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组织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0.43 KB
- 文档页数:8
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与理论引言:组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它对于一个组织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组织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详细介绍现代组织管理的步骤。
一、组织管理的实践1. 目标设定与规划- 确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 制定详细的规划,包括资源分配、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以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2. 组织架构设计- 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职能、层级、职权划分等。
- 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便协调和控制各个部门的工作。
3. 人才招聘与培养- 根据组织的需求,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 通过培训和培养措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4. 组织沟通与协调- 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流动。
- 通过协调和合作,解决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5. 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估和考核。
-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发挥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组织管理的理论1. 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工作分析和工作优化,提高效率。
- 福特制造业理论:强调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行为管理理论- 埃尔顿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对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的理论X和理论Y:强调管理者对员工行为的不同预期和态度。
3. 环境管理理论- 哈维纽士的地域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环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 维斯特rom的组织结构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现代组织管理的步骤1. 分析组织现状- 了解组织的发展历程、资源情况、人员结构等。
- 分析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找出需要改进和强化的问题。
2. 设定目标与规划- 确定组织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制定可行的规划方案。
- 确定目标的具体指标和时间节点,以便监督和评估目标的实现进度。
一、引言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旨在分析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组织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核心模型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基本概念1. 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因素所构成的市场竞争态势。
2. 企业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结构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行动,包括价格、产量、产品创新、广告、市场扩张等。
3. 市场绩效:指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对消费者、社会福利、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
4. 产业组织:指企业在特定市场结构下的组织形式,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
三、主要流派1. 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
2. 芝加哥学派:主张市场力量和效率优先,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有限。
3. 新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行为的自发性,认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4. 可竞争理论: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强调市场动态性和适应性。
5. 新产业组织理论:关注新兴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6. 后SCP理论: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强调不确定性、竞争和创新等因素。
四、核心模型1. SCP模型:结构-行为-绩效模型,由哈佛学派提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2. 空间经济学模型:关注地理空间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3. 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企业在市场结构下的竞争策略和合作行为。
4. 网络模型:关注企业间合作关系和网络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五、实证研究1. 市场集中度:通过计算市场份额、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指标来衡量市场结构。
现代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一、学派名称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学派),英文名为Empirical management school。
二、产生背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德鲁克创立的经验主义学派的产生首先可以回溯到美国的《系统杂志》(现已更名为《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出版商A·W·Shaw于1911年应哈佛大学商学院(HBS)之邀第一次讲授《经营方针》课程。
HBS的初衷是想从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帮助学生整合在各门具体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A·W·Shaw一反之前商学院教学理论远胜于实践的常规,邀请了大批的公司总裁参加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让他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知道高层管理者在过去管理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对应的常见解决措施。
与此同时,HBS的教授们对这些实际管理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分析,试图得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估方法,他们从这些总裁的第一手管理经验中发现,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管理者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分析、对企业强项和弱项有充分了解、对选择能使企业实现重大价值的战略等负有重大责任的个体,这与之后德鲁克的管理者任务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与实践、经验紧密相连的研究方法对德鲁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集中研究高层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从高层管理者的实践中归纳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则的研究方法。
而当德鲁克将自己的研究方法日臻完善,竭力想进入一家大型的企业组织内部进行正式的研究,但却一直事与愿违,屡遭拒绝,正在这时,由于他于1942年写的一本书《工业人的未来》引起了时任通用汽车(GM)总裁的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Allred Sloan)的注意并且为之深深折服,于是邀请德鲁克到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研,随后德鲁克受聘为GM顾问,让他有机会深入到了一家公司对其内部结构、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一书奠定了组织学和经验主义学派理论观点的基础,而在1950年,德鲁克进入纽约商学院(NBS)学习,那年元旦,他探望了自己的老师、着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熊彼特,此时熊彼特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
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引言
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结构、组织运作以及组织内外部关系等组织
现象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组织理论逐渐为现代组织
理论所取代。
本文将讨论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并分
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二、传统组织理论
传统组织理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是以科学管
理和行政管理学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流派。
传统组织理论以理性为基础,注重组织的任务分工、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
1.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
提高工作效率。
该理论注重工人劳动的科学化、标准化以及劳动者与
工作之间的合理匹配,以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科学管理在实践中存
在忽略人性和工人参与的问题,导致工人对组织的反抗和不满。
2.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是根据组织内部的行政程序和决策过程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该理论主要关注组织的权力结构、组织架构和管理过程。
由亨利·费奥尔和利昂纳德·乌里克提出的行政管理学,强调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通过权威、规则和程序来控制组织。
然而,行政管理学存在过于官僚化、通。
二现代组织理论的演进(一)古典组织理论1.泰罗的组织理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 • Taylor 18 56 — 1915年)被西方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是191 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正如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指出的:“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国、美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的一整套的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试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他的中心问题,他对一切问题的论述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展开的。
他主要研究的是工厂内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泰罗时代,组织理论还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分去学科,因此,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泰罗并没有专门讨论组织理论问题.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没有组织就谈不上管理。
因此,泰罗在研究科学管理时,不可能不涉及到组织问题,他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组织中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组织中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组织中的计划职能;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管理职能专门化原理泰罗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改变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①根据劳动分工原理,提出单独设置职能机构。
管理部门的的控制和监督.②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制泰罗不仅提出要单独设置职能管理机构,而且在职能管理机构内部,各管理职能要实行专业化.标准化.使所有的职能人员只承担一两种管理职能。
泰罗提出了“职能工长”的设想.这同只按是一个系统上级领导的等个人或组织不同,每一职能工和都可以在专业范围内直接指挥工人。
按泰罗这一设想,必然造成多头指挥,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实行但职能管理专门化和部门化的思索则得到后来者的继承和发展(4)组织的例外原理即在上下级之间实行合理分工,上级把一切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保留对例外的、特殊事务的决策权,以及对下级工作的监督权。
组织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组织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组织理论是一门研究组织结构、运作和变革的学科,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组织内部运作的原理以及影响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
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各种形式的组织。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权责分配等方面的安排方式。
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在实际的组织设计中,人们通常会考虑到分工、协调、控制等因素,来构建一个符合组织目标的结构。
另外,组织设计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组织内部人员的沟通、决策和协作方式。
在组织理论中,有各种各样的组织设计模型,比如功能型、矩阵型、网络型等,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
组织文化和变革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忠诚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成功的企业往往会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从而激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对自身结构、文化或策略的调整和重新塑造。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组织变革已经成为必然。
组织变革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组织才能保持竞争力。
组织效能和领导力组织效能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所需的能力。
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能,使组织更加具有竞争力。
领导力在组织理论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指导团队取得成功,激励员工不断进步。
在实际的组织管理中,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决策和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发展。
领导力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引领组织走向成功。
结语组织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学科,它涵盖了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效能以及领导力等诸多方面。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熟悉并应用组织理论成为组织管理者必备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组织理论,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还可以为组织带来更加持久的发展。
(四)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组织理论这是一个较新的管理学派,该学派的特点是全面吸收各学派关于组织结构方面的学说和主要成果,主要是法约尔、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以及行为科学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现代管理学派的积极成果,进而系统地对组织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加拿大的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组织的结构》一书。
后来他将该书中各个问题及观点加以进一步的归纳和简化并于1983年写出了《五字组织结构》一书。
该书的主要贡献是:①提出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Mintzberg认为:组织机构的实质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方式的总和。
协调是广义的,是协作的意思。
它包括了纵向的控制和横向的信息沟通。
了解组织结构,首先要了解组织中的各种协调机制。
明茨伯格指出,不论企业采用的具体协调协调方法有多少种,都可归纳为五种基本的机制:即相互调整、直接监督、工作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技能标准化等。
M指出:这五种协调机制的出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当企业规模小时,几个人工作,彼此间的协调可以采用相互调整方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复杂性的增加,就需要有一个上级来进行协调,即出现直接监督方式。
而规模和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就要实行标准化的协调方式。
一般工作可以实行过程标准化,有些工作较复杂,无法规定标准工作程序,则就应该采用成果标准化。
如果工作再复杂些,则只能实行技能标准化,从投入方加以控制。
而企业如进一步复杂化,如高科技企业,标准化协调方式也难以实行,则又要回过头来采用相互协调的方式。
3.工作过程标准化1.相互调整 2.直接监督 4.成果标准化 6 相互调整5.技能标准化事实上,在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中,并不是单靠一种协调方式,而是五种同时并存的。
当然在一个企业中,总有某一种协调机制占主导地位。
协调是广义的——是协作的意思,包括了纵向控制和横向的信息沟通。
现代企业组织设计理论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管理学问题。
其古老意在管理学从确立之初就将企业组织作为主要的管理职能加以研究;其新颖表现在组织设计的理论体系尚不清晰,主要内容尚不明确,尤其在这变革的时代亟待研究解决。
据此,本文就基本原则、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等方面对构建现代企业组织设计理论的若干关键问题作一探讨。
一、现代企业组织设计理论的提出企业组织的设计,这是自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以来许多学者都曾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他们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企业要实现生存和发展,构建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组织是所有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
只有组织合理,企业的员工才能得到有效的评估和激励;只有组织合理,企业的资金才能保持最有效的运转;也只有组织合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层次间的信息交换才能顺利地进行。
但是在变革时代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下,研究现代企业组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竞争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无论是竞争的广度(地区、行业、产品等),还是竞争的深度(成本、质量、服务和时间等)都是空前激烈的,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加入WTO以来,有愈来愈多的国内企业已经感受到这种压力。
欲想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除了有效组合业务和追求生产成本合理之外,企业内部组织重新设计和变革也是关键而紧迫的一个环节。
二是顾客主导化。
以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标志,我国经济已历史性地从短缺性经济状态过渡到生产相对过剩状态。
这种经济特征的历史性转变,必然伴随着我国企业由生产导向向顾客导向的转变。
企业要实现这种转变,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以实现与顾客需求的快捷有效的对接,没有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内部组织的调整简直难以想象。
三是员工知识化。
现代企业员工的劳动已从直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向使用和管理机器的劳动转变,从简单的生产劳动向复杂的知识生产活动转变。
这种转变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上述一二个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浅析现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作者:魏巍来源:《北方经贸》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着手,介绍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六个新发展:组织生态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浑沌理论、虚拟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等,最后简要的评述了现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并提出在企业实践中要权变应用。
关键词:现代;组织理论;新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2-0228-02一、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如果说古典组织理论主要局限于研究企业中正式组织的职能、结构和原则,新古典组织理论侧重于非正式组织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分析,现代组织理论则将两者相结合,既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的整体运行,也从微观上注重组织中人的行为对组织效率的作用,在一个新的、系统的、社会的框架下来分析企业的组织结构问题。
在现代组织理论的分析中组织结构不再只是职能结构的框架,而是受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组织体系。
整体而言,系统观、社会观与权变观构成了现代组织结构论的主要特征。
现代组织理论不仅把企业看成是众多次级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而且将企业组织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强调组织的整体效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组织的各个部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这无论从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还是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与以往的组织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别。
二、现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组织生态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浑沌理论、虚拟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等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一)组织生态理论(又称种群生态学理论)在组织生态理论看来,企业组织的发展具有生物进化的类似性特征:多样性、遗传性和自然选择性。
多样性意味着现实中的特定企业组织至少具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的显著特征;遗传性是企业组织内存在着某种类似生物基因特征的组织复制机制;自然选择性则是指一些企业组织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得以发展,另一些组织则以不同的速度逐渐消亡。
组织行为学的现代理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们在组织内部的行为的学问。
其研究内容为个体的行为在组织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很多现代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大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组织内部的运作,下面将针对组织行为学的现代理论做一些探讨。
第一,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文化在组织行为学中被广泛地研究,这种理论表述了不同的组织文化对组织内部员工的影响。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由组织的历史、结构、工作类型、行为和风格及其所处环境、市场条件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一些组织内部工作环境良好的企业,通常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
而一些组织内部工作环境较差的企业,则会有一个不良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理论在组织管理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第二,领导力理论。
领导力理论认为,在每一种组织类型中都有一个时刻,其员工需要一个领导人来提供方向、指导和支持。
领导力理论重视领导者与其追随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蛊惑力、榜样力和激励力等方法将组织内部员工的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从而使组织能够实现持续的成功。
领导力理论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工具。
第三,员工参与度理论。
这是一种企业管理者极力推崇的理论,员工参与度理论认为,只有在员工参与程度很高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生产力和效率。
员工参与的确是表明组织是否好运转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理论中,组织内部员工被视为一种战略资源,作为组织的参与者,积极进的的调整组织策略,携手打造更好的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四,系统思维理论。
组织行为学中的系统思维理论强调整个组织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这个理论强调分析整个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比单纯地理解其中的一项或一部分要更加重要,也需要关注被排除在外的因素。
这种理论告诉管理人员,要经常进行系统分析,不能只关注一个部分,而需要思考系统中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
第五,学习型组织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现代理论与实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也是应用心理学的核心之一。
它是应用于实践中的一个领域,它的任务是帮助组织解决困难并实现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组织行为学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发生变化和进步。
一、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发展现代组织行为学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变革管理、情感智力、领导力和组织学习等。
变革管理是现代组织行为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变革对组织以及组织成员的影响,包括变革的目标、过程、影响等方面。
变革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在变革过程中应该关注组织成员的情感需要,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并鼓励员工的参与度,以便使变革行动更加合理、可持续和实际。
情感智力这个概念则是21世纪初期由加拿大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提出的。
情感智力是指人们在情感方面的智力。
这种智力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情感,使情感变得明晰。
情感智力理论提出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劳动方式、个人感受力、表达能力等情感方面的智力技能,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以及与别人的交往和沟通。
领导力是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领导力理论提出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影响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鼓舞士气、承认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
领导力理论还强调领导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以及强烈的求知欲、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组织学习的理论则是研究组织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系统化积累和传递。
组织学习强调知识共享、交流和学习、知识管理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组织”。
二、现代组织行为学的实践现代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满意度调查、绩效管理和战略规划等。
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包括员工招聘、培训和发展、员工绩效评估等。
(二)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1、梅奥与“霍桑试验”行为科学是在人际关系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以及为这一学说奠定基础的著名的“霍桑试验”则是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标志。
乔治.埃尔顿. 梅奥(Gearge Elton May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后来移民美国,曾获得逻辑学和哲学硕士学位,又对医学和精神病理学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1927年他在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从事工业管理研究时,应邀到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与罗茨力斯伯格、怀特二位教授一起,主持组织管理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
“霍桑试验”分为四阶段:①实验照明度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照明度的变化不影响生产效率。
(1924-1927)②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1932)③面谈实验(1928-1930)④是对车床布线室的观察实验。
(1930-1932)经过5年的试验和研究,他于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又在1945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这两部著作,既是对“霍桑试验”的总结,也是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性论著,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关于社会人的观点(2)关于非正式组织的观点在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中,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占有很大的比重。
梅奥认为:任何一种经营,都首先可区分为:a、技术组织——为实现生产目的而使工具、机械设备等物质手段系统化的物质组织——成本逻辑,就是在一切活动中,应当最低限度地支出费用。
b人的组织——由经营者、技术人员、工人、事务人员等较多人构成的社会系统:正式组织:——效率逻辑:确保每个人有效地进行合作(a)、是为了有效实现生产目的而将各种成员的相互关系安排得合理而有秩序的组织、组织系统表、人员编制、规章、行为规则等等构成了正式组织赖以生存的主要因素。
(b)、任何组织图都只能显示出组织成员的职能关系,而不能显示其相互接触的社会关系,如在一个车间存在着不是明文规定,但事实上经常起作用的特殊价值标准:男工比女工受重视,在总公司的人,其工作更易得到人们赏识;只要有人群就会形成相互间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感情逻辑,指成员的一种非合理的行为准则。
(一)现代组织的概念1.历史的考察在人类早期生活中,人们为了达到特殊目的早就形成了群体。
这些具有特殊目的的群体就被称为组织.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指出:“组织最初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主要作用可能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古文化时期。
在这些早期社会中,组织发挥的宗教、政治和军事功能,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成等等,都是借助了组织之力才可能成功”。
由此可见,组织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又服务于这些实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普遍地认识到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织起来的社会集团,它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国家、地区、部门实行管理、维持秩序和发挥效能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塞维门在《组织理论》中,将组织研究的状况概括为四种模式:①20世纪初,组织研究的重点——在于为管理者寻找有效而简便的解决组织内部的问题的方法与技术。
对组织的结构、要素、权责体系方面洞察不深.②早期研究组织问题是侧重某一侧面、某一现象.缺乏对组织作立体的、全方位的探究。
当代研究组织问题注重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③过去的组织研究,往往不注意把微观组织与宏观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总是就组织而谈组织.不够深刻。
当代研究则特别重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与影响。
④早期研究大多着重于工业组织(企业)的研究.范围比较狭小当代研究扩展到一切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公共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2.组织的概念⑴以静态观点分析。
代表性定义——艾桑尼:“组织是有意建立起来的,以追求特定目标达成的社会单位。
”⑵以动态观点分析。
代表性的定义——卡普罗所说:“一个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有其明显的集体交往与认同、正确的成员名录、活动的计划以及组织成员更替的程序。
(四)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组织理论这是一个较新的管理学派,该学派的特点是全面吸收各学派关于组织结构方面的学说和主要成果,主要是法约尔、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以及行为科学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现代管理学派的积极成果,进而系统地对组织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加拿大的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组织的结构》一书。
后来他将该书中各个问题及观点加以进一步的归纳和简化并于1983年写出了《五字组织结构》一书。
该书的主要贡献是:①提出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Mintzberg认为:组织机构的实质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方式的总和。
协调是广义的,是协作的意思。
它包括了纵向的控制和横向的信息沟通。
了解组织结构,首先要了解组织中的各种协调机制。
明茨伯格指出,不论企业采用的具体协调协调方法有多少种,都可归纳为五种基本的机制:即相互调整、直接监督、工作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技能标准化等。
M指出:这五种协调机制的出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当企业规模小时,几个人工作,彼此间的协调可以采用相互调整方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复杂性的增加,就需要有一个上级来进行协调,即出现直接监督方式。
而规模和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就要实行标准化的协调方式。
一般工作可以实行过程标准化,有些工作较复杂,无法规定标准工作程序,则就应该采用成果标准化。
如果工作再复杂些,则只能实行技能标准化,从投入方加以控制。
而企业如进一步复杂化,如高科技企业,标准化协调方式也难以实行,则又要回过头来采用相互协调的方式。
3.工作过程标准化1.相互调整 2.直接监督 4.成果标准化 6 相互调整5.技能标准化事实上,在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中,并不是单靠一种协调方式,而是五种同时并存的。
当然在一个企业中,总有某一种协调机制占主导地位。
协调是广义的——是协作的意思,包括了纵向控制和横向的信息沟通。
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组织中的灵魂是( ) 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组织中的灵魂是组织目标。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完成使命和宗旨的载体。
中国共产X作为一个先进的政治组织,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明确了最终奋斗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X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
X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都是X的纲领宗旨在不同历史方位和条件下的具体化,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目标与途径的统一。
X的以来,以同志为的X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构想。
作为一个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已经摆在全X面前。
向目标看齐,就是要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意义,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信;就是要准确把握实现中国梦的总体任务,明确努力方向和工作重心;就是要始终遵循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增强聚精会神的定力和团结奋进的力量,朝着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现代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一、学派名称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学派),英文名为Empirical management school。
二、产生背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德鲁克创立的经验主义学派的产生首先可以回溯到美国的《系统杂志》(现已更名为《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出版商A·W·Shaw于1911年应哈佛大学商学院(HBS)之邀第一次讲授《经营方针》课程。
HBS的初衷是想从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帮助学生整合在各门具体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A·W·Shaw一反之前商学院教学理论远胜于实践的常规,邀请了大批的公司总裁参加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让他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知道高层管理者在过去管理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对应的常见解决措施。
与此同时,HBS的教授们对这些实际管理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分析,试图得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估方法,他们从这些总裁的第一手管理经验中发现,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管理者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分析、对企业强项和弱项有充分了解、对选择能使企业实现重大价值的战略等负有重大责任的个体,这与之后德鲁克的管理者任务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与实践、经验紧密相连的研究方法对德鲁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集中研究高层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从高层管理者的实践中归纳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则的研究方法。
而当德鲁克将自己的研究方法日臻完善,竭力想进入一家大型的企业组织内部进行正式的研究,但却一直事与愿违,屡遭拒绝,正在这时,由于他于1942年写的一本书《工业人的未来》引起了时任通用汽车(GM)总裁的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Allred Sloan)的注意并且为之深深折服,于是邀请德鲁克到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研,随后德鲁克受聘为GM顾问,让他有机会深入到了一家公司对其内部结构、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一书奠定了组织学和经验主义学派理论观点的基础,而在1950年,德鲁克进入纽约商学院(NBS)学习,那年元旦,他探望了自己的老师、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熊彼特,此时熊彼特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
除非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这番话对德鲁克影响很大,更坚定了他在管理学中对经验和实践如此重视的信心。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经验主义学派至此正式形成了。
三、理论思想归纳经验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当代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基本所有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
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经验,认为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
因此经验主义学派把管理理论的研究放在对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上,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而不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来进行研究,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
其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有关企业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
四、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一)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是现代经验主义学派的开山鼻祖,他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出版《管理的实践》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在管理学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代表作:《公司的概念》(1946):第一次将经验主义学派成型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实践并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管理的实践》(1954):提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为客户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提出不仅仅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行动和思考。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1973):一本给企业管理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一本给学生的系统化的教科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二)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美国管理学家,并担任美国和国际性一些大公司的言事和顾问,是欧内斯特·拉尔协会的主席。
代表作:《伟大的组织者》: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开创了比较管理的经验研究的先河,戴尔为人们探寻管理新知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三)艾尔弗雷德·斯隆(Allfred Sloan)美国高级经理人,长期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级经理和董事长,于1921-1922年就提出了一种叫“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散经营”组织机构模式,是事业部的雏形。
代表作:《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彼得·德鲁克早已记不清曾经向多少人推荐过此书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声称本书是所能读到的最好的商业著作;《商业周刊》把它放在“绝对必读书架”的第一名;《财富》杂志则把它列为2003年度CEO必读书。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对通用汽车诸如计划和战略、持续经营、财务成长以及领导等企业基本的管理政策和战略概念的早期创新和发展进行了详细描述。
五、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应该侧重于实际应用,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和艺术性,反对管理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研究。
在他们看来,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而不是纯知识的学科,但又不同于单纯的技巧、常识的应用,它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与责任为依据的。
“任何一种知识只有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
”一切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只有位于管理第一线才能够获取对以后管理者真正有用的经验,而正是这种经验对管理企业来说弥足珍贵。
管理者的终极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卓有成效,使职工卓有成就。
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
管理者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管理者的素质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的主要标志。
高素质的管理者被认为是企业实力的象征,而低素质的管理者则被认为是企业虚弱的象征。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有两项别人无法取代的职责,第一项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和长期的要求。
为此,每一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实行目标管理法。
经验主义学派给管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们提出了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了目标管理法。
在他们眼中,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同工作相结合,而目标管理法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企业要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组织结构,这个结构必须符合企业寻求利益最大化和员工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的特点和以往的管理经验自行建立一个组织结构。
六、简要评价经验主义学派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对管理学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它批评了传统管理学不假思索地采取偏重于狭窄地归纳法的实证主义方式,他们直接调查个体的理解,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这个世界,从管理学者自己作为行动主义者而不是旁观者的立场,在复杂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再造管理的未来。
他们厘清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一直纠缠不清的关系,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科学,并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管理科学是说明组织及其管理中的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可循。
因此,管理学研究必须注重对个案的研究和考察。
当今享誉世界的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即来源于此。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活动由个人行动来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来决定,充分肯定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一起列为了管理的目标,反对了实证主义管理学把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者组织结构的相互作用。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组织及其管理现象,反对在管理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规律方法。
经验主义学派中很多重要的理论都是运用了描述性的历史方法。
例如,在德鲁克的最有名的关于企业经营就是“引导消费、创造客户”的定义,是源自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和生产决定消费的论述,但是德鲁克将这个理论放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加以考察,并用描述性的历史唯物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经验主义学派为管理学提出了任务(目标)管理法,这一方法是当今运用的最多的管理方法。
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之处: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可以说在管理丛林中十分具有特色,但他们受到了很多管理学家的批评。
经验主义学派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初学者则无所适从。
同时,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去。
孔茨在他的书中指出:“没有人能否认对过去管理经验或者过去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
未来情况与过去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
确实,过多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依赖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原始因素,肯定是危险的。
其理由很简单,一种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可能远不适合于未来情况。
”这番话说明,由于组织环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过分地依赖未经提炼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来解决管理问题是无法满足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