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题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多彩物质世界复习课教案: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物体的基本单位;2.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过程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2.物质的性质;3.物质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2.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方法和过程。
四、教学内容1.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世界物体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或分子组成。
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组成的电中性粒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在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研究物质的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物质的性质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类:(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密度、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状态、电导率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如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酸碱性、易反应性等。
(3)物质的机械性质物质的机械性质是指物质在力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弹性、塑性等。
3.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原有的物质被分解或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变化,例如:固体变液体,液体变气体等,其基本特征是:变化前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不变。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条件下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例如,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等。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观察法通过观察物感性物质展现出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学习。
3.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的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
2.密度。
3.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应用和计算。
3.公式ρ=m/V 的正确理解。
4.判断空心还是实心的问题。
教学方法1.观察法:会观察天平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
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简单实验。
教学过程一、知识网络(板书)二、典型例题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测得直径为1 mm,问这捆铁丝有多长?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已知:m=7.9 kg,ρ铁=7.9×103kg/m3,r=0.5mm=0.5×10-3m求:L又因为铁丝可视为圆柱体,可由公式V=πr2L得:L=V/πr2= 1274m。
答:这捆铁丝长1274 m。
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从实验原理(ρ=m/V)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没有量筒,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积呢?设想可测出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1),把颗粒加进烧杯,部分水(体积等于颗粒体积)溢出,再测出总质量(m2).若事先测出颗粒的质量(m0),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组成、状态以及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
2.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分类,并能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
2. 常见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3.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4.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的定义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状态变化的解释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基本属性和状态。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及其定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质分类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物质导电性的理解与应用: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及区分。
2. 磁现象的基本知识:磁铁、磁场、磁力线的概念。
3. 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导电性的理解与应用,磁现象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磁现象和电磁感应现象。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学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复习课文(自己钩画出教材中的重点)(二)、导学练习(学生先复习文本,然后做练习,抽学生展示最后教师点评) 1. 叫质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质量是物质的一种 ,它不随物质的 、 、 的改变而改变;质量的单位是 ,常用的单位有 、、 。
2.密度: 叫密度,用公式表示为 ,密度的单位是 ,1kg/m 3= g/cm 3。
3.给下列物体的质量填上合适的单位或内容:○1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2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5 ; ○3一粒药片的质量约500 ,将其拿到月球上去,它的质量 ,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小组对学习的评价等级 ,组长签字(四)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1.(2008.广西桂林)如图1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 组成。
2.(2008.广西钦州)如图2所示,氢原子结构的各种模型图,其中正确的是( )[知识点二]质量和天平1.(2008.江苏苏州)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登月工程”.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没有磁场,引力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宇航员登上月球,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轻而易举地提起150kg的物体.(均选填“能”或“不能”) 2.(2008.株州)2008年6月3日,北京奥运圣火在湖南开始传递,“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手举“祥云”火炬传递了第一棒。
“祥云”火炬的质量是()A.985t B.985kg C.985g D.985mg 3.(2008.福建厦门)绵延在厦门环岛路上的“永不止步”群雕,将马托松比赛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这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上(图3)。
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设其密度是8×103kg/m3。
则每一尊雕像的质量约为()A.5kg B.50kg C.500kg D.5000kg4.(2008.江苏苏州)小明利用天平测一块小石块的质量.(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平衡.(2)他测量小石块质量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其中违反操作规定是.(3)图中小石块的实际质量是g.[知识点三]密度和密度的计算1.(2008.浙江义乌)自从公布了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后,某同学就迷上了篆刻艺术。
多彩的物质世界章节(课题)名称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时2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的结构。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5)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6)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方法(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2.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常巨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最方便.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4.我们知道:“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二、复习内容1、物质:(1)组成:分子、原子(2)原子结构:原子核、和外电子(3)固、液、气宏观及微观特点2、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
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物质、元素、物质组成等基本概念;(2)能运用物质的分类、性质、变化等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及分类:了解物质的定义,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物和单质等。
2. 元素的性质与分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问题。
3.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燃烧、爆炸等现象。
4. 物质的微观结构: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等。
5.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能运用物质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物质的制备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元素的性质与分布,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2. 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微观结构的理解,物质性质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实验演示法,直观展示物质的变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利用案例分析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实验演示、讨论、案例分析等3. 教学过程:第1课时: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分布第3课时: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第4课时:物质的微观结构第5课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概念、元素性质、物质变化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多彩的物质世界》教学案班级:姓名:(-)物质的结构1.物质由组成,分子由组成。
2.原子原子3.光年是单位。
(二)物体的质量定义:1.质量符号:单位:(符号:)测量工具:2.单位换算:103103103t kg g mg10-310-310-33.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1)不超称量。
(2)干燥、清洁放:把天平放在上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处。
调:调节横梁右端的,使指针指在处,这时横梁平衡。
称:把物体放盘,用向右盘加减砝码,调节游码横梁恢复平衡。
记:m物=m码+m游收:整理器材(三)物质的密度定义:1.密度符号:单位: (1g/cm3=kg/m3)公式:2.体积单位换算:103 103 m 3dm 3 cm 310-3 10-33.密度的测量:例1: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和量筒做“测定金属块的密度”实验。
盘中砝码、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10甲、乙所示。
未放入金属块前量筒内水面到达的刻度和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到达的刻度如图2—10丙、丁所示。
那么,金属块的质量为 kg ,金属块的体积为m 3,金属块的密度为 g /cm 3.合 kg /m 3例2测量某种液体密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下列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数据,并填入正确的实验步骤: A.测出玻璃杯和所剩液体的质量m2=____ g ; B.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_____ cm 3; C.测出玻璃杯和液体的质量m1=_______ g ;D.算出液体的密度为ρ=_____ g/cm 3;E.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 1-m 2=______ g. 以上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应是。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 掌握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分子、离子等。
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如密度、颜色、硬度等)和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等)。
4. 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学相互作用(如摩擦、碰撞等)、热学相互作用(如热传导、热膨胀等)、电学相互作用(如静电、电流等)。
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 物质的微观结构。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理解。
2. 物质的性质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3. 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验证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引入: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 讲解: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
3. 例子: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1. 引入:提问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结构,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例子: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微观结构的存在。
三、物质的性质1. 引入:提问学生对物质性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教案(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1、分子运动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直径以10-10m即埃来量度。
3、扩散: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4、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当分子间距大于平衡位置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起主要作用。
5、气固液的分子情况:气体:分子间距约为分子直径的10倍,除碰撞外几乎不受相互作用力。
分子除碰撞作匀速直线运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固定的体积。
液体: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较大,分子在一位置振动一会,又到其它位置振动。
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固体:分子间距小,分子间作用力大,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有固定的体积和固定的形状。
(物体以气固液哪种状态存在,是由分子的结构决定的)(二)基础练习—、填空题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的是,没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的是.2.水分子的直径是4X10-10m,合nm。
3.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常巨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最方便.二、问答题4.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5.我们知道:“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6,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物质世界的组成表示出来。
(三)复习过程例1:(2003·江苏苏州市)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原子核是由中子和电子组成的D.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原子核的组成,把握这一知识点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选B。
(拓展) 原子核的组成属于物质世界的组成,对这一知识点还可以以知识框架的形式考查。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一、中考考点:1.宇宙和微观世界 A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质量及其单位 A3.天平的调节及使用C定义:物体所含叫做质量;性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和的改变而改变。
单位:质量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
测量: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A、把天平放在上;B、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处,再调节横梁右端的,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处,让横梁平衡;C、把被测物体放在,用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应等于的质量加上所对刻度值的质量。
4.密度 B5.用量筒测体积 C6.探究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C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性质: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2.7g/cm3= kg/m3。
计算: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其中m代表__________,主单位是_________;V代表_________,主单位是_________;ρ代表__________,主单位是__________。
测量:要测量物体的密度,须用测量物体的质量,用测量物体的体积,然后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7.水的密度A8.查密度表 C水的密度是,它的意义是。
9.水的反常膨胀 A水的密度在最大,在此温度以上,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在此温度以下,体积随温度二、基础过关:1.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
2.50t=kg 2.7g/cm3= kg/m33.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你身体质量的是()A.480千克B.0.05吨C.8000克D.4.8×107千克4.下列现象中,物体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A.一块冰渐渐熔化成水 B.一杯水不断地蒸发C.将一团橡皮泥捏成一个玩具 D.一段金属丝被烧红5.下列对某种物质的密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反比C.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同时跟体积成反比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6.下面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的是()A.质量B.密度C.体积D.温度7.有两块金属,质量之比是3:2,体积之比是2:1.则它们的密度之比是()A.3:1 B.3:4 C.4:3 D.1:38.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石子的密度:(1)图6所示量筒,每小格代表的体积是_______,量筒的测量范围是___ ____。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能说出水的密度和物理意义2.会用天平称质量。
会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3.回顾本章实验,会运用探究方法分析实验问题4.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二. 知识梳理(一)基础知识:1.宇宙和微观世界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
2.质量:(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变化而变化。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常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4)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________测量质量。
3.密度:(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公式为__________,还可变形为_________和________。
(3)单位:密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常用的有__ ___,1克/厘米3=_____千克/米3。
(4)水的密度是_______,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 _ ____ _____。
(5)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 (变大、不变、变小),4℃的水密度。
(二)基本实验:1.质量测量──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被测物体的质量=( )+ ( )2.密度测量:⑴ 测定物质密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实验中用________来称物体的质量,用________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⑶ 测定金属块密度的方法:⑷ 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三、讨论: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者无法浸入现有的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三.当堂达标:1.感受身边的物理质量为1.5kg的物体最可能的是( )A.一个乒乓球B.一只母鸡C.一张桌子D.一头牛2.对密度公式=m/V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实心物体,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就大B.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实心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就小C.同种物质组成的实心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D.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3.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是16.1g 体积是1.8 cm3 试判断这枚纪念币是不是纯金的?4.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杯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硫酸、酒精,其中甲杯装的是_______,乙杯装的是_________,丙杯装的是________。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够说:路,就在我的脚下1《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案知识结构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宇宙和微观世界 3.固态.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1)原子核:(质子.中子)4.原子及其结构:物质---分子----原子(2) 电子: 1.质量: (1).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属性) 质量 (m ) (2).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及换算:2.质量的测量:(固体.液体)3.天平的使用:(方法:两个放.调母看针.左物右砝)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特性)2.密度 (2).公式:ρ=m/V. (3).单位:千克/立方米(kg/m 3) 常用单位及换算: (4)水的密度为 它的意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以凹形底部为准)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 天平---质量. 量筒---体积. (2) 液体---先总后剩.1.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水的反常膨胀: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已知. m. ρ求v2.密度的应用 (2)已知. V. ρ求m.(3)已知. V. m 求ρ.鉴别物质知识回顾1.宇宙是由 组成的, 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2.物质是由 组成的, 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和 构成。
3.物质通常以 、 或 的形式存在。
4.物体所含 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物体的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它不随其 、 和 变化而变化。
5.天平是测量 的工具,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 (1)天平应放在 的桌面上;(2)把天平的游码移到标尺的 调节横梁的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这时横梁 ;(3)把被测物体放在 里,用镊子向 里加减 ,并调节 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 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
6.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它不随物质的 、 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的密度一般 。
一、复习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了解原子核式模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了解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知道探究质量和体积关系的的实验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物质(固态或液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包括能灵活地运用替代法和转换法测密度。
二、知识框架三、知识点回顾.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
.物体所含叫做质量。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还有,,。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不随物体的、、、和、的改变而改变。
.单位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为。
密度的基本单位是,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由计算不便测量的质量。
()由计算不便测量的体积。
()由ρ鉴别物质。
.在实验室里常用测物体的质量。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把天平放在台上,把放在标尺左端的处;()调节衡量右端的,使指针指在的处。
调节的方法是偏移。
()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用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恢复平衡。
加砝码时先加质量的。
所测得物体的质量与之和。
.测密度的原理为:。
一、关于基本概念、仪器、规律(质量、密度、天平)的识记与辨别。
.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组成。
.下列各种排列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银河系、地球、原子、分子.太阳系、银河系、生物体、分子.太阳系、地球、电子、分子.银河系、地球、分子、原子核.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管内水银不变的量是().质量.密度.温度.体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 kg的铁与1kg的棉花质量一样大.一杯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质量不变.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下列物体中的质量约为2kg的是().两个鸡蛋.一只老母鸡.一头大绵羊.一张课桌.某人测量了一些数据,但忘了写单位,请给他补上合适的单位:()大头针的质量约×()一只鸡的质量约()铁的密度为.小明利用天平测一块小石块的质量.()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平衡.他测量小石块质量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其中违反操作规定的是.()图中小石块的实际质量是.()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出一些.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动.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掌握常用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物质的定义;(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常用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分类及判断;(2)反应类型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重点讲解反应类型的判断及应用。
3. 实践: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巩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分类及反应类型的判断。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反应类型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学企业,增强学生实践经验。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回顾和掌握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2)能理解和运用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能分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利用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世界的组成:物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
3. 物质性质与用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分类和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分别讲解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如铁的导电性在电器制造中的应用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物质世界的组成、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物质世界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案九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质量的概念、单位。
2、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技能目标: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
2、测量密度。
3、密度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体积、面积等的特殊测量。
2、有关密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四步启发分层式目标教学。
●五、教具:天平、量筒、烧杯、水等。
●六、教学程序:认定目标→巩固基础→分层练习→反馈答疑●七、教学过程:(一)认定目标:启发提问学生归纳本章讲了几类问题,并分别指出重、难点。
(二)提问学生回忆知识网络、复习各知识点。
讲解例题并完成知识点练习。
教师投影答案。
(三)分层练习:学生继续进行A、B、C层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收集信息、精讲点拨、反馈纠正。
(四)反馈答疑:提问学生还有哪些不太懂或哪类问题不太懂,特别要注意哪些,并解答学生提问。
(五)布置作业:A组:练习册练习1、2、3B组:练习册练习4、6学习方案课题: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一、回忆归纳知识网络及各知识点:●二、例题:1、现有一铜球质量为89g,体积为20cm3,已知铜的密度为8.9g /cm3,问此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用三种方法。
根据上述条件,还能求出哪些物理量?2、有一形状不规则的小矿石,请设计两个不同的方案,测出小矿石的体积。
解:(1)(2)●三、知识点练习: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变化。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实验室用_______测质量,1千克冰熔化为水,则水的质量______1千克(填>、<或=)。
2、20 t =_____ kg;400g =______kg;7.9g /cm3=___________kg/m3;3、使用托盘天平的步骤是_________(填序号)A、把物体放在______盘里,用_______向_______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第7课题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 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 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熟练掌握解题的思维过程及解题的格式。
●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 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 基本形成从宏观思维到微观思维的形象思维。
● 通过练习,形成一定的物理意识和解题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复习重点与难点:
● 质量的概念.
● 密度.
● 天平的使用.
●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 密度的应用和计算.
● 公式ρ=V
m 的正确理解. ● 判断空心还是实心的问题.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 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又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
的最小微粒,大小一般用10-10M 来量度)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
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似)
二、 固体、液体、气体为什么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
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三、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是nm,1nm=10-9m 。
病毒的大小约为几百纳米,
如: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冠状病毒呈不规则的圆形,平均直径100nm 。
那么100nm m.
四、 质量m :定义:
单位:kg t g mg
换算关系: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例: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有 kg.
测量工具:天平⎪⎩
⎪⎨⎧注意事项:平、称平、读数记算使用:放平、归零、调
构造: 五、 密度ρ: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理意义:33/100.1m kg ⨯=水ρ,它表示1m 3的水的质量是1.0Χ103kg 。
公式:⎪⎩
⎪⎨⎧==⇒=ρρρm v v m v m (ρ的单位是kg/m 3 m 单位是kg v 单位是m 3 如果ρ的单位是g/cm 3 m的单位是g v的单位是cm3)
单位换算:103kg/m 3=1g/cm 3 3333/1/1/100.1cm g dm kg m kg ==⨯=水ρ 例:一个矿泉水瓶的最大容积是560ml ,最多可以装多少千克的水?最多可装酒精多少千克?(1ml=1cm 3)
六、 密度的测量: 原理:v
m =ρ,只要测量出物体的质量m ,和体积V ,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用计算的方法(规则物体)或量筒(排液法)测量。
量筒的使用:不能放在天平上称量。
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
七、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大,密度越小;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空气受热,体积膨
胀,密度变小而上升,四面八方的冷空气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4℃的水的密度最大。
作业设计:
=-331010 ;=3109.0 ;=-33
10
10 ;=-3107.2 ; =3
101 ;=⨯3107.281 ;=3/m kg kg ;=3/19.0cm g g
; 33m kg
m 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