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4
高中历史高考笔记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复习: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体系叫做什么?2、如何评价这个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①它是一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③它带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
在这一体系下,掩盖、隐含了许多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埋下了祸根。
1919—1929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但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2)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其次是实力和政治地位不相称。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矛盾自此总爆发)1.经济大危机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3)政府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导火线:黑色星期四2.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暴跌3.特点:①时间长(1929年---1933年)。
②范围广(从美国很快席卷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受到影响)。
③破坏性大(工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贸易减少三分之二,失业人数达3千万)。
4.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了经济大萧条。
(2)政治上:使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课标要求】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2.掌握胡佛措施的特点、结果,认识其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表格,加强学生多途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2.掌握对教材的研读思考,归纳基本知识,探究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要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知识结构】一、“大萧条”的来临1、背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①贫富差距过大、②股票投机过度、③信贷消费过度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间:1929年10月标志: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表现: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1、“美国危机”世界经济危机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三、胡佛的反危机措施:1、措施:自由放任政策2、结果:危机更加恶化了【探究学习】探究一:镜头一:美国10月的夜晚凉风习习,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的罗克和他的工友们走在纽约宽敞的大街上,各种各样的汽车销售广告和赊购住房的广告在霓虹灯的映照下绚丽多彩。
为了按时完成公司的扩产计划,他们已经连续几天加班到这么晚了,这几年公司由于注重技术革新和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在全国许多地方新建了工厂,公司的老板也上了美国富豪榜,罗克的工资也涨了,虽然不是很多,罗克也挺满足。
在选举总统的时候罗克投了胡佛的票,因为他答应当选后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
看到身边许多人都贷款买了住房和汽车,罗克也不甘落后,不仅贷款买了住房,还多贷了一部分钱买了股票。
第17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 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
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A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B 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C 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D 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933年,正是大危机时代。
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关系渐趋紧张。
2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极其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A 经济危机来势猛烈B 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C 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D 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历史上极其严重”“100亿美元”“农场主”等信息,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广泛性,选B。
3 右图是1935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
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躺在地上。
这反映经济危机()A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B 关税壁垒严重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D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解析: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1935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 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 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 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B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C 四大家族垄断的影响D 美国加紧侵华的影响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大危机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故选A。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具体: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
(信贷消费膨胀,股票投机过度,贫富差距过大)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3.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4.摆脱危机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主要事件意大利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④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意德结成轴心国。
⑤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⑥欧洲集体安全计划的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过程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虚假”繁荣”的幻灭1.繁荣背后的危机➢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无限制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活动,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严重冲击2.危机爆发➢标志:1929年10月24日,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1.危机特点➢波及范围广:从美国爆发,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破坏性大:资本主义工业产量下降三分之一,失业人口超过三千万2.危机影响➢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猛增➢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1.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2.结果:危机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前言: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神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很多美国人也对前景非常乐观。
然而,繁荣的背后,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也在酝酿中。
总结:1.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2.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原因:1.生产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供给与需求矛盾尖锐2.美国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3.股票投机过度,形成市场虚假繁荣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接连不断2.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加大了政治影响力3.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使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第17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课标要求】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知识梳理】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贫富差距过大造成市场萎缩,从而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3)直接原因:分期付款过度膨胀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4)催化剂:股票投机活动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
(5)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2.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
3.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持续到1933年才有了复苏迹象。
(3)破坏性特别大: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4.影响:(1)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2)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①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②广大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③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3)危机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
为摆脱危机,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还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5.胡佛的反危机措施:(1)内容:①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②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2)结果:①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②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机。
【疑难突破】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