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词义
- 格式:ppt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43
第五章词义1.词和词汇的区别何在词汇包括哪两个部分1)词: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2)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
3)词汇主要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2.什么是基本词基本词包括哪些类型1)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2)基本词包括以下类型: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表示数目的词;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表示常见性状的词;3.基本词有哪些特点怎样认识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1)基本词的特点为: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即构词能力强)。
全民性: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稳定性: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服务。
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
有构词能力: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2)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选择那些使用面广的词,具有运用上的普遍性的词作为构词要素,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词作为很多词语的构词要素,涉及面很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4.什么是一般词汇一般词汇包括哪些类型1)一般词汇:词汇里基本词汇以外的词语构成一般词汇。
语言学纲要自测题1第五章词义一、名词解释1、词汇2、同义词3、反义词4、多义词二、填空题1、语言的词汇有一个核心,这就是____。
2、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3、掌握一种语言的词,核心的问题是要把词的____和词的____联系起来。
4、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类,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____,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____,简称____。
5、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的____。
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____。
7、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____、____和____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8、一个词的意义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这类词是____,一个词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这类词是____。
9、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作____,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10、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作____。
11、离开上下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某个词的意义,是这个词的____。
12、词义完全相同的词,又叫____。
13、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____或____的结果。
14、____的各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
15、词义包含理性意义和____两方面。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16、反义词的意义所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____的方面。
17、词义所概括的现实现象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同义是____关系,反义是____关系。
18、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____为前提,反义词在修辞上有____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第五章词义第一节词汇和词义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如“天空”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自由组成看天空,天空高远等;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分割和扩展,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如天空不能说成天的空。
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一)基本词汇1、基本词汇的含义: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
基本词是词汇中的核心,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
是语言使用中使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共同理解运用的基本词的总称。
根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新词时,即成为词根语素。
2、基本词包括以下类型:ü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日,月,天,地ü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米,灯,菜,布ü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ü表示人体器官的词;头手脚心ü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年月春夏ü表示数目的词;一,二,三,百ü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走跑生死ü表示常见性状的词;大小长短3、基本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
(1)普遍性(全民常用性):是从共时角度来说,指词的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不受地域、阶级、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为全民共同理解和使用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2)稳固性:历时角度来说,指词使用的时间长、变化慢,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例如:上、下、河、草、牛、羊、人等。
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
古已有之,历史悠久,人们自古至今都在使用,不易发生变化。
(3)能产性: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基本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
因此这些词很容易成为构成新词的基干4、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选择那些使用面广的词,具有运用上的普遍性的词作为构词要素,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词作为很多词语的构词要素,涉及面很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第五章汉语词义的基本属性词义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结果。
词义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词义所具有的客观内容,即现实世界的物体、性质、行为、状态等各个方面。
一是人们在认识观实世界时融入的主体看法。
这使词义与概念有了明显的区别。
词义又是一个系统,词义的形成、表达、变化,都必然会受到整个语言系统的制约。
词义的种种生成及其表达特征,都会给词义铸成种种不同的性质,汉语词义的基本属性则反映了汉语词义的形成原因和构成方式。
了解这些属性,能加深对汉语词义自身的认识。
根据形成词义基本属性的原因,可将汉语词义的基本属性分为与语言外部和与语言内部的联系两大部分。
与语言外部联系所产生的基本属性指的是词作为表达工具与所表达的对象之间的联系。
在这种联系中,词义深深地受到当时所处时代、社会,以及该语言所属民族的各种影响。
形成的主要属性有词义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民族性。
第一节汉语词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一、词义的社会性词义的社会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词义内容依赖社会的存在或消失而存在或消失。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内容、水平、规模都会在词义中得到清楚的反映,即使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幻事物,也是当时的社会达到的认识水平所提供的。
在四、五千年前的殷商时期,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对社会行为,人们无法预见、控制它的发展和结果,所以,当时的祭祀卜问相当发达。
上帝、诸神、祖先,成了人们的祈祷对象。
这些反映在甲骨文的词义中就成了一个主要内容,年岁、天象、吉凶、征伐、疾梦、使令、往来、婚娶,无不打上占卜祭祀、问天求地的烙印。
到了先秦,农业畜牧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祭祀鬼神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远不如前代那么重要。
“物物而不物于物”成为当时先进的思想观念。
随着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活动和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社会进入了畜牧社会和农耕社会的发展时期,使得词义中关于农业、畜牧业的内容相当丰富,对生产对象的分辨达到相当细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