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中重度抑郁的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8.74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2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64例)施加氟西汀干预治疗,对照组(64例)施加茴拉西坦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0,P<0.05)。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且观察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9,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7,P<0.05)。
结论:在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施加氟西汀能减轻患者抑郁程度,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神经功能康复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128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the hospital in July -2017 July 2016.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admission order,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rawing lo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medicatio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64 cases)was treated with fluoxetine,and the control group(64 cases)was treated with ananisettan,and the rehabilitation of nerve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 After treatment,the depression degree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13.60,P<0.05).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restored,and the recover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12.39,P<0.05),and the improvement of Barthel inde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6.257,P<0.05).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fluoxetine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an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neurological function,and help the patients to gradually recover their daily living ability,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Key words] stroke;depression;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多因脑部血管突发性破裂,或血管堵塞造成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导致脑组织受损引发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1]。
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改善卒中后抑郁压力反应的研究李欣;桑德春;邢春晓;陈炘钧;宋鲁平【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lf-regulation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following the cognitive stress tests afte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biofeedback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Methods From May, 2013 to December, 2015, 48 patients with PS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eedback group (n=25) and control group (n=23). The feedback group received HRV biofeed-back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elaxation therapy without feedback signal. HRV parameters were tracked during the cognitive stress test in quiet baseline state, cognitive stress state, and resting st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Under the stress condi-tion, the low frequency of both groups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cognitive test, and the rate was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in the feed-back group (P=0.02). The heart rates during the second cognitive test decreased in the feedback group, while increa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rest, the heart rate of the feedback group decreased below the baseline (P=0.02). Conclusion During the cognitive stress test, HRV biofeedback therapy can achieve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nerves by reducing sympathetic sensibility, which improved patients' adaptive capacity to cope with their internal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essures.%目的:探讨认知压力刺激下,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从而降低压力反应的机制。
生物反馈结合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王梅康;王向党;程莉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
【年(卷),期】2013(024)005
【摘要】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为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
笔者于2009—06至2010—06采用生物反馈疗法结合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32例,并与单纯西酞普兰治疗比较。
【总页数】2页(P426-427)
【作者】王梅康;王向党;程莉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1
【相关文献】
1.西酞普兰单用与西酞普兰合用喹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疗效观察 [J], 赵竟赛;陈雪梅
2.艾司西酞普兰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J], 徐锋
3.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生物反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周瑞泽;杨利勇;赖小梅
4.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卒中后抑郁合并睡眠障碍疗效观察 [J], 沈
小忠;李霞;程世宏;赵超;陈志伟
5.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 [J], 王海涛;田洪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反馈在卒中后抑郁和焦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陆红宇;宋鲁平【摘要】The incidence of affective disorders after stroke is high. Sever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may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negative impacts on patient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Neurofeedback improves the patient's affective symptoms through the adaptation training of the EEG parameters.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using neurofeedback to intervene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the brain regions and brain waves for intervention haven’t reached a deifni tive conclusion yet. The applications of neurofeedback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ill be reviewed in this paper.%卒中后情绪障碍发生率很高,严重的抑郁、焦虑对于患者的治疗、康复有着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神经反馈技术是通过对脑电参数的适应性训练,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
目前应用神经反馈干预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于干预脑区及脑波尚无统一定论。
本文将对神经反馈在卒中后抑郁、焦虑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6(011)009【总页数】5页(P786-790)【关键词】神经反馈;脑电;卒中;抑郁;焦虑【作者】陆红宇;宋鲁平【作者单位】110006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110006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临床上,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发生较常见,而焦虑和抑郁障碍是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之一[1]。
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伴失眠的研究杜晓霞;徐舒;宋鲁平【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6(011)009【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卒中恢复期焦虑抑郁状态伴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卒中恢复期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均给予生物反馈训练,训练方法为每周五次,每次30 min的自主神经系统放松康复训练。
所有患者在训练前后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ugle-Meyer肢体功能评分(Fugle-Meyer Scale,FM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并采集患者的睡眠时间,对比分析训练前后这些量表评分及睡眠时间的变化。
结果研究共纳入并完成30例患者的数据统计。
治疗后患者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显著增加[(4.81±1.58)h vs(7.30±1.34)h,P<0.001]。
HAMA[(17.50±8.41)vs(9.00±7.01)]和HAMD[(19.53±7.82)vs(9.23±4.42)]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均P<0.001)。
训练4周后患者的MMSE评分有提高,Fugle-Meyer分数增加,Barthel指数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33)。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一)【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具有很高的致残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身健康。
其抑郁情绪和认知障碍与疾病的发展、疗效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为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1)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2)排除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头痛头晕者,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
共入组68例。
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43a~82a,平均(57±8.6)a;诊断:脑梗死46例,脑出血22例。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1.2.1干预方法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w。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有计划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由专业人员实施,爱护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护患沟通,鼓励患者倾诉,耐心听取,认真解答;针对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心理因素给予耐心劝解,疏导,使患者掌握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相关知识及治疗护理计划,充分调动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干预30min·次-1,3次·w-1。
研究期间均不应用抗抑郁剂治疗。
1.2.2效果评定于心理护理干预前及干预2w末,采用Zung氏〔3〕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作者:朱俊董继红李剑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71-01【摘要】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17例采了综合治疗措施,同时与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例就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在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关键词】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综合治疗;效果;帕罗西汀抑郁是老年患者病发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因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发生了较大转变,家庭负担加重、社会活动减少、不能自理生活等[1]。
明显增加了抑郁障碍的发生,约20%-63%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此症,对治疗和康复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故临床在治疗的同时,需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抑郁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17例采了综合治疗措施,同时与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例就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抑郁状态为评分≥1 8发。
观察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84-91岁,平均87.5岁,其中脑梗死11例,脑出血6例,平均NIH-NINDS卒中评分9.45分;平均HAMD评分21.71分。
对照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83-90岁,平均87.7岁,其中脑梗死10例,脑出血5例,平均NIH-NINDS卒中评分9.05分;平均HAMD评分20.95分。
均与全国脑血管病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生物反馈结合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王梅康;王向党;程莉【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3(024)005【总页数】2页(P426-427)【关键词】卒中后抑郁;西酞普兰;生物反馈治疗【作者】王梅康;王向党;程莉【作者单位】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1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为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1,2]。
笔者于2009-06至2010-06 采用生物反馈疗法结合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32例,并与单纯西酞普兰治疗比较。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64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37例,女27例,年龄45~72岁,平均(56.4 ±7.2)岁,其中脑梗死43例,脑出血21例,均经头颅CT 或MRI 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单纯西酞普兰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4~70岁,平均(63.2 ±10.3)岁;发病时间14~39 d,平均(19.3 ±7.1)d;脑梗死26例,脑出血6例。
生物反馈结合药物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3~70岁,平均(63.2 ±10.6)岁;发病时间14~33 d,平均(17.3 ±5.1)d;脑梗死25例,脑出血7例。
两组性别、年龄、入组时间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平均分<17 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参照文献[4]。
1.2 方法1.2.1 单纯西酞普兰治疗组除给予神经内科治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及基本康复训练外,给予西酞普兰片(丹麦灵北药厂)10 mg,口服,1次/d,3周为一疗程。
1.2.2 生物反馈结合药物组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前,西酞普兰片剂口服同前。
脑卒中后抑郁抗抑郁治疗的作用机制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后抑郁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一般仅是从改善抑郁症状考虑,而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抗抑郁药的机制。
因此,本文阐述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神经保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标签:抗抑郁药;神经保护;作用机制1 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重型抑郁的发病率大约是26%,轻型抑郁为24%,6个月时随访,比例升到34%和26%,未经治疗的抑郁症状可持续半年[1,2]。
MRI[3,4]发现,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L)和前梨状皮质区域的超强信号提示以后发生抑郁的可能,治疗起来困难,而且预后不良。
老年抑郁患者死后尸检发现,该脑区的脑组织经过细胞内黏附分子-1和血管黏附分子-1标记,可以确定微血管病变以及是否缺血,形态学结果证实前额叶皮质缺血与抑郁相关,因而支持“血管性抑郁”的假说。
杏仁核是脑内整合认知和经历等情感的重要结构。
抑郁症患者杏仁核静息血流量降低,情感处理能力受损,也为”血管性抑郁”的假说提供了佐证。
2 脑内递质系统与卒中后抑郁有人[5]应用微透析法测定缺血纹状体内色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络氨酸增多。
使用DSP-4耗竭NA并不能影响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6]。
DSP-4并不耗竭5-HT。
5-羟色胺(5-HT)受体参与许多生理功能如情绪的调节。
尸检以及正电子扫描研究[7]表明不同的边缘系统或旁边缘系统区域内5-HT(2A)受体的结合减少。
海马内色胺能神经元功能的改变与重度抑郁等情感障碍有关。
Ni等[8]研究发现氟西汀除了抑制5-TH转运体,还可以阻断5-TH受体。
氟西汀是5-TH2C受体可逆性竞争性拮抗剂。
Cabrera-Vera等[8]研究了孕期使用百优解对子代脑内5-HT转运体的影响:两组大鼠从怀孕13~20d每天分别皮下注射百优解(10mg/kg)或生理盐水。
其子代在发情前期脑内边缘系统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下丘脑(中线背侧核-21%;下丘脑外侧+21%),海马(CA2,+47%;CA3,+38%),杏仁核(外侧基底核+32%;中线核+44%),后背侧和中线中缝核内5-HT转运体并未改变。
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安全有效性。
方法将入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6周治疗,研究组采用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症状与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hamd评分均有改善(p0.05)。
结论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起效快,不增加副作用。
【关键词】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脑卒中后抑郁;舍曲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25%-60%[1-2]。
它的原因不明。
它不仅增加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而且阻碍了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康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
因此,早期诊断并给予psd患者适当的抗抑郁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和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生物反馈治疗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心身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4-5],rozelle[6]等发现,bf对卒中后抑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psd已逐渐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本研究用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与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进行对照,以进一步探讨物理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样本选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病例。
入组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卒中诊断标准[7],病程大于2周;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抑郁的诊断标准;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分在17分以上;④意识清楚,检查合作;⑤排除神经系统以外严重躯体疾病,既往有抑郁等情绪障碍病史,有语言及智能障碍,有药物过敏史。
共入组70例,按门诊及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生物反馈组35例,舍曲林组35例,两组间一般资料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杨俊香;李占华;杨森;梁翠萍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06(5)1
【摘要】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抑郁的发生率约为41%。
而抑郁又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心身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消除脑血管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1页(P66-66)
【作者】杨俊香;李占华;杨森;梁翠萍
【作者单位】050017,河北医科大学门诊部;050017,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
室;050017,河北医科大学门诊部;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R749.4
【相关文献】
1.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J], 梁翠萍;孙素娟;王欣淼;郭宗成;吕佩源
2.运动疗法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周烁;郝彦;姜海华;余宗仁
3.吞咽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 [J], 刘磊
4.吞咽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 [J],
刘磊
5.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济川煎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 [J], 李文利;杨帆;曾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奥拉西坦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全部患者常规治疗原发病及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奥拉西坦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抑郁状态、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关键词】奥拉西坦;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二百万,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广大学者对脑卒中所伴发抑郁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许多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的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
抑郁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增加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2]。
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研究了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40~68岁,平均(52.8±9.6)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29例。
病程3~180日。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Mori T ,Fukuoka M ,Kazita K ,et al.Follow 2up Stady after in
Tracrania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erebral Balloon Angio 2plasty[J ].AJ NR Am J Neuroradiol (S0195-6108),1998,19(8):1525-1533.
[2] Malek AM ,Higashida R T ,Phatouros CC ,et al.Treat 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ehemia wit h Extracranial Percutaneous Bal Lon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J ].Stroke (S0039-
2499),1999,30(10):2073-2085.[3] Levy EI ,Horowitz MB ,K oebbe CJ ,et al.Transluminal Stent 2
assisted Angioplasty of t he Interacranial Vertebrobasi Lar Sys 2tem for Medical Ly Refractory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J ].Neurosurgery (S0148-396X ),2001,48(6):215-223.[4] 姜卫剑,王拥军,杜彬,等.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的内支架
成形术[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11(4):247-250.[5] 刘建民,洪波,许奕,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2基底动脉狭
窄[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2):1063-1067.
【DOI 】 10.3870/sjsscj.2008.06.024
・短篇论著・
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中重度抑郁的疗效分析
汪健#,董军立,席刚明
【收稿日期】 2008206223#
【通讯作者】 汪健,Tel :862013972453535,E 2mail :wangjian 3535@ 。
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十堰442000
【关键词】 生物反馈;黛力新;卒中后抑郁;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1;R74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17X (2008)0620440201
2006年4月~2008年3月于我科治疗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患者89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 232R )中神经症诊断标准;男52例,女37例;年龄37~84岁,平均(61.75±4.82)岁;脑梗死46例,脑出血35例,混合性卒中8例;并发PSD 时间为卒中后7~30d 62例(69.66%),31~60d 27例
(30.3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分≥21分;神清,
无明显行为和智能障碍;血、尿常规及心、肺、肝、肾功能无异常;无精神疾病及癫疒间 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均停用其他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不使用对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体内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均予黛力新早晨、中午各1片口服,连用4周;研究组同时采用额肌肌电生物反馈,3次/周,30~40min/次,疗程4周。
2组分别在治疗前后应用HAMD 量表进行评价,疗效标准:HAMD 评分减少≥90%为痊愈,减少
60%~89%为显效,减少30%~59%为好转,减少<30%为
无效;并针对性选择反映PSD 的HAMD 量表中的4个因子
进行分析[1]。
监测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结果以(x -±s )表
示,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组治疗后
HAMD 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1);且
治疗后研究组的HAMD 总分和4个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PSD 发生率为20%~60%[2],可发生于脑卒中各期,病
因复杂,其发生机制包括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也可能是两者共同作用。
本文PSD 大多因脑器质性损害造成,其解剖学基础是卒中病灶,也与不适应环境的心理因素
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 及4因子评分比较(x -±s ,分)
指标研究组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HAMD 28.46±2.705.02±0.51①②27.98±2.99.11±0.46①②睡眠障碍 1.87±0.390.42±0.16② 1.91±0.410.65±0.21焦虑/躯体化 1.98±0.630.54±0.32② 1.96±0.560.82±0.71情绪言行迟滞 2.87±0.810.77±0.34② 2.85±0.761.12±0.28失去生活信心 1.99±0.860.62±0.27② 1.97±0.941.10±0.69
与治疗前比较①P <0.01;与对照组比较②P <0.05
密切相关。
张通等[3]认为PSD 与多巴胺能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尤其是52羟色胺(52H T )和去甲肾上腺素(NA )在脑内水平下降。
黛力新是三氟噻吨和甲蒽丙胺的混合剂,2种成分的协同作用使突触的神经递质明显增加,产生较好的抗抑郁作用。
此外,甲蒽丙胺可避免或减轻锥体外系副作用。
利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心理、运动障碍是治疗学的新进展,训练过程中患者伴随指导语将想象与呈现在生物反馈仪上肌电、脑电、皮温、血压等信号的改变密切相关,揭示患者的内心冲突,使其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消除负性情绪,逐渐过渡到正常状态[4]。
本文表明,黛力新治疗中重度
PSD 疗效确切,但生物反馈配合黛力新疗效更佳,且无明显
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艺洪,罗爱萍.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研究[J ].实
用医学杂志,2007,23(8):1243-1244.
[2] Sturm J W ,Donnan GA ,Dewey HM ,et al.Determinant s of
Handicap after Stroke :t he Nort h East Melbourne Stroke Inci 2dence Study (N EMESIS )[J ].Stroke (S0039-2499),2004,35:715-720.[3] 张通,孟家眉.脑卒中后抑郁的前瞻性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
志,1996,21(2):73-73.[4] 杨菊贤,杜勤.生物反馈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行为医
学科学,2004,13(1):118-120.
44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November 2008,Vol.3,No.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