯真和无忧无虑的象征。
而冰则是无常和易逝的象征。
冰在寒冷的冬天中,一旦遇到阳光或温暖的气息,就会融化消失。
正如孩童时光匆匆,转瞬即逝,无法挽回。
另外,稚子和冰的对比也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冰可以在瞬间化为水,孩子也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天真和稚气。
人们都经历着无法挽回的变化,时间会逐渐改变人的外貌和性格,就像冰融化后再难以恢复其原状。
稚子弄冰的意义通过对稚子弄冰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杨万里在这句诗中传达了对于时间流逝以及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他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别让时间白白流逝。
这句诗也警示人们,对于困境和挫折,要有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
稚子弄冰还给了我们对于孩童的一种启示。
孩童是纯真和无邪的代表,他们的思想简单而纯粹,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
我们应该保持这种孩童般的心态,继续追求内心最纯真的梦想和理想。
结论稚子弄冰是一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融合了孩童和冬日玩耍的意象,探讨了生命和人生的无常。
杨万里在诗中警示我们要珍惜每一刻的生命,同时也鼓励我们保持乐观和纯真的心态。
稚子弄冰不仅仅是一句描绘场景的诗句,更是一次思想的启示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对该诗的讲解:
诗中的“稚子”指的是小孩子,而“弄冰”则是孩子们在冬天玩弄冰块的意思。
诗人通过描述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里嬉戏玩耍的场景,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无邪的赞美。
诗的开头两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描述了孩子们在早晨从结冰的河中取出一块冰块,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把冰块当做银色的钲来敲打的情景。
这里的“金盆”指的是结冰的河,“银钲”则是一种古代的乐器,形状像锣。
接下来的两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则是在描述孩子们敲打冰块的声音,像玉磬一般响亮,穿过树林,突然间冰块碎裂,发出如同玻璃破碎的声音。
这里用到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纯真无邪。
最后两句“小童大盬笑不出,零丁是愁胡蝶飞”,则是通过小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声和胡蝶的飞舞,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从而达到了借景抒怀的效果。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述孩子们的游戏,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无邪的赞美。
同时,诗人也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其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稚子弄冰》诗一、原文:《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二、衍生注释:1. “稚子”:指幼小的孩子。
在这里就是诗中的小主人公啦,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 “金盆脱晓冰”:清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这个“脱”字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从盆里取出冰的动作,就好像冰是刚好从盆里脱身而出一样。
3. “彩丝穿取当银钲”:用彩色的丝线把冰块穿起来,当成银钲(一种古代的乐器)。
小朋友充满了想象力呢,能把普通的冰块当成乐器玩耍。
4. “玉磬”:古代一种用玉或石头做成的打击乐器。
在这里把冰敲打的声音比作玉磬的声音,可见那声音是清脆悦耳的。
5. “玻璃”:这里可不是现代的玻璃,在古代,“玻璃”指的是一种天然玉石,叫水玉,这里形容冰碎在地上像玉石破碎一样。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描绘小孩子嬉戏玩冰的场景,充满了童趣。
从情感上来说,表达出诗人对孩子天真活泼、机灵聪慧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我们能从诗中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童年快乐,那种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氛围,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心里。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细节描写。
比如“金盆脱晓冰”细致地写出孩子取冰的过程,还有“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孩子玩冰的动作描写得很具体。
-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冰敲打的声音比作“玉磬穿林响”,把冰碎在地上比作“玻璃碎地声”,不仅让读者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冰碎一地的场景。
通过声音来构建画面,真的是妙不可言。
而且从冰当作银钲,到最后的破碎,这种过程也有起有伏,充满故事性。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他是南宋时期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
杨万里的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包括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
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幽默诙谐之感。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把这些瞬间记录下来,就像这首《稚子弄冰》,把小孩子弄冰这个有趣的事情写得活灵活现。
五、运用片段:1. 在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分享描写儿童快乐的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稚子弄冰》课文原文及赏析
《稚子弄冰》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以下是课文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小孩子在早晨从金属盆中取出冻成的冰块,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当作银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玩耍的场景。
首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孩子早起从盆中取出冰块的画面。
“金盆”一词不仅描绘了盆的色泽,也暗示了冰块的珍贵。
次句“彩丝穿取当银钲”,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小孩子的聪明和创造力,他们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将其变成了一种自制的乐器。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描绘了小孩子敲打冰块发出的声音。
这里的“玉磬”是对冰块敲击声的美称,形象地表现了声音的清脆和悠扬。
同时,“穿林响”则描绘了声音在树林中的回荡,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最后一句“忽作玻璃碎地声”,突然转折,描绘了冰块破裂的声音。
这里的“玻璃”是对冰块破裂后的形象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冰块破碎时的晶莹剔透和瞬间消失的美感。
整首诗以小孩子玩冰的情景为切入点,通过对细节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稚子弄冰》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 - 5068儿童网《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稚子弄冰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稚子弄冰》原文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弄冰》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稚子弄冰》赏析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完整版)杨万里《稚子弄冰》及赏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杨万里《稚子弄冰》及赏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杨万里《稚子弄冰》及赏析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杨万里《稚子弄冰》及赏析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杨万里《稚子弄冰》及赏析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杨万里《稚子弄冰》及赏析〉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杨万里《稚子弄冰》及赏析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能够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度米诗词鉴赏汇编之杨万里《稚子弄冰》
诗词赏析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银铮一作:
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一作:
玻瓈)】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
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
破碎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
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
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
‘‘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
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
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
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