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阴阳学说谈太极拳的虚实
- 格式:pdf
- 大小:154.91 KB
- 文档页数:2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中和之道,含义有二:一日修阴阳中和之气,二日把“中和”立为尚德精武之大道,名出有二,实则为一。
它的本质内涵,构成了太极拳的灵魂,表明了太极拳取名“太极”之本意。
下面随店铺一起了解一下太极拳的灵魂,欢迎阅读。
一气与二气诸家太极拳都注重炼气,但炼气的内容及心法,却各有千秋。
本门的练功总诀说:“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表明本门太极拳炼的是阴阳中和之气。
所谓修阴阳中和之气,就是通过练拳练功,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中和,融合为一,返归太极一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内外交感,中和为一,并且循环往复,生生日新,不断优化,以常葆青春登寿域。
太极拳的内劲及技法,也要通过分阴分阳,阴阳平衡,阴阳中和,合为太极一气的炼气过程,才能培植聚集内劲,练成“阶及神明”的技法。
所以,炼阴阳中和之气,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是武当丹派武功的根基。
这里说的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源于中国古代的太极学说。
太极拳是依循太极哲学原理创造出来的拳术,人称“哲拳”。
弄清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分析一气与二气,乃至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一词,原本是古代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中使用的哲学概念。
但真正成为哲学理论,始于《周易》,而集其大成并发展完善者,则是北宋的理学祖师周敦颐。
先哲们认为,宇宙生成的第一个序列,是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学者们称之为太极一气,混元一气,又称先天之气。
经过漫长时间的动静变化,“太极”内部孕育着阴阳的萌芽,但他们仍然处在太极一气的统一体中,尚未分别出来,其性质依然是太极一气,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图形太极图,是这一状态的一种表象。
后来,阴与阳成熟了,就分阴分阳,分别而出。
这时,它们的性质变成了阴阳二气,已不是原来的太极一气了。
阴阳分,天地判,阴阳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个序列。
这就是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的由来。
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名词解释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起源于明代娄擎《太极拳论》。
它以养生健身为主要目的,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耐力。
太极拳的名词解释如下:
1. 太极:太极是道家哲学中阴阳两极的象征,表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协调。
太极拳通过模仿太极图的阴阳变化,运用连续的、流畅的动作和稳定的站位来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
2. 拳:拳指的是拳法和拳术。
在太极拳中,拳法包括拳、腿、手、指等动作的技巧和方法,拳术则是具体的实践运用。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通过练习拳法可以培养出太极拳独特的柔和和流动性。
3. 阴阳: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表示事物的阴暗和阳光两面。
在太极拳中,阴阳的变化体现在身体的动作和力量上。
动作中有缓慢和迅猛、松和紧、上和下等对应的变化,力量中有贯通和分离、柔和和刚硬等对应的相互作用。
4. 动静:太极拳的练习包括动作练习和静坐冥想。
动作练习用来锻炼身体的柔软度和力量,静坐冥想则用来调节内心的平静和集中。
太极拳强调动静相结合,通过动起来的练习来达到静的状态。
5. 行气:行气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点之一,指的是在练习太极拳动作时通过呼吸来调整和引导体内的气。
太极拳强调吸气时收
敛和紧实身体,呼气时放松和舒展身体,通过行气来增强身体的气血循环。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通过柔和、流畅的动作和深度的呼吸来提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
在练习太极拳时,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太极拳中的名词和概念,以便更好地体验太极拳的内涵和功效。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吧!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一定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
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育意义。
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
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
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作用。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
此穴属肝经。
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
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虚实虚实是太极拳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具体的技术体现也很丰富。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虚实。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虚实首先,在动作上要分清虚实,每个太极拳的式子,无论是过程还是定式,都有明显的虚实结构,脚、手都分虚实,身体上的这种虚实是最基本的,要清清楚楚。
第二、在技击意识上有虚实,战术招法上,攻有虚实,守也有虚实。
这里面有兵法,有哲理。
第三、在劲力运转上有虚实,蓄劲、发劲,开合鼓荡都有虚实。
第四、虚实是个动态的概念,在一个瞬间为虚的因素,下一个瞬间可能就是实,要注意这种转换。
虚实的变化就是动态平衡。
虚实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虚实因素。
对于初学者来说,虚实分明和虚实转换是重点掌握的两个要点。
什么是虚?虚就是灵活松软轻灵含蓄。
什么是实?实就是紧张坚实沉稳厚重。
虚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的,如白鹤亮翅左脚在前足尖点地为虚,右脚全足着地为实。
虚脚松落于地面而不着力实脚承受全身重量,不能似虚非虚似实非实。
从生理学来讲,如果肌肉长时间紧张收缩会使生化过程发生阻碍很快疲劳,神经系统长时间兴奋也易产生保护性抑制降底肌肉工作能力。
因此运动时肌肉应当协调有序地工作紧张与放松交替,这样不仅能训练中枢神经和身体的机能,而且在有节奏的周期性工作中肌肉紧张与放松交替还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工做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虚和实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虚和实是不断转化的,特别是这种转化不是突变而是渐变的。
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里的单鞭左手由右到左从起点到终点应看作“由虚到实”。
身体和腰腿也要与手的虚实相配合,如含胸总是随手的收回而逐渐扩大,弓步和坐腰坐腿也须与手的速度相适应。
脚落步时足跟先着地然后随手的接近终点而全脚徐徐踏实。
李亦畲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举一身而言,谁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劲,非身子乱挪手脚乱换也”,又说“虚实即开合”。
《中华道家太极文化解说》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特别有趣的中华道家太极文化。
你们看,公园里好多爷爷奶奶在打太极拳,动作慢悠悠的,可好看啦!这太极拳就是太极文化的一种表现呢。
太极文化说起来很神奇哟!它就像一个大大的圆,里面有黑有白,黑的里面有一点白,白的里面有一点黑。
这就告诉我们呀,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只有好或者只有坏,好的里面可能有一点不好,不好的里面也可能有一点好。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考试没考好,这看起来是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呢,如果他能从这次没考好里找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学习,下次就能考好了,这不好的事情里就有了好的一面。
小朋友们,太极文化是不是很有意思?《中华道家太极文化解说》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中华道家太极文化哟!太极文化里还有阴阳的说法。
阴就像晚上,安静、凉凉的;阳就像白天,热闹、暖暖的。
比如说,我们睡觉的时候就是阴,活动玩耍的时候就是阳。
而且阴阳还会变化,就像白天慢慢变成晚上,晚上又慢慢变成白天。
有个小故事,说有一只小兔子很胆小,总是怕黑,觉得晚上很可怕。
可是有一天晚上,它看到了漂亮的星星,听到了小虫子的歌声,突然觉得晚上也没那么可怕了。
这就是阴阳的变化,不好的也能变成好的。
小朋友们,你们能感觉到阴阳的变化吗?《中华道家太极文化解说》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说中华道家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还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着急,要慢慢地、稳稳地。
就像打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要慢慢做,才能做好。
比如说,小朋友们搭积木,如果太着急,积木可能就搭不好,会倒下来。
但是慢慢地、认真地搭,就能搭出漂亮的城堡。
还有,我们和小伙伴相处,也不能着急生气,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成为好朋友。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慢慢体会太极文化的奥秘吧!。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9篇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由于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与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头学习太极拳。
刚开头我以为太极拳是特别简单学的,由于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洁,没有什么挑战性。
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教师学习之后才发觉,太极拳真的。
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严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详细表现,比方看似简洁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渐渐地专心思悟,去体会。
由于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头学习时感觉比拟吃力,教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仿照教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常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
听了教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教师的急躁指导和鼓舞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
以此,我想共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急躁,所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留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
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缘由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假如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头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教师的授课进度,不管是跟着教师反复仿照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
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听教师的教导,比方某个动作需要留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
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稳固。
教师订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假如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正来了。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
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实非人们想象之简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养身之疗效,而且兼具防身、技击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应为练拳学的起点和归宿。
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只是凭着对武术的爱好而执着学习,随着练习的深入,以及接触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以后,我逐渐发现,太极拳的拳理对个人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太极拳修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言行举止,个性发展,品质修养都有很深的影响。
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到释然。
从而涤虑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现实生活中,疾病会时不时困扰着人们,烦恼也会经常缠身,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而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压力依靠药物却难以医治,只能靠全身去调整、化解。
修炼太极拳除可以清除躯体上的某些疾病外。
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调节个人的心理。
使人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一个研究生曾经对我说:“想不到太极拳这么好,我患神经衰弱多年,吃药总不见好转。
可是每当我来到这个草坪,练拳以后,头脑总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心情就舒畅了很多,神经衰弱的病症就有所好转,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
”这几年来,我通过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肠胃病、腰椎劳损、轻度的神经衰弱,使我瘦弱的体质增强了许多。
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熏淘下,我总算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事已多考虑对别人的影响。
不以一己之好恶而随意伤害别人。
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心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拳著云:“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太极拳既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人类文化培育、滋润的一朵奇葩,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学、兵学、佛家、道家、儒家、医家、戏剧、艺术等息息相关。
对太极概念的认识太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太极理论起源于古老的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在武术、养生保健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也在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以下回答中,我将从太极的起源、核心理念、练习方法及挖掘其内涵等方面来阐述我对太极概念的认识。
首先,太极是一种由古老哲学思想衍生而成的理论。
太极起源于中国道家的思想体系,以《易经》为理论基础。
《易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太极”。
太极概念最早指代一种包容万物的概念,它包含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描述了阴阳两大对立面相互斗争而又互相依存的关系。
后来,太极的概念被引申到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思想、道德、身体健康等密切相关。
其次,太极的核心理念是阴阳调和和动静统一的原则。
太极以阴阳二分为基本概念,强调阴阳两极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关系。
太极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类个体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它强调了对立事物的联结性、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
在太极理论中,阴阳的平衡调和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
太极拳作为太极理论的实践形式,通过身体动作的练习来体现阴阳的平衡调和。
太极拳作为太极理论的一种体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通过缓慢、流畅、柔和的动作来实现身体的和谐。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人体的放松与调节,通过舒展的动作来锻炼肌肉、增强柔韧性,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调整呼吸,增强体质和健康。
除了在武术和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太极在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太极的哲学思想包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它通过体现阴阳的动态平衡原则,提供了一种和谐相处、平衡自我与外界的思维模式。
在心理学领域,太极的核心理念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太极强调平和、舒畅的身心状态,通过呼吸、冥想和放松技巧来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许多研究表明,太极练习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情绪稳定性和认知功能。
太极拳阴阳和谐的武术奥义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拳术之一。
其独特之处在于追求阴阳和谐,通过身体的动作以及内外调和的方式来实现身心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太极拳阴阳和谐的武术奥义,从起源、基本原理、练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明代,创始人为张三丰。
相传张三丰学习道家修炼术,将其中的思想特质融入到武术之中,形成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以及阴阳哲学的思想体系成为太极拳的核心。
阴阳之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
太极拳则通过运用阴阳观念,以实现身体和内心的平衡。
二、基本原理太极拳强调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统一。
它的动作所追求的并不是力量的对抗,而是在柔和中寻找刚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表达阴阳的和谐。
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沉静内敛:太极拳动作的特点在于沉稳、缓慢而内敛。
即便在快速运动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体力的自然发挥,不过度用力。
2. 起承转合: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以腰背为中轴,通过起承转合的动作来驱动全身。
这种动作的运用可增强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连贯性。
3. 松散放松:太极拳讲究松散自然的状态,强调通过放松身体和消除紧张感来释放内力,实现力量的柔和与自然。
三、练习方法太极拳的练习方法既注重身体锻炼,又注重心灵修养。
以下是太极拳的几种常见练习方法:1. 套路演练:太极拳的套路是指通过一系列动作的组合来实现身体的协调与灵活。
通过练习太极拳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柔软性和协调性。
2. 立定功:立定功是太极拳的基础功法,主要通过放松身体、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来达到内外调和的效果。
3. 推手练习:推手是太极拳的应用技术之一,通过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和对抗,锻炼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判断和应变的能力。
4. 内功修习:太极拳强调内外调和,所以内功修习是太极拳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呼吸调息、静坐冥想等修炼方法,加强身体内在的能量和平衡。
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所有运行动作,全部是有无数个、千变万化的虚实转换组成的,所以讲,太极拳就是人体虚实转换、演变的修炼过程,虚实就是太极拳的灵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太极拳的虚实,恰恰是久久困扰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难以解决的疑惑,不得其解!导致这个困惑的根源,正是“太极”大师与洋洋万言的文人墨客。
他们用周易、易经中“太极”理念的、阴阳学说,囫囵吞枣、是是,非是、含糊不清的、之乎者也的演绎、剖解太极拳的虚实。
结果,说不清、道不明地、忽悠了多多少少的太极拳爱好者,使得太极拳爱好者,自始至终无法理解什么才是太极拳的虚实,更谈不上要领会、演绎、掌握太极拳的虚实了。
其实,周易、易经中“太极”理念的、阴阳学说,仅仅是天地万物的一个自然法则,所谓的阴阳学说,就是把天地万物中,任何一个事物归纳为:一个事物都是有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相依相敷、互为互补的两个方面组成。
所以,“太极”大师与文人墨客。
唐而皇至地认为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就是阴阳转换,也就是:阴(虚)盛、阳(实)衰;上阴(虚)下阳(实);左阳(实)右阴(虚)。
还颇有行家风度地、用这种公式来传授太极拳的教学;公开地发表权威性的理论性太极拳书籍;广泛地公开讲座,来传播他们这种太极拳经典成果。
讲到底,他们还没有搞清楚“太极”中的阴阳,是一个整体,它包含着同一体的阴、阳两个方面。
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不离不弃,它是一种概念、一个范畴。
而太极拳的虚实,是实实在在的、两个完全分割的实体,虚就是虚,实就是实,根本不存在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同一体的概念。
况且,太极拳的虚与实,不仅仅是一种形态,而是,有多种物体、形式、组合而成的综合体。
由此看来,“太极”就是一种哲理,根本无法一目了然地、阐明太极拳运行中虚实转换的来龙去脉,也就无法去演绎、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运行的教学工作,也就不可能来替代太极拳,更谈不上取而代之了!所以,从今往后就再也不要讲太极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把打太极拳时髦地称为打太极,这是对传统太极拳的玷污,是是非不分的、一派胡言,是中国武术界的歪风邪气!太极拳虚实的介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人伸懒腰,打个哈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人体整体的“虚”(松)。
太极拳的阴阳
阴阳的原始意义是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古人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分阴阳二气,并描绘出太极图来说明宇宙的现象,表示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
古代哲学家将阴阳看作是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太极拳正是以这样的哲学方法论来概括、总结和指导拳术运动的。
它要求人体随意机能按照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进行运动,阴阳便是这项运动的灵魂。
人们总是希冀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能够取得圆满的结果。
圆满,才能相对地完美无缺。
太极拳要求人体的气势必须求达于圆满、无角无棱、无懈可击的境地,且在一举一动之际必须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随着运动的进行,两者不断互相作用、互相交替地变化,使阴阳始终处在它们应处的地位,以符合运动的根本规律。
太极拳艺的奥妙就在于:无论势法怎样变化,自己阴的方面始终不暴露给对方,使对方只能接触我的阳方,而得不到我的阴方,这恰如日光向背的道理一样,阴面始终不会被日光所照到。
阴阳体现在内劲的涵义上,又称为“虚实”。
阴便是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即是阳。
要使对方始终只能接触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
以虚实体现太极拳艺的奥妙,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妙境。
太极拳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制人的方法,使拳艺奥妙无穷。
不知阴阳,便不知太极。
太极拳的虚实变转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分清虚实,但总得有个主次。
究竟以哪一部位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的虚实呢?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虚实变转。
太极拳的虚实变转重心变转是太极拳阴阳变化之关要,拳论明示:变转虚实须留意。
”“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
”重心变换就是重心阴阳变换,虚实变转。
对于初学者和资深拳家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变转虚实在技击运用中是立于不败的中定学,如何变换重心已在前面多篇中有所讲解,但不够详尽。
在打拳修炼、技击实践运用中,重心变换决定着身形中正和上下一条线的优势地位。
不注意脚下筑基功夫的稳固,有悖于拳法的规范,难以进入高层次的修炼。
深一步阐述太极拳的动静之机,不能离开脚下的阴阳变转。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离开阴阳,就没有太极拳。
虚实腿变转以减加法进行阴阳变化。
弓步变坐步、坐步变弓步、前进后退操作方法一样,均为先减后加。
实腿为l0,从l0逐渐减为0,不着力而虚净;虚腿变实从0起,逐渐由1加到l0为实。
请记住虚实变转为渐变,这是太极拳虚实变化的规律;左右腿倒换重心是突变,不可突变。
变转脚的操作,实脚变虚脚,一定由大趾、二趾、中趾、四趾、小趾逐渐变化,再前脚掌、脚心、脚后跟而左后下,右脚为右后下。
虚脚变实脚起始于脚后跟,从脚后跟再前脚掌、脚趾舒展。
这种脚法艺术,是所谓的“太极脚”,日久功夫增长,进入高层次,脚下阴阳变转无须再去后、中、前掌逐一舒展,熟能生巧一想即逝。
对方进攻,空接手,脚下为阴,以拳势为l动,左脚左后下,有脚右后下,对方脚下有左旋或右旋之感,站立不稳。
如对方攻来,接手为l动。
续走2动,攻者即出,这是无数次实践验证过的。
请练家注意,在脚法修炼中,不可用力踩地,小力踩亦不可;脚底以拳法规范,脚平松着地,与大地融为一体;脚下要轻,自然轻灵,脚似离开地面有“离虚”之感。
功夫日趋长进,体能空松,手上空灵,进而脚下有“腾虚”之感。
从此,日复一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
太极拳的动静之机阳动阴静阳动阴静,是太极学说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修炼太极拳时刻碰到的富有哲理性的理法之一。
由于太极的动静才产生了阴阳,这至少还告诉我们三点:一、太极的动静是内部自身的动静。
无论动因和静因,都是内部固有的,是互为其根、互为条件的。
正因为如此,才能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无动不成静,无静不成动。
所以太极的动静是宇宙万物生发的基础。
二、动静即阴阳。
拳术中的阴阳、虚实、开合等等,都是动静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反映。
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也可以理解为静不离动,动不离静,动静相济,方为懂劲。
三、阴阳气也。
由太极动静产生的阴阳,就其自身而言,即是阴阳二气。
因为太极是混元一气,一气当然生二气了,因此所谓懂劲,既要懂得动静的变化,又要懂得二气的动、变、合、生及相融相济,以及阴阳二气的修炼。
主静为本主静的原理来自太极学说。
周敦顾在《太极图说》中,从太极、动静、阴阳、化生万物,一直说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这是人生论的总纲,“中正仁义”是人生修养的核心内容,“主静”是人生论的最高原则。
流行于太极拳界的《四性归原歌》说:“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之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可见,练拳先修性,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问题。
事实上,不少拳友都有这方面的体会,有的改变了浮躁,有的变得温和了,有的遇事沉静了。
这些体会虽然浅显,但它充分表明,太极拳可以陶冶性情,进而更能完善人生。
心贵静太极拳的主静原理,在行功走架时首先体现在“身虽动,心贵静”这一心法的贯彻上。
这是武禹襄对王宗岳拳论的进一步发挥。
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反复指出要'势势存心”“刻刻留心”“仔细留心”。
所以武禹襄又说:“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先在心,后在身。
”表明一切身法动作皆由心中主静所驱使。
因此在盘架子时,自始至终应心中寂静,抱元守一,神气相合于心,在轻柔缓慢的过程中,细心体味“神”的动静那种意境,逐渐神而明之。
对太极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哲学和马武术,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太极的一些基本认识和理解:
1. 太极的本质是阴阳哲学:太极理念源自道家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认为万物均由两个相对而独立的极端—阴和阳组成,并通过相互转化而达到平衡与和谐。
太极是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方式。
2. 太极是一种内外合一的运动:太极拳是一种兼具内功和外功的综合性运动,包括身体动作、呼吸、意念、能量转换等方面。
太极追求的是身心合一、内外和谐。
3. 太极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太极拳的练习注重放松身心,调整呼吸和意念,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和平衡。
4. 太极具有实战意义: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缓慢柔和,但练习者在慢速训练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快速动作的实战练习,以应对自卫等方面的需求。
总的来说,太极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文化和健身体系,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良好的身心效益,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关注和喜爱。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太极拳源自道家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的瑰宝,其历史渊源一直备受关注和探讨。
长期以来,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表明,太极拳源自道家。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阴阳调和、以柔克刚等理念,这些理念与太极拳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看似轻柔无力,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内劲。
这种以柔为表、以刚为里的特点,正是道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体现。
道家认为,柔能克刚,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风看似无形,却能摧枯拉朽。
太极拳的练习者通过长期的修炼,逐渐领悟到这种柔中带刚的力量,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从太极拳的技法来看,其强调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主张不刻意为之,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而太极拳在应对对手的攻击时,并非依靠蛮劲硬拼,而是巧妙地借助对方的力量,使其失去平衡,从而实现制胜的目的。
这种技法不仅需要身体的协调和技巧,更需要内心的宁静和洞察,与道家追求的心灵境界相契合。
再看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注重呼吸的深沉、均匀和自然,与道家的养生之道息息相关。
道家提倡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静心养神、调和气血的效果。
太极拳的练习者在一招一式中,配合着有规律的呼吸,使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许多太极拳的宗师都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们将道家的智慧融入到太极拳的教学和传承中。
例如,_____大师在传授太极拳时,常常强调要修炼内心,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境界,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身心合一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太极拳不断演变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与道家文化的紧密联系。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表达。
如今,太极拳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和学习。
然而,在其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太极拳起源和本质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