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高一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2.06 KB
- 文档页数:2
安妮日记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安妮日记》教案[教学目的]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
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12)。
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
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交流资料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
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
《安妮日记》测试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笼罩(zhào)倒坍(tā)投掷(zhì)蹒跚(shān)B.蛰伏(zhí) 胡诌(zhōu) 唾弃(tuò) 炮制(páo)C.跛脚(bǒ) 粟粒(sù) 渎职(dú) 引擎(qínɡ)D.颠簸(bǒ) 窒息(zhì) 吞噬(shì) 忖度(cuǎi)解析A项,“坍”应读tān;B项,“蛰”应读zhé;D项,“忖”应读cǔn。
《安妮日记》背景:在备受法西斯铁蹄蹂躏的各民族中,居住在欧洲的犹太人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当大战的尘埃终于落定之时,人们惊骇地发现有600万欧洲犹太人消失了,消失得就如风卷残云那样迅速。
希特勒以谋划已久的步骤和最残酷的方式在4年中屠杀了这些犹太人,使欧洲犹太人骤然减少了二分之一。
荷兰作家布鲁马曾经说,战后德国人理解二战的关键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或柏林之战,而是在发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那一刻。
在奥斯威辛、特雷布林卡、达豪、布痕瓦尔德等纳粹集中营旧址,人们不难体会到纳粹的人性沦丧、穷凶极恶;而在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感动世界的《安妮日记》中,人们更可以看到蒙难者淌血的心灵。
镜头回放:安妮是个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纳粹兴起后避难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
1942年6月12日她13岁生日时,收到一个日记本,遂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一家四口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1942年6月20日,安妮在她日记的开头,这样描述道:“生活并非无忧无虑,在希特勒的反犹太法之下,我们在德国的亲戚都受尽苦难。
经过了1938年几次屠杀以后,我的两个舅舅逃出德国,在北美洲找到安身的地方。
年迈的祖母来和我们同住,来的时候73岁了。
”“1940年5月以后,好日子很少:先是战争,接着投降,然后德国人就到了这儿,犹太人开始有了麻烦。
我们的自由被一连串的反犹太命令严格限制:命令规定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要交出脚踏车;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不准坐车,连自己的车子也不能开;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犹太人只能上犹太人开的理发店和美容院;犹太人晚上八点到早上六点禁止上街;犹太人禁止上歌剧院、电影院,任何娱乐都不准;犹太人禁止使用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或任何运动场;犹太人禁止划船;犹太人禁止参加任何公开的运动比赛;犹太人只能上犹太学校等等。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密室的窗户有厚厚的窗帘,小心翼翼地掀开点缝隙,安妮“看见一长列一长列善良无辜的人,身边跟着哭哭啼啼的幼儿,一路走下去,队伍旁边一批人对他们吆喝作势,打得他们几乎倒地不起。
安妮日记(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2、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3、学习日记的写法,利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灵轨迹,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
学法:自读、讨论课文助读一、走近作者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
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
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
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
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二、关于《安妮日记》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
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
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
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
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
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日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目的】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点】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背景知识】走近作者1940年安妮·弗兰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摄的照片,当时她年仅12岁。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
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
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
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
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关于“那个时代”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
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
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
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
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
《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
高中英语安妮日记课文安妮最好的朋友你想不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或者你会不会担心你的朋友会嘲笑你,会不理解你目前的困境呢?安妮?弗兰克想要的是第一种类型的朋友,所以她把的日记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她一家人都是犹太人,所以他们不得不躲藏起来,否则就会被德国的纳粹分子抓去。
她和她的家人躲藏了25个月之后才被发现。
在那段时期,她的日记成了她唯一忠实的朋友。
她说:“我不愿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流水账。
我要把我的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我把我的这个朋友叫做基蒂。
”现在,来看看安妮自1942年7月起躲进藏身处后的那种心情吧。
1944年6月15日,星期四亲爱的基蒂: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太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
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
自从我来到这里之后,这一切都变了。
……比如说,有一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故意熬到晚上11点半都不睡觉,为的就是能独自好好地看看月亮。
但是因为月光太亮了,我都不敢打开窗户。
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呆到非关窗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
漆黑的雨夜,刮着大风,电闪雷鸣,乌云滚滚,我完全被这种景象镇住了。
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的夜晚…… ……不幸的是……我只能透过那满是灰尘的窗帘下那脏兮兮的窗户看看大自然。
只能隔着窗户看那大自然实在没意思,因为大自然是需要真正体验的东西。
你的安妮亲爱的基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长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自从我来到这里,这一切都变了. 比方说,有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熬到11点半故意不睡觉,为的是独自好好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了,我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等到非关窗户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夜晚,风吹雨打,雷电交加,我全然被这种力量镇住了.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令人伤心的是...我只能透过脏兮兮的窗帘观看大自然.窗帘悬挂在占满灰尘的窗前,但观看这些已经不再是乐趣,因为大自然是你必须亲身体验的. 支持一下,新手上路! 我怀疑是不是我不出门很久了以至于一切与自然有关的事物我都为之疯狂。
第1课时
教学目的:①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②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③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④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⑤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教学重点: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2、揭示目标:
①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②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③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④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⑤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窒息(zhì)呆滞(zhì)沮丧(jǔ)蜕变(tuì)黯然(àn)踱步(duó)匮乏(kuì)绽放(zh àn)错愕(â)虔诚(qián)塑造(sù)荒谬(miù)冥冥(míng)霎时间(shà)襁草根(qiǎng)溴化钾(xiù)
2、积累下列词语:
神往幽默检点周遭窒息抑郁虔诚沮丧谦卑荒谬冥冥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
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背景资料:
4、感知内容:
①自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则日记内容。
第1则:以日记为朋友,并为之取名“吉蒂”,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
第2则:记录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流露出对战争厌恶、恐惧的感情。
第3则:记录了密室令人窒息、呆滞、沉重的气氛,表达了“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