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地理教学论试卷1.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
(第一章第二节)2.在对地理教学设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或内容进行概括,并提出一定实施顺序建议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流程包括分析、设计、评价三大环节。
(第二章第三节)3.教学目标二维表中,所要突出的三大教学目标分别是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情感领域目标。
(第三章第三节)4.地理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出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其中地理教师、学生和地理课程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第六章第一节)5.地理教案的格式常见的有两种形式叙述式和表格式(第七章第三节)6.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对教学设计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第八章第一节)7.对地理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主要使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种方法(第八章第四节)三、选择题(本题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共25分)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1、那个选项不属于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C)A、学习理论B、传播理论 C实践理论 D、系统理论7、那个选项不是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A)。
A、调节功能B、指向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答案:P418、过程与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定位(B)。
A、终极目标B、关键目标C、基础目标D、情感目标答案:P3810、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符合规律性的结论,这种评价方法叫做(C)。
A、定型评价B、分析评价C、定量评价D、定性定量结合评价答案:P21711、通过教学设计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学过程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鼓舞。
经验和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经常记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启发作用,这体现了教学设计评价的(B)功能。
A、诊断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教学功能答案:P218答案:P9913、发现是教学法是(A)提出的?A、布鲁纳B、施瓦布C、孔子D、老子答案:P10214、(B)是地理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发挥地理教学功能,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的主要渠道。
《绪论》及第一章《地球》习题汇编Ⅰ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0609]《地理教学论》第一次作业[论述题]名词解释(选作4个)1、理念2、审美情趣3、地理教学目标4、地理教学过程5、地理基础知识6、地理程序性知识7、地理策略性知识8、地理基本技能参考答案:1、理念:对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2、审美情趣:指审美主体通过美育过程在头脑中产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倾向性。
通常以对审美对象的特殊兴趣、爱好、选择倾向性和易接受性或认同等形式表现出来。
3、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
4、地理教学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发展地理能力,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多主体交互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
5、地理基础知识: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起奠基作用的地理知识。
中学地理知识主要属于此类。
6、地理程序性知识:主要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地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原理类知识和地理操作程序类知识。
7、地理策略性知识:主要是回答"怎么学”的地理基础知识,主要为学习方法类知识。
8、地理基本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地理认知任务和实践操作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和动作活动方式。
[单选题]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教学现象B:地理教学方法C:地理教学系统D:地理教学过程参考答案:C[单选题]2.新课程中"教学”的基本含义是:A:讲授与接收B:讲授与讨论C:上课与管理D:沟通与合作参考答案:D[单选题]3、素质教育目标主要包括A:知、技、智B:知、技、德C:知、能、情D:知、能、思参考答案:C[单选题]4、地理教科书的双层系统是指A:文字与图像B:活动与作业C:正文与阅读D:形式与功能参考答案:D[单选题]5、新课程中"教材”的基本含义是:A:教材是范例B:教材是读物C:教材是方法D:教材是课本参考答案:A[单选题]6、地理思维方法包括以下的:A:观察法B:比较法C:调查法D:实验法参考答案:B[单选题]7、合作学习的组织需要:A:同质分组B:异质分组C:男女搭配D:就近结合参考答案:B[单选题]8、揭示地理事象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比较方法叫做:A:凸聚比较法B:联系比较法C:综合比较法D:横向比较法参考答案:B[多选题]1、《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四论包括下述中的:A:教学发展论B:教学方法论C:教学评价论D:教学环境论参考答案:BC[多选题]2、地理感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A:地理特征B:地理分布C:地理演变D:地理判断参考答案:BC[多选题]3、地理陈述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A:地理名称B:地理分布C:地理规律D:地理方法参考答案:AB[多选题]4.地理程序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A:地理概念B:地理分布C:地理成因D:地理方法参考答案:CD[多选题]5、地理理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A:地理演变B:地理分布C:地理特征D:地理判断参考答案:CD[多选题]6、新课程中"教材”的基本含义是:A:教材是素材B:教材是课本C:教材是方法D:教材是范例参考答案:AD[多选题]7、地理概念的内涵包括下述中的: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例子D:关键特征参考答案:ABD[多选题]8、地理原理的学习方法包括下述中的:A:例-规法B:规-例法C:同化法D:概括法参考答案:AB第二次作业[论述题]名词解释(选作4个)1、地理情感2、地理态度3、地理价值观4、地理课程5、地理课程标准6、地理教材7、地理教学规律 8、地理教学原则参考答案:1、地理情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产生并持续发挥积极影响的较复杂而稳定的心理体验。
《地理教学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简答题1. 简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追求。
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地理学科在解释周围环境、不同尺度区域等各种自然特征与人文现象的独特作用;初步学会选择与评价空间位置,能够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形成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
2. 地名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师指图提出地名;教师指导学生查找地名;教师正确书写地名;教师领读地名;教师指出地名的含义或有关特征;学生在地图册上填出地名。
3.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①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②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
③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
④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原因。
⑤能简要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4. 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要点。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等;科学精神与态度: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等。
5.等温线判读的基本方法。
①按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明一地气温差异的趋势及影响因素;②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分析同纬度两地气温的高低;③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状况,分析一地气温垂直于等温线方向的变化程度;④分析一地的等温线是否闭合,如果闭合可以由此判断一地是寒冷中心还是炎热中心;⑤根据重要等温线通过的地区,分析一地气温状况,作冷热的性质判断。
⑥根据临线间温度间距的大小,可以判断等温线实际代表区域范围的大小及地势特征二、论述题1.为什么地理学习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格局、地理过程的敏锐觉察力?试举例论述。
智慧树知道网课《地理学科教学导论(地理教学论)》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课程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
A.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B.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C.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D.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4多选题】(5分)教学目标的特点包括()。
A.具有指导性B.具有可操作性C.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D.具有可测性和评价性5判断题】(5分)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而不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A.对B.错单选题】(5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
A.知识传授者B.引导者C.研究者D.评价者3判断题】(5分)探究性地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达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A.错B.对4多选题】(5分)项目化地理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A.以项目为主线B.注重学生自主研究C.重视实践操作D.强调知识传授5判断题】(5分)个性化地理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的是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A.对B.错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不涉及地理价值观念和态度。
()A.错B.对2判断题】(5分)地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使其具有对地球的热爱、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A.对B.错3单选题】(5分)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情感包括()。
A.地球热爱情感B.人类生存环境关注情感C.地球可持续发展责任感D.以上都是4多选题】(5分)地理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
A.环保意识B.地球公民意识C.全球意识D.地域意识5判断题】(5分)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情感和价值观念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课堂教学设计来培养。
()A.对B.错撰写论文,进行修改和润色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地理教学论第一章初中课程标准解读第一节前言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解析:获取好成绩的能力、获取考试技巧的能力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素质教育相违背。
因此选D。
2.【答案】A。
解析:地理学的显著特性有两个:区域性和综合性,这也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色。
3.【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4.【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其课程性质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其内容是以区域地理为主。
故选C。
5.【答案】D。
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包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三点。
故本题选D。
二、判断题6.【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学科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7.【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学科性质,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8.【答案】×。
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其中,地球与地图一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9.【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学科性质,“乡土地理”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
10.【答案】×。
解析: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1.【答案】×。
解析: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I、地理II、地理III(各2学分,36课时)三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模块组成。
12.【答案】√。
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智慧树知到《地理学科教学导论》(地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网课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测试1【多选题】汉语语境中的教学,其含义包括()。
A、教学及教授B、教学及学习C、教学即教学生学D、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的学答案:教学及教授#教学及学习#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的学2【判断题】通常而言,英语语境中的“教”和“学”是两种相互独立的行为。
()A、对B、错答案:对3【多选题】教学的特点包括()。
A、教与学之间需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关系。
B、教与学两者是割裂的。
C、教是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的手段。
D、学生能动有效地学时教师教的目的。
答案:教与学之间需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关系。
#教是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的手段。
#学生能动有效地学时教师教的目的。
4【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是()。
A、地理教学评价B、地理课程C、地理教学研究D、地理教学环境答案:ABCD5【判断题】地理教学目的是指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达到的结果。
A、对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判断题】国外地理课程发展可划分为前地理课程时期、近代地理课程时期、现代地理课程时期,其中在1950-1990年为地理课程第一次现代化改革浪潮,1990年以来为地理课程第二次现代化运动。
()A、对B、错答案:对2【判断题】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18-19世纪的产业革命,商业发展和交往联系不断扩大,地理学科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价值得到重视,中学地理课程逐渐形成,地理课程向内容学科发展。
()A、对B、错答案:错3【单选题】国外近代地理课程价值观表现为()。
A、素养培育B、内容学科C、发展智能D、实用学科答案:实用学科4【多选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地理课程价值观向素养培育转变的背景为()。
A、《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颁布B、学问中心地理课程遭受质疑C、工业文明引发“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D、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答案:ABCD5【判断题】古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没有严格限定,空间范围从宇宙天体到地球,研究对象常与哲学、历史、文学和天文学等混沌共生在一起。
《地理教学论》答案5篇第一篇:《地理教学论》答案《地理教学论》作业答案第一次作业论述题:(选作3题)1绘简图说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并简要说明各地理教学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1)答: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构成如下图:λλλ地理教学要素的地位:教学系统八要素中,地理教学目标是该系统的定向子系统。
地理教师与学生分别是导控子系统与信息处理子系统,他们是该系统的双主体子系统。
地理课程教材是该系统的信源子系统。
地理教学原则、模式与方法是地理教学系统的运行支持子系统。
地理教学环境是该系统的时空协同系统。
地理教学管理是该系统的保障子系统。
地理教学评价是该系统的调节、激励子系统。
地理教学八子系统互为呼应与协同,以其优化的结构促成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λ(2)、绘简图说明《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
λ答:《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如下图:λ(3)、简要说明《地理教学论》课程的主要特点及研究方法。
答:《地理教学论》的学科主要特点:由地理教学论的“应用理论”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属性很容易联想到其主要的学科特点,即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与艺术性。
《地理教学论》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具统帅作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用“两唯”的观点去解读地理教学,才能真正获得地理世界的真善美,才能真正获得地理教学的真善美。
《地理教学论》与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密切相联。
这里所说的实践既包括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也包括高师地理教学改革实践,其中蕴藏着推动地理教学论发展的无尽活力。
《地理教学论》的理论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活动为生生不息的源泉。
地理教学论强调地理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
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求真”,教学必须建立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的诸学科体系基础上。
教学的艺术性强调“求美”,教学必须建立在师生认知、情感等自由表现、交流、创造的基础上,因为教学艺术即具有高度个性化、创造性和审美价值的教学设计与操作行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人类活动 B. 自然界 C. 社会经济 D. 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答案:D2.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下列哪个属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A. 地壳运动 B. 水系的形成 C. 气候的变化 D. 植被的形成答案:C3.以下哪个不属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A. 地貌学 B. 水文学 C. 人口学 D.气候学答案:C4.下面哪个因素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最大? A. 太阳引力 B. 月亮引力 C. 地球自身的引力 D. 外太空的引力答案:C5.下列哪个不属于地球的运动? A. 自转 B. 公转 C. 旋转 D. 周转答案:D6.以下哪个是地壳较厚的地方? A. 大洋中脊 B. 海底深渊 C. 平原地带 D.山脉地带答案:D7.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是: A. 青藏高原 B. 阿尔卑斯山 C. 喜马拉雅山 D.安第斯山答案:C8.地球上最大的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 北美洲 D. 南美洲答案:A9.地球上最大的岛屿是: A. 格陵兰岛 B. 澳大利亚 C. 马达加斯加岛 D. 爱尔兰岛答案:A10.地球上最大的峡谷是: A. 长江三峡 B. 秦岭大峡谷 C. 科罗拉多大峡谷 D.弗朗西斯科峡谷答案:C11.下列哪个不属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A. 实地考察 B. 实验研究 C. 数理统计 D. 典型剖析答案:C12.以下哪个不属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A. 人口密度 B. 气温 C. 高程 D. 人均收入答案:B13.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国家是: A. 俄罗斯 B. 加拿大 C. 冰岛 D. 挪威答案:C14.地球上经度最高的国家是: A. 俄罗斯 B. 加拿大 C. 冰岛 D. 挪威答案:A15.以下哪个不是地球上的大洋?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地中海答案:D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
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物体可称为天体的是()A.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B.按航线飞行的飞机C.吉林1号陨石D.卫星2.在上世纪末,多国天文学家通过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观测并测量出某一遥远的旋涡星系,该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为()A.140多亿个天文单位B.140多亿年C.140多亿千米D.140多亿光年3.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A.月球B.太阳C.牛郎星D.水星4.下列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①大熊座、小熊座和狮子座②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③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④总星系和地月系⑤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A. ①②B.③⑥C.④⑥D.②③⑤读“中心天体为太阳的天体运行略图”,回答5~6题:5.图中共包括的天体系统有()A.一级B.二级太阳C.三级D.四级6.图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A.太阳B.地球C.月球D.恒星7.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比较适中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②④B.①④C.②③④D.②③8.太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太阳内部铀等重元素裂变释放的辐射能B.飞离太阳大气层的带电粒子的能量C.氢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释放的辐射能D.碳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辐射能9.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A.光球、色球、日冕B.光球、日冕、色球C.色球、日冕、光球D.色球、光球、日冕10.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大约是()A.10年B.11年C.21年D.111年11.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A.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的强弱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
《第一章绪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2级1班第一组
一、名词解释
1、地理教学论:
2、地理学:
3、地理教学活动:
4、调查法:
二、填空题
1、( )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在“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课程。
2、早期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 )方向跨出了关键的步伐。
3、()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
4、在地理教学活动中,( )是最实质性的因素。
5、通常大多数学者将地理科学分为()和()。
6、问卷调查有哪些特点:()、()、()。
7、地理教学活动中很关键的两个要素是()和()。
8、地理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须依据地理学的()。
9、()取材于地理科学,但是由于其()和()的特征又不同于地理科学。
三、选择题
1、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的教育家
是()。
A夸美纽斯 B褚绍唐 C竺可桢 D陶行知
2、就课程性质而言,下列哪门课程适合师范院校地理本科的专业课程()。
A地理教材教法 B地理教学论 C地理教育学 D地理教学法
3、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是()
A地理课程 B地理教师 C学生 D地理教学方法
4、苏联著名的地理教学论专家()认为地理教学论的前身地理教学法从属于地理科学。
A、库拉佐夫
B、夸美纽斯
C、麦克唐纳
D、史密斯
5、()属于教育科学。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教育史
D、以上三个都是
6、教育学不包括()。
A、学科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特殊教育学
D、心态教育学
四、简答题
1、20世纪60年代,把“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
简述你的看法。
2、简述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研究任务。
3、简述地理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共25分):
1、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2、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3、地理教学活动:是一种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4、调查法:是指围绕课题的目的,通过被研究对象或熟悉被研究对象的其他
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综合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某些地理教学现象之间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一空1分,共15分):
1、1904
2、“教和学”
3、学生
4、地理课程
5、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6、涉及面广方法简便经济有效
7、教师教学方法
8、基础理论
9、地理学科基础性教育性
三、选择题(一小题5分,共30分):
1-6: D B C A D D
四、简答题(一小题10分,共30分):
1、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这说是一个认识上的乃至实践上的倒退。
20世纪60年代,由于有些人片面理解地理教学法的名称,以为“地理教学法”仅仅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学科,所以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
实际上这一名称重在体现了一个“教”字,这对于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所倡导的“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思想而言。
所以说是一个认识上的乃至实践上的倒退。
2、(1)研究地理教育目的和功能;
(2)研究地理教学内容与形式;
(3)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5)研究地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6)研究师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特点及发展方法;
(7)研究地理教学评价的方式;
(8)研究地理教学环境的作用及创设。
(具体分条论述略)
3、(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文献法
(5)经验总结法
(每个研究方法各举一至两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