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影像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41
脑疝的先兆表现有哪些
脑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伤害是比较大的,那么脑疝的先兆表现有哪些呢?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现象,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的治疗疾病,不然会让患者出现智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等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其程度较在脑疝前更形加剧,并有烦躁不安。
2.意识改变:表现为嗜睡、浅昏迷以至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瞳孔改变:两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稍迟钝,以后病侧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但对侧瞳孔仍可正常,这是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牵拉之故。
此外,患侧还可有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等。
如脑
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这是脑干内动眼神经核受压致功能失常所弓起。
4.运动障碍:大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
脑疝的继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5.生命体征的紊乱: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
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有时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有时转为苍白、汗闭,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最后呼吸停止,终于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而死亡。
上述关于脑疝的先兆表现的分析,希望对于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如果生活中大家有上述症状出现,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的治疗疾病,不要盲目的求医用药,早期治疗是可以缓解疾病对于患者的伤害的。
ct小脑扁桃体下疝影像诊断标准
小脑扁桃体下疝的CT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程度不等的疝入椎管内。
2. 椎管上端脊髓背外侧出现两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向上与小脑相延续。
3. 脑池造影与冠状位显示更清楚。
4. 小脑扁桃体低于枕骨大孔3mm以内属于正常范围,介于3~5mm之间为界限性异常,在5mm以上则为病理状态。
另外,小脑扁桃体下疝可以伴有脑积水和脊髓空洞症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平衡。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脑疝知识点总结口诀
脑疝是颅内高压的结果,常见于一些颅内疾病,症状严重危及生命。
脑疝症状多样化,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需要及时诊断治疗。
脑疝诊断需仔细观察,包括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检查、颅压监测等。
脑疝治疗要积极迅速施行,包括去除病因、降颅压、保护神经系统等。
一、脑疝的定义:
颅内压增高致脑组织移位、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瞳孔等体征,常见于颅内疾病。
二、病因分类:
1. 动脉瘤破裂
2. 颅内肿瘤压迫
3. 颅内感染引起脑水肿
4. 颅内损伤导致颅内血肿
5. 脑积水引发脑疝
6. 脑室内肿瘤造成脑内压增高
三、脑疝的分类:
1. 单纯性脑疝
2. 小脑幕小孔脑疝
3. III型脑疝
4. 包脑疝
四、临床表现:
1. 剧烈头痛
2. 恶心呕吐
3. 意识障碍
4. 瞳孔改变
5. 不能放射性病理表现
五、诊断方法:
1. 神经系统体征
2. 影像学检查
3. 颅内压监测
六、治疗原则:
1. 去除病因
2. 降颅内压
3. 保护神经系统
七、预防措施:
1. 颅内疾病尽早诊断治疗
2. 颅内手术规范操作
3. 预防头部外伤
总结:
脑疝是颅内疾病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危急,及时诊断治疗十分重要。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脑疝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脑疝的认识和处理水平,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脑疝诊断标准
脑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和病史:脑疝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瞳孔改变、运动障碍等症状。
如果存在颞叶钩回疝,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侧的瞳孔松散膨大,对侧的肢体运动存在障碍等。
患者通常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
2.影像结果:CT检查可发现小脑幕切迹疝时,可见基底池、环池、四叠体池变形或消失,下疝时可见中线明显不对称和移位。
核磁共振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脑池变形、消失,钩回、海马回、间脑、脑干及小脑扁桃体等可直接观测到。
3.脑疝的早期而可靠的依据是瞳孔改变,即患侧的动眼神经因受压致麻痹,出现患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4.呼吸的改变,如呈叹息样、抽泣样及潮式呼吸,呼吸节律不规则或暂停。
5.如有颈强,眼底有视网膜出血或视乳头水肿,或瞳孔忽大忽小,一侧瞳孔大,脉搏慢,呼吸暂停或潮式呼吸,应考虑脑疝现象。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可超过1万/立方毫米;并可有血糖增高,尿蛋白阳性。
脑脊液在24小时内穿刺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压增高,发病6小时后,脑脊液可为血性或较多红血球,穿刺必须小心慎重,以免诱发脑疝,诊断明确时一般不作。
如果怀疑脑疝,应尽快进行诊断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
脑疝的分类及影像学特点图解概述脑疝是指脑组织从正常位置移动到邻近空间,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需要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脑结构细微变化和明显的移位。
对于放射科医生,熟悉各种亚型脑疝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解剖学特点脑组织、脑脊液及血管共同存在于颅腔内。
根据 Monro-Kellie 理论,脑组织、脑脊液及脑血管的容积是一定的,一种结构的体积增加将导致另一个或两个结构的体积减少。
当颅内容积的变化超过代偿机制时,脑组织将从某处移向另一处。
大脑镰及小脑幕将颅腔分为左、右和后颅窝。
MRI 上重要的解剖结构•胼胝体及扣带回紧邻大脑镰下缘游离缘•幕上和幕下通过小脑幕切迹进行交通•中脑和大脑脚紧邻小脑幕切迹•钩回和海马位于小脑幕切迹内上缘•基底池是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其内重要的颅神经及基底动脉穿行•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及 Rosenthal 静脉丛穿行于环池脑疝可分为两类:颅外疝和颅内疝。
颅内疝包括:大脑镰下疝、中心疝、海马钩回疝、小脑扁桃体下疝。
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是引起脑疝最常见的原因。
继发性改变:脑疝可引起脑组织坏死,压迫颅神经和血管,导致出血或缺血,并阻碍脑脊液正常循环,产生脑积水,形成恶性循环。
影像学特征最有用的检查方法是 CT 和 MR。
对于急诊患者,CT 是首选检查,目的是需要及时判断出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干预。
MRI 与CT 相似,但具有更好的组织分辨率,特别是在后颅窝疾病中。
1、大脑镰下疝•最常见的脑疝类型•扣带回移位至大脑镰下或对侧•同侧脑室受压变窄并移位至对侧•对侧脑室扩大并发症:早期,对侧侧脑室扩大压迫室间孔;晚期,大脑前动脉移位受压,继发梗死硬膜下血肿导致大脑镰下疝模式图显示左侧硬膜外血肿,同侧扣带回移动至大脑镰下方,同侧大脑前动脉受压;CT 和 MR 发现患侧扣带回移动至健侧,患侧脑室受压变窄并向健侧移位,健侧侧脑室扩张2、单侧下行小脑幕切迹疝颞叶内侧(钩回、海马旁回)向内移位进入小脑幕•轻度:钩回移位至同侧鞍上池,导致其变窄、消失,环池局部扩张,对侧侧脑室颞角扩张•中度:海马/海马旁回移位至四叠体池消失,中脑、同侧大脑脚受压、旋转•重度:颞叶内侧、颞角向下移位进入桥小脑角池上部并发症:大脑后动脉受压继发内侧颞叶和枕叶梗死;动眼神经受压导致瞳孔扩张;大脑导水管受压导致脑积水;大脑脚受压导致偏瘫;中脑出血(Duret 出血)颞部硬膜下血肿,导致同侧轻度小脑幕切迹疝模式图显示患侧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受压,CT图显示鞍上池受压不对称,患侧大脑脚受压,注意健侧颞角、环池局部扩张左侧颞叶肿瘤,导致同侧轻度小脑幕切迹疝左侧钩回及海马旁回压迫同侧鞍上池、大脑脚右侧颞叶脑水肿继发中度小脑幕切迹疝鞍上池及四叠体池消失,中脑受压、旋转,对侧颞角扩张3、中心疝(双侧小脑幕切迹疝)•少见;幕上严重占位效应导致•双侧颞叶疝入小脑幕切迹•中脑向下移位•中脑与桥脑之间的夹角变小•三脑室向后下移位至鞍背后方并发症:基底动脉穿支闭塞导致脑干梗死中心疝模式图显示中脑下移,三脑室后下移位至鞍背后方,中脑与桥脑之间夹角变小4、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少见•小脑向上移位过切迹,小脑上池消失•四叠体池、四叠体受压•顶盖受压扁平,脑干受压前移并发症:中脑导水管受压导致脑积水;大脑后动脉受压导致供血区梗死上行小脑幕切迹疝1、小脑半球占位切除术后导致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四叠体池消失、四叠体受压,脑干受压前移并桥前池变窄,乳头体及灰结节受牵拉变形;2、小脑半球占位导致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右侧小脑半球跨越小脑幕切迹,四叠体及四叠体池受压,右侧大脑后动脉受压导致右侧大脑脚梗死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小脑半球占位导致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小脑半球跨越小脑幕切迹,小脑上池消失,四叠体及脑干受压前移,中脑导水管受压、脑室积水5、小脑扁桃体下疝•后颅窝最常见的脑疝•扁桃体向下推挤,嵌入枕骨大孔,移位>5 mm•枕大池闭塞并发症:四脑室受压导致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小脑扁桃体变尖、下移,超过5mm,延髓受压前移,延髓前池变窄6、经蝶骨翼疝罕见疝出的脑组织、大脑中动脉越过蝶骨翼并发症:大脑中动脉受压于蝶骨导致梗死经蝶骨翼疝右侧颞叶血肿导致蝶骨翼疝,颞叶越过蝶骨翼7、颅外疝脑组织或血管经硬膜或颅骨缺损处膨出颅外疝脑组织经颅骨缺损处膨出,大脑中动脉分支受压导致梗死作者 | 影像shine编辑 | 胡青牛责任编辑 | 晓倩插图来源 | 作者提供。
脑疝有哪些表现正常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被挤到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使部分脑组织、神经及血管受压,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群,称为脑疝。
脑疝是由于急剧的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在做出脑疝诊断的同时应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
当确诊后,根据病情迅速完成开颅术前准备,尽快手术去除病因,如清除颅内血肿或切除脑肿瘤等。
脑疝这种疾病在人们身上一旦形成,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需要大家多多进行了解。
那么,脑疝的主要六个表现都有什么?1.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加重,呕吐频繁,躁动不安,提示病情加重。
2.意识障碍:病人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由嗜睡、朦胧到浅昏迷、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累的结果。
3.瞳孔变化:最初可有时间短暂的患侧瞳孔缩小,但多不易被发现。
以后该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发射迟钝、消失,说明动眼神经背侧部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已受损。
晚期则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不动。
4.锥体束征:由于患侧大脑脚受压,出现对侧肢体力弱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有时由于脑干被推向对侧,使对侧大脑脚与小脑幕游离缘相挤,造成脑疝同侧的锥体束征,需注意分析,以免导致病变定侧的错误。
5.生命体征改变:表现为血压升高,脉缓有力,呼吸深慢,体温上升。
到晚期,生命中枢逐渐衰竭,出现潮式或叹息样呼吸,脉频弱,血压和体温下降;最后呼吸停止,继而心跳亦停止。
6.后组脑神经受累:由于脑干下移,后组脑神经受牵拉,或因脑干受压,出现眩晕、听力减退等症状。
脑疝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信号。
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死于脑疝。
因此,在急性期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和瞳孔变化,及早发现脑疝,并积极进行脱水治疗,控制颅内高压,减少病死率。
脑疝ct影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脑疝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病变,常常导致严重的脑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危险。
CT影像在脑疝的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评估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疝CT影像的标准和特征,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 引言部分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介绍脑疝的概念和病因。
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让读者了解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最后,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 正文部分将包括脑疝的定义和病因、CT影像在脑疝诊断中的重要性以及脑疝CT影像的标准和特征。
在这部分将详细介绍脑疝的定义、发生机制,以及CT影像在脑疝诊断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会详细分析脑疝CT影像的标准和特征,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 结论部分将包括总结、临床意义和展望。
在总结部分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点和亮点。
在临床意义部分将分析脑疝CT影像标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最后,在展望部分将探讨未来对脑疝CT影像标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脑疝CT影像的标准和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脑疝的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脑疝的定义、病因和CT影像在诊断中的重要性进行介绍,结合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对脑疝CT影像的标准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准确、快速地诊断脑疝,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脑疝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和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为相关学科的医务人员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愿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医学界对脑疝的认识和诊疗提供参考和帮助。
2.正文2.1 脑疝的定义和病因脑疝是指颅内压力增高,导致脑组织向下移位压迫脑干或病变区,造成脑功能受损的严重情况。
疝气ct报告单模板
一、患者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检查日期:
检查编号:
二、临床资料
主诉:
病史:
三、检查所见
1. CT表现
1.1 疝气类型
股疝髂疝腹股沟疝脐疝疝气源未确定
1.2 疝囊
疝囊表现为局部扩张,密度与周围软组织相似。
疝囊内容可包括肠管、脂肪、网膜及肝脏、胃、脾脏等脏器。
疝囊壁光整,无明显增厚。
疝囊与周围肌层呈现分离影或沿它自由移动,可压迫周围结构或引起邻近脏器移
位。
1.3 疝气孔
疝气孔为腹腔壁肌肉和筋膜层的缺陷,可通过该缺陷使疝囊突出形成疝气。
1.4 切线及伴随结构影像学表现
切线及伴随结构如肠管、脂肪、网膜等有无受压、扭转等情况。
2. 影像诊断
根据以上所见,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达如下影像学诊断:
疝气类型:
疝囊:
疝气孔:
切线及伴随结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患者表现出明显疝气CT征象,建议进一步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五、提示
1. 建议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确诊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如有相关合并症,请进一步指导患者进行相应检查。
六、CT扫描技术参数
扫描仪器:
层厚:
层间距:
剂量:
七、检查医师
姓名:
职称:
日期:
以上是疝气CT报告单模板,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填写,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