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的夏季养生观中医的夏季养生观2022在夏季,人体顺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神气饱满,情绪外向,新陈代谢最旺盛。
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的夏季养生观的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的夏季养生观1一、夏季的气候特点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
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
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蕃,即茂盛;秀,即华美。
意思是说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
期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
夏季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时期,这其中既有内陆地区的干燥酷热,又有沿海地区潮湿闷热。
但夏季的天气绝不是用一个热字可以概括了的。
我国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常常是大雨和暴雨的集中期;并且各种灾害性天气,例如雷电、冰雹、雷雨大风、洪涝、干旱、台风等也都多发生于此时。
因此,内地夏季几乎都有一个以湿热交蒸为特点的阶段,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
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犯病。
二、夏季人体的生理特点在夏季,人体顺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神气饱满,情绪外向,新陈代谢最旺盛。
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
人体夏季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运行旺盛。
夏季主阳就,乃阳升极之时,阳气盛、气温高,充于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
二是津液外泄。
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增多明显多于其他三季,同时尿量相对较其他季节减少。
三是心通于夏。
人体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动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
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夏三月重养生作者:毛风宇来源:《祝您健康》2012年第07期《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夏三月的养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指立夏到立秋这三个月,即从5月5日至8月7日。
这期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此谓蕃秀:层层叠叠茂盛的样子叫“蕃”,“秀”,是植物开花以后,花谢了,开始孕育自己果实的那种状态。
即植物茂盛地生长,在孕育自己的果实。
天地气交:地气升腾上天为云,成云以后又下降为雨。
这个季节天地之间的气体交流,就好像在热烈拥抱,然后形成云和雨。
万物华实:华是开花的状态,“实”是果实。
万物除了开花以外,有些还开始结果,如杏。
阳光雨露滋润让鲜花竞相开放。
夜卧早起:在这个季节,天亮得早。
人们应该顺应天时,按太阳升起和下落的时间,早些起身,按时入睡。
无厌于日:在夏天这么激烈奔放的时候,不要讨厌太阳,夏天是应该热的。
植物要开花结果,必须经历夏天的炎热,否则成熟不了。
人与自然同步,如果没有夏天的热烈,人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不要抱怨夏天的炎热,要让自己尽情地出汗。
使志无怒:“志”代表记忆、志向,甲骨文的“志”上边不是“士”而是“之”,心往哪里去,这就是你的志向和愿望。
“怒”上面是“奴”下边“心”,是把自己的心压抑在那,成为一种奴隶。
气得不行,但是没爆发,这个状态叫“怒”。
人不生怒为最高境界,已经怒了就要找合适的地点、场合把它表达、发泄出去,这叫“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华”是指花,“英”草字头下面一个“央”是指花蕊。
就是说要在夏天这个时间,利用炎热的天气,让植物开出花、吐蕊受精,使之怀孕、结果,这叫“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无形能量的流失叫“泄”。
夏天毛孔开放,应该让自己积攒的那些浊气或者是浊物,排泄出来。
前提是“无厌于日”。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养生上主要可以指导四季养生,一提到四季养生,看过《黄帝内经》的人肯定都会首先想到《四气调神大论篇》的前四段,“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可见我们必须要有对应的时间观念,首先要会分清季节,其次分清月份。
四季有自己的名字,即春、夏、秋、冬,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四季之始,这毫无疑问。
每一季节都可以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以春季为例,就可以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话说汉高祖刘邦原名为刘季,这个季就是季春的这个季,是老三的意思,刘季就是刘老三,刘邦是家中第三子。
同样,十二月也有自己的名字,这十二月的名字就是十二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春三月为寅、卯、辰,夏三月为巳、午、未,秋三月为申、酉、戌,冬三月为亥、子、丑。
对应到节气上就如下图表:看了之后,可能有人有疑问,一年之际在于春,春为一年之始,从寅月开始,为什么十二地支从子开始呢?从上表可以看到,子月是大雪、冬至。
如果结合阴阳,我们有一句话叫“冬至一阳生”。
也即从子月的开始,阳气就开始孕育了,等到开春,已经是生发阶段了。
如果以人本身作比方,寅就相当于刚出生,而子就是相当于受精卵,丑是胚胎阶段。
春天是由冬天孕育出来了,所以民间的谚语“瑞雪兆丰年”就蕴含了其中的道理。
当然还有说法是关于历法,中华上古三朝,夏商周,都有自己的历法,夏历以孟春(寅)为岁首,殷(商)历以季冬(丑)为岁首,周历以仲冬(子)为岁首。
汉朝之后的历法都用使用夏历岁首,以寅为正月。
但现今整个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还是以周文化为主,民间很多地方依然十分重视冬至,有“冬至大过年”一说。
故十二地支以子为首。
关于历法的一些浅识,小编下一篇再写。
中医学说的夏季天地变化特征夏季,古人又称为“夏三月”。
是指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前一日止,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其中还包括了鲜为人知的“长夏”季节。
何谓“长夏”?《黄帝内经》注释家王冰说:“所谓长夏,六月也。
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王,故云长夏也。
”还说:“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时之胜也。
”这是因为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一个长夏以配土。
《黄帝内经》一书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意思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聚而成为地。
《素问·六微旨大论》亦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虽然这些认识都是宏观的、朴素的,但是已经说明了天地的形成与变化离不开“阳升阴降”两种气的基本运动规律。
故而可以知道,人类最好的养生法就是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遵循五行运化之规律,调节平素之饮食,起居劳逸有常规。
那么在夏令之季,天地变化又有哪些特征呢?立夏之后,气温逐渐上升,春季结束,万物由“生”转入“长”。
人生于天地之间,从大自然吸取氧气、水和各种营养食物养育自身,也不例外将受天地变化的影响。
进入夏至以后,气温较高,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四季差别,太阳高度角因地球公转而在不同纬度发生相应地不同季节变化。
我国地处北半球,这时阳光正射在北半球上,小暑、大暑时节就是一年中太阳辐射时间最长、最强、蒸发地面水份最多、空气湿度也最大的季节,尤其进入“三伏天”气温达到最高峰,有些地区可达42℃,所以人也就感到特别闷热,俗话说:“三伏天不热也热”。
由于地温增高(地球吸热后放热之故),降雨量也随之增大,如我国南方,从而出现天地暑湿交汇侵袭万物的气候特点。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矣。
曲黎敏:夏季养生作者:曲黎敏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4期夏三月指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而夏三月也是一点点地生长起来的,并非一下子就生长壮大的。
万物华实,华通花字,就是万物生长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开花,一个是结果。
夜卧早起,一般睡眠应该是亥寝,就是亥时入寝,就是九、十点钟的时候你要上床,一定要保证十一点之前睡着,因为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是子时,属于胆气生发,如果你亥时还没有睡着的话,到了子时的时候,你就容易醒过来,反而阳气生发起来了,子时一阳生,阳气生发,你反而睡不着觉了。
早起时间叫卯时,卯时就是五点到七点,这时候就叫天门开地户也开,所以卯时在中医里它所对应的经脉是大肠经,有的人这时候习惯小便或者大便,这都是人体气机到这个时间段的一个正常的反映而已。
这时候情志应是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无厌于日,表面的意思是不要讨厌热和阳光,夏天的气机就是疏布,就是生长,所以人如果身体是健康的,就不会怕热,怕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气机出现了问题;使志无怒,怒是指憋着,在情志上你不要憋着,说实话,就是夏天该出汗就得出汗,出汗就是代谢垃圾。
如果夏天汗没出透的话,到了秋天你想收敛,想收回一些东西,往哪收,你这儿都不通畅,都不开泄,拿什么东西去收,收了没地方放。
这就是夏天如果没养好,秋天就会得病的原因。
中国人现在得皮肤病的人很多,一个是皮肤病,一个是过敏症。
就是到了秋冬季会没完没了的打喷涕,然后流鼻涕,鼻炎也犯了。
得皮肤病的原因:一是情志上过度焦虑,想事情钻牛角尖,情志是五脏六腑之神明,先是神明受损,然后气机受损;二是过度地使用空调,使皮毛的宣散功能被封闭住了;三是冷饮。
中医讲过食冷饮伤肺,伤的也就是皮毛。
若所爱在外,就好象外边有一个东西特别地吸引你,逼着你不得不往外跑一样,跑出去还特高兴。
夏天人就应该往外跑,气机就应该往外宣散,此夏天之应,养长之道也。
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立夏到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其中的夏三月指的就是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立夏和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民间称之为孟夏,亦称夏之初,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夏之初有饮立夏茶的习惯,并流传“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的民谣。
立夏到来,降水增多,天气转热,人容易上火,情绪急躁。
清火、安神是这个节气养生应注意的方面。
除了饮食清补去燥,饮用立夏茶正适合此节气养生。
“立夏”节气开采茶树萌发的嫩茶,因夏季气温高,光合作用强,嫩茶积累的养分多,是茶叶中的上品。
春茶之所以味道上乘,在于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营养丰富,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而立夏茶经过雨露的滋润,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逼人,口感醇香绵和。
喝立夏茶对人的身体特别好,能够通全身不畅之气,清火明目等。
立夏节气喝什么茶好?我国江西、扬州等地有立夏饮茶的习俗。
立夏为新茶出来不久,当然要饮茶。
如果立夏不饮茶,则有一夏苏(昼眠)的说法。
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客家人喜茶,对茶叶的采摘与制作,自然颇有讲究。
“立夏”节气开采茶树萌发的嫩茶,因夏季气温高,光合作用强,嫩茶积累的养分多,是茶叶中的上品。
客家人认为“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缠”。
有的茶客、茶友,还相约立夏日茶围会,围坐在一起品茶消暑。
立夏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
另外,立夏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常喝茶可以及时补充水分。
俗语有云:“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虽然这几类茶在任何季节都可以饮用,但茶叶有寒热、温凉的区别,绿茶具有清热、降燥、止渴、生津、消暑、提神等功效,比较适合在夏季饮用。
二十八宿占日晴雨
二十八宿占日晴雨
以下可使用万年历查询该日所属的二十八星宿。
一、二十八宿四季宜忌:
春三月:宜用四木宿吉,忌用四土宿。
夏三月:宜用四火宿吉,忌用四金宿。
秋三月:宜用四金宿吉,忌用四木宿。
冬三月:宜用四水宿吉,忌用四火宿。
二、二十八宿值日占风雨阴晴歌诀:(说明根据二十八星宿可预测天气)
春季:虚危室壁多风雨,若遇奎星天色晴,娄胃乌风天冷冻,昴毕温和天又明,觜参井鬼天见日,柳星张翼阴还晴,轸角二星天少雨,或起风云傍岭行,亢宿大风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风声,箕斗蒙蒙天少雨,牛女微微作雨声。
夏季:虚危室壁天半阴,奎娄胃宿雨冥冥,昴毕二宿天有雨,觜参二宿天又阴,井鬼柳星晴或雨,张星翼轸又晴明,角亢二星太阳见,氐房二宿大雨风,心尾依然宿作雨,箕斗牛女遇天晴。
秋季:虚危室壁震雷惊,奎娄胃昴雨霖庭,毕觜参井晴又雨,鬼柳云开客便行,星张翼轸天无雨,角亢二星风雨声,氐房心尾必有雨,箕斗牛女雨蒙蒙。
冬季:虚危室壁多风雨,若遇奎星天色晴,娄胃雨声天冷冻,昴毕之期天又晴,觜参二宿坐时晴,井鬼二星天色黄,莫道柳星云霹起,天寒风雨有严霜,张翼风雨又见日,轸角夜雨日还晴,亢宿大风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风声,箕斗二星天有雨,牛女阴凝天又晴.
占卜阴晴真妙诀,仙贤秘密不虚名,掌上轮星天上应,定就乾坤阴与晴。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阳气上升,渐渐向外发散,所以生育万物,显示出应有之姿容。
这就叫“发陈”。
这一时节之中,天气温,地气发,天地相应,温发相和,故万物滋荣。
相较于秋日早卧早起、冬日早卧迟起的要求,春天的养生法则中,最重要之处在于要“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是说春天人们应多走走,在公园里散步,把冬日在身体里积蓄的潜能发散出来。
庭”,古时指屋外面,院子里面的空间,在这样的地方“广步”,是提醒我们春季要避免风寒。
春寒料峭,吹到身上,还是会伤害到我们宝贵的阳气。
俗话常说“春要晤”,就是同样的道理。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古人认为,这段时间里,多给周围人一些鼓励、帮助的话,不光是对对方,对自己也会带来一年好运的好兆头。
所以古时的处罚之刑,不会放在春天,一定是秋后。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如果不遵守春季养生方法,会伤害到肝的功能。
这是因为,春属木,人体五脏之中,肝也属木,不按照春季养生方法行动,肝气得不到良好的滋养,本该属火、充满温煦的夏,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奉长”之资,反为“寒变”。
中医认为,春应于肝。
从饮食上: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
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补益脾胃。
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春笋、香椿叶、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大枣、山药等;此外,要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
应少吃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
忌吃羊肉、狗肉、鹌鹑、荞麦、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物等。
从情志上: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一)四气调神大论(一)来自同道读书00:00 02:51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讨论《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一)。
【原文】春三月①,此谓发陈②。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③。
早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④,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⑤。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⑥。
奉长者少。
【注释】①春三月:指农历的正、二、三月。
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②发陈:推陈出新。
③万物:古人常指草木。
物,本意为杂色牛,在古代文献中,多引申为有生命之物。
泛指一切存在之物是近代以来的事。
④被发:披散开头发。
被,同“披'。
缓形:松解衣带,使身体舒缓。
⑤“生而”三句:“生”、“予”、“赏”,象征顺应春阳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杀”、“夺”、“罚”,指与春阳生发之气相悖的神志活动。
⑥寒变:夏月所患寒性疾病之总名。
【译文】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
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
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
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
这就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是养生的方法。
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
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
【原文】夏三月①,此谓蕃秀②。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③。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④。
奉收者少。
【注释】①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月。
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②蕃( fán)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
秀,华美。
③华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
华,古“花”字,花乃后起之俗字。
英,草之花。
④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译文】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
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①春夏秋冬■原文【 XJ】四气调神大论,主要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人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养生。
如果说上古天真论,讲述的是养生之道的概论的话,那么四气调神大论就是针对四季养生展开详细论述。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①春夏秋冬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春三月,此为发陈【原文】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点评】此段着重论述了“春发”季的养生之道。
1、春三月,此为发陈:春三月,是指从立春开始至立夏期间的三个月。
此,这;为,是;发,生发;陈,陈旧。
也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
它形容的是万物开始萌发的一种自然界的情形。
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俱,都;生,生发;以,因此;荣,繁荣。
3、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之意;广步,即散步;于庭,于,在;庭,庭院。
4、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被发,即披散头发;缓形,即解开衣裳,让体形舒缓。
因为春天来了,所以,不必再像冬天那样把衣服紧裹着,所以,要敞开衣裳。
5、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以使,让;志生,志向萌生。
中医夏季养生(阳历6月~8月)炎热的夏季,是人体消耗最大的季节。
《黄帝内经》中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译文)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深夜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一、夏季养生总原则重养神:心静自然凉,切不可“以热为热”而急躁激动,导致心火内生。
慎起居:夏季人体心火旺,肺气衰,应适当晚睡早起。
调饮食:夏季阳气盛而阴气衰,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鱼、肉、油腻、辛辣的食物。
养津液:盛夏极易因出汗太多而耗津伤液,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矿物质。
宜防暑: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或奔走,常喝绿豆汤来解暑。
二、食物调养宜清补夏季食物调养,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宜选用味苦、性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苦瓜、黄瓜、西红柿、鸭肉、鹅肉、鲫鱼、猪瘦肉等。
夏季人体出汗较多,容易失水,体温升高,会促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因而要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蛋白质每天的摄入量以100 ~ 120克为宜,且要求一半以上为鱼类、瘦肉、鸡肉、蛋、奶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
高温又可使人体新陈代谢增快,容易丢失大量的水分、矿物质及水溶性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从而增加人体的能量消耗,使人体的耐力和抵抗力降低。
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
三、饮食因人而异老年人:防天热中风,三餐适量,以清淡素食为主,及时补充水分。
夏三月夏三月“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草木葱茏茂盛,层层叠叠的样子,也有多和繁的意思,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秀”是什么?很多人随口就说,秀是开花,漂亮啊!还有人能举出例子,什么秀美、秀丽、作秀等等。
错了!看看秀字下面的“乃”,再看看“奶”和“孕”你就会明白,“秀”是草木孕育果实的样子。
所谓秀才,就是满腹经纶,怀才不遇的人。
春天是大多数植物开花的季节,而夏天是孕育果实的时候。
没有夏天的孕育成长,很可能就落个华而不实的下场。
“天地气交”是什么?春天是天气渐暖,地气渐渐往上升,风多上扬,未成气候,很难有雨。
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而到了夏天,天气下达照射蒸腾,地气水蒸气往上走,出现一种交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是下雨了。
说夏天也是个多雨的高温、高湿的季节。
“万物华实”。
华是开花;实是结果。
早春开花的植物像杏呀、桃什么的,到夏天已经开始结果了。
这时候人该怎么办?“夜卧早起”,这时候可以晚上睡得晚一些,早上早早起,为什么?夏天的时候是昼长夜短,你也顺应天气,这会儿你睡的晚点、闹腾一会儿没事。
下一句,更重要,“无厌于日”,我们夏天打着伞,躲在空调的房间里,生怕晒着一点太阳。
错了,夏天就是热,出汗的时候,夏天不出汗,就会出问题。
我们现在人已经不会出汗了。
我曾去日本呆了一段时间,我感觉日本空调太凉,为什么?日本那个西服领带上班族,你一看都是正正规规工作人员,所以他为了在办公室还穿西服打领带,把空调调得特别低,所以夏天的时候他们根本见不到一点汗。
我们都在讨厌太阳,夏天不出汗,秋天出问题,也就是肺、皮肤、呼吸系统出问题。
过敏的哮喘的、花粉症等等。
《内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尤其是是夏天,人的阳气蒸腾在外,腠理毛汗孔开放的时候吹冷风,最容易伤人。
接下来是“使志无怒”?我们春天是叫“以使志生”,让自己的愿望、鼓励自己、我要干点什么?我要挣多少钱?我要出什么名?到了夏天的时候,“使志无怒”,怒是什么?郁怒。
又是有所阻碍,到夏天是很疯狂的追求你的梦想,碰到千难万阻你要想办法去克服它,不要被卡在那儿。
之所以人有怒气,就是以前想发的火没发,憋屈在里面,碰到另外一件事情把它勾起来,把它发出去了。
不压抑自己,才有可能“使华英成秀”,让那些盛开的花瓣,吐出的花蕊最终受孕,这样秋天才有结果。
“使气得泄”就是说让汗出来吧,我们现在不出汗了,全憋在里面了,憋在里面就出问题。
这个“使气得泄”还有就是使心气流露表达出来。
因为夏天是应该热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心气比较高、比较旺盛的时候,让心气让心愿得以表露,也是一个“使气得泄”。
“若有爱在外”,挺有意思吧,若有爱,爱是什么?我们现在简化字“爱”已经没心了,没心没肺了,古代“爱”怎么写?[爱]古代的里面有个心啊,现代的人爱都不动心,都动意,看对方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
原来古代人都动心。
若有爱,爱是一种心气,爱在外是一种心里面的阳热之气的在向外面的流露。
就是自己那种心肠热热、柔柔的感觉,忍不住流露出来,要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去爱别人,这时候,你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温暖舒服的。
有的人你跟他待一块,你觉得他很阴、很毒;有的人待一块,你觉得他很暴戾。
这都不是爱,真正的爱就是什么?暖洋洋的感觉。
他不强迫你,但是他会感染你,这就叫“若有爱在外”。
所以呢,夏天也是个恋爱的季节,乘自己心气高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的时候,搞对象吧!“得夏气之应”,千万别在秋冬搞对象,也可以搞,但是挺费劲,“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我们说了“生”就是发芽,“长”就是什么?枝枝、杆杆、花花,就是身心的成长和孕育。
“逆之则伤心”,正常人到六十岁才心气虚,苦忧悲,但是如果你老逆着季节做事的话,你早早地就会伤心。
怎么会伤心啊?举个例子,汗不出,会伤心;心愿达不成,会伤心;开了花,开了半截就,谢了,也不能叫谢了,殒落了,蔫了,哎,我记得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她说,当你不爱我的时候,我也不会去报复,我只会像花一样枯萎了。
啊,枯萎了,早早的夏天不应该有花枯萎了,夏天就让它盛开。
先说夏天应该吃什么?大家都知道苦夏和疰夏一说。
其实就是夏天人的阳气散布在体表,相对来说肠胃的阳气就弱,消化能力就差了。
这时候人本能地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所以夏天的饮食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凉吃生冷,不要过分吃油腻。
秋冬人的阳气收敛回体内,那是吃肉进补的好季节。
所以夏天的时候,对冰棍、冷饮、冰激凌、冰镇啤酒、瓜果蔬菜、海鲜等等饮食一定要小心。
不能为了口腹之欲而伤害身心。
春天应该吃辛味的,夏天吃什么?(甜的)甜的是一年四季都应该吃的,那是养我们最基本的东西。
夏天应该多用点咸味。
夏天出汗流失盐分过多。
有些地方讲究在吃西瓜的时候,稍微撒点儿盐上去。
夏天少吃苦寒的东西,不要吃苦寒的东西。
苦寒的都是泄心,伤心的。
除非你是个疯子,你的心火太旺,欲望过于强烈,所以,夏天少吃苦寒的东西。
(苦瓜),要吃可以,加红辣椒炒,对不对,中国饮食都是平衡的。
逆之伤心,要让汗出来,汗不出来也伤心,如果伤心以后呢?“秋为痎疟(音jiē,nue)”,就是一种疟疾。
“奉收则少”,就是到秋天的收获就少了,就是华而不实了,或者不华也不实。
然后到了冬天呢?就会得重病。
夏天穿什么?红色、红色、鲜艳的颜色,开花的颜色,夏天可以少穿点,使气得泄,别捂汗啊,夏天应该是最漂亮的,衣着暴露,衣着鲜艳,展现,夏天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时候,展现自己最美丽、光明一面。
但是夏天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盖好肚子,如果贪凉不盖,或者吹着电扇空调睡觉,那就是引狼入室,轻则闹肚子,腹痛泄泻。
重则暑热发烧。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夏天,吃冰棍、喝冷饮、冰啤酒,最后就是好多人闹的什么?内寒外热,一摸肚子全是冰块,肚子一凉以后,有的人表现是拉肚子,拉出去还算好,拉不出去呢?那个凉气在肚子里面怎么办?待着不走,身体为了自我保护只好去长脂肪去覆盖它,保暖!所以减肥的人,你就别给他减脂肪,你就想他为什么长脂肪?人很聪明,为什么长脂肪?脂肪覆盖的下面都有寒气,都有寒的块,你要把它寒气给他散掉以后,寒块掉了,那个脂肪自然就没有了,身体聪明,啊,我这儿不需要保暖了。
就跟我们夏天卖冰棍上面盖个棉被一样,为了防止冰化了,给它盖一层棉被。
所以,减肥、减肥,不要去减肥,去减寒,寒气散了以后,脂肪自然就下去了,结果我们现在都是科技发达,逆其道而行之。
啊,长脂肪,抽脂,抽完脂以后,怎么着了?一是还长,身体说我刚好不容易盖住,你怎么又给抽走了,它还长。
还有一个不长的话,就是什么呢?抑郁症。
现在报纸也有报道抽脂的人70%以上,抽完脂以后的抑郁症,为什么呀?本来我这个脂肪是保护自己的,你把它抽走了,那寒气就往心里去,然后这个人就叫心寒齿冷。
活得都没意思了。
心本来是一个热的、火热的、红色的,结果你给它凉了。
你哪儿胖?有的人是肚子,有的人是大腿两侧胖,有的人说,我们本来想长一下、发育一下乳房,那儿不胖,别的地方胖。
该长的地方不长。
这个寒我们一般都寒在哪儿了?将来我们讲五藏,心和小肠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小肠我们有个名字叫赤肠,就是红的肠,小肠在经络里面属于手太阳膀胱经,哎,手太阳小肠经,就是最热。
为什么?为什么最热呢?我们说心肠热的时候,身体最健康,心肠一冷,心肠就硬,这人身体也不好、情绪也不好,待人接物也老伤别人,所以当你把它小肠给他弄热了以后,小肠热了以后会给胰腺的酶和胆汁提供一个好的温暖的环境去工作,因为酶对温度特别敏感,低于这个温度、高于这个温度它不工作,所以我们很多人喝这个牛奶过敏拉肚子,肚子疼,一吃鸡蛋也过敏,为什么?西医说,你这是乳糖不耐受,缺什么酶,我说废话,是人都有酶,如果他没有这个酶,他也成不了人。
是因为给酶工作的这个温度低了,所以当你说牛奶过敏的人,你给牛奶里面加一点桂皮呀,加一点干姜,加一点荜拨(bibo),热性的药,你再喝牛奶,不过敏了,为什么?那种热性的药,把小肠弄热了,酶又开始工作了,所以他就不过敏。
但是,我们经常吃冷饮、喝冰啤酒的人,把自己的肠子先搞得很凉,然后把自己的心也搞得很凉,所以,老年性痴呆病人在发病前都是吃冰,你看《贫嘴张大民》的故事,那老太太老年性痴呆之前都是吃冰,一打开冰箱就吃冰,为什么?肚子凉以后,就把那心火往上顶,就人表现的是一种烦和燥,老想吃冰来压,这时候你别给他吃冰,你给他吃热性的药把他肚子弄热了,他那种烦躁,热的感觉就没了。
要引火归元。
让他热,所以,想健康,心肠一定要热。
我说这个人是个热心肠,中国话别看俗,都很有讲究,一定要把它搞热。
所以,我减肥无他,没有别的手段,就是把你的肠子弄热了,肠子热了,自然不会长多余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