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大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4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及措施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次经济危机来势凶猛,哪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是继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堪称百年一遇。
今年是1929年大萧条式经济危机80周年纪念。
80年来一次大轮回,历史何其相似。
[需要适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时必须开发、创造新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战胜经济危机。
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是产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在下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发展壮大。
两千年前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极好机遇,要变危机为机遇。
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2万亿美元。
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我预测,2009年年末经济危机将到达谷底,2010年上半年开始复苏。
[编辑本段]经济危机的根源:1、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投资冲动、投资过热和暴利诱惑、暴利驱动;23[[1、经济危机的促进作用:促进新的技术革命,加速产业的更新、升级、换代步伐,促进社会技术进步;2、经济危机的消极作用:银行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劳动力大量失业,收入下降,资源浪费,引发社会问题。
[编辑本段]怎样看待经济危机对待危机的态度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是产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更新、升级、换代革命。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在下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发展壮大。
两千年前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极好机遇,要变危机为机遇。
要积极应对,开拓进取;不能守株待兔,坐以待毙。
坚定信心、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早日战胜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
社会各界面对经济危机不必杞人忧天、惊慌失措;要泰然处之、从容应对、统筹兼顾、措施得当,聪明的人会把危机看成机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摘要:30年代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危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世界市场相对缩小、世界贸易增长有限的矛盾是酿成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动因。
美国在危机前以及危机到来时的不合理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原因。
关键字:大危机;全球化;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经济民族主义;金本位;;自由放任;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
之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
几十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对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①施皮特沃夫认为是投资过度,②凯恩斯认为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③与此同时,罗宾斯认为危机之发生是由于工人的工资过高而使产业家无利可图所致。
④加尔布雷斯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与消费水准的提高太不相称是大危机的主要原因。
⑤斯文尼尔森认为大危机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结果。
⑥汉森较为明智地看到大危机是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果。
⑦罗斯巴德则别出心裁地指出,大危机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引起。
⑧弗雷德曼认定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大危机。
⑨萨缪尔森则指出,大危机不过是一系列历史的偶然事件的结果,当然还有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下面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加以简单介绍。
1、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就业、工资和物价等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的总体水平波动。
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6期总第863期No.16,2021Total of 8631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农村地区造成严重冲击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重创欧美国家,同时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受到波及,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在西方列强加剧侵略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危机愈演愈烈,造成十多年的的农业大萧条。
自1929年纽约股价暴跌引起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重对殖民地和依赖国的压迫。
西方列强农产品危机转嫁至中国便将本国的危机无形中渗透至中国农村。
加之不平等的国际政治条约、所谓的商业贸易调查团,都是西方列强期冀掌控中国的恶劣手段。
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和强权压制下,我国农村充斥着异国资本活动。
外商不仅控制着农产品的市场和价格,而且设立了压抑农民自由、造成当时民不聊生的农村高利贷。
以上措施缓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但是却建立在践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恶劣行径之上,给困境中的中国农村埋下了一颗惊雷。
帝国主义汇价倾销破坏我国正常贸易及物价平衡,直接促使我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利益受到极大损失。
1932年“丰收成灾”就体现了农民在丰收的时节仍无法得到好营收,由此更凸显了农民的极度贫困。
此外,国内出口贸易大量减少,而进口货物的销售量也因百姓购买能力降低而减退。
贫困交加的中国农民面对危机仰天长叹,而国民政府未能正确预判形势,采取政策不妥,加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伤害。
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失误与农村危机的加重(1)南京国民政府倾向于通过政治强制推动,通过对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税征收制度的变革来实现对农村的社会整合,建立权威政府、改造农村体系。
但是当时传统乡绅的衰败使得农村政治结构出现断层,意味着历史上由来已久政府和基层农村之间的命令传达桥梁断裂,国家失去了与农村之间的中介。
由此,中央政府权威与膨胀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不断,南京国民政府企图重建的现代化的政治制度结构难以推行,更难整合已然失控的农村秩序。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及措施导读:本文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次经济危机来势凶猛,哪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是继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堪称百年一遇。
今年是1929年大萧条式经济危机80周年纪念。
80年来一次大轮回,历史何其相似。
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人借钱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造成的恶果。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借中国、日本的钱给美国人消费;借未来的钱维持现在的消费,造成虚假繁荣。
由于美国人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石油、煤炭、矿石、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疯涨,造成经济生产不堪重负,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虚假泡沫破灭,先由次贷危机、房地产信贷危机、金融危机逐步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还有一个原因是,布什总统穷兵黩武,发动伊拉克战争,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靠举债过日子。
试想,一个人如果长期借债,无力偿还,又大吃大喝,疯狂消费,能不陷入经济危机吗?富人向穷人借钱维持高消费是一个奇特的、不正常的现象,值得反思、深思。
不能将经济危机简单地说成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只不过是经济危机的前奏和序幕。
将经济危机说成是金融危机,是不敢正视现实,讳疾忌医的表现,那样会掩盖主要矛盾,看不清危机的实质,也不能对症下药。
社会各界面对经济危机不必杞人忧天、惊慌失措;要泰然处之、从容应对、统筹兼顾、措施得当、变危机为机遇。
[编辑本段]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要摆脱经济危机,使经济复苏,需要适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时必须开发、创造新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战胜经济危机。
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是产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在下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发展壮大。
两千年前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极好机遇,要变危机为机遇。
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先后出响了繁荣和危机的原因繁荣的原因:第一:战争的影响。
美国在战争中由于远离战场,参战时间较晚,因此战争损失不大,而且在战争中因出售军火与其他商品而发了战争财。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40%,纽约成为与伦敦并存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为美国战后的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
第二: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新机器的使用和技术管理的进步是美国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
美国企业在战后大力推行“生产合理化”运动,广泛采取自动传送装置,革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
合理化运动从企业对生产的管理入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率,1923年至1929年,制造业每个工人的每个工时的产量提高了32%,1919年至1929年,整个工业生产率提高了40%,农业提高了26%。
但劳动生产率与产量提高的同时也强化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许多工业部门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技术革新。
例如装配线技术在汽车制造、造船、飞机引擎及军火等部门广泛采用。
钢铁工业采用连续轧钢机,效率提高40-50倍。
从20年代起,美国的许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新技术的应用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凭借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
一战后,美国以经济势力渗透取代了英国在加拿大的优势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国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并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盖口号,排挤欧洲国家的资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为美国垄断资本的主要投资场所。
美国对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以帮助恢复战争破坏为名,到处运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
这样,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增长。
美国在夺取新的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注重扩大国内市场。
二战爆发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二十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三十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3.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因此,制止法西斯发动的地区性局部战争,成为防止世界大战爆发的首要问题.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再到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二战正式爆发,说明德,日,意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蓄意发动侵略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4."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则都起了推波助谰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在当时特定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环境下,穷困潦倒的人们是最容易思想冲动,但也是最容易受人蛊惑与利用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场战争的发生或许不可避免,但要使其不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却是当时各国所能够做到的.如果当德国吞并了土耳其的苏台德地区后英法能果断动作,即使在德过闪击波兰后英法如果能立即驰援,如果法国不严重依赖于那僵硬守旧思想下筑造的马其诺防线,如果英法不妄想德国在袭击了西欧之后再攻击社会主义的苏联,如果自始至终英法美不对德意日的侵略行为采取绥靖政策,或许还能将这场战争控制在可控制的规模.正如"自由法国"的缔造者夏尔戴高乐所说,法国被纳粹德国的占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幸好正义战胜了邪恶,历史已经过去.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在此设定太多的"如果",更应该总结教训,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一些启发.下面是证据:首先在德国突袭波兰时,如果英法干脆点直接投降德国西线,因为西边的德军部队很少,一旦英法进攻,德国在西线的部队就是一个玻璃,瞬间被打破,直接扑向柏林,德国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喘息。
人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课后习题题目(9章77题)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2.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后果。
3.叙述英国国内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阐述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5.论述美国两党制。
6.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俄国和日本走军国,专制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7.如何认识俄国民粹派运动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8.阐述20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9.叙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及主要过程。
10.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11.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
12.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各自的作用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3.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5.试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简述巴黎和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2.评析《凡尔赛条约》。
3.评析国际联盟及其得失。
4.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及其外交方针。
5.简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条件。
6.评析《九国公约》的性质。
7.试析苏联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特点。
8.从热那亚会议,看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
9.试分析说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0.《洛桑条约》订立的意义及其分析。
11.从鲁尔危机,看欧洲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关系特点。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述评。
13.试分析美国就德国赔款问题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14.道威斯计划的功过分析。
15.如何看待杨格计划。
16.试论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17.评析二十年代的国际裁军运动。
18.如何看待《非战公约》。
第四章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维也纳体系和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之间的异同。
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其中主要的几个原因:
1.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股票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导致许多投资者破产。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信贷泡沫:在20年代初期,美国银行业扩张迅速,信贷泡沫形成。
大量人们借贷购买股票和房产,银行过度放贷。
当股市崩盘后,许多人无法偿还贷款,导致银行破产,信贷体系崩溃。
3.农业危机:20年代初,农业部门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导致了农业领域的经济衰退。
此外,20年代中期,干旱和风暴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收成,加剧了农业危机。
4.保护主义政策:在大萧条期间,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各国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加重了全球经济萎缩的程度。
5.金本位制度:大萧条时期,美国仍然坚持金本位制度,货币供应受限,导致货币紧缩,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复苏的可能性。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30年代大萧条的爆发,并对全球范围内
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