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格式:pptx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51
第8课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学习目标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2.掌握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4.分析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预习内容(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
2.印刷术:。
3.火药:。
4.指南针:。
(二)数学成就1.《九章算术》(1)内容:。
2.珠算①。
②。
(三)天文历法1.发展原因:。
2.表现(1)。
(2)。
(3)。
(4)。
(5)。
(四)农学研究1.四大农书。
2.《齐民要术》(1)内容:。
(2)地位:。
1.战国时期:。
2.东汉末年:。
3.明朝:合作探究时间科技发明占全世界比例公元前6世纪以前57.4%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50%年公元前1年—公元400年62%公元401年—1000年71%公元1001年—1500年57%公元1501—1840年4%1.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人在科技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2.结合本图表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科技的特点。
3.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课堂练习1.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2.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3.以下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①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火药④《清明上河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新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中,100毫米突击炮、新型远程火箭炮、歼-10、空中预警机等一些新装备盛装亮相。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历史组:饶建军(一)理念本课内容属于古代科技史,因而教学中要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思辩学习法和中外比较法。
(二)分析一、对学生的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的基础,而且初中也曾经学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一定了解。
学生通过看书基本上能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本课难点在于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巨大的原因,学生应在此下功夫。
二、对教材的分析: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教学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进行自学,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片和资料进行讨论学习,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四、自学指导(黑板展示)1、分组学习:第一小组:简述火药和指南针的用途及传播路线,并说明它对欧洲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小组:简述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用途及传播路线,并说明它对欧洲产生什么影响?第三小组:我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数学成就?为什么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第四小组:中国古代有哪些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记录?古人是用什么工具来观测天象的?2、请第一和第二组的同学认真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第三组的同学阅读第二目内容,第四小组的同学阅读第三目内容;阅读时要结合教材上的图片、资料进行思考.8分钟,最后看谁回答最完整.(四)课堂教学一、导入:实物—纸提问:1、最早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中国.在纸没有发明之前,最早的书写材料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不足?2、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和古代科学家?二、学生在自学后回答:(12分钟)第一小组:火药的用途:唐末用军事. 传播路线:公元13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的用途:北宋用于航海. 传播路线: 公元13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影响: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第二小组:造纸术的用途:成为新的书写材料. 传播路线:公元4世纪时传入朝鲜日本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非洲.活字印刷术的用途:提高印刷的速度. 传播路线: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 公元12世纪传入:埃及,公元13世纪传入欧洲.影响: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三小组: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和珠算先进成就: <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历史的三个教学维度和五个核心素养,我将本课做如下设计: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数学等领域作出的独特贡献,以及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既可以对物质层面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有一个大致了解,又可以为学习后面两节课的精神层面的成就打好基础,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讲授对象是高中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自主性强,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抽象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分析问题不再只纠结于表层现象,并且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是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以及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还需训练他们的解读材料和相关方面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七年级《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和《灿烂的宋元文化》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科技发明的相关史实,但对于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且高度发达的原因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还了解的不够全面,还需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设计重点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古代中国的发明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且高度发达的原因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的基础知识及发展演变的过程,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史,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运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等材料为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并且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高二历史导学案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2.认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模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过程贡献造纸术(王朝)时,中国已有纸;东汉时,书写材料经历了一场革命出现了(人称的)“”。
推动了欧洲。
印刷术隋唐时,中国出现了印刷术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和,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朝为抵御辽、西夏、金的进攻,广泛使用。
对欧洲起到一定作用。
指南针时发明“司南”;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为提供了条件,继而为殖民扩张和开拓提供了条件。
怎么学?四大发明多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强盛的汉唐时代,这与其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关联。
学习任一时期的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状态及特征,一定要洞察其后的社会背景(时情与国情)。
四大发明可通过列表把握其演进脉络和世界影响。
学会了吗?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这话反映出A.中国古代发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向D.三项伟大发明蕴涵着资本主义发展因素【合作探究】四大发明在西欧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在中国近代沦落了,没有能够向在西欧那样促进社会的飞跃性进步。
这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请思考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①社会制度:②政治局面:③经济发展水平:④思想观念:【当堂检测】1、下面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D 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审核高二历史备课组【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部分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三单元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二、《九章算术》和珠算1.《九章算术》(1)内容:成书于东汉,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意义: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标志着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1)起源:算筹(2)出现:元末明初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直到明代以后,算筹才被算盘完全取代。
(3)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原因是商业的繁荣)(4)外传: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1、观测机构:尧设火正、羲和之官;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主要成就(1)天象观测:①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②战国的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③后人据唐朝天文学著作辑成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天文仪器:古代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1)农业历法:①夏朝编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2)四大农书:①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②《齐民要术》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1.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3. 《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写,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8课古代中国的创造和发现★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1〕识记:古代四大创造;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2〕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根底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创造;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创造对世界文明开展的奉献。
〔3〕比照中国四大创造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考虑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4〕联络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展列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1〕列表比照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探究四大创造在中国和西欧开展的不同命运;〔2〕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搜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开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宏大奉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立、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决科学的思想。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一、四大创造;二、九章算术和珠算;三、石氏星表和浑仪;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这些成就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开展作出的宏大奉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引起学生的考虑,即造成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和当代中国应如何迅速开展科技振兴民族。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及其层面较为广泛,建议在教学时应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补充相关的根底知识,尽量采用相应的实物图片及影视资料进展教学演示,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理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奠定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