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97.39 KB
- 文档页数:1
【教学课题】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的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通过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的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教具】汽油机的挂图及模型【教学方法】演示法【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观察到什么现象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1)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看到什么现象再举出一些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事实证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做功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那么能否反过来,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呢活动观察点火爆炸现象实验方法:在透明塑料盒的底部钻一个孔,把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紧紧地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盒盖,向盒内滴入2-3滴酒精,在将盒盖盖紧,揿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按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表明: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
燃料的化学能→燃气的内能→塞子的机械能3、热机讨论、比较空气压缩引火与发射瓶塞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可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可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
机械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学习重点】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并能用实例说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一、课前自主学习:1给你一块冰,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它熔化?2、寒冷的冬天,为了使手暖和起来,你常采用什么方法?3、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
有一次,他在厨房里看烧开水。
起初,水壶的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快开了,暮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
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根据你的预习,你能帮瓦特的祖母回答吗?答:总结:以上材料说明_____ _是改变物体的内能一种方式,_ _____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二、课内互动学习:一、讨论课前准备1、将铁丝快速地弯折十余次,然后用手指触摸弯折处,感觉_____,说明铁丝的内能_______了(“增加”、“减少”或“不变”),_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______(能或不能)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说明做功与热传递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等效的。
二、实验探究做功如何改变内能1、演示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在厚壁玻璃管的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实验中看到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_______,这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搓搓手会感觉热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内容简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热机原理和热值概念,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首先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前面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实例分析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最后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学时要结合实例分析来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弱的发展阶段,但思维灵活,发散面广。
本节课的物理学习从生活中实例分析出发,通过简单的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易被表面现象所吸引,而不易主动深入思考。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借助动画慢放,将工作过程分解,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二、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借助Flash动画和模型,了解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通过观看视频“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内燃机工作原理。
难点:做功时能量的转化;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四、教学环境(一)硬件环境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本节课选用实验器材、电脑、投影仪、实物展台、音响等硬件设备。
多媒体设备与实验设备交替使用。
(二)软件环境本节课通过ppt课件、flash动画、视频等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交流合作,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先学后教、先生后师”为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贯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基本思想,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
文档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
2. 影响机械能和内能的因素。
3. 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2.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影响机械能和内能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梯下滑时感到暖和,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与内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
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影响机械能和内能的因素。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与机械能和内能转化相关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在板书的右侧,可以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展示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如滑梯、滚筒等,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第1课时)问题1:桌上有枚图钉,要使它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你有哪些方法?生回答,写于黑板,将方法归类。
摩擦能使图钉温度升高?做一做。
(分组实验)摩擦是热传递吗?属于?做功。
结论:对图钉(固体)做功,可以增大固体的内能。
仅通过这个例子能否得出:对物体做功,可以增大物体内能的结论?问题2:能否通过做功,增大水的内能?生:摩擦,晃动。
升温明显吗?为什么?(演示实验)榨汁机搅动水,显示温度变化。
结论:对水(液体)做功,可以增大液体的内能。
问题3:能否通过做功,增大空气的内能?(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介绍装置及工作方式你如何证明空气温度升高了?实验,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内能是通过什么方式增大的?结论:对空气(气体)做功,可以增大气体的内能。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增大物体的内能。
问题4:物体增加的内能,是从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板书)做功机械能内能问题5:既然可以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物体的内能,能否通过做功减少物体的内能?(板书)做功内能?(演示实验)矿泉水瓶大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物体对外界做功,可以减小物体的内能。
(补全板书,机械能。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问题6:如果想让塞子飞得更远,从而获得更多的机械能,你能否对实验装置加以改进?(演示实验)酒精点火爆炸装置解释现象解释:酒精燃气对外界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燃气的内能减小。
问题7:如何让气体反复对塞子做功,从而获得持续的机械能?(反复—-塞子往复---活塞----气缸----火花塞----进气门----排气门)设计出了一台热力发动机,简称热机。
热机就是利用高温高压的燃气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板书)做功热机:内能机械能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都是热机,其中汽油机和柴油机因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做功,所以称为内燃机。
我们以汽油机为例,了解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动画)(例题)(视频:汽车常见的四缸发动机的连续工作过程)如何将活塞的上下运动变为轮子的圆周运动呢?连杆连接活塞和曲轴,曲轴转动,并带动两侧飞轮转动,装上轮子,汽车就能滚滚向前了。
四、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理解做功与物体内能之间关系。
2.掌握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能够区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区别。
3.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与原理,理解能量转化发生的过程。
4.大体了解除内燃机以外的其他热机及其工作场合。
5.大体了解热机的发展史,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6.知道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知道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燃料其热值一般不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与原理教学难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与原理教学准备多媒体、内能做功演示器、汽油机模型、柴油机模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情境引入】金属切削过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2.mp4》。
教师设问: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金属切削过程中会有火星迸出。
这是什么原因呢?讲授新课一、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压缩空气做功》,讲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对气体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其温度升高到硝化棉的燃点。
这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活动:总结强调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教师活动:展示切削金属的图片,讲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切削金属时,钻头对金属做功,金属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从而有火星迸出。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气体膨胀对外做功.mp4》。
教师活动:讲解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对外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瓶内气体将瓶塞顶出时,瓶内出现大量白雾。
瓶内气体将瓶塞顶出,说明气体对瓶塞做了功。
瓶内的白雾来自瓶内的水蒸汽的液化。
水蒸汽液化说明气体的内能减小了。
总体说来,气体对瓶塞做功,使得气体内能减小。
师生活动:总结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二、热机(一)热机的原理教师活动:演示利用内能做功的实验。
《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反复弯折铁丝使铁丝发热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同时明确了现象中涉及的能量转化。
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对于柴油机则在“信息库”中介绍,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最后,本节通过活动“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纸片燃烧放热的不同”建立了热值的概念,通过阅读燃料的热值表,让学生认识到热值也是燃料的一种特性。
通过“读一读”了解关于燃料燃烧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比较陌生,或者尽管教师提出事例学生能有一些感受,但是甚少想过为什么,更加不能科学的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探讨热传递、做功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原因时,关于能量的转化情况需要充分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加以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实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让现象呈现在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的课堂上。
三、任务与目标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冬天给手取暖的两种方式”和“使铁丝温度升高的两种方式”说明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和内能转化的过程和条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重要性,培养环保节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机械能和内能转化的过程和条件。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电动机、小电灯、弹簧等。
2. 制作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掌握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能够解释简单的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现象。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课题: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摇动手摇发电机、观察气体压缩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从而引入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课题。
2. 讲解概念:在引入课题后,对机械能、内能等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讲解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如温度、状态等,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变化会导致机械能的转化。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影响物体内能的物理量。
可以使用压缩引火实验,让学生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速度,让学生观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日常生活中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现象。
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5. 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练习题应该涵盖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影响物体内能的物理量等多个方面。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
房山初级中学刘芳 2011.10.14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热机的工作原理
【教具】细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打气筒、气体做功内能减少演示器、汽油机模型及其挂图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课题第一课时: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课型:新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根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4.通过阅读“热机的开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开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6.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7.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开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根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开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燃机的根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教具学具内燃机示教模型、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二、进行新课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
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局部的功能)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观察理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
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翻开,排气门仍关闭。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1课时)(校际公开课2011、10)泰州市海军中学赵家云教学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课时进行:活动一: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活动二: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活动三:热机--介绍汽油机的结构、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能量转化情况;活动四:"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
活动五: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第一课时安排由活动一到活动四;第二课时在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知识的基础上再重点介绍活动五。
教材首先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介绍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在"信息库"中予以介绍,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热机的发展历程"一文,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本节还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教材提供"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文,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以图片形式围绕重点内容举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首先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间的异同,接着通过点火爆炸装置介绍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接下来的热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机械能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这种转化与内能之间的联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掌握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相关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小球、温度计等)。
2. 实验场地: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并准备安全防护措施。
3. 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个生动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单的摩擦生热实验,比如用一只手反复摩擦一根钢条,直至其变热。
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例如骑车时感受到的刹车时的热量等。
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题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1. 机械能与内能概念阐释在讲解中,教师将详细解释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或位置变化所具有的能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通过举例和图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这包括热能转化和做功转化两种形式。
通过理论分析和图示说明,让学生明白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这两种转化,并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转化实例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比如,摩擦生热、汽车发动机的能量转化等。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xx中学xx教学内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一课时)1、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
2、活动: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热机:介绍汽油机的结构、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能量转化情况。
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通过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认识到做功是改变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和其中的能量转化。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几个活动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联系实际引出热机的概念。
教学用具: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细线、汽油机模型等教学过程:一、实验复习,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学生实验,说出现象二、看图设问,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燃料是怎样使汽车发动机工作的?三、参与活动,感受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活动:用多媒体以图片形式展示:做一做内容。
学生实验,触摸弯折,有何感觉?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了。
是怎样实现的?板书: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通过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感受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教师演示,学生看一看让学生说现象说明:活塞压缩引火仪中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絮的着火点,棉絮燃烧起来。
用多媒体以图片形式展示:议一议学生讨论,完成问答。
xx归纳知识点。
四、播放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学生阅读课文老师播放视频,(如进行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学生观看,用所学知识解释,并说出其中能量的转化内能机械能板书:热机的原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用多媒体以图片形式展示热机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热机2以汽油机为例,(关于柴油机下节课学习)通过多媒体图片介绍汽油机结构图、主要部件。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第一课时)知识技能课新生初中陈玉琴【理论支持】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意义建构主体,强调课堂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合作学习的理论.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3.掌握学习理论.教学的艺术在于使学生花适当的时间就能掌握教学内容。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这要求精心设计教材及学习程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机械能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3)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2.方法与过程:(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做功是改变内能的方式之一。
(2)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或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通过汽油机的学习以及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2.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给你一块冰,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它熔化?2.寒冷的冬天,为了使手暖和起来,你常采用什么方法?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学生回答课前延伸的两个问题。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1、两手相互搓,使温度计的示数上升。
为什么?2、释放吹大的气球,开口处温度下降。
为什么?学生观察并积极思考。
引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1.探究活动12.5 研究做功是否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先看书然后用桌上器材完成实验12.5提问:感受到了什么,该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演示完成图12—27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议一议:(1)上述活动中,物体的内能有没有变化?增加还是减少?(2)物体增加的内能是从何而来的?能量如何转化?实质是什么?(3)列举日常生活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4节,主要讲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
2. 掌握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3. 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温度、状态等。
4. 掌握热量的概念,了解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地描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有关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转化的过程,热量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加热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提升重物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阐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3. 实验演示:演示滑轮组提升重物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物上升过程中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内能与机械能转化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小组讨论:讨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温度、状态等。
7. 热量概念讲解:讲解热量的概念,阐述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
8.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原理。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
3. 热量概念及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地面上升到高度为10m的位置,求物体上升过程中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