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0
人口学研究专题1、人口政策2、人力资本3、人口老龄化4、人口城市化5、流动人口管理6、人口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参考书目1.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10.2.马寅初:《新人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3.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学要论选译》,商务印书馆,19924.[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华夏出版社1990年5.[丹麦]卡塔琳娜·托马瑟斯基:《人口政策中的人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东方出版社1995年7.彭珮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8.路遇:《新中国人口50年》,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9.谢宇:《社会学方法的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11.查瑞传:《查瑞传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12.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吕贝卡·库克等:《生殖健康与人权》,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14.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重庆出版社,199815.翟振武等:《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16.《人口理论新编》李竟能,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17.《人口理论教程》刘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8.《应用数理人口学》[美]内森•凯菲茨,华夏出版社,2000年19.《人口经济学新论》刘家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20.《世纪转变中的全球人口与发展》孙常敏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21.《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于学军、谢振明主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22.《现代西方人口理论》李竟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3.《中国人口分析》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4.《人口将给中国带来什么》蔡昉等,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25.《中国贫困人口研究》王卓,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26.《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王桂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27.《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陆益龙,商务印书馆,2003年28.《现代人口管理学》王秀银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29.《农村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障研究》周绍斌,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30.《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抉择》童玉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31.《城市化与人口管理》沈建法,科学出版社,1999年32.《中国流动人口研究》魏津生主编,2002年33.《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蔡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4.《中国养老保障研究》王树新,华龄出版社,2005年35.《新人口论》马寅初,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年36.《人口分析与市场研究》郝虹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37.《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课题组、(美)行为与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编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38.《21世纪中国人口系统模拟与决策》尹文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39.《中国家庭养老研究》姚远,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40.《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刘贵平,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41.《当代中国人口政策研究》汤兆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42.《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莫志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43.《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赵秋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44.《人力资源开发学》萧鸣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5.《人力资源经济学》杨蓉,中国物质出版社,2001年46.《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王章辉、黄柯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47.《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侯亚非,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48.《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郭庆松,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49.《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陆杰华,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50.《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2.Newell, Colin. 1988. Methods and Models in Demography. Lond on: BelhavenPress.53.Henry Shyrock, Jacob Siegel and Associates. 1975.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Demography.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or the US Bureau of the Census.54.Hauser, Philip M. & Otis Dudl ey Duncan. 1959.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Aninventory and Appraisa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55.Rowland, Donald T. 2003. Demographic Methods and Concep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56.Rives, N.W & Serow, W.J. 1984.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Demography: DataSources and Estimation Techniques. Sage University Series on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57.Siegel, J. 2002. Applied Demography: Applications to Business, Government,Law, and Public Policy. San Diego: Acad emic Press.58.Livi-Bacci, Massimo. Translated by Carl Ipsen. 1997. A Concise History of WorldPopulation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59.United Nations. 1983. Indirect Techniques for Demographic Estimation.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Affairs, Population Studies, No. 8160.Fowl er, F. J. 1993.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ress.61.Engels, Friedrich. 1962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84). “The origins of the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In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Selected Works, Vol. II.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62.Gerald R. Leslie. 1973. The Family in Social Context(second editi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63.Good e, W. J. 1963.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The Free Press.64.S. H. Preston, P. Heuveline, and M.Guill ot. 2000. Demography: Measuring andModeling Population Processes. Basil Blackwell.。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专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选择题(一)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在这个年龄数值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下面表格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读表,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B.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三65岁)比中国的多C.表中各国,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口.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2、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是因为A.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参考答案】1---2、CA【解析】1、中国的中位年龄是35.2岁,而中国的平均年龄应大于35.2岁;中国的人口总数比日本人口总数多很多,所以中国的老龄人口数量多于日本;日本的中位年龄大于中国,那么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低;而表中各国,日本的中位年龄最大,说明日本老年人口数量多,所以日本老龄化程度最高。
选项C正确。
2、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所以年龄较小的劳动力人口数量所占比重大,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量的承接产业转移,会缓解就业压力;人口的性别构成对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影响不大;我国外籍劳动力当前和今后都不会大量涌入。
选项A正确。
(二)如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
读图完成1〜3题。
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2.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入B.放开二孩C.出生率持续较低D.城市化水平提高3.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解析:1.A2.C3.B第1题,比较两个年份的曲线,可看出东西向明显升高,南北向升高与降低呈相间分布,但波动不大;则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系数升高。
高考地理试题-人口专题(2021年湖南省高考真题)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
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三农”政策利好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答案】1.B 2.D【分析】1.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
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
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2.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
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
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
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
故选D。
(2021年山东省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2.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答案】1.D 2.B 3.C【分析】1.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
人口统计图专题一、人口坐标图1.直角坐标系图右图是有代表性的四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4 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①B.②C. ③D.④2.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是( )A. ① B.② C. ③ D.④3.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4.图中①与②相比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 )A. 战争B. 疾病C. 生活水平差D. 老年人口多(2009 全国卷Ⅰ ) 甲市2008 年户籍人口出生9.67 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 10.7 万人,死亡率为0.773%。
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 年。
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据此完成1~2 题。
1.甲市可能是 ( )A.西宁 B .延安 C .上海D.广州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技巧归纳总结】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但在某一特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表现为“高”或“低”。
现阶段,判断“高”或“低”的参考数值如下:2.三维坐标系图阅读下面两幅人口统计图,回答1~2 题。
1.对图甲中A、 B、C 三国的分析正确的是()A. 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0%B. B 国人口死亡率高于 C 国主要是因为其医疗水平比C国低C.与 B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D.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7 年为 5 .1 ‰) 相似的是 C 国2.分析图乙中A、 B 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看出()A. A 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劳动力不足B. B 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大C. A 国人口增长已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D. B 国 15~ 64 岁人口比重大于 A 国3.下左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人口专题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中国
B. 印度
C. 美国
D. 印度尼西亚
2. 人口密度是指()
A.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数
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
C. 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
D.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减少速度
3.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A. 气候
B. 地形
C. 政治制度
D. 水源
二、填空题
4.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21年,世界人口已超过 ________ 亿。
5.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 __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简答题
6. 请简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7. 描述一下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
四、论述题
8. 论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C
二、填空题
4. 77
5. 资源短缺、就业困难
三、简答题
6.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机会、战争与冲突、自然灾害、教育和医疗条件、家庭团聚等。
7. 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包括城市人口过剩、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社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
四、论述题
8. 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医疗资源需求增加、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
解决策略包括提高退休年龄、鼓励生育、发展老年教育和娱乐、改善医疗保健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等。
专题07人口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考向一人口的分布2024·浙江卷(1月),1~2题,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考查形式多为图文结合形式来表现某种人口现象,重在考查学生看图识图能力和对人口模块知识点概念的理解。
重点考查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增长,侧重原因、特点和影响类的题目。
考向二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迁移2024·湖南卷,4~5题,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年龄结构2024·广西卷,3~4题,人口迁移(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2024·北京卷,4题,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拉力作用)2024·浙江卷1月,28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考向三人口容量2024·北京卷,11题,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命题分析人口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尤其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日趋严重,呈复杂化、多样化,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在高考中是避不开的一个点。
2024年高考地理,重点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迁移方面的知识点,如湖南卷4~5题,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年龄结构;广西卷3~4题,人口迁移(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北京卷4题,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拉力作用);浙江卷(1月)28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分布于人口容量部分的知识点考查较少,浙江卷(1月)1~2题,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北京卷11题,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考查形式多为图文结合形式来表现某种人口现象,重在考查学生看图识图能力和对人口模块知识点概念的理解,侧重原因、特点和影响类的题目。
试题精讲考向一人口分布(2024·高考·浙江卷1月)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
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整合目录一、人口微专题(一)知识关联(二)高频考点解析1、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3、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的类型(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5、人口迁移的影响6、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二、城市微专题(一)知识关联(二)高频考点解析1、城市化概念的理解2、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4、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5、城市体系及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8、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读方法9、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1、城市(或城市群)区位分析模式一、人口微专题(一)知识关联1、人口增长(时间变化特点、空间分布特点)→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文化背景、婚育观念等)。
2、人口增长的“三率”(关系、特点及变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区分方法)→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解决措施。
3、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特点(数量变化、方向变化)→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4、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地理环境、对城市化、对就业结构)→影响评价(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二)高频考点解析1、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注意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注意2】一个地区人口总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注意3】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专题十:人口·考点回顾:一.人口增长模式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特征地区分布原始低增长阶段(原始型)高高低缓慢热带原始森林土著居民加速增长阶段(传统型)高下降上升迅速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增长减缓阶段(传统型)下降低下降减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型)低低低缓慢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注: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区别:①、从特征上区分“区分三种模式,特征很重要:现代三低,传统高低高,原始高高低”②、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约在 2.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2.0%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比较人口问题原因分析影响(社会问题)措施典型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兵源不足,社会福利事业压力大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加大对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发展减缓;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自然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人口增长模式图因 素 淡 水 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口迁移,如早期逐水草而居的迁移 土 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为寻找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和生态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社 会经 济 因 素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经济布局调整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交通通信 其发展缩小了地区间距离,为人口大规模迁移创造了条件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的迁移 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三.人口数量与环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
专题八人口一、单项选择题(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图2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2,完成4~5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本题组通过人口金字塔图,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④幅图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年轻型,可以看出底部很宽,所以出生率较高,上部很窄,可以看出老年人少,但不能说死亡率高。
由于上窄下宽,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很高。
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解析】千万要注意金字塔图的底部的横坐标,①图的人口数量单位是“百万”,其余三幅图的单位是“千”,还要注意②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50千人,③④两幅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100千人。
另外,四幅图中30—39岁人口数量在纵坐标中都是两个柱状。
3.(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D.长白山地【解析】滑坡和泥石流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主要发生在山区,在重力作用下,物质沿一定坡度向下运动。
我国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暴雨集中,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
4.(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题目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但从题干中关键词“快速有效”分析,营造防护林系及实施退耕还林能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故A选项正确。
5.(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山西卷(新课程))图2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过渡型”的人口应该是出生率比较高而死亡率比较低。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串讲第二章疆域和人口专题知识梳理:位置和疆域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在亚洲东部(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太平洋的西座),海陆兼备,地理位置优越。
2.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位于寒带地区)。
二、辽阔的国土1.南北5500km,东西5200km,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2.中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3.中国面积最大的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
4.中国的陆上边界长2. 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5.中国领土四至点: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53° N) ;最南端——在4° N附近的曾母暗沙(属南沙群岛) ;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135°E)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73° E)。
行政区划一、行政区域的划分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二、省级行政区域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 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吉林省——吉——长春辽宁省——辽——沈阻河北省——翼——石家庄河南省——豫——郑州山东省——鲁——济南山西省——晋——太原陕西省——陕——西安江苏省——苏——南京安徽省——皖——合肥江西省——赣——南昌浙江省——浙——杭州福建省——闽——福州广东省——粤——广州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贵州省——贵/黔——贵阳云南省——云/滇——昆明四川省——川/蜀——成都青海省——青——西宁甘肃省——甘——兰州台湾省——台——台北海南省——琼——海口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北京市——京——北京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陇——银川天津市——津——天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上海市——沪——上海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重庆市——渝——重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人口和民族一、人口最多的国家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5年为14. 1亿。
人口问题专题知识梳理一、教材相关知识梳理(一)思想品德(九年级二单元第四课)1、为什么说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1)严峻的人口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P50,第2、3段)(2)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
①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关系。
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P51,第2、3段)(3)必须性: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P51,第3段)2、为什么要制定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①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②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的关系。
③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
④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3、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分别是什么?(P52,第1段,略)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实行计划生育有什么重要意义?(P52,第2段,略)实践证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初中地理《人口》专题复习一、专题概要1.重点: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如何控制、控制的目标等。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
2.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等。
3.热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分布的特点。
人口增长问题、迁移问题等。
4.要点:人口增长特点、分布特点、迁移、计算、人口问题等。
二、知识结构(一)人口增长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亿;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亿。
2.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十分(),18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亿。
中国人口在1578年以后迅速增长,特别是()年以后,人口直线增长,20世纪末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政策实施的结果。
(二)人口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率-人口()率。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这些人口所在面积(三)人口分布1.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人口分布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布()。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在欧洲、亚洲()、南部、北美洲东部。
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2.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人口就稀少。
(四)人口迁移从农村迁往城市:原因是城市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有较好的()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
(五)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
控制人口的措施是实行(),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养老、退休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孤单困苦。
三、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得越快越好B.人口增长得越慢越好C.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D.人口的增长是不可控制的〈解析〉本题从表面上看是说人口的增长,实质是考查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问题方面的知识。
人口专题知识点《说说人口专题知识点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人口专题知识点这一块。
咱先说说人口数量吧。
这就好像是咱家里的人数一样,人多力量大嘛,可这人太多也不一定全是好事儿呀。
想象一下,要是全世界都是人挤人,那可真是有点“热闹过头”啦!人少呢,有时候也挺清净,但又感觉缺了点人气儿。
就像小村庄和大城市的区别,一个安静得能听见鸟叫,一个喧闹得让你想找个安静角落都难。
再来讲讲人口增长。
有时候就感觉人口增长就像是坐火箭,蹭蹭往上涨,有时候又像蜗牛,慢悠悠的。
国家鼓励生育的时候,大家就积极响应,宝宝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啦;要是政策一变,嘿,这增长速度立马就慢下来了。
这就跟咱吃饭一样,有时候胃口好,吃得多,有时候没胃口,就少吃点。
还有人口结构哟!这可重要了去了。
年轻人多的时候,那活力满满,到处都是创新和闯劲。
可要是老年人多了呢,就感觉整个社会都慢下来了。
就像是学校里全是小学生和全是老爷爷老奶奶的区别,那氛围肯定不一样呀!人口迁移也好玩得很。
大家都为了更好的生活,从这个地方跑到那个地方。
就像咱出门旅游一样,只不过有些人是永久地换了个地儿生活。
农村人跑到城市,城市人又想去乡下体验生活,这一进一出,可把人口分布给折腾得够呛。
最后说说人口素质。
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内涵一样,光长得好看不行,还得有真本事。
一个社会的人口素质高,那发展起来就像开了挂,各种高科技、新思想层出不穷;要是素质低呢,就可能会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总之,人口专题知识点就像是一本有趣的生活大书,里面啥都有。
我们得好好研究研究,了解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人口世界呀!让我们一起在人口的海洋里畅游,探索那些有趣的秘密和现象吧!哈哈!各位朋友,你们对于人口专题知识点是不是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受呢?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一、知识结构二、重难点分析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轻化。
例题1、图1 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 .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 .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 .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 .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 .劳务输出数量增加例题2、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1)~(2)题。
表2年份 项目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74382809 786559903 人口比例(%)苏南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苏北43.1737.82过度型(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造成的影响(有利、不利)例题3、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读表完成(1)—(2)题。
年龄段(岁)≥260 45~59 25—44 15一24 0—14迁出人数(人)700 1600 2000 2400 640迁入人数(人)800 5000 30000 27500 5000(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例题4、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中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2).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3、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掌握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又有联系。
影响二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
3、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判读例题6、(201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2011·烟台模拟)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含预测)图,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A.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B.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C.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D.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2.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B.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C.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传统型阶段D.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小要到2025年以后(2011·济宁模拟)下表是中国各省、直辖市(台湾除外)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预测表。
据表回答3~4题。
中国各省、直辖市(台湾除外)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预测表3.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经济越发达,“人口零增长”实现得越早B.“人口零增长”实现时,各地区人口将不再发生变化C.“人口零增长”只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D.“人口零增长”实现得快慢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4.对于我国“人口零增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叙述错误的是()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适当调整生育政策C.完善社会养老等保障措施D.建立完善的儿童养育和教育服务体系(2011·福州模拟)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化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四地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人口迁出多于迁入B.乙地迁入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C.丙地人口迁入多于迁出D.丁地迁出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6.关于四地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就业机会最多B.乙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C.丙地就业机会最少D.丁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2011·枣庄模拟)2011年2月18日,新加坡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将调高外籍劳工税务。
据此完成7~8题。
7.新加坡存在大量外籍劳工的原因可能是()A.国内稳定的政治环境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存在用工短缺的问题C.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需求量大D.产业结构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8.新加坡政府调整外籍劳工税会严重影响该国的()A.船舶制造业B.石油化工业C.市政工程建设业D.芯片研发业(2011·郑州模拟)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
结合右图完成9~10题。
9.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10.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是()A.①B.②C.③D.④图1 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3,完成2题。
6.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图12是2000v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2题。
1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3~4题。
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 1950-1970年D. 1970-1990年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图3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5~6题。
5.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6.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9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10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 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18.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豫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图4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10.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图6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由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