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画家梵高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人美版(杨力)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0课画家凡高》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10课画家凡高》是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通过欣赏凡高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掌握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材中提供了凡高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的图片及分析,以及创作凡高风格画作的步骤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了解和掌握。
在课堂上,学生将会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了解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认识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2.学会欣赏凡高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能够运用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创作出具有凡高风格的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掌握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创作出具有凡高风格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展示凡高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进行创作。
3.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熟悉凡高的代表作品。
2.学生准备:带好自己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凡高的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通过展示凡高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运用凡高的绘画风格和特点进行画作。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画家梵高▏人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及其画风。
2.掌握用素描技法表现人像的基础方法。
3.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梵高的生平及其画风。
2.学习用素描技法表现人像。
教学难点1.掌握素描技法的基础方法。
2.绘制人像时注意线条的质感和自然流畅。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黑板、彩笔。
2.学生绘画用纸、铅笔、橡皮、卷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展示其代表作《向日葵》、《星夜》等画作,并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梵高的画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学习素描基础技法(15分钟)1.教师讲解素描的概念、方法和基本技法,并示范绘制素描的步骤。
2.学生仿照教师示范,练习用铅笔绘制直线、圆形等基础图形,熟练掌握轻重线搭配、明暗对比等素描技法。
3.绘制人像草图(25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用素描技法绘制人像的草图,注意线条的质感和自然流畅。
2.学生仿照教师示范,尝试绘制人像草图,注意调整线条的粗细、弯曲程度和长度,逐渐掌握绘制人像的基本方法。
4.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人像草图,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素描技法和人像绘制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1.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绘画技法,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教学。
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重点放在素描技法的讲解和练习上。
2.在学生绘制人像草图时,教师需要及时观察和指导,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能力。
3.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教学的安排和分工等,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第17课画家凡高》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凡高的绘画作品,通过学习凡高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凡高的几幅代表作品,如《向日葵》、《星夜》等,以及凡高的生平和绘画风格的相关介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形状、线条等基本元素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
然而,对于凡高的绘画风格和技巧,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凡高的生平和绘画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色彩、形状、线条等基本元素的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凡高的生平和绘画风格,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凡高的绘画技巧,如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流畅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凡高的生平和绘画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凡高的作品。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凡高的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掌握。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凡高的作品,分析其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凡高的生平和绘画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带好美术工具,如画笔、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凡高的几幅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凡高的绘画风格。
同时,简要介绍凡高的生平和绘画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凡高的生平和绘画风格,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凡高的作品。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凡高的绘画技巧,如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流畅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凡高的作品,分析其绘画技巧。
画家的梵高美术教案【篇一: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画家凡高》教案】欣赏课——《画家凡高》简要教学流程一、导入新知(预计用时3分钟):通过哆啦a梦时光机引出原始人类岩画《石灰手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受伤的野牛》,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被俘的公牛》等绘画艺术的萌芽作品,一直到文艺复兴的巅峰《蒙娜丽莎》和《圣母》,但1841相机的发明,给绘画巨大的冲击,正是因为这种冲击,绘画艺术不但没有被泯灭,反而发展的更加异彩纷呈,此时出示《海边渔船》,其作者就是凡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画家凡高》。
二、探究新知(预计用时22分钟):活动一,探究凡高生平。
组织学生根据课本组内探究交流凡高的生平,组内合作完成基础题卡,并由组代表发言。
活动二,探究凡高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凡高的人物、风景和静物画,感悟凡高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探索题卡,并由组代表发言。
此环节解决本课重点。
三、评价新知(预计用时13分钟):教师出示两个弹性作业:1、选一幅你印象最深的凡高的作品,试着用一段文字简单的描述。
2、简单描述凡高的生平。
组织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实际情况,运用100字以内的文字做简要描述,教师适时引导、点评。
此环节解决本课难点。
四、总结、拓展(预计用时2分钟)简要总结本课内容,包括凡高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内容、色彩、笔触等艺术风格,并布置亲子拓展作业:将今天学习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凡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感悟?下节课我们将一起交流并临习大师凡高的作品。
凡高一生基础题卡1、凡高于()年()月()家庭。
于()年()月()日自杀离世。
2、凡高曾在1877年—1879年在()贫困的矿区做传教士,()岁时开始作画。
3、凡高的作品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为荷兰()派画家。
4、1888年后,凡高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法国南部小镇(5、凡高卖出的唯一一幅作品是《。
小组交流探索题卡1、凡高人物画的代表作有《》、《、《》等。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9课画家梵高▏人美版(北京)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梵高及其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通过观察和分析梵高的绘画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梵高的绘画技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梵高的生平简介及其代表作品。
2. 梵高绘画的特点:色彩、线条、构图等。
3. 梵高的绘画技法:厚涂、短线条等。
4. 学生创作练习:模仿梵高的绘画风格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梵高的绘画特点,能够运用其绘画技法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梵高的绘画技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梵高的代表作品图片、PPT、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画纸、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梵高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2. 讲解:介绍梵高的生平简介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绘画特点,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3. 演示:展示梵高的绘画技法,如厚涂、短线条等,并现场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技法进行创作。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创作练习,模仿梵高的绘画风格进行绘画。
5. 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板书设计1. 画家梵高2. 内容:梵高的生平简介、代表作品、绘画特点、绘画技法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模仿梵高的绘画风格,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
2. 要求:运用梵高的绘画技法,如厚涂、短线条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梵高的绘画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其绘画技法进行创作。
2. 教学方法:通过PPT、演示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的创作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
以上是关于《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9课画家梵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第17课画家凡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7课画家凡高》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特点,通过学习凡高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掌握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凡高的生平简介、艺术特点、代表作品欣赏以及绘画技巧的介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表现自我。
在欣赏和分析作品时,学生容易关注到画面的直观形象,但对艺术家的生平背景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尚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特点,欣赏凡高的代表作品,学会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画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艺术多样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凡高的代表作品。
2.难点: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画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特点,引导分析凡高的代表作品。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凡高作品的欣赏和感悟。
4.创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画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2.图片:凡高的代表作品图片及相关的生平资料3.画材:水彩、彩笔、铅笔、画纸等4.课件: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及动画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凡高的代表作品《向日葵》,引导学生关注画面色彩、线条和构图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凡高的生平简介及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凡高的创作背景,分析其作品《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等的特点。
教材分析
《画家凡高》是一节以一名画家为专题的欣赏?评述课。
课标中对中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观赏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凡?高曲折而短暂的一生是悲剧性的,这位天才画家在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却留下了大约800多件油画以及几乎相同数量的素描作品。
这种惊人的创作速度是凡?高对绘画艺术狂热的证据。
而如此一个充满艺术向往和激情的人,却在孤独潦倒中苦苦挣扎。
窘迫的生活与艺术的执著相互映衬,使凡?高这位艺术大师更具吸引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从朦胧的认识深化为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欣赏,以及对画家艺术人生的了解和评价。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
应会: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了解、分析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的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
同时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画家凡?高及其作品。
学习如何欣赏评述凡?高作品的方法。
难点: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
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学习材料
凡?高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
1.课前收集凡?高相关图片资料。
2.谈谈你对凡?高的了解。
教学意图: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
二、阅读:
1.自学了解书中文字,了解凡?高的一生。
2.阅读后,了解了画家哪些信息?如国籍、家庭、艺术巅峰等。
3.你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意图:自学及培养提炼文字信息的能力。
三、欣赏:
1.欣赏凡?高作品:
a.《自画像》笔触、色彩、割耳朵的故事、如果你在逆境中该怎样调整心态......
b.《吃马铃薯的人》色调、早期绘画风格、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画速写......
c.《星月夜》笔触表达的情绪、幻想星空......
d.《阿尔附近的吊桥》文学语言描述......
e.《向日葵》为什么喜欢、有关向日葵的信息、厚涂法表现花瓣的好处......
f.《鸢尾花》画一画......2.为作品编排顺序:荷兰时期...巴黎时期...阿尔时期...圣雷米时期...奥维尔时期
3.总结: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画派主要画家之一
教学意图:分析画面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1.用文字描述一幅画。
2.临摹一幅画。
3.小结:我们初识了这位充满传奇的艺术家,希望你们能够更深地了解他和他的绘画。
教学意图:知识的拓展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