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2 KB
- 文档页数:2
《组歌(节选)》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
(2)了解纪伯伦的生平,感受其散文诗所创造的意境。
(3)学习文中多角度拟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精读和有选择的朗读,巩固对散文诗独特艺术魅力的认识。
(2)通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达到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3)学会充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模仿文中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语句的哲理色彩,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4、重点: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发。
5、难点:深透理解文章的感情内涵。
二、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尝试法。
2、学法引导:自读与合作讨论相结合。
3、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4、教具媒体组合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拓展阅读纪伯伦的有关散文诗作品,形成读散文诗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联系整个单元:2’投影:1、鲁迅《雪》。
2、郭沫若《雷电颂》3、巴金《日》、《月》。
4、高尔基《海燕》5、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在这个单元中,鲁迅用雪写出了他对坚强不屈精神的追求。
郭沫若则借风雷电写出了他与黑暗势力战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巴金在日与月的辉映下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而高尔基却用海燕来象征着革命的先驱者。
回顾中,我们发现作家们都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了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当中,从而形成了散文诗里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深远的意境,其中,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更擅长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他优美的语言当中。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纪伯伦在《组歌》中带给我们的意境,一起去追寻他笔下的浪和雨。
请朗读第一首散文诗《浪之歌》。
(二)、走近纪伯伦:黎巴嫩哲理散文家、小说家、神秘主义诗人、艺术家,其在诗歌上的成就堪比泰戈尔。
下面就用他自己在《泪与笑》当中的话来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所有的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组歌(节选)》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理解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基本音乐元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联袂创作的一组歌曲,包含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的若干首进行学习和分析。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概念,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基本音乐元素。
难点:理解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组组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组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堂讲解教师对《组歌(节选)》的每首歌曲进行讲解,包括歌曲的背景、创作手法、音乐元素等方面。
3.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4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音乐欣赏和创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以提高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教材,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
5.2 音频、视频资源组歌的音频、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音乐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把握《组歌(节选)》的主旨和结构;(3)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人民、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和内容;(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诗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3. 朗读与默写法:通过朗读、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组歌(节选)》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节选)》,查阅生词和短语;3.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照片,简介诗人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组歌(节选)》,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短语;(2)分析诗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练习巩固:(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2)让学生默写诗中的精彩句子;(3)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创作。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快快拿去用吧!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包含了多个乐章,以我国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
2. 作品分析: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探讨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音乐实践:学唱《组歌(节选)》中的部分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学唱曲目。
2.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作品分析:逐个乐章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学唱曲目:选取《组歌(节选)》中的部分曲目,指导学生学唱,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
4. 音乐实践:分组进行音乐实践,让学生自主编排、表演《组歌(节选)》中的曲目。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组歌(节选)》的认识和感受,总结课堂教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学唱曲目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4. 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2. 音响设备:CD机、音响、话筒3. 教学课件:含《组歌(节选)》图片、音频、视频等4.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评论、作曲家介绍等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特点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3. 实践法:分组演唱、编排、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八、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复习《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对中文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3.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4.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5.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 主题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4. 鉴赏技巧: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和评价。
5. 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学习能力。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诗歌创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组歌(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曲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演唱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介绍。
2. 作品的主题分析及情感表达。
3. 曲式结构分析。
4. 合唱技巧及团队协作。
5. 实践演唱《组歌(节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分析其曲式结构,学会合唱技巧。
2.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音准、节奏和和谐,以及团队协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主题分析和曲式结构。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指导合唱技巧。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演唱。
4. 反馈法:教师点评,学生互相评价,提高演唱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曲式结构。
3. 示范: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讲解合唱技巧。
4. 练习: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演唱《组歌(节选)》。
5. 展示:各组展示演唱成果,教师点评,学生互相评价。
6. 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合唱技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组歌(节选)》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深度。
3. 评价学生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合唱技巧及团队协作水平。
5. 综合评价学生的演唱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优秀的音乐组歌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 结合音乐历史,介绍《组歌(节选)》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或音乐会,增强学生对音乐现场的感受。
4.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或乐谱:《组歌(节选)》的乐谱及相关的音乐教材。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组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章节二:作品分析1. 教师讲解组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每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旋律走向。
章节三:声乐技巧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音准、节奏和发声练习。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章节四:合唱排练1. 教师分配合唱中的各个声部。
2. 指导学生进行声部协调和音色融合。
3. 排练整首组歌,注意合唱的整齐和和谐。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技巧。
3.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曲和合唱曲目。
章节六:音乐理论基础1. 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
2. 结合《组歌(节选)》中的实例,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
3. 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来更深入理解作品。
章节七:作品欣赏与讨论1. 播放《组歌(节选)》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章节八:创意表达与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从组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表达。
2. 可以是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的创意活动。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章节九:声乐排练与表演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声乐排练。
2. 注意学生的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最终进行完整的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小型表演,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形式的展示。
章节十:课程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组歌(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学会用恰当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组歌(节选)》的背景及特点介绍。
2. 歌曲《组歌(节选)》的旋律分析。
3. 歌曲《组歌(节选)》的歌词解析。
4. 歌曲《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指导。
5. 歌曲《组歌(节选)》的排练与表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歌曲《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及排练。
2. 难点:歌曲《组歌(节选)》的高音部分及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特点及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4. 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特点。
2. 学习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把握旋律线条。
3. 解析歌词:分析歌词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 演唱技巧指导:教授高音部分的处理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5. 排练与表演:分组进行排练,教师逐一指导,全体学生共同表演。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课程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组歌(节选)》的视频或音频记录,观察其发音、气息、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2. 课堂练习及排练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进步空间。
3. 学生对歌曲背景、歌词含义的理解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视频资料:介绍《组歌(节选)》的演唱版本,供学生欣赏和模仿。
2. 乐谱:提供《组歌(节选)》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练习。
3. 教学图片:展示歌曲相关的民族风情,增强学生对歌曲背景的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特点,学习歌曲旋律。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及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
(2)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及价值。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组歌(节选)》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感受《组歌(节选)》中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节选)》的理解与感悟。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组歌(节选)》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氛围。
(2)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内容:(1)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象征手法等。
(2)讲解《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如爱国主义、家乡情怀等。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对《组歌(节选)》的理解与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比较分析:(1)引导学生比较《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讨论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组歌(节选)》的价值意义。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1.2 教学内容简介《组歌(节选)》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解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组歌(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2.2 教学难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
深入解读《组歌(节选)》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组歌(节选)》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组歌(节选)》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参考和拓展视野。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组歌(节选)》的信息和背景。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总共安排10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每个课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讲解和分析,另一部分用于讨论和练习。
4.2 教学步骤引入《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组歌(节选)》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解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对《组歌(节选)》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探讨。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进行文学批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掌握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郭沫若创作的,包含了多个乐章,以描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为主题。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的几个乐章进行教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概念,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难点: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组歌(节选)》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讲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3.3 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分析《组歌(节选)》中的各个乐章,指导学生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组歌(节选)》中的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
5.2 音响设备教学音响、耳机、麦克风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在线音乐教学资源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6.2 示范法教师通过演唱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掌握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6.3 互动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心得,增强课堂互动性。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节选)》。
(2)理解《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组歌(节选)》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
2. 《组歌(节选)》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组歌(节选)》中的深刻思想和感情。
2.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组歌(节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节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组歌(节选)》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组歌(节选)》,理解文意。
(2)学生自主查找和学习《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组歌(节选)》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4. 教学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解析。
(2)重点讲解《组歌(节选)》中的生词和短语,以及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帮助学生掌握《组歌(节选)》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培养学生对《组歌(节选)》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节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解读《组歌(节选)》的歌词意义和主题。
欣赏《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相关知识。
运用示范法,播放经典《组歌(节选)》的表演视频。
开展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感悟。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组歌(节选)》的演唱和表演。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步: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第三步:解读《组歌(节选)》的歌词意义和主题。
第四步:欣赏《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
第五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感悟。
第六步:利用实践,让学生参与《组歌(节选)》的演唱和表演。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组歌(节选)》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3.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优点和不足,相互鼓励和促进。
3.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参考书,如《组歌(节选)》专用教材、音乐鉴赏书籍等。
4.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组歌(节选)》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经典表演等。
4.3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视频。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讲解《组歌(节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能够欣赏并评价《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听、看、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组歌(节选)》的内容;2. 通过讨论、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认识和尊重;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合唱作品,包含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学生可以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特色,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2.2.2 教学难点:对《组歌(节选)》中的深层次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对《组歌(节选)》艺术价值的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组歌(节选)》的部分曲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授课3.2.1 讲解《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3.2.2 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2.3 欣赏并评价《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3.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对《组歌(节选)》的艺术评价。
3.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组歌(节选)》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教材;5.2 音频、视频资料:《组歌(节选)》的演出实况或教学视频;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论坛和博客等。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组歌(节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基本知识梳理3. 《组歌(节选)》诗歌解析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 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作品的主题思想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手法的理解运用诗歌鉴赏方法独立分析诗歌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基本知识。
2. 分析法: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讲解诗歌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指导诗歌鉴赏方法。
3.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歌。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知识讲解:回顾诗歌的基本知识,为学生鉴赏诗歌做好铺垫。
3. 诗歌鉴赏: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是否全面达成了教学目标。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组歌(节选)》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形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活动,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传达《组歌(节选)》中的情感和美学价值。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组歌(节选)》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概述《组歌(节选)》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2. 课文分析: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形象等文学技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组歌(节选)》的整体印象。
激发学生对《组歌(节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组歌(节选)》,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色。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表达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和口头表达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和语言运用。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以改进后续的教学活动。
五、教学延伸1.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展示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启发。
2. 相关作品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组歌(节选)》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3. 参观相关展览或演出:组织学生参观文学或艺术展览,或观看相关演出,增强对文学和艺术的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组歌(节选)》文本及相关注释。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组歌(节选)》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包含了多首富有特色的歌曲。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首歌曲进行教学。
2.2 教学目标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风格、结构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组歌(节选)》中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歌曲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组歌(节选)》中的几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风格、结构等特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组歌(节选)》中的歌曲进行演唱或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歌曲欣赏、实践活动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及其相关资料。
5.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投影仪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掌握《组歌(节选)》中的歌曲风格、结构、旋律等特点。
6.2 教学难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和声、节奏等技术要素。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聆听法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7.2 分析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的风格、结构等技术要素。
7.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组歌(节选)》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节选)》。
(2)理解《组歌(节选)》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组歌(节选)》。
(2)学会欣赏《组歌(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感受《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组歌(节选)》。
(2)理解《组歌(节选)》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解析《组歌(节选)》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用法。
(2)欣赏《组歌(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3)深入理解《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作者、文学特点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背诵《组歌(节选)》。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组歌(节选)》的内涵和意义。
4. 案例分析法:选取优秀的语文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和借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节选)》。
2. 参考资料:有关《组歌(节选)》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组歌(节选)》,疏通文字障碍。
3. 讲解分析:讲解《组歌(节选)》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
李志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借助反复诵读领会诗中海浪的形象,理解作者借海浪和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像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海浪和海岸的形象抒发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
《先知》是他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整理生字词语
津液(jin1) 炽热(chi4) 执拗(niu4)馈赠(kui4)憔悴(qiao2 cui4) 璀璨(cui3 can4)镶嵌(xiang1 qian4) 纤细(xian1)心扉(fei1)
4.让学生在轻缓的音乐声中轻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借助海浪和海岸塑造的恋人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师生研讨
问: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问: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
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问: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是如何对待海浪的呢?海浪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呢?联系作者所处的环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不同情、不理解,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都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
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问:雨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它具有怎样的作用?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雨在文中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她的作用是滋润万物、装点千山万和、镶嵌绿叶大堤、使花草昂头挺腰绽开笑脸、解除田野难耐的饥渴,还可以启迪敏感的心扉。
问:作者运用于怎样的手法描写雨的形成、雨的降落、雨的终止的?
明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雨的形成说成是“从湖中升起的”“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雨的降落是由于雷声为他“鸣锣开道”“是田野的微笑”;雨的终止是由于“彩虹挂青天”。
问: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说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明确: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如“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
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等。
问: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循环,在人类世界中,什么意味着循环?为什么?
明确:在人类世界中,爱情意味着一个循环,她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6.小结
总之,作者在这两篇散文诗中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像,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7.作业设置
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首散文诗。
作者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