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三棱针法三棱针法是指使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方法。
亦称“刺络法"。
(一)操作方法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
常用的刺法有以下几种:1.腧学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2.散刺法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
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人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
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二)适用范围三棱针刺络放血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目前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三)注意事项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
放血疗法操作规范
一、常用的放血疗法操作方法分为:
点刺法:快速刺入人体特定浅表部位快速出针的方法。
刺络法: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散刺法:在人体特定部位施行多点点刺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4.5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3、施术方法
点刺法:点刺前可在被刺部位或其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
点刺时,用一手固定被刺穴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对准所刺部位快速刺入并迅速岀针,点刺后可放出适量血液,也可辅以推挤方法增加出血量。
刺络法:刺络前,可在被刺部位或其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
刺络时,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对准所刺部位快速刺入后岀针,放出适量血液。
散刺法: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针在施术部位点刺多点。
三、施术后处理
施术后,宜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擦拭或按压。
中等量或大量出血时,可用敞口器皿承接。
四、注意事项
注意血压、心率变化,注意晕针或晕血的发生。
五、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放血疗法操作标准放血疗法是一种传统的疗法,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减轻病痛。
然而,放血疗法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疗效,我们需要对放血疗法进行标准化操作。
术前准备1. 患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有关过敏、病史等信息,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适合放血疗法。
2. 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放血部位,根据需要选择单次放血量和放血的频率。
3. 在进行放血疗法前,医生需要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确保操作场所和工具的卫生。
操作步骤1. 先进行消毒,包括医生和护士的双手和放血工具。
2. 确定好放血的部位,并在这里缠绕止血带。
3. 用消毒过的酒精棉球在选定部位上擦拭,以减少感染风险。
4. 在选定部位用消毒针头进行短暂的局部麻醉。
5. 利用一次性的血管针头在被选定部位进行放血,一旦取出针头,用消毒棉球按住疗效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6. 如果需要在相同部位进行多次放血操作,则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7. 在整个放血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疗效观察1. 患者在完成放血操作后需要在本体后休息片刻,随后忌食生冷和刺激性食品。
2. 患者在放血后需要严格控制活动量,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3.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随访,观察放血疗法对患者的疗效和影响。
以上是放血疗法操作标准,医生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确保患者的效果和安全。
在放血疗法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在放血疗法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和反应,并在必要时进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中医放血疗法操作规程
刺血疗法,古代又称为放血疗法,或曰刺络法。
刺血疗法具有泻热、止痛、镇静、开窍、化瘀、消肿等多方面作用,可用于近百种病症的治疗。
【刺血操作】
刺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
三棱针一般以点刺法为主,针法:先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郁积于一处,继而在此部位常规消毒。
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二指握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深,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深。
点刺时须对准穴位快速进针、出针。
出针后以适当力度连续挤压针孔周围组织,使血液流出,直到血流自止或血色变鲜红为止。
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注意事项】
应用刺血疗法不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还必须准确掌握禁忌证。
凡有下列之一者均不宜应用刺血疗法:
1、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2、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疗法;
3、过饥、过饱、醉酒、大汗、过度劳累禁用放血法;
4、贫血、低血压、孕期及产后应慎用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操作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放血疗法的操作标准,以确保放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放血疗法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通过从身体中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来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以促进健康和治疗某些疾病。
2. 操作步骤2.1 准备工作在进行放血疗法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检查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放血疗法;- 确保放血器材的清洁和消毒;- 教育患者关于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准备必要的医疗记录和监测设备。
2.2 放血操作以下是放血疗法的操作步骤:- 选择合适的放血部位:常见的放血部位包括手臂上的静脉和足部的穴位;- 采用合适的方法抽取血液:可以使用注射器、采血器等器械,确保操作准确和无菌;- 控制放血量和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决定放血的量和速度,避免过量放血导致不良反应;- 监测患者状况:在放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必要措施;- 收集和处理血液:安全收集被放血的血液,并按照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要求进行处理;- 结束放血过程:放血完成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做好后续护理工作。
2.3 安全措施在进行放血疗法时,应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确保操作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和消毒规范,保证器材的无菌;- 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多人共用同一批血液提取器材;-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放血的量和速度;- 遵循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规定,确保血液的安全处理。
3. 注意事项在进行放血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整个过程的安全性;-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操作;- 关注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定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评估,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总结放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促进健康和治疗某些疾病。
然而,在进行放血疗法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和安全措施,关注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以确保放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放血疗法的应用以及操作中医放血疗法源远流长,最早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
即以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
操作时,先行皮肤常规消毒,选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速刺速出,临床常用于中暑、头痛、咽喉肿痛、小儿厌食、痤疮等,若使用得当,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少商穴放血治疗咽喉肿痛操作: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0.1寸处。
取患者单侧少商穴,先沿拇指近心端向少商穴推按数次,使穴位局部充血,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深度为1~5mm,出针后挤压出血,约放血1~2ml,术毕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每日1次。
适应症:感冒或急性咽炎出现咽喉肿痛、吞咽不利、舌红、便秘等症,证属实热性咽喉肿痛者。
二、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操作:取患者单侧耳尖穴,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严格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随即退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每穴放血1~2ml。
适应症:年龄在18~70岁之间,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患者,症见眩晕、头痛、面红、口干、乏力等证属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不适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体虚及有出血倾向者。
三、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操作:四缝穴位于第2~5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央。
一手固定患儿四指,一手持针点刺,点刺后挤出黄白色液体或血液数滴,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通常1~2个疗程即可起效。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不知味、脘腹胀满。
部分患儿还表现有性情急躁、好动多啼、咬齿磨牙、睡眠不安等症状。
严重者可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四、大椎穴放血治疗痤疮操作: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患者端坐,头颈部稍向前倾,颈部大椎穴充分暴露。
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处快速拔火罐放血,放血量约3~5ml,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中医放血疗法操作规程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身体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与放血部位适用于实证和热证。
1、高热刺大椎、十宣。
2、头痛刺太阳。
3、中暑、中风闭症刺十宣。
4、急性胃肠炎刺曲池、委中。
5、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刺太阳或耳背静脉放血。
6、咽喉肿痛刺少商。
7、小儿疳积刺四缝。
8、外伤性淤血、痈疖、丹毒在病灶相应部位散刺放血。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内盛消毒三棱针或粗毫针或小尖刀、75%酒精棉球、消毒敷料、弯盘、胶布。
三、操作方法(一)点刺:又称速刺,多用于穴位放血。
1、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术者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0.3厘米,立即出针。
3、轻轻按压针孔,挤出少量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二)挑刺:多用于胸背、腰骶部或耳后等部位放血。
1、选好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
3、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三)缓刺:多用于窝部的浅静脉放血。
1、在刺血部位的上部用手压迫或用止血带扎紧,使其充血。
2、常规消毒皮肤。
3、用粗毫针或三棱针缓慢刺入选好部位的浅表静脉约0.3厘米深,随即缓慢退针。
4、松开压迫刺血部位上部的手或解开止血带。
5、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四)散刺:又称围刺,多用于病灶周围点刺放血。
1、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或沿病灶边缘顺序点刺出血。
3、用酒精棉球消毒并覆盖敷料。
四、注意事项1、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2、针刺不宜过猛、过深,手法要轻、稳、准,出血不宜过多,切勿刺伤大血管。
3、凡体质虚弱、孕妇、素易出血者不宜使用。
4、出现晕针,按针刺疗法晕针处理。
放血疗法操作常规概述: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作用机制:根据经络和针刺原理,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放出少量血液,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适用范围:本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泻热开窍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所致,以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并常用于急症的治疗。
采用三棱针法放出一定量的血液,有时对疑难杂症有特殊的疗效。
具体运用如下:(1)常用穴位及功效太阳:主治头痛,眼红肿;上星:主治头痛,目痛,鼻衄,热病;水沟:主治癫痫,小儿惊风,中风昏迷,中暑,口眼歪钭,牙关紧闭,急性腰扭伤;龈交:主治齿龈肿痛;内地仓:主治面瘫;金津、玉液:主治口疮,舌肿,呕吐;十宣:主治昏迷,癫痫,癔病,乳娥,小儿惊风,中暑;八邪: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肿痛;曲泽:主治烦热,胃痛,呕吐;少商、耳尖:主治急性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肿大,鼻衄等五官实热性疾病,发热,中暑,昏迷;商阳: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齿痛,手指麻木,昏迷;委中:主治腹痛,吐泻,腰痛(急性腰扭伤疗效好),丹毒;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2)治疗病症1、放血的部位: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
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 毫升。
太阳穴放血,点刺2-3 针,上罐,出血大约2-5 毫升。
耳尖,点刺,挤出5-10 滴血放血疗法液。
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放血耳尖、少商和商阳。
捏住耳尖或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 滴左右。
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放血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 毫升左右。
腰阳关,点刺3-5 下,上罐出血约10-20 毫升。
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这些疾病,要在多处放血,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很大,那么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而决定间隔放血的天数。
放血疗法操作指南放血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抽取一定量的患者血液来调整身体的平衡,清除有害物质及调节机体功能,改善健康状况。
然而,放血疗法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且需遵循一定的操作指南,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1.术前准备:在进行放血疗法前,医务人员需仔细检查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确定是否适宜进行放血疗法。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详细介绍放血疗法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选择穴位:放血疗法使用的穴位通常是经络中的经穴,这些穴位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有关。
在选择穴位时,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穴位的特点、功能以及与症状的关联性。
3.消毒与穴位定位:在操作放血疗法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然后,根据穴位图和患者的特定情况,确定穴位的准确位置。
4.选择合适的抽血工具:放血疗法使用的抽血工具通常是一次性的、无菌的,如注射器或针管,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工具和抽血量。
5.术中操作:在操作放血疗法时,医务人员需穿戴好手套,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先用酒精棉球擦拭相应的穴位,然后用注射器或针管穿刺到穴位,抽取适量的血液。
注意,抽血时需确保血管在适当的角度和深度,避免疼痛或出血过多。
6.血液处理:抽取的血液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确保其安全性。
血液处理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并保持其无菌。
处理后的血液通常可用于其他检测或治疗。
7.术后护理与观察:放血疗法后,医务人员需为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和观察。
首先,医务人员需对穴位进行压迫止血,确保出血点不会继续出血。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出血情况、血压、脉搏等,及时处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8.术后指导:总之,放血疗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有一定的应用。
然而,医务人员在操作放血疗法时需要非常小心,并遵循一定的操作指南,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放血疗法诊疗常规
一、概述
放血疗法,即用相应针具(如三棱针、粗毫针),点刺穴位或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针刺方法,又称“刺络法”。
具有醒脑开窍、泄热消肿、祛风止痒、祛瘀止痛的作用。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放血疗法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较常用于某些急症或慢性病,如高热、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扭挫伤、指(趾)麻木等。
(二)禁忌症
贫血、低血糖、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孕妇、年老体弱者宜慎用。
三、操作规程
放血疗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4种。
(一)点刺法
指点刺喻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体液的方法。
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的放血,如十宣、十二井、头面部的太阳、攒竹等穴。
(二)散刺法
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
(三)挑刺法
用三棱针挑断穴位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等。
(四)泄血法
被刺部位上端用橡皮管结扎,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脉,使其流出少量血液,达到宣泄毒邪的作用。
此法多用于肘窝、腘窝等处的浅表静脉,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等疾病。
四、注意事项
(一)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二)点刺手法轻、稳、准、快。
不可用力过猛,出血不宜过多,勿刺伤深部动脉。
(三)体质虚弱、孕妇、严重贫血、过度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放血疗法操作规范
一、常用的放血疗法操作方法分为:
点刺法:快速刺入人体特定浅表部位快速出针的方法。
刺络法: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散刺法:在人体特定部位施行多点点刺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4.5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3、施术方法
点刺法:点刺前可在被刺部位或其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
点刺时,用一手固定被刺穴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对准所刺部位快速刺入并迅速岀针,点刺后可放出适量血液,也可辅以推挤方法增加出血量。
刺络法:刺络前,可在被刺部位或其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
刺络时,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对准所刺部位快速刺入后岀针,放出适量血液。
散刺法: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针在施术部位点刺多点。
三、施术后处理
施术后,宜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擦拭或按压。
中等量或大量出血时,可用敞口器皿承接。
四、注意事项
注意血压、心率变化,注意晕针或晕血的发生。
五、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