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
- 格式:pptx
- 大小:233.66 KB
- 文档页数:14
早产儿生理特点
早产儿是指在妊娠期37周之前出生的婴儿。
由于早产儿的发育时间较短,其生理特点与足月儿相比有一些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呼吸系统:早产儿的肺部发育不完全,肺泡表面积较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的分泌较少,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窘迫。
需要通过特殊的呼吸支持措施(如人工通气、持续气道正压等)来帮助他们维持呼吸功能。
2.消化系统:早产儿的消化系统未充分发育,消化酶的分泌能力较低,胃肠道的蠕动功能不稳定。
他们可能面临喂养困难、吸收不良和胃肠道感染等风险。
因此,早产儿在喂养方面需要特殊的关注和调整,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母乳喂养辅助等方式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3.温调节能力:早产儿的皮下脂肪较少,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发生低体温。
必须提供适当的保暖措施,如保温箱、温度调节等,以确保其体温稳定。
4.免疫系统: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
他们更容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败血症。
因此,早产儿需要特别关注感染预防和控制,如提供无菌环境、定期进行免疫接种等。
5.神经系统:早产儿的神经系统未充分发育,可能存在运动和发育延迟,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的风险。
因此,早
产儿需要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和早期干预,以促进其神经发育。
早产儿的护理范文早产儿是指在妊娠不满37周时出生的婴儿。
由于他们出生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因此需要特别的护理和照顾。
本文将从早产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未充分发育:由于早产儿肺泡表面积较小,肺组织较少,导致呼吸困难。
因此,早产儿需要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者采取其他呼吸支持措施。
2.循环系统未成熟:早产儿的心肺功能较弱,心排血量较低。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通过监测心电图和呼吸监护来确保心脏正常工作。
3.消化系统不完善:早产儿的消化系统未充分发育,胃肠功能较差。
因此,他们需要采用特殊的喂养方法,如胃管喂养或经口管喂养,并且需要通过监测体重和排便情况来评估喂养的效果。
4.免疫系统较弱: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未充分发育,抵抗病原体的能力较弱。
因此,他们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为了预防感染,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给予早产儿一定的免疫保护,如注射疫苗。
早产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发育滞后: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因此他们的认知和运动能力较弱。
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学习不同的技能,如吃奶、抬头等。
2.情绪不稳定:由于早产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未充分发育,他们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如焦虑、哭闹等。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安全感和关爱,通过轻柔的触摸和声音来安抚他们的情绪。
3.社交能力有限:早产儿接触外界环境的时间较短,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与家人和护理人员的亲密接触来培养社交能力,并逐渐适应外界环境。
在护理早产儿时,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维护温度稳定: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低温或高温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可以通过使用保温箱、穿戴合适的衣物以及提供温暖的环境来实现。
2.加强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较弱,需要辅助呼吸。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需要提供呼吸支持,如使用呼吸机。
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早产儿是指在孕期不满37周的胎儿出生。
由于早产儿的身体发育不彻底,他们在出生后面临着许多健康问题和挑战。
为了确保早产儿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他们需要接受特殊的健康教育和照应。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一、早产儿的健康问题早产儿由于出生时身体未彻底发育,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以下健康问题:1. 呼吸系统问题:早产儿的肺部未充分发育,容易浮现呼吸难点和呼吸道感染。
2. 消化系统问题: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彻底成熟,容易浮现消化不良和吸收问题。
3. 免疫系统问题: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疾病。
4. 神经系统问题: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彻底,可能浮现运动障碍、认知问题等。
5. 发育问题:早产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特殊的发育监测和康复训练。
二、早产儿的健康教育内容为了确保早产儿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提供以下健康教育内容:1. 喂养指导:早产儿的喂养需要特殊注意,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
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提供正确的喂养姿式和频率,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2. 预防感染:由于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教育家长如何预防感染,包括勤洗手、避免人群拥挤、定期接种疫苗等。
3. 呼吸训练:早产儿可能会面临呼吸难点的问题,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呼吸训练,包括正确的体位、呼吸操等。
4. 发育监测和康复训练:早产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发育监测,并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匡助早产儿克服发育障碍。
5. 心理支持:早产儿的家庭可能会面临压力和焦虑,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包括情绪管理、家庭支持组织的介绍等。
三、早产儿健康教育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早产儿的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个体化教育: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和健康问题,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指导,确保家长能够理解和应用。
2. 多媒体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等,向家长展示正确的喂养姿式、呼吸训练方法等,增强教育效果。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特点及常见病的处理1.消化系统特点早产儿吸吮及吞咽能力弱、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胃肠动力弱,可出现哺乳困难,进奶量少,易发生溢奶、呛咳、胃食管反流、喂养不耐受、动力学肠梗阻,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各种消化酶活性低下,导致对蛋白、脂肪及淀粉吸收能力不足,黏膜屏障功能不成熟,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肝脏合成蛋白能力差,常发生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白蛋白减少使血游离胆红素增加,易引起黄疸。
糖原储备少,易发生低血糖。
早产儿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
2.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常导致吸入性肺炎和呼吸暂停,胎龄越小和(或)出生体重越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越高。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放射性核素显像或食管下段24hPH检查。
防治措施有:喂奶速度要缓慢,喂奶后不要立即平卧,取头部和上身抬高30℃,右侧卧位;呕吐严重者可适当应用多潘立酮,0.3mg/kg,每日3~4次,于喂奶前15min喂服,亦可以服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kg·次);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主要防治措施有:①禁食:对有可能发生NEC的患儿可先禁食1~2d,观察病情的发展,计划下一步治疗。
对确诊的患儿,症状轻者禁食3~5d,重者禁食7~10d,大部分患儿同时需要胃肠减压。
禁食期间营养和液体主要从肠外营养液补充,可以从静脉滴入。
待腹胀、呕吐消失、肠鸣音恢复、食欲恢复,才可开始喂奶,以新鲜母乳为宜,或用早产儿配方奶。
从少量开始(3~5毫升/次),逐渐缓慢加量,如胃中有积乳(可从胃管抽取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3量来衡量)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加奶后如症状复发,需再次禁食。
②防治感染: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未报告前可用第三代头孢抗生素。
③改善循环:NEC患儿常发生休克,休克原因多为感染性、低血容量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
需扩容、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
④外科治疗:肠穿孔和严重肠坏死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
新生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主讲人:胥丽君(一)口腔新生儿口腔容积较小,舌短宽而厚,出生时已具有舌乳头,硬腭穹窿不发达,牙床宽大,唇肌、咀嚼肌发育良好,商颊有坚厚的脂肪垫,故生后即已具备充分的吸吮和吞咽能力。
吸吮反射虽是生后即存在的非条件反射,但也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喂奶前将小儿置于准备体位,母亲用手协助将奶头送人口内,乳汁气味,奶瓶外形等均能作为条件使之强化。
早产儿、患呼吸道感染或口腔炎、颅内有病变时均可受到抑制。
口腔粘膜细嫩,血管丰富,唾液发育不足,分泌唾液较少,粘膜较干燥,易受损伤,故清理口腔时,忌用布类擦洗,以免粘膜破损造成感染。
90%的新生儿于硬腭正中线两侧可见散在的黄白色小点,称上皮珠,系上皮细胞堆积所致。
有时在牙龈切缘上也可见散在的淡黄色微隆起的米粒大小颗粒或白色斑块,俗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和粘液腺潴留肿胀所致。
一般在2~3周内都可自然消退,勿擦拭或用针挑,以防感染,不需治疗。
舌质淡红,舌苔微白或薄白,有时舌体局部微有颤动,均为正常现象。
(二)食管始于第3~4颈椎,比成人高1~3个颈椎,终于10~11颈椎,食管长度为10~11cm,管腔内径5~8cm,呈漏斗状。
全长相当于从咽喉部到剑突下的距离,从鼻根至剑突的距离可作为胃插管的长度。
食管粘膜柔软,缺乏腺体,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良,管壁柔软,易受邻近器官的影响而变位。
食管上部括约肌不随食物下咽而紧闭,下部括约肌也不关闭,困而容易溢乳。
食管为一肌肉管,上端人口处为横纹肌所构成,下端为平滑肌所组成,中部混合组成。
上端有上食管括约肌,下端有下食管括约肌,位于膈的食管裂孔内,新生儿腹腔内食管段不存在。
上、下食管括约肌形成高压区,各为28.9±0.89kPa(21.3±7.4mmHg),和0.53~0.8kPa(4~6mmHg),两周以内新生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6周才能建立有效的抗反流屏障。
(三)胃胃位于左季肋部,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贲门平第10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2胸椎的中线附近。
儿科知识点之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正常足月儿特点1.外观特点:正常足月儿外貌成熟,神态自若。
2.呼吸系统:正常足月儿分娩时,呼吸系统已具备建立和维持呼吸活动的条件,在胎儿12周时已有微小的呼吸运动,32周时已具有类似于成熟肺泡的结构,肺表面活性物质在34~35周胎龄时显著增多,到足月时更为丰富。
胎儿肺内充满肺液,肺液对肺泡的发育十分重要。
足月儿肺液约30~60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排出和由肺血管及淋巴系统吸收和转运。
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约为40~50次/min,主要靠膈肌运动,呈腹式呼吸。
3.循环系统: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显著变化:①脐带结扎后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随着呼吸建立和肺膨胀,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关闭;④由于PaO2增高,动脉导管收缩,继而关闭,完成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的转变。
正常新生儿心率比较快,波动范围比较大,通常为100~150次/min。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新生儿心肌储备力低,代偿能力不足,故新生儿补液过量易致心力衰竭。
4.消化系统:足月儿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端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
足月儿消化道已能分泌大部分消化酶,只是淀粉酶在生后4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胎粪,约2~3天排完。
胎粪呈糊状,墨绿色。
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粪,应检查是否有肛门闭锁或其他消化道畸形。
因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不足,生后常出现生理性黄疸,同时肝脏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5.泌尿系统:足月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功能低下,肾小球滤过率(GFR)仅为成人的1/2~1/4,到1周岁可达成人水平。
肾稀释功能虽与成人相似,但其浓缩功能较差新生儿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a,kt-aTP酶活力低和小管内外钠钾交换机制未完善,故排钾能力较低,使新生儿有高钾血症倾向。
请阐述儿童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儿童消化系统是指儿童身体内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排出垃圾的一系列器官和组织。
它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组成。
儿童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如下:一、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它包括牙齿、舌头和唾液腺。
牙齿用于咀嚼食物,使食物变得更容易咽下。
舌头帮助推动食物进入食管。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如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糖类。
二、食管: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咀嚼过的食物推送到胃部。
食管的内壁有平滑肌,可以通过蠕动的运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三、胃:胃是一个位于腹部的袋状器官,它有强大的肌肉壁。
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混合、酸化和消化食物。
胃壁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如胃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胃酸还可以杀死细菌,防止食物中的细菌感染身体。
四、小肠:小肠是一个长而弯曲的管道,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
它的内壁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称为肠绒毛,可以增加吸收表面积。
小肠壁分泌肠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可以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以便吸收。
五、大肠:大肠是一个较粗的管道,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转化为固体粪便。
大肠内还生活着许多有益的细菌,它们可以帮助分解食物残渣,并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12等。
六、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部右上方。
肝脏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包括产生胆汁、分解脂肪、代谢蛋白质和糖类、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解毒和排泄废物等。
七、胆囊:胆囊是一个小袋状器官,位于肝脏下方。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
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会收缩,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八、胰腺:胰腺是一个位于腹部的长而扁平的腺体。
它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可以帮助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早产的护理知识点总结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是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依然十分重要。
早产儿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早产儿护理的知识点,包括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护理要点以及常见的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
一、早产儿的生理特点1. 呼吸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肺泡表面张力较大,导致通气不畅和容易发生呼吸窘迫。
2. 循环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等循环问题。
3. 消化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问题。
4. 免疫系统的不成熟: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感染和发生免疫功能低下。
5. 温度调节功能不成熟: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出现低体温和高体温的问题。
二、早产儿的护理要点1. 保持温暖: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需要保持温暖环境,避免低体温对其造成影响。
2. 注意呼吸道护理: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窘迫,需要定期清理呼吸道,确保通畅。
3.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提供营养支持:早产儿的消化功能不健全,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母乳喂养等方式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5. 防止感染: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需要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防止感染的发生。
三、常见的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1. 呼吸窘迫: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窘迫,可通过使用氧气面罩或呼吸机等方式辅助呼吸,及时进行抢救。
2. 低血糖:早产儿的血糖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需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并提供糖水或静脉输液支持。
3. 感染: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容易感染,需加强环境清洁和隔离措施,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4. 营养不良:早产儿的消化功能较差,需要通过母乳喂养或静脉输液等方式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早产儿的护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早产儿胃肠动力学特点及营养问题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邵肖梅早产儿良好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营养,而这又赖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及动力的成熟。
在早产儿这些功能都不成熟,前二方面可通过应用特殊的早产儿配方乳或母乳添加剂来克服,而胃肠道动力的不成熟只能通过合适的喂养方法来解决。
一、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1. 早产儿胃肠道动力的特点①尽管孕15周就可检测到口部的吸吮动作,但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周才成熟,因此较小的早产儿易发生奶汁吸入。
②协调的食管蠕动存在于孕32周时,然而与足月儿相比,其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均是降低的,因此比足月儿更易发生胃食道返流(GER)。
③早产儿的胃排空是延迟的,这可能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有关。
④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的过程,胎龄<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的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成熟,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并能够向下移行,足月时出现清晰可辨的Ⅰ、Ⅱ、Ⅲ相移动性运动复合波(MMC),因此在小早产儿中较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
⑤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当有呼吸窘迫或感染时,常可出现类似于巨结肠的功能性肠梗阻。
2. 早产儿的消化吸收功能①刚出生的新生儿胃内pH较高,因此在初生5~8天内的胃蛋白酶是无活性的。
十二指肠的各种蛋白酶活性在早产儿出生时也是降低的,因此只能消化不足80%的摄入蛋白质。
②新生儿的脂肪消化主要通过舌脂酶和胃脂酶,此二酶作用于中链甘油三酯(MCT),不需胆盐。
而长链甘油三酯(LCT)的消化有赖于胰脂酶和胆盐乳糜微粒化,早产儿胰脂酶的活性较低,胆酸和胆盐的水平也是较低,因此早产儿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但这种吸收不良可通过存在于母乳中的脂酶来补救。
③新生儿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其胰淀粉酶水平相对较低。
乳糖酶出现于孕24周,但直到36周才达足月儿水平,因此早产儿在功能上可能有轻度乳糖不耐受,但是可以通过结肠细菌发酵的途径来补救。
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引言学前儿童是指年龄在3至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中消化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对孩子的健康和体格发展至关重要。
本篇文档将重点介绍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帮助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孩子的饮食和消化功效。
口腔与咀嚼学前儿童时期,婴幼儿所依靠的液态或半流质食物已逐渐过渡为固态食物。
因此,孩子的口腔和咀嚼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的乳牙开始逐渐脱落,恒牙开始生长,咀嚼肌肩负着逐渐加强的咀嚼功能。
这时,爸爸妈妈应注意提供易咀嚼的均衡饮食和适当的咀嚼训练。
消化道发育在学前阶段,消化道的生理发育进一步完善。
胃肠功能更加健全,消化酶的产生和分泌逐渐增多,使得食物的消化吸收得以有效进行。
此外,胃黏膜的保护层也逐渐增厚,使得胃的酸性环境对儿童的消化不再产生过大的刺激。
然而,学前儿童的胃容量有限,容易产生饥饿感,建议父母合理安排孩子的餐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肠道菌群形成学前儿童的消化系统对肠道菌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肠道菌群的平衡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起到保护肠道免受有害细菌侵袭的作用。
在学前儿童期间,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为孩子提供多样化、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食物,以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食物偏好和挑食学前儿童的饮食习惯和食物偏好正在逐渐形成。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对新的食物持有抵触情绪,更倾向于选择熟悉和口感柔软的食物。
这种挑食行为可能会限制他们的营养摄入,因此父母应该逐渐引导孩子尝试新的食物,并注重营养均衡的饮食。
饮食习惯的培养学前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黄金期。
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健康饮食的榜样,培养他们对不同食物的兴趣。
合理的膳食结构、定期饮食以及餐桌礼仪的培养都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此外,避免长时间的饥饿和过多的零食摄入也是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关键。
结论学前儿童的消化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早产儿的6大特点表现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
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
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
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
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
1、消化系统:吸力和吞咽反射均差,胃容量小,易发生呛咳和溢乳。
消化和吸收能力弱,易发生呕吐,腹泻和腹胀。
肝脏功能不成熟,生理性黄疸较重且持续时间长。
肝脏储存维生素k少,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易发生出血。
此外,其它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A,D,E,糖源等,早产儿体内存量均不足,容易发生贫血,佝偻病,低血糖等。
2、外表特点:头颅相对更大,与身体的比例为1:3,囟门宽大,颅骨较软,头发呈绒毛状,指甲软,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3、体温调节: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肌肉活动少,自身产热少,更容易散热。
因此常因为周围环境寒冷而导致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4、免疫功能: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足月儿更差,对细菌和病毒的杀伤和清除能力不足,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较少,由于对感染的低抗力弱,容易引起败血症,其死亡率亦较高。
5、呼吸系统:因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常不稳定,部分可出现呼吸暂停和青紫。
有些早产婴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少,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和缺氧,称为肺透明膜病,这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6、神经系统:各种神经反射差,常处于睡眠状态。
体重小1500克的早产儿还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应格外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