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琴女歌·罗縠单衣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88 KB
- 文档页数:4
夜游曲原文_翻译及赏析青天云去如平湖,银河界空月明孤。
百花飘香柳垂影,千金一刻谁能沽。
危城移更起琼箭,华屋向月开铜铺。
青丝绾结白玉壶,酒倾凿落金芙蕖。
瑶筝冰弦挂银雁,沉水翠缕飞金凫。
美人呼来歌鹧鸪,缠头匹锦三斛株。
凤皇叫月清可听,杨柳颤风娇欲扶。
戏挥樽前铁如意,击碎座上珊瑚珠。
梨花风动香玉肤,片片飞舞沾罗襦。
杜鹃啼血吻欲枯,青春屈指一半无。
井桐哑哑啼老乌,女垣欻见横星枢。
金篦插月夜莫徂,楼头画鼓停一枹。
相逢萍水皆尘途,忧愤暂变为欢娱。
此时不饮胡为乎,素发种种侵头颅。
龙铅虎汞总一炉,顾我凡质非仙徒。
牙筹在手身忽殂,白璧乌能润黄垆。
劝尔痛饮毋踟蹰,醉后笑语从卢胡。
更买五斗粉与朱,为我绘作宵游图。
——明代·袁宗《夜游曲》夜游曲青天云去如平湖,银河界空月明孤。
百花飘香柳垂影,千金一刻谁能沽。
危城移更起琼箭,华屋向月开铜铺。
青丝绾结白玉壶,酒倾凿落金芙蕖。
瑶筝冰弦挂银雁,沉水翠缕飞金凫。
美人呼来歌鹧鸪,缠头匹锦三斛株。
凤皇叫月清可听,杨柳颤风娇欲扶。
戏挥樽前铁如意,击碎座上珊瑚珠。
梨花风动香玉肤,片片飞舞沾罗襦。
杜鹃啼血吻欲枯,青春屈指一半无。
井桐哑哑啼老乌,女垣欻见横星枢。
金篦插月夜莫徂,楼头画鼓停一枹。
相逢萍水皆尘途,忧愤暂变为欢娱。
此时不饮胡为乎,素发种种侵头颅。
龙铅虎汞总一炉,顾我凡质非仙徒。
牙筹在手身忽殂,白璧乌能润黄垆。
劝尔痛饮毋踟蹰,醉后笑语从卢胡。
更买五斗粉与朱,为我绘作宵游图。
萍聚长乾兴未穷,劳劳亭外起寒风。
只今海内称兄弟,半在当筵气概中。
——明代·张献翼《纪游二首》纪游二首萍聚长乾兴未穷,劳劳亭外起寒风。
只今海内称兄弟,半在当筵气概中。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明代·岳岱《新笋歌》新笋歌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织妇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织妇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织妇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翻译译文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
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
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
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
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
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
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
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注释①蚕经三卧行欲老:蚕有眠性,文中的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
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②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诗中称她为“蚕神女圣”。
③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
④戎索:本义为戎法,此处引申为战事。
⑤罗幕:即丝罗帐幕。
⑥袅袅:摇曳、飘动的样子。
赏析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为《乐府古题》十九首之一。
虽然属于“古题”,却合乎白居易对新乐府的要求。
即“首句标其目”,开宗明义;“其辞质而径”,见者易谕;“其事核而实”,采者传信;“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此诗以荆州首府江陵为背景,描写织妇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
全篇仅一百一十字,却由于层次丰富,语言简练,显得义蕴深厚,十分耐读。
织妇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织妇词朝代:唐代作者:佚名原文:百日织彩丝,一朝停杼机。
古诗织锦曲·大女身为织锦户翻译赏析《织锦曲·大女身为织锦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
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
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干。
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
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
窗中夜久睡髻偏,横钗欲堕垂着肩。
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
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宫里怪。
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着单丝罗。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前言】《织锦曲》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
此诗是一首描写织锦女工的诗,诗人通过女织锦工的辛苦劳动和统治者的荒淫奢侈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堕落。
全诗语言平白流畅,叙事逐层深入,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滥用民力的强烈不满之情。
【注释】⑴大女:成年女子。
《管子·海王》:“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大男、大女治十亩。
”大:一作“一”。
⑵簿:指织锦工的名册,附注工技特长。
⑶长头:以有技巧的长上工为工头,叫长头。
作官:作坊中的官吏。
⑷中苦难:织工所呈送的花样,很难被采用。
⑸回花侧叶:指锦上广织的花与叶的连续图案。
⑹恐:一作“愁”。
丝线:以丝纺成的线。
唐元稹《雉媒》诗:“剪刀摧六翮,丝线缝双目。
”曹禺《雷雨》第二幕:“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⑺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汉东方朔《七谏·初放》:“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唐柳宗元《袁家渴记》:“摇飏葳蕤,与时推移。
”⑻参差:高低长短不一致。
宛转:弯弯曲曲,这里是描绘花瓣曲折之形态美。
⑼梭:织具。
⑽玉腕:即妇女的手腕,此处指织锦女的手。
⑾合衣:不脱衣裳。
参:星宿名称。
⑿停灯:灯火不灭。
八尺屏风,可超而越的意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出自先秦诗人无名氏的作品《琴女歌·罗縠单衣》,其古诗全文如下:罗縠单衣,可掣而绝。
八尺屏风,可超而越。
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翻译】丝绸单衣轻飘飘,一拉就可以断裂;八尺屏风不算高,一跳就可以超越;鹿卢宝剑长虽长,转到背后可拔出。
【鉴赏】《琴女歌》是荆轲刺秦过程中的一支插曲。
《燕丹子》说:“荆轲刺秦王,右手执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乞听琴声而死。
’琴女奏曲……王从其计。
轲不解,故及于难。
”这段记载说明,秦王在千钧一发之际,向荆轲提出“听琴而死”的请求,原来包含着祸心,是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阴谋;荆轲过于心慈手软,轻信敌人,以致功败垂成,付出血的代价;在这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与秦王配合默契的琴女,一曲由她自编、自演、自唱的琴歌,不仅扭转了秦王与荆轲对峙的形势,而且还彻底地改变了秦王与荆轲的命运,改写了秦朝的历史。
琴歌的歌词分三段,用整齐的排比句构成,每段八个字,末一字押韵;音乐上是采用同一曲调进行的三次复沓。
三段歌词,依次提出了改变处境的三条计策。
第一段歌词,说的是脱离接触。
当时荆轲正右手举着匕首对准秦王,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所以琴女提出秦王可以使一把劲,把袖子扯断——挣脱对方的直接控制,这是摆脱死亡威胁的最为紧迫的一步,故于第一遍唱词中首先提出。
第二段歌词,说的是紧急逃离。
如果在挣脱直接控制之后,呆立在原处,那就仍然没有摆脱死亡的威胁。
所以,琴女又接着告诉秦王,大殿之上用于隔离、装饰的屏风并不高,不过三尺而已,可以纵身跳过去逃开。
第三段歌词,说的是拔剑自卫。
在与对手拉开距离之后,也就赢得了转败为胜的宝贵时间,当对方追来时,抽出佩剑抵御进攻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古代随身佩带的宝剑,剑刃较长,不容易将剑拔出剑鞘;秦王在荆轲的突然袭击面前,一时惊惶失措,无法将紧插在剑鞘中的长剑拔出。
所以,琴女最后又点拨秦王,让他把宝剑转到身后,这样,上方空间较大,就容易拔剑了。
【诗歌鉴赏】温庭筠《?篥歌》原文及翻译赏析温庭筠《?篥歌》原文蜡烟如纛新蟾满,门外平沙草芽短。
黑头丞相九天归,夜听飞琼吹朔管。
情远气调兰蕙熏,天香瑞彩含??。
皓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霄无片云。
含商咀徵双幽咽,软?疏罗共萧屑。
不尽长圆叠翠愁,柳风吹破澄潭月。
鸣梭淅沥金丝蕊,恨语殷勤陇头水。
汉将营前万里沙,更深一一霜鸿起。
十二楼前花正繁,交枝簇?连壁门。
景阳宫女正愁绝,莫使此声催断魂。
温庭筠《?篥歌》注释、平沙:一作“沙平”。
2、叠翠:一作“叠彩”。
温庭筠《?篥歌》翻译待更新温庭筠《?篥歌》赏析《?篥歌》是唐代文学家、诗人温庭筠的诗词作品。
此诗回忆了李德裕乐伎吹?篥一事,通过对音乐声情的生动描绘,寄托了作者对李德裕的深情哀思,同时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这首诗原注谓:“李相伎人吹”。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副标题”。
原不过是借乐府旧题以咏李相乐伎吹?篥这一新事的。
这里朱崖李相,指的就是李德裕。
因他曾贬崖州,故人以“朱崖”为其别称。
温庭筠的这首诗,正是借此以寄托对于李德裕的哀思的。
诗的开头四句,前两句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此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蜡烟如纛,是此时奏乐的地点,室中蜡烛如纛,是言其烛之大;室有如纛之烛,其余虽不言,而豪华可知矣。
所以此纛实为“豪华”之代指。
新蟾满,是时间。
蟾,指月亮。
新蟾刚生的月亮,“三五明月满”,已近月中十五了。
时间是这月的十五夜晚。
一句而简要地交待了时间和空间,何其简洁。
第二句进一步的交待了环境:门外沙平,故知不是里闾巷间,而是较为平旷的地方。
因此此诗可能是写于李蔚的淮海镇所,也许就是中军的大帐之中。
也可能就是《补》中说的“赏心亭”,如果此《补》可信的话。
草芽短,草之为芽,而且尚短,这指的自是春天。
是在一个春天的夜里。
下面两句叙事,主要是说?篥,一方面点题,另一方面说明?篥之来由:“黑头丞相九天归”,黑头,是青发。
李德裕第一次为相时,不过47岁,死时也只63岁,以古人70岁而致仕,并不算老。
美人梳头歌_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美人梳头歌_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原文:美人梳头歌唐代李贺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译文: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注释: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
绡帐:丝织的床帐。
晋王嘉《拾遗记·蜀》:“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
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
《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
”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井上汲水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
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霓裳中序第一》原文及翻译赏析《霓裳中序第一》原文及翻译赏析《霓裳中序第一》原文及翻译赏析1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丙午岁,留长沙。
登祝融。
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
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
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
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
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
作《中序》一阕传于世。
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
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翻译从平坦的江畔极目远望,乱纷纷莲花凋落,一去不返,顺水漂泊。
多病的身躯气力衰弱,更何况秋风渐渐寒瑟,团扇渐渐闲搁,罗衣单薄,开始更换穿着。
光阴流逝如白驹从门缝一闪而过,可叹杏梁上的双燕春来秋去就像远行的旅客。
意中人儿何在?一帘淡淡秋月银波,仿佛照着她憔悴的颜色。
多少幽暗寂寞。
蟋蟀在墙壁里杂乱地吟歌,牵动了流寓异乡的庾信,清秋的愁绪如乱丝萦惹。
深深地回忆年少时的浪迹飘泊,笛声里关山跋涉。
垂柳下花巷消磨。
意中人如落红断了音信,仿佛随着碧绿的暗水涓涓流去,空自失落。
飘零日久,而今哪还有,醉卧酒垆的豪旷意绪和气魄。
注释霓裳中序第一:词牌名,是姜夔所填“商调”曲。
祝融: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
《黄帝盐》、《苏合香》:南宋时献神乐曲。
前者原为唐代杖鼓曲,后者原为唐代软舞曲。
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
沈氏《乐律》:指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
怨抑:怨恨抑郁。
亭皋:水边的平地上。
正望极:指望尽天涯。
纨扇渐疏:秋天渐近,逐渐疏远团扇。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过隙:喻时间短暂,光阴易逝。
杏梁:文杏木做的屋梁。
蛩:蟋蟀。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
先秦歌谣选秦统一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在从事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时,为了协调动作和减轻疲劳,每每发出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劳动号子),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
先秦歌谣选被衣为啮缺歌形若槁骸。
心若死灰。
真其实知。
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
无心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
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采葛妇歌葛不连蔓棻台台。
我君心苦命更之。
尝胆不苦甘如饴。
令我采葛以作丝。
女工织兮不敢迟。
弱于罗兮轻霏霏。
号絺素兮将献之。
越王悦兮忘罪除。
吴王叹兮飞尺书。
增封益地赐羽奇。
机杖茵蓐诸侯仪。
群臣拜舞天颜舒。
我王何忧能不移。
饥不遑食四体疲。
采芑歌妪乎采芑。
归乎田成子。
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成人歌蚕则绩而蟹有匡。
范则冠而蝉有绥。
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
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来也不可待。
往事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
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
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
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
莫之知载。
祸重乎地。
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
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
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
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
无伤吾足。
楚聘歌大道隐兮礼为基。
贤人窜兮将待时。
天下如一兮欲何之。
楚人诵子文歌子文之族。
犯国法程。
延理释之。
子文不听。
恤顾怨萌。
方正公平。
楚人为诸御己歌薪乎菜乎。
无诸御己讫无子乎。
菜乎薪乎。
无诸御己讫无人乎。
大唐歌舟张辟雍。
鶬鶬相从。
八风囘囘。
凤皇喈喈。
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弹铗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冻水歌冻水洗我若之何。
太上糜散我若之何。
段干木歌吾君好正。
段干木之敬。
吾君好忠。
段干木之隆。
丰歌凤皇下丰。
讽赋歌岁将暮兮日已寒。
中心乱兮勿多言。
内怵惕兮徂玉床。
横自陈兮君之傍。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宋)柳永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曹植箜篌引诗歌赏析1. 曹植后期作品年代:魏晋作者:曹植作品:箜篌引内容: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主要有两说:一说是曹植后期作品,大约是明帝太和时期所作,二说是早期之作。
朱绪曾引刘履:“此盖子建既封王之后燕享宾亲而作。
”作按语说:“案子建在文帝时虽膺王爵,四节之会块然独处,至明帝时始上疏求存问亲戚,恐无燕享宾亲事。
然则此篇作于封平原、临淄侯时也。
”(《曹子建诗注》62页)两说都在其中矣。
晚年说的证据:1、"京洛出名讴"中的京洛,邺城之时洛阳尚未恢复,2、“盛时不可再”等句子,格调灰暗,似乎不是青年子建的话语。
《箜篌引》,据崔豹《古今注》说,有疯人冲入河中而死,其妻子弹箜篌而唱:“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坠河而死,当奈公何!”歌罢亦投河而死。
此诗主题为游宴诗,"始言丰膳乐饮,盛宾主之献酬,中言欢极而悲,嗟盛时之不再,终言归于知命而无忧也。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460页)谁是此诗的主人,此诗是怎样的背景下写作的?古今说法不一。
以木斋之见:从诗中“主称千金寿,客奉万年酬”的句意来看,曹植并非诗中的主人,恰恰相反,是客人。
其句意是,主人在酒宴上,拿出千金为客寿,客人则致以祝主人万寿无疆的答词,从这个角度来说,像是曹植在太和六年正月,赴京师洛阳朝会,曹植参加明帝的宴会所作。
此前,曹植一直是县王,直到太和六年二月,才改封为郡王,《曹植传》:“其二月,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比之原先的采邑,增加一千户,这当是诗中所说的“主称千金寿”的意思。
诗中涉及生死的哀叹,也是有所指的,当时正值明帝女儿平原公主夭折,明帝甚为伤感,亲自作诔临送,当时“从儿陵上还,哀怀未散,作儿诔。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全诗翻译鉴赏导读:本篇为羁旅怀人之作。
词人采用稀世唐乐《霓裳羽衣曲》谱写这首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诚、对佳人(合肥女子)的祝福。
上片写对景难解悲哀,多病无力,流光匆逝,漂泊无定,伊人不见,处处让人感伤。
下片写深夜徘徊江岸怀人的悲苦愁郁,表现对伊人的深挚情意。
全词景情交融,将伤身世飘零和伤恋人别离融为一炉,情调极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霓裳中序第一姜夔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
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
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
此乃商调。
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
未知孰是。
然音节娴雅,不类今曲。
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
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
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译文】丙午年,我留在长沙。
我登上衡山祝融峰,因而得到当地祭祀山神的曲谱。
又在乐工的旧书中得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都只有曲谱而没有歌辞。
按沈括《梦溪笔谈·乐律》,《霓裳》为道调,而这次得的却是商调。
白乐天诗云”散序六阕”,这里只有两阕,不知谁是谁非。
然而音韵节律闲雅悠远,不像如今的曲调。
我没有时间全部配上歌辞,只作《中序》一阕。
我正处在在外漂泊之时,对古乐曲产生了不少感想,因此写下这首怨愤之作。
我在岸边的亭台上向远处望去,久久不肯离去,只见红莲飘零,我却无法归去。
如今多愁多病,境地凄凉。
夏天即将过去,团扇马上就不用,又要换下夏衣。
时光匆匆如而去,可叹文杏梁上的双燕,也像我一样在这里客居。
可我的心上人又在哪里?满屋都是淡淡的月光,我只愿意在梦境里见到她,却是那样的朦胧。
我是多么幽独孤寂,壁间蟋蟀的哀鸣一声一声。
引动我像古人一样,心中的无限伤感。
《明月皎夜光》原文赏析《明月皎夜光》原文赏析1明月皎夜光原文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①罗床帏:罗帐。
②寐:入睡。
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
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
旋,转。
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一作“衣裳”。
译文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赏析: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
其实,这对诗人也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抒情诗中,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
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
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
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吗?不,是“忧愁不能寐”。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
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呢?“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古代民歌《罗裳迮红袖》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罗裳迮红袖》原文及赏析【导语】: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
琴歌原文翻译赏析琴歌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琴歌朝代:唐朝作者: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译文及注释:译文有位美丽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啊!注释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②《渌水》:琴曲名。
③清淮:地近淮水。
赏析: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
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
琴歌原文翻译赏析2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译文主人安排好了酒宴,请大家欢度今宵的时光。
那位擅长琴艺的人,就要把鸣弦拨响。
明月高照城头,栖息的乌鸦半被惊飞。
寒露凄冷草木凋零,秋风吹来寒沁人衣。
堂上的铜炉生起融融炭火,华烛高烧增添了宴会的欢欣。
那客人弹完著名的《渌水》,又弹了一曲美妙的《楚妃》。
琴声一响万簌立刻归于寂静,大家屏息凝神,直听到夜半星稀。
我离乡千里来到这淮北之地,琴声引动我的乡情,真想从此辞官归去。
注释⑴琴歌:听琴有感而歌。
歌是诗体名,《文体明辨》:“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
”⑵主人:东道主。
⑶广陵客: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
古琴曲有《广陵散》,魏嵇康临刑奏之。
“广陵客”指琴师。
⑷乌:乌鸦。
半飞:分飞。
⑸霜凄万木:夜霜使树林带有凄意。
⑹铜炉:铜制熏香炉。
春女行原文_翻译及赏析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
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珑遥可见。
忽闻黄鸟鸣且悲,镜边含笑着春衣。
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
落花一度无再春,人生作乐须及辰。
君不见楚王台上红颜子,今日皆成狐兔尘。
——唐代·王翰《春女行》春女行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
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珑遥可见。
忽闻黄鸟鸣且悲,镜边含笑着春衣。
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
落花一度无再春,人生作乐须及辰。
君不见楚王台上红颜子,今日皆成狐兔尘。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
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
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
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王翰西狩观周俗,南山历汉宫。
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
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
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
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
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
——唐代·李隆基《幸凤泉汤》幸凤泉汤西狩观周俗,南山历汉宫。
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
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
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
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
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
黄祇是祗,我其夙夜。
寅畏诚絜,匪遑宁舍。
礼以琮玉,荐厥茅藉。
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唐代·佚名《郊庙歌辞。
禅社首乐章。
肃和》郊庙歌辞。
禅社首乐章。
肃和黄祇是祗,我其夙夜。
寅畏诚絜,匪遑宁舍。
礼以琮玉,荐厥茅藉。
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唐代·李世民《句》句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出自唐代上官仪的《咏画障》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译文及注释】①画障:画屏。
唐朝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唐朝张鷟《游仙窟》:“屏风十二扇,画鄣五三张。
两头安彩幔,四角垂香囊。
”亦指如画的自然景色。
前蜀韦庄《送福州王先辈南归》诗:“名标玉籍仙坛上,家寄闽山画障中。
”②桃花浦、凤凰楼为泛指景色。
③蔡女,原指蔡国(今河南上蔡、汝南一带)的女子。
诗中泛指中原地区采菱女子。
④荆台:古楚国著名高台。
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北。
汉?刘向《说苑·正谏》:“楚昭王欲之荆台游,司马子綦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地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国,愿大王勿往游焉。
’”汉朝边让《章华赋》:“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⑤凌波:喻美人步履轻盈,如乘碧波而行。
《文选·曹植》:“凌波微步,罗韈生尘。
”唐朝羊士谔《酬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诗:“玉颜红烛忽惊春,微步凌波拂暗尘。
”⑥洛浦:洛水之滨。
洛水,古水名。
即今河南省洛河。
汉?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
”宋朝周邦彦《燕归梁·咏晓》词:“曾经洛浦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
”明朝杨珽龙膏记·邪萌》:“虚飘飘暮雨朝云,笑宋玉枉赋巫山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叹陈王浪传洛浦仙姝。
”。
古诗琴女歌·罗縠单衣翻译赏析
《琴女歌·罗縠单衣》作者为先秦诗人无名氏。
其古诗全文如下:罗縠单衣,可掣而绝。
八尺屏风,可超而越。
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前言】《琴女歌》是荆轲刺秦过程中的一支插曲。
歌词分三段,第一段是脱离接触,当时荆轲正右手举着匕首对准秦王,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所以琴女提出秦王可以把袖子扯断——挣脱控制。
第二段是紧急逃离。
在挣脱直接控制之后,又接着告诉秦王可以纵身跳过去逃开。
第三段拔剑自卫。
在与对手拉开距离之后,抽出佩剑抵御进攻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琴女点拨秦王,让他把宝剑转到身后,这样就容易拔剑了。
三段歌词,正好构成了从“挣脱”到“逃离”、再到“反击”这样三个环节组成的一支改变秦王命运的转败为胜的三部曲。
【翻译】丝绸单衣轻飘飘,一拉就可以断裂;八尺屏风不算高,一跳就可以超越;鹿卢宝剑长虽长,转到背后可拔出。
【鉴赏】《琴女歌》是荆轲刺秦过程中的一支插曲。
《燕丹子》说:“荆轲刺秦王,右手执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乞听琴声而死。
’琴女奏曲……王从其计。
轲不解,故及于难。
”这段记载说明,秦王在千钧一发之际,向荆轲提出“听琴而死”的请求,原来包含着祸心,是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阴谋;荆轲过于心慈手软,轻信敌人,以致功败垂成,付出血的代价;在这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与秦王配合默契的琴女,一曲由她自编、自演、自唱的琴歌,不仅扭转了秦王与荆轲对峙的形势,而且还彻底地改变了秦王与荆轲的
命运,改写了秦朝的历史。
琴歌的歌词分三段,用整齐的排比句构成,每段八个字,末一字押韵;音乐上是采用同一曲调进行的三次复沓。
三段歌词,依次提出了改变处境的三条计策。
第一段歌词,说的是脱离接触。
当时荆轲正右手举着匕首对准秦王,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所以琴女提出秦王可以使一把劲,把袖子扯断——挣脱对方的直接控制,这是摆脱死亡威胁的最为紧迫的一步,故于第一遍唱词中首先提出。
第二段歌词,说的是紧急逃离。
如果在挣脱直接控制之后,呆立在原处,那就仍然没有摆脱死亡的威胁。
所以,琴女又接着告诉秦王,大殿之上用于隔离、装饰的屏风并不高,不过三尺而已,可以纵身跳过去逃开。
第三段歌词,说的是拔剑自卫。
在与对手拉开距离之后,也就赢得了转败为胜的宝贵时间,当对方追来时,抽出佩剑抵御进攻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古代随身佩带的宝剑,剑刃较长,不容易将剑拔出剑鞘;秦王在荆轲的突然袭击面前,一时惊惶失措,无法将紧插在剑鞘中的长剑拔出。
所以,琴女最后又点拨秦王,让他把宝剑转到身后,这样,上方空间较大,就容易拔剑了。
三段歌词,正好构成了从“挣脱”到“逃离”、再到“反击”这样三个环节组成的一支改变秦王命运的转败为胜的三部曲。
故事中的琴女,无疑是一位才智出众的巾帼英雄。
在荆轲的副手、燕国勇士秦舞阳尚且要“色变振恐”(《史记·刺客列传》)的秦庭之上,在荆轲挟持秦王的千钧一发之际,琴女竟能处变不惊,用荆轲听不懂的秦方言,借歌声吐词清晰地向秦王传递应变的高明计策,其大智大勇,已远在秦王、荆轲之上,更无论秦舞阳了。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在我国古
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女子以其聪明才智被作为正面人物受到歌颂的,有如凤毛麟角;而在《琴女歌》中,竟然出现了这样一位惊世绝俗的奇女子形象,应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值得大书而特书的。
创造了一位奇女子的形象,这是《琴女歌》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这首短歌的主要价值所在。
至于《燕丹子》中记载的这一故事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却是大可怀疑的。
面对荆轲的匕首,慌乱中的秦王是否有可能急中生智,提出听琴的要求?即使秦王提了,荆轲在这紧要关头,面对自己即将到手的猎获物,会不会突然大发慈悲?再退一步,即使召来了琴女,她是否能即刻编就并唱出这样一首改变秦王命运、也改写秦朝历史的智慧之歌?《史记·刺客列传》记述荆轲刺秦王时不提琴女与《琴女歌》;秦王在这一行刺事件之后赏赐功臣时,认定立第
一大功的是掷药囊击荆轲的御医夏无且,并说:“无且爱我,乃以药
囊提荆轲也。
”如果真是琴女令他绝处逢生,那么,首功当改属琴女;除了给予破格封赏外,“论功若准平吴例”(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如果仿效当年越王勾践因范蠡为平定吴国立下大功而为其铸金像的
先例,甚至还应该为琴女铸造金像立于朝廷之上呢。
《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在论及《燕丹子》一书时说:“其文实割裂诸书燕丹、荆轲事
杂缀而成。
其可信者已见于《史记》,其他多卑诞不可信。
”这样看来,《史记》之不取琴女与《琴女歌》等记载,当是由于其“卑诞不可信”的缘故。
《四库全书》将《燕丹子》一书归入《子部·小说家类》而
不入《史部》,这也是对此书多虚构成分的一种总体上的论定。
又,《燕丹子》一书,据《四库全书》考证,其产生时间应在东汉应劭、
王充之后而在唐代之前。
将《琴女歌》看成先秦时期的作品,主要是考虑到不能完全排除此歌及其相关故事在《燕丹子》成书以前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可能性,故而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列入先秦诗加以评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