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扼杀唐帝国的第三只手
- 格式:pdf
- 大小:411.74 KB
- 文档页数:6
唐朝科举制的黑幕是什么样的牛李党争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本文导读:唐朝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是第一个没有依靠长城就能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一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但所谓盛极而衰,晚期的唐朝官员爆发了牛李党争,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社会各种矛盾也开始趋于尖锐化,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唐文宗曾经就有过“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唐太宗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割据,重新统一了中国。
但因为隋文帝是“篡”了自己外孙的皇位,所以得位不正,就必须依靠门阀世家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门阀和皇权相互制衡。
等到杨广做了皇帝,就开始寻求打破这种平衡的方法----科举制应运而生。
刚开始的科举很不规范,试卷也没有糊名。
能够高中的进士往往都是那些世家大族之人,寒门世子如果不投靠门阀世家,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机会。
唐朝建立后,继续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其中也包括科举制。
安史之乱终唐一朝,在皇帝的默许下,科举一直是皇权和世家斗争的战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唐朝晚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的一次科举中,进士大部分都是“官二代”。
如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主考官杨汝士之弟殷士﹑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
寒门出身的前宰相段文昌就向唐穆宗上书说科举不公,录取都是通过“关系”。
穆宗在朝会询问群臣的时候,同为寒门士子的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都纷纷应和段文昌,说他所揭发的“科场黑幕”是实情。
黄巢起义于是唐穆宗就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牵扯其中的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寒门与士族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展开了长达四十余年无休无止的争斗。
在之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个朝代,牛党和李党势成水火,通常是一党在朝,另一党必然是被流放在外,用党同伐异四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牛李党争: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围绕权力问题而展开的派系斗争。
牛党是通过进士科进入仕途的以牛僧如、李宗闵为首领的官僚集团,李党是通过门荫进入仕途的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领的官僚集团。
这次派系斗争从宪宗时期开始到宣宗时期李德裕被贬,死于崖州结束,约四十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
牛党之争总的看来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但其中存在着两个比较重要的是非问题: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牛党主张科举取士,李党主张恩荫做官;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牛当不求统一,立党主张武力讨伐,重视统一。
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相互交织,是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加剧,唐朝逐渐走向灭亡。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澶州城北,威胁开封。
宰相寇准坚持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勉强北上。
宋射死辽统帅肖挞览,大挫辽军锐气。
宋真宗登上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辽军有意退兵,双方议和。
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成肖太后为叔母;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
“澶渊之盟”使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永贞革新:唐中后期宦官专权引起起皇帝和大臣不满,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这次改革内容广泛,主要有免除民间的欠税和各种杂税,禁止官吏在正税以外额外进奉,罢去扰民的宫市及五坊小儿,抑制藩镇割据势力,选拔人才等。
但改革受到了宦官和藩镇的联合抵制,改革致使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后改革失败。
后王叔文被贬被杀,王丕死于贬所,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所谓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输籍之法:北齐、北周末年,山东(潼关以东)地区由于赋役沉重,刑法残酷,农民隐漏户口或投靠豪强地主的很多。
隋朝建立,这一情况很严重。
隋文帝采用大臣高熲的建议,颁行“输籍之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牛李党争是由什么考试而起牛李党争的影响
导语:牛李党争发生在唐朝,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为领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
牛李党争发生在唐朝,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为领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宪宗时期才得以结束,这场斗争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
那么牛李党争是由什么考试而起的呢?
牛李党争是由进士考试而引起的。
唐宪宗在位期间,有一年长安举行了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判了朝政。
考官认为这两人十分符合选择的条件,于是就将他们两人推荐给了唐宪宗。
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的耳里,李吉甫见他们两人批判了朝廷,对他十分的不利,所以就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与考官有关系,唐宣宗信以为真,于是就将他们降职,所以牛僧孺、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这让他们的十分愤怒。
于是在朝廷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
在唐穆宗即位以后,又举行了进士考试。
结果又被告徇私舞弊,于是又将钱徽降职,这使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职到外地去。
李宗闵认为这是李德裕诚心排挤他,于是就憎恨李德裕。
而牛僧孺也十分同情李宗闵,所以他们就结成了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结成了一派,这两派明争暗斗的十分厉害。
直到40年以后,以牛党获胜最终结束了这场斗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表现,这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牛李党争的影响是什么
牛李党争,指的是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增儒、李宗闵等人为首的牛党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牛李党争的经过牛李党争的发展过程简介导语: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
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
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德裕无党)。
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四十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
唐宪宗在位时期,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
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
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对他十分不利。
于是李吉甫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孺、李宗闵)与考官有私人关系。
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
但此事却引致朝野哗然,大臣们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
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
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
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
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
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录取都是通过“关节”。
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他们也都说段文昌所揭发是实情。
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
于是,李、杨等大为怀恨﹐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双方各从派系私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牛李党争的历史背景揭秘牛李党争出现的原因
导语: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斗争从唐宪宗时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
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牛李党争的背景
政治
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气氛和许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争之臣。
武则天时期的高压政策,使这种“民主”制度一度受损,在皇族与戚族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趋激化。
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派最终消灭了张易之、张昌宗一派。
姚崇、宋璟为首的集团掌握了朝政,使皇帝的权威又得到恢复,封建统治集团重新出现了团结局面,“民主”机制重新得以运行。
天宝年间,唐玄宗的进取精神减退,一味追求享乐,荒淫无度,又沉溺于道教与佛教之中,于是出现了李林甫一人“独裁”的局面。
李林甫执政晚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再度激化,随着一大批杰出的政治人物的被杀而使中央政府和皇帝的地位大为削弱。
至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宰相时,唐玄宗权力衰落,一切政务都由杨国忠行使最高权力。
唐太宗时的“民主”遗风被进一步破坏。
“民主”的缺失,为牛李党争提供了政治前提。
生活常识分享。
李商隐和唐朝的牛李党争唐代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半个世纪之久。
“牛李党争”中“牛”指的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指的是李党首领李德裕。
“牛李党争”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
宪宗时期,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
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于是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孺、李宗闵)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
谁知这件事却引致朝野哗然,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疾贤妒能。
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
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
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政治主张不同,是“牛李党争”的一大特点。
牛党主张维护以进士科取士,而李党对科举制不满,要求改革科举制度;牛党反对用兵藩镇,主张采取妥协政策,李党力主削弱藩镇势力,恢复中央权威;牛党反对精简国家机构,李党主张精简国家机构。
封建士大夫之间的党争,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顽症、痼疾。
朋党中的成员之间多是亲属、师生、朋友的关系,这样造成后果就是,各个朋党在相争之时,不会考虑对方所讨论的事情、所提出的观点或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而是一味地否定对方、肯定己方,不辨是非,不讲原则。
有个例子,很典型。
文宗时,镇守西川的李德裕(李党)奏请朝廷收复吐蕃占领的维州,当时形势对唐朝十分有利,可是在朝为相的牛僧孺(牛党)却坚决反对。
而到宣宗时,牛党的人收复了维州,而在朝执政的牛党人物并没有提出不同意见。
可见,党争的实质就是对人不对事,哪怕是完全正确的事,只要是对方提出来的,就要坚决否定。
这完全是士大夫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毫无原则的义气之争。
牛李党争的本质:一是宫廷内宦官派系的斗争,两党之争不代表士大夫间不同理想的冲突,也不代表道德上君子与小人的冲突。
[整理版]牛李党争综述《隋唐史专题》期末考查论文学院社会学院班级 101班姓名姚幸学号 1016114820世纪牛李党争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牛李党争的一些学术研究围绕是否存在党争,党争的原因,和党争的评价展开了一些研究。
本文将对这些进行简单概述,加以说明。
【关键词】:牛李党争 20世纪综述所谓牛李党争是指唐代后期(9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阂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
牛李党争涉及君主、宦官、藩镇和对外关系,时间久,范围广,影响大,许多文学家如李绅、元模、白居易、李商稳、杜牧等都程度不同地卷人其中,故自来自中晚唐文史者皆避不开牛李党争。
据《旧唐书》卷176《李宗阂传》记载,牛李两党自宪宗元和三年(808) 因对策问题结怨,至宣宗大中三年冬(850)李德裕死于崖州(海南岛)贬所其间两大集团“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纷纭排陷,垂四十年”,以致文宗有“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之叹。
《旧唐书》对牛李党争的记载和评论在宋代几为定论,《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在基本事实上都与之相差无几。
20世纪30年代,岑仲勉发表《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重新评价李德裕。
40年代,陈寅格也针对传统说法提出了新见解,随后岑仲勉质疑陈说,另有看法。
陈、岑二先生都是隋唐史专家,他们的观点对此后的牛李党争研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党争与文学的关系方面,傅锡壬的专著《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多有创获。
全面研究牛李党争的专著则有王炎平的《牛李党争》。
1997 年,日本学者渡边孝发表《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文,审视了20世纪本课题的研究史。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几个争论较集中的问题对20世纪的牛李党争研究作一述评,以便学界参考。
一、是否存在牛李党争自《旧唐书》以来,牛李党争一直被认为是对基本史实的一个概括,直到岑仲勉提出异议。
岑先生在《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隋唐史》下册、《唐史徐藩》、《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等论著中认为,两唐书“牛李”一词的初意乃指牛僧孺、李宗阂,“李”非指李德裕;李德裕嫉恨朋党,自己决不会与人结党,德裕无党。
隋唐重大历史事件介绍1:安史之乱2:牛李党争这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
本书针对主要的分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牛李党争的起因,本书认为是出自始于宪宗时的恩怨。
至9世纪20年代个人恩怨公开化,形成党。
党不过是政治人物的松散结合体。
因史载阙如,很难弄清产生朋党的思想观点和社会分化状况。
本书认为,朋党领袖拥有政治权力,故能掌握想分享杯羹的追随者。
穆、敬、文三帝庸懦,不能遏制朋党的发展,若宣宗直接继宪宗位,朋党之争将会缓和得多,甚至会使人不知朋党为何物。
关于朋党规模,日本学者砺波护编制的两党名单中,有几人被列入或划出,其标准尚可推敲。
他关于门生故吏依附上层朋党成员,朋党结盟影响向下层发展,从而形成金字塔形式的看法,虽有某些正确性,但也有不少问题。
本书认为,依附牛李两党主要人物的大垂直系统的派别集团是否存在,值得怀疑。
3:会昌毁佛不少学者认为会昌毁佛是由于唐武宗佞道所致。
本书不否认他是虔诚的道教徒,但认为武宗除有几名宠幸道士外,似乎并没有打算促成敌视佛教的道教压力集团。
一些历史著作声称李德裕为武宗毁佛推波助澜,也无充分证据,所讲的动机更是含糊其词。
本书指出李德裕支持武宗毁佛的原因是:(一)它给国家财政带来利益。
(二)促进国家礼仪以支持他的活动。
(三)削弱宦官仇士良之权。
(四)可能受了843年政事镇压摩尼教的启示。
本书所说会昌毁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经济问题的看法虽非创见,但820年以后唐王朝的财政拮据与寺院的日益富足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较有说服力。
4:大中兴佛有些论著言及唐宣宗一反武宗毁佛之策时,给人的印象是此后悉复旧现,并一直持续至唐亡。
本书认为,847年兴佛诏令在后来受到了限制,政府采取了更慎重政策,具体表现在:裁减过分费用,只许在人口稠密处建寺,防止私度僧尼,加强对佛教的控制。
这一政策延续了许多世纪。
“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影响(3)“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影响骂他的声音来自于“牛党”。
在政治取向上,令狐家与“牛党”比较接近。
令狐楚在的时候,与牛僧儒走得就很近,但老令狐还没有将这种关系上升到党派的高度。
令狐绚立场比他父亲更激进,与“牛党”的关系便也就更深入了。
而王茂元虽是一个武人,但他欣赏的则是李德裕的才干和作风,对李商隐欣赏的也主要是他的文。
包括李商隐在内,他也估计还没把问题想得那样复杂。
但在“牛党”看来,王茂元早就成了“李党”的骨干了。
当初对李商隐有栽培之恩的令狐家一看李商隐居然成了王家的女婿,这从政治层面和阶级感情上觉得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
特别是在“牛党”的喧鼓噪下,将一场婚姻上升到是李商隐对全体“牛党”的一种背叛,对李商隐来说是有口难言的。
虽说过分了,但毕竟还真有“女婿”这种纽带关系的存在。
李商隐估计没想到个人的婚姻会带来如此难料的后果。
从李商隐的`个人品性来说他还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比如说,在敢于直言上,受了他叔父的影响,在大是大非上还是保持了自己的话语权。
但恰是在这一点上,很大程度上倒象牛僧儒当年一样。
不知在内心深处,对李商隐没有截然划清界限,“牛党”们对他的抨击是“恨”还是“惜”。
比如说“甘露之变”后,宦官集团指使禁军大肆捕杀朝官,朝廷上血流成河,朝官是人人自危。
在诗人中,白居易只是暗自庆幸未受牵连;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则大骂发起诛杀宦官的李训等是误国误民,却对宦官集团却提都没敢提。
而年仅24岁的李商隐却愤而写下《有感二首》和《重有感》,痛斥宦官们是“凶徒”,为无被杀的人们喊怨:“谁瞑含怨目,宁吞欲绝声!”,甚至他还认为这场上层的暴力事件已经断了李唐王朝的“阳气”。
也是在这一时期,激愤中的李商隐还写下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它不仅是晚唐独一无二的长篇巨作,即使放在整个唐诗中它也是比较少见的。
对此,“牛党”们也许是出于政治需要,并未有谁出面声明或指责李商隐。
但李商隐此时的激越与他后来的婚姻实际上是差不多的,他肯定没想到自己的一些个人作为居然与“党争”会联系得那么紧密。
绝对君子的党争头目-李德裕李德裕字文饶,今河北赵县人,出生于大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李栖筠、父亲李吉甫都是唐代著名大臣。
李德裕先后在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以及宣宗六朝任职。
李德裕是"牛李党争"里李党的领袖人物,因为党争的关系,他多年被排斥在朝廷之外,虽然在地方上做了不少贡献,但总受到压制。
武宗时期,他担任了六年的宰相,帮助武宗讨平了泽潞五州,解决了回鹘叛乱,消除了宦官擅权问题,又限制佛教,是晚唐时期难得的有才华人物。
武宗去世以后,牛党又占据上风,他因此被贬到海南岛。
当时海南十分荒僻,不但他死在此地,其子除了李烨之外,都死在了海南岛。
君子也有可恨之处按照世俗的评价,李德裕绝对是君子。
但一般来说,君子可能很有作为,却不是生活中的好朋友,这与他们喜欢坚持原则,甚至到了不知变通的地步有关。
李德裕也有这方面的毛病。
李德裕出生于官宦大家,交往的朋友基本上都是世家子弟。
他认为世家子弟比经过科举考试的寒门子弟更适合做官,这一点,从经验角度来看也有一定道理,但要因此而否定科举考试公平选拔的意义,就显得过头了。
可惜李德裕认准了这一点,对科举考试百般挑剔。
唐武宗时,一些权贵在科举考试中舞弊,被武宗贬到外地。
不少公卿子弟一时不敢去考试,李德裕当时颇能说上话,便对武宗说,科举太严格,有才华的世家子弟都不愿参加,而参加科举的寒门子弟,根本不知道朝廷的礼节规矩。
并要求废除科举,重新启用荐举制度。
李德裕这样的言行,与他自己未参加科举,依靠家世直接当官有很大关系。
以其他道德层面来衡量,李德裕绝对是个风骨坦荡的人,甚至他的政敌私下里都钦佩于他。
但君子要是犯了错误,也更有杀伤力,因为人们会更尊重甚至跟随他的错误。
党争窝里没好人晚唐的一大政治问题为党争,尤以"牛李党争"为最,其中的牛是指牛僧孺,李就是李德裕。
李德裕无论在边庭担任节度使,还是在朝廷任职,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正义、公正感,都值得肯定,但一旦牵扯到党争,也往往失去了理智。
牛李党争:政治斗争无赢家牛李党争是指中晚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两党互相攻击,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场长达四十年的党争,最终掏空了大唐。
1当时唐朝中央政府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之苦,两党对此政见不合。
在对待藩镇方面:牛党主张保守,姑息纵容,李党主张进取,削弱藩镇;在对待宦官方面:牛党亲附,李党排斥。
如何看待牛李党争?牛李党争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那个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两党也并非单纯的政见之争,它也包括权力之争;牛李党争是两大政治集团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而斗争。
两党在许多政治问题上都持针锋相对的意见,小编仅谈两党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问题上的分歧,进而产生的政治斗争。
2有学者认为,两党争论的焦点就是对藩镇叛乱持不同态度。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权威每况愈下,藩镇割据自立,军人跋扈擅命,对于这一频繁不绝的戏码,两党所持政见大相径庭,两党成员也围绕此问题展开尖锐地斗争。
对于父死子继、以下犯上的藩帅,李党主张坚决打击,强力镇压;牛党则持姑息养奸,息事宁人的态度。
因此,如牛党当权,则藩镇通常嚣张跋扈,拒绝朝命;若李党执政,则藩镇被强力削弱,无情镇压。
中唐以后,大力摧抑藩镇的皇帝有两个,更为准确地说,大规模讨伐藩镇且较为成功的皇帝只有两个,一个是唐宪宗,一个是唐武宗。
从唐宪宗时期起,党争就开始抬头,以李逢吉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李吉甫、裴度为代表的进取派就已经开始相互斗争。
从某种角度来说,牛李党争就是这两大派别的延续。
唐宪宗是唐朝有名的中兴之主,他所倚重的裴度、武元衡、李吉甫都是扫平藩镇的股肱之臣,在这一时期,藩镇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但好景不长,随着宪宗被宦官杀害,裴度等重臣被排挤出京,藩镇势力就再度崛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央权威和较为统一的局面又逐渐分裂。
直到唐武宗即位,任命李德裕为相,加强中央集权,才再次控制局面。
而李党扛把子李德裕与牛党带头大哥牛僧孺曾多次交锋,激烈对战。
高考历史重点词汇名词解释【中】★魏晋南北朝★1、门阀/庶族门阀: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萌生于东汉,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世代为官,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经济上,兼并农民土地,侵夺官田。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庶族:门阀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只能担任一些低官浊职。
到南朝时,庶族的地位有所提高。
唐朝时,庶族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2、八王之乱: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3、永嘉之乱: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
“永嘉之乱”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和生产秩序,导致了大量人口南迁。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4、永嘉南渡: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北方士族及百姓南徙的局面。
当时五胡内犯,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渡淮南下者超过百万,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
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大批南下的流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牛李党争对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对牛李党争态度导语:天宝十四载(77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
唐王朝长期隐藏的各种矛盾终于白热化,各种社会危机全面激化。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天宝十四载(77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
唐王朝长期隐藏的各种矛盾终于白热化,各种社会危机全面激化。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的国力、民生遭受了极大的摧残。
史载:“函、陕凋残,东周尤甚。
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
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旧唐书·刘晏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成为唐朝社会的三大毒瘤,唐王朝从此风雨飘摇,盛世不再。
惨烈的社会现实,盛与衰的巨大反差使得诗人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上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说过:“诗言志。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其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要真正读懂诗人的作品,必须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动机,理解诗歌所反映的诗人的“志”。
中晚唐的牛李党争是白居易所处的时代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许多文人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使得他们的创作心态发生变化,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感慨表达出来。
在当时的文人中,白居易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考取进士;两年以后,又应吏部试,并于贞元十九年(803)春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任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官生涯,直到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白居易算是个长寿者,他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九个皇帝的统治。
会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结束了七十五个春秋的漫长人生,与世长辞。
他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约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生活常识分享。
牛李之争的故事牛李之争,又称为李牛之争,是指唐朝宰相牛僧孺和李林甫的政治斗争。
唐玄宗开元年间,牛僧孺在官场上获得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但是当着位宰相时,他的政策和领导能力不足,致使政局混乱,导致了安禄山之乱。
为了整顿政局,唐玄宗决定罢免牛僧孺,并且从李林甫中选取宰相一职,从而引发了牛李之争。
牛僧孺进入政坛之后能力超群,迅速获得了高度评价。
但是当他成为宰相之后,他的领导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甚至有所衰退,导致唐朝政局乱象丛生。
安禄山之乱就是其中之一。
极为严厉的戒条和高额的赋税,加上激化的阶级矛盾,导致了一场规模巨大、时间跨度较长的反叛。
唐朝出现了河北和河南两个割据政权,长达旷日持久。
这场叛乱前后约持续了十多年,军民伤亡极大,无法扼制。
唐玄宗为了遏制叛乱,决定要更换宰相,牛僧孺被他视为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
李林甫成为新一任宰相的最佳人选,是因为他在重重困难中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岿然不动,令人对他的领导能力赞不绝口。
最主要的是,他身选了一批庶民出身的官员入仕,颠覆唐代儒家的“阀门贵族政治”,从而得到了许多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牛李之争,作为唐朝历史上重要的一个事件,其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反响很大。
唐玄宗为了令牛僧孺能够接受罢免,安排了一个秘密会晤。
会晤过程中,牛僧孺曾经激烈地反驳李林甫,诋毁他只会奉承,没有任何实际政绩。
李林甫反驳牛僧孺反而要缄口不言,拱手相让。
最后,唐玄宗还是决定下令罢免牛僧孺,李林甫则成为新一任宰相。
龙朔三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向李林甫发出绍兴诏,授予他“三度贞言相机,使中外各国皆知其拯溺于兆民,扶弊于藩地”。
李林甫在官场上的威望逐渐得到提高,他的政策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唐中期的时候,他为国家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政治秩序,成为了国家领导力的支柱之一。
总之,牛李之争是唐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反映了唐朝中期官场上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唐朝官场上权力争斗的残酷性。
李林甫最终胜出,并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牛李党争【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唐朝时期【内容】公元808年,为了选择品德端正、直言敢谏的人才,唐宪宗命人组织了一场科举考试。
庶族出身的官员李宗闵和牛僧孺参加了此次考试,并金榜题名。
当时的宰相是士族出身的李吉甫,他看过李宗闵和牛僧孺的文章后,发现他们二人在试卷中批评朝政、讽刺自己。
李吉甫本来就瞧不起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员,因此非常厌恶李宗闵和牛僧孺,想要陷害他们。
李吉甫对唐宪宗说,李宗闵和牛僧孺之所以能够考中,是因为他们与考官有私交。
唐宪宗对李吉甫的话深信不疑,便把几个考官降了职,也没有提拔李宗闵和牛僧孺。
这件事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拉开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的序幕。
公元814年,宰相李吉甫去世。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杀害,唐穆宗继位。
唐穆宗把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成为了士族官僚的首领。
公元821年,朝廷组织了一场进士科考试,主持此次考试的是礼部侍郎钱徽,担任主考官的是右补阙杨汝士。
考试结果显示,宰相裴度的儿子裴撰、中书舍人李宗闵的女婿苏巢及主考官杨汝士的弟弟杨殷士等人高中。
前宰相段文昌对唐穆宗说,此次考试毫无公平可言,主考官钱徽徇私舞弊才会让裴撰等人考中。
唐穆宗不知道段文昌所说的是不是实情,于是找来李德裕、李绅等人询问,那些人都说段文昌的揭发属实。
唐穆宗听后非常生气,又组织了一次考试。
结果,原来考中的十四个人,只有三个人再次榜上有名。
唐穆宗便认定钱徽徇私舞弊,将钱徽贬为江州刺史。
李宗闵和杨汝士也受到牵连,被贬到外地去了。
李宗闵和杨汝士认为李德裕故意陷害他们,便对李德裕恨之入骨。
同样出身庶族的牛僧孺非常同情李宗闵和杨汝士的不幸遭遇。
于是,出身于士族的官员以李德裕为首,出身庶族的官员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唐文宗太和年间,已经是四朝元老的宰相裴度向唐文宗举荐李德裕,称李德裕才能出众,完全能够担任宰相。
当时宦官的权势极大,连皇帝登基这样的大事都会受到他们左右。
[键入文字]“牛李党争”中的牛党、李党分别是指什么人?“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
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
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人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
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
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门荫入仕。
二是如何对待藩镇。
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
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
两党在具体问题上各有是非,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
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 年)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
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
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
而唐武宗时(公元841—846 年),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
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
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1。
牛李当争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牛李当争不?这可真是一段超级精彩的历史大戏啊!
牛李当争,简单来说,就是唐朝后期的一场激烈的朋党之争。
就好
像两拨人在朝堂这个大舞台上,争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牛党呢,以
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为代表;李党呢,则是以李德裕等人为核心。
咱就说,这两派人马,那是互不相让啊!他们为了权力、利益,不
停地争斗。
比如说在选拔官员这件事儿上,牛党可能支持这个人,李
党就偏要反对,哎呀呀,那场面,真是跟菜市场吵架似的!(就好比
两个小孩争一个玩具,谁也不肯让步。
)
这种争斗可不只是嘴上说说,那是真刀真枪地干啊!他们在朝堂上
互相攻击,今儿你弹劾我,明儿我又参你一本。
(这不就跟打乒乓球
似的,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这可苦了皇帝啦,一会儿听听这边的,一会儿又得听听那边的,头都大了!
牛李当争对唐朝的影响那可太大了。
它让朝堂变得混乱不堪,政策
也摇摆不定。
本来国家就面临着各种问题,这下好了,更是雪上加霜。
你想想,整天都在争斗,哪还有心思好好治理国家呀!就像一个家庭,父母整天吵架,还能照顾好孩子吗?(肯定不行啊!)而且这场争斗还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让唐朝后期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我觉得啊,这牛李当争就是一场悲剧。
本来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努力,结果却搞成这样。
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不管啥时候,团结才是力量啊!要是都只顾着自己争,那最后肯定没啥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