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导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课时《扬州慢》导学案编制:程志伟审核:宋全富黄小灵【学习目标】:1、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2、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知识链接】(一)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1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2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杜牧《赠别》)3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唐·张祜《纵游淮南》)4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5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6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二)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三)慢词: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四)《三维设计》P97相关资料【导思导学】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用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并找出与之对应的诗句。
2、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3、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请对下面的三句词进行赏析。
(注意巩固赏句题型的一般鉴赏手法)①“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导练】㈠补充资料:解决用典问题,关键是要学会识别用典。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扬州慢》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掌握其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感受词人姜夔对扬州战后萧条景象的深深哀痛与对故国山河的无限怀念。
学习词中运用的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体会词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营造出凄凉悲怆的艺术氛围。
通过对《扬州慢》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扬州慢》的作者是南宋词人_______,此词是词人路过扬州时,感怀于扬州昔日的繁华,而今在战争之后变得萧条冷落,所作的一首_______。
2.词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既实写眼前_______的景色,又寓痛惜昔日繁华已逝之意。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通过写桥边红药年年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状,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下列对《扬州慢》中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出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优越。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借杜牧之典,暗写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表明,纵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表达此时对扬州的深情厚意。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二十四桥的静谧之美,表达了词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2.下列关于《扬州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词作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战后萧条景象的欣喜之情。
B.词中未运用任何典故,语言直白易懂。
C.词作通过对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D.词作风格明丽轻快,体现了词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简答题1.请简述《扬州慢》中词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扬州的萧条景象?2.《扬州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全文翻译《扬州慢》译文:淳熙丙申年冬至,我路过扬州。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专题是:“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该专题有6首,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一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旬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姜夔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扬州慢》《鬲溪梅令》。
二、教学《扬州慢》1、朗读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介绍作者和有关背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自隋代以后,扬州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商贾云集,经济文化繁荣,到了唐代,成了大都市。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一)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2、背景简介:(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三)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慢》教学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自主学习(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1、作者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所作。
,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词人虽然初到,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第十一单元第五课《扬州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 把握典故的表现手法3. 背诵这首诗。
【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姜夔kuí(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石道人歌曲》;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诗集》。
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最终死于杭州。
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2、背景简介: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3、整体感知词意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②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1 / 2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②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名句探究】鉴赏下列名句好在哪里。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理解《扬州慢》一词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扬州景象及其蕴含的情感。
(2)掌握词中运用的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作者黍离之悲的深沉感慨。
(2)感受词的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他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终老。
其词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也有不少感慨国事之作。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语言典雅,风格清空峭拔,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表达了对国事的痛惜和对人民的同情。
四、文本解读1、诵读全词,正音正字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词意疏通(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金兵侵略长江流域以后,荒废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至今仍厌恶说起战争。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全都回荡在这座空城。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扬州缓(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作者姜夔及其背景;2. 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 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4. 感悟《扬州缓(淮左名都)》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君实,号淮左名都,中国南宋时期闻名词人、文学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以词为主,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扬州缓(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作品背景:《扬州缓(淮左名都)》写于南宋时期,描写了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以其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词的经典之作。
3. 主题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以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为背景,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匹夫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
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忧虑。
4. 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扬州缓(淮左名都)》以其精致的描写、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姜夔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学,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沉思。
其语言漂亮、意境深遥,被誉为中国古典词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审美意义。
5. 情感与思想表达:《扬州缓(淮左名都)》通过对扬州城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贵,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也能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导学活动:1. 朗诵《扬州缓(淮左名都)》,感受其音韵美学和情感表达;2. 分组讨论《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主题和文学特点;3. 小组展示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理解和感悟;4.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思考和感受。
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扬州慢》编制: 曹厚余审核: 莫兰文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先学案诗人即相关背景:1.走进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2.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3.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一、阅读诗词,完成下面问题。
用双斜线标出朗读节奏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写出词的韵脚:二、内容梳理(一)小序解读朗读词前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哪几方面内容?明确:词作的时间()所见所闻扬州景()写作的缘由()他人的评价()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2、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名都----------“名都”、“空城”,形成鲜明对比4、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5、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繁华热闹6、“名都”是作者联想的,非眼前之景,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虚写7、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实写赏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 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8.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课堂检测自己完成下面的内容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群学修正、完善,推荐在班级展示1、翻译小序: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诗经.黍离》诗的悲凉感伤。
《扬州慢》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姜夔姜夔(1155—1221),字,号。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
南宋、。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
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扬州慢”,词牌名。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4.了解慢词慢词。
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荠()戍()窥()蔻()2.解释下列词语①弥望:②戍角:③驻:④春风十里:⑤胡马窥江:⑥渐:⑦杜郎:⑧豆蔻:(二)诵读感悟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的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
2、品味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3、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黍离之悲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
(2)分析词中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难点(1)领悟词中含蓄委婉、寄寓深远的情感表达。
(2)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扬州的荒凉景象来抒发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 21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在南宋时曾遭金兵两次侵扰,繁华的城市变得破败不堪。
作者目睹了扬州的荒凉景象,抚今追昔,感慨今昔巨变,遂创作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四、字词积累1、字音荠(jì)麦戍(shù)角怆(chuàng)然窥(kuī)江2、词义(1)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2)竹西佳处: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3)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
(4)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5)废池乔木: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
(6)渐黄昏,清角吹寒:天气渐晚,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
五、整体感知1、朗读全词,把握节奏和情感。
2、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写扬州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通过对比,突出了今昔的巨大变化。
下阕着重写词人的感受,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六、文本研读1、上阕“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开头几句,作者点明了扬州的地位和自己的行程。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风格。
2、理解《扬州慢》的词意,体会作者深沉的黍离之悲。
3、学习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
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之情,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其词格律严密,清空峭拔,格调高雅,意境幽隽,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
2、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文本解读1、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城,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伤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扬州慢]导学案《扬州慢》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姜夔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他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最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在西子湖畔。
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格调甚高,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二)【论世】满目疮痍,悲从中来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使这所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被洗劫一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杜牧咏扬州的名篇①《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②《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四)慢词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
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
令、慢是词的两大类别。
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即“引”或“近”。
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
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盛行。
慢词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词人路过扬州所目睹的,抚今追昔,抒发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学习流程
相关链接
1、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
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
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
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
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
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
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
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
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出处:《诗经·王
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
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
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一、问题导学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
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
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2、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空城”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
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
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
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有什
么作用?
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
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
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
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
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诗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
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写出了
昔日的扬州繁华热闹的特点。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
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
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
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二、合作探究
赏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
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
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
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
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也可称作移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三、总结提升
1、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2、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结束语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
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四、拓展达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
空尘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4分)
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1分)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为全词抒发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5分)
虚实结合(或对比,或衬托,或寓情于景)示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1分),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2分),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