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诗鉴赏—水调歌
- 格式:doc
- 大小:17.17 KB
- 文档页数:1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水调歌头古诗原文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水调歌头古诗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丙辰】熙宁九年(1076)【达旦】早晨;白天【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十一首。
杂诗水调歌十一首。
杂诗《乐府诗集》云:商调曲也。
《理道要诀》:南吕商,时号《水调》。
《碧鸡漫志》:水调多遍,似是大曲。
按,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
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故白居易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
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
盖指此也。
第一首无名氏无由春雨恨难休,陌上寒烟如水流。
庭前病树期风暖,燕燕莺莺闹小楼。
第二昨夜风声入梦中,依稀又与少年同。
呼儿唤马将军令,掠地攻城唱大风。
第三堤边老柳吐丁芽,半树新枝半树丫。
潋滟水头波浪起,滩头苔上露春华。
第四客游陌上柳生烟,半尺湖光半尺天。
此际迷蒙谁与共,销魂应在此中眠。
第五梅落成泥久,枝头又上春。
小芽须放旷,逐日满龙鳞。
入破第一《碧鸡漫志》曲遍声繁,名入破。
昨夜帘窗又雨催,潇潇寒意冷阿谁。
半寝依稀君笑我,一晒娥眉媚亦痴。
第二案头香奁镜中人,半掩黄笺半掩尘。
柳下花车将忆起,今朝君作哪家臣。
第三嫁鼓声声扰梦残,谁家嫁女闹心安?新妆想是天仙貌,半挽垂帘顾自看。
第四节后花朝未有期,陌间草色渐迷离。
行人各自笑中去,但见春风云里窥。
第五苦寒已是旧时伤,喜见深闺寂寞亡。
铜兽堪移外门去,联成一副伴秦郎(注)。
第六春到芳菲日,罗裙换素妆。
扫庭疏草径,扶酒任轻狂。
注:秦郎,指门神秦琼11.3.11于舍余斋。
【古诗文阅读】无名氏《双调?水仙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按要求作答。
(8分)
双调?水仙子
【元】无名氏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
强登临情思悠悠。
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没来由惹起闲愁。
(1)第三句借用了哪位文学家的哪句名诗? 有何用意?(2分)
(2)第四、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特别传神,请找出并赏析。
(3分)
(3)末句说“没来由惹起闲愁”,诗人的“闲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3分)答案:
14.(8分)
(1)借用了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
这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诗人因伤感悲愁而形销骨立的形象。
(2分,每问1分)
(2)“怯”和“强”。
“怯”是“害怕”的意思,因重阳节到而难免更加思亲,“怯”字刻画出诗人既思念心切又担心无法承受的微妙心理。
“强”是“勉强”的意思,诗人因一事无成又远离故乡而身心俱疲,“强”字写出了作者强撑弱体、登高远望故乡的精神状态。
(3分,答对两字1分,每分析一字1分)
(3)①时光易逝、一事无成的感慨;②身体虚弱、人生迟暮的伤感;③远离故乡、思念亲人的哀痛。
(3分,每点1分,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得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无名氏的的诗词全集、诗集(2090首全)•41、《水调歌头·帆落松陵浦》•宋·无名氏•帆落松陵浦,枯柳缆琼艘。
杖策无人独步,浪厌百花桥。
我挂风裳水佩,...•42、《水调歌头·不能烦恼得》•宋·无名氏•不能烦恼得,掉臂便归休。
前度风樯,这回潦辙几悠悠。
幸得有云一谷,...•43、《水调歌头》•宋·无名氏•云作伴,月为邻。
...•44、《水调歌头·竹边风细》•宋·无名氏•竹边风细,月色淡阴阴。
...•45、《水调歌头·八蛮朝凤阙》•宋·无名氏•八蛮朝凤阙,四境绝狼烟。
太平无事,超烘聚哨效梨园。
笛弄崑崙上品,...•46、《水调歌头·明月双溪上》•宋·无名氏•明月双溪上,胜景号金华。
当年此夕,多少鸾凤杂云霞。
共拥飘摇倦伯,...•47、《水调歌头·早是玉堂客》•宋·无名氏•早是玉堂客,犹著侍臣冠。
便为霖去亦晚,何况此身闲。
胸次光风霁月,...•48、《水调歌头·一线添宫绣》•宋·无名氏•一线添宫绣,画景刻初还。
五云旬浃不散,瑞色满乾坤。
凝作山堂佳气,...•49、《水调歌头·三楚诗书帅》•宋·无名氏•三楚诗书帅,人物压中州。
飘飘青琐,典刑蜀国旧风流。
小袖玉堂挥手,...•50、《水调歌头·金兽袅香穗》•宋·无名氏•金兽袅香穗,银烛灿花枝。
眼前风景殊异,酌酒庆生时。
要是祖宗流庆,...•51、《水调歌头·天地锺奇秀》•宋·无名氏•天地锺奇秀,山泽有儒仙。
词锋前驱万马,三度奏捷菊花天。
信是文场敏...•52、《水调歌头·来复迈七日》•宋·无名氏•来复迈七日,亨泰兆三阳。
恰逢临吉中应,浸长三阳刚。
天地凝成正气,...•53、《水调歌头·何以作公寿》•宋·无名氏•何以作公寿,一纸寄讴吟。
《水调歌头》无名氏词作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无名氏词作鉴赏(共含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水调歌头》无名氏词作鉴赏●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无名氏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湖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篇2:《水调歌头》无名氏词作鉴赏这首词慷慨悲凉,唱出了宋室南渡初期志士仁人的心声,因而受到重视。
此词系题于吴江桥上,因而全篇紧紧围绕江水立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这的“几”有说不清多少次的意思,它与“平生”“短棹”配合,把往日太湖之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为下文抒写愁绪作了铺垫。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前,然而是何事使他愁和水、云一样多呢?作者并不马上解释,接下去的词句却是感情的连续抒发。
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
但是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丘壑指隐士们住的地方。
这两句申足前三句句意:先说自己无意作官,后说归隐不能。
下片用三个三字句起头:“新鲈,斟美酒,起悲歌”,音节疾促,势如奔马,作者的感情从中喷涌而出。
通脍,把鱼肉切细。
从内容着眼,“新鲈”、“美酒”都是至美之物,但后面接上的'是“起悲歌”,此所谓以美衬悲、愈转愈深者也。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这里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全句意谓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事,万万没有想到今天饱尝了兵戈三苦。
“欲泻三红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这三句用“欲”字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此打算。
正因为有了这一打算,上片中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蹉跎。
那么这一打算能否实现呢?“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
无名氏《浣溪沙》宋词原文及鉴赏无名氏《浣溪沙》宋词原文及鉴赏浣溪沙无名氏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拖雨过江皋。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无名氏词作鉴赏这是首笔触细致而风格明秀的春日之作。
词篇幅一开,便春意盎然。
“水涨鱼天拍柳桥”。
水涨,点春讯。
以下五字渲染之。
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不反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而已。
鱼天一辞,妙不可言。
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空明莹澈。
“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
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过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虽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
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
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句首一下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
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
结句转为室外。
“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句首下一“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
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
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
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①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相接:相交,精神相通。
②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
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第三句中的“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早梅①齐己ks5u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齐己,唐代诗僧。
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经郑谷指点,齐己将“数枝”改为“一枝”,你认为这样改好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诗中梅花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简析第三句“忆君心似西江水”的表达效果。
请综观全诗,分析这首诗结尾的抒情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晚渡咸阳①明〃马中锡②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
③④表里山河犹往昔,变迁朝市已多年。
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
【注】①马中锡:成化己未年进士,屡次得罪权贵被革职。
②渭川:即渭河。
③表里山河:指有山河作为屏障,地势非常险要。
④变迁朝市:指秦、汉、北朝、隋、唐等朝代都以此为京城,而今已成历史陈迹。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有什么特点?结合第三联内容,简析?渔翁?看破的?兴亡事?。
水调歌郎朗月色,碧空万里无云,这是雪水冲刷过后的洁净,甚似美丽!窗外,尚有未溶尽的“雪山”,和在北风中大地旺盛的墨绿。
蓦然,很想触摸些什么,是天与地交汇处?那应该是阿妹所指的方向……但你从不明确指示过什么,好让我有思索的余地。
人生旅途中,总需要告别些过往的风景,才有心力去欣赏现在身旁的风景。
珍惜光阴,珍惜自己,加油!为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吧,更要坚定不移,人生如梦。
下雪了!站在窗台前,看着漫天雪花,原野苍茫,有人一起静静在听。
阿妹问候,注意保暖;陌生的同学们,忙着在群里晒各自的雪景,晒十八号的等级考试集,好似热闹!想来,左手渐渐地熟悉了吸管的温度,继续啊,make a wish!日落西山,走进黄昏,暮色渐渐昏沉,感叹年华,道尽多少旧梦前尘,始终不悔与你共渡此生?山谷中已有点点灯火,晚风中布满我的歌声。
——杏林径深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阿妹总是这样地步伐,有时会让人很疼惜,但更不忍心地劝说什么。
围坐着看一些书,听一些经典的曲子,可以不说什么,也是一份特别的温暖。
阿妹总在不经意间取走些家里的“收藏书”,这次又想把雪国带走,我表示还没看完,留到明年再说吧!毕竟这里才是家,收藏品应该藏在家里才是。
“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产生使人产生冬夜寂寥的感觉。
”——《雪国》;“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杭城开始起风,行人穿着大衣,岸上柳絮,黄叶飞舞着旋律,带几份明信片作纪念吧!晚上和故友聊起城市时,不由想起北海道的小樽,下雪的冬季很美吧!12月的读书,我买吧,但不知下车时,书架上有没有上架?。
【诗歌鉴赏】杨广《水调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杨广《水调歌》原文及翻译赏析杨广《水调歌》原文王孙别上时绿珠轮,不羡名公乐此身。
户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杨广《水调歌》译者待更新杨广《水调歌》赏析《水调歌》隋炀帝杨广的诗词作品,杨广的诗风对后代诗人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他的诗中佳句,常成为后世诗人模仿之,甚至袭用之,如《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诗中的前3句,就被宋代著名词家秦观在名作《满庭芳》词中几乎完全袭用。
如其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就是袭用的例子。
元代著名词家马致远作有一首名词《天净沙?秋思》,其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亦是受上述杨广诗句的影响而化出的。
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
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并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就是一种较好的风气。
杨广诗风功不可没。
隋炀帝虽在生活上就是不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帝王,但是在文学上的确正统的诗人。
他诗中爱好扬州风光之情,歌颂扬州美景之功,当书之,当记之!隋炀帝杨广(569年-68年4月日),一名英,小字阿?,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隋京师大兴,开皇元年(58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公元6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
《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古代民歌《水调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水调歌》原文及赏析【导语】:第一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水调歌·无名氏》原文与赏析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全唐诗》卷二十七收此诗作《杂曲歌辞》; 《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称《近代曲辞》,皆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乃古乐曲名。
《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
唐曲凡十一迭,前五迭为歌,后六迭为入破。
”本篇即歌的第一迭。
此诗描述了边地戍兵,候令待征的情景,表现唐军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不凡气概。
类似这样的主题,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并不少见。
然而作者所选的角度与众不同,全诗的构思与布局等亦不落俗套。
歌词没有表现旌旆逶迤的浩荡军容,没有勾画金鼓震天、血刃相接的厮杀场面,也没有作过多的渲染,创造那种肃杀严酷的气氛。
诗人不过选取了一个星夜闻警、待令出征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
“平沙落日大荒西”,荒远大漠,四顾茫茫,天边落日缓缓西沉。
一派边地绝域的黄昏景象。
下句接写入夜:“陇上明星高复低。
”夜幕降临,万簌俱寂,唯见陇山之上,明星点点。
夜之幽静,可以想见。
读者至此未闻半点烟火气息,心情是平缓的、安静的。
然而此二句决非闲笔,欲张先弛,作者是在为下联作铺垫。
果然第三句陡然一转:“孤山几处看烽火”,“烽火”已示敌军进犯,又曰“几处”,警报由远而近,飞速传递而来,足见军情之紧迫。
寂静的氛围被划破了,读者原本舒缓的心弦,一下子给拉紧了,人们预感到一场触目惊心的拼杀即将到来。
紧接着第四句便写军营中将士们的反应:“壮士连营候鼓鼙。
”作者在此下一“候”字,真有千钧之力,它不但描述了连营将士火速行动、森严戒备的情景,而且表现了将士们临战前那种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精神面貌。
虽然还不曾击一鼓,杀一枪,而读者却分明看到了滚滚烟尘中壮士们剽悍的身影,听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呐喊声。
孟子云:“引而不发,跃如也。
”把弓拉得满满的,却又不发出去,那种跃跃欲试的姿态,给人留下多少想象的余地! 《水调歌》作者着力描述战前那片刻的寂静,其用意亦在此吧!诗作虽然在上下二联之间有局部的相对的缓与急、静与动对照,就整体而言,《水调歌》所创造的又是一种“大动”前的“大静”境界。
无名氏诗鉴赏一水调歌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蕈。
太上隐者诗鉴赏这首诗,〈〈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辞》;〈〈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古代乐曲名。
〈〈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
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
”本篇即歌的第一叠。
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描写了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特征的情景。
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落笔,起得平缓。
“平沙落日大荒西” 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西沉的景象。
“陇上明星高复低” 一句接写夜景。
日落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
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所极力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
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
“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见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
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
极力写出军情的紧迫,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
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急之感。
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兀、危迫与紧张。
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
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
水调歌头词牌名诠释00词牌沿革“水调歌头”词调来源于《水调》曲。
《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
唐刘餗《隋唐嘉话》说:“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脞说》也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
乐工王令言谓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调》《河传》但有去声。
’”(《碧鸡漫志》卷四引)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句自注亦说:“炀帝凿汴河成,自造《水调》。
”(《樊川诗集注》卷三)虽然《水调》究竟是开汴河前还是汴河开成后所制,三家说法不一,但为炀帝自制,则无异辞。
到了唐代,《水调》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
盛唐王昌龄有《听流人水调子》诗:“岭色千重万重而,断弦收与泪痕深。
”玄宗朝乐家许和子,开元末选入宫,改名永新,“善歌,能变新声”。
安史乱后,避地扬州,于舟中“奏《水调》”,金吾将军韦青一听,即知是“永新歌也”(段安节《乐府杂录·歌》)。
可见当时《水调》之为人所熟悉的程度。
玄宗本人也喜听此曲,逃奔蜀中之前,登楼置酒,令善唱《水调》者登楼而歌,“闻之,潸然出涕”(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又见《本事诗·事感第二》《明皇杂录》)。
中唐白居易有《听水调》诗:“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晚唐罗隐亦有《席上歌水调》:“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
”直到五代北宋,《水调》仍在传唱。
郑文宝《南唐旧事》即载元宗“尝乘醉,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辞》进酒”。
冯延巳《抛球乐》亦有“水调声长醉里听”之句。
北宋张先《天仙子》之“水调数声持酒听”更为人所熟悉。
与张先同时而略晚的刘敞《公是集》有《扬州闻歌》诗:“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
”一支乐曲能传唱四五百年,其魅力之大,不难想见。
《水调》,在唐代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水调》歌,“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
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韵怨切。
故白居易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
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按,《乐府诗集》所载十一叠《水调》,第一至第四叠(遍)歌为七言,第五叠为五言;入破第一至第五为七言,第六辙又为五言。
无名氏诗鉴赏—水调歌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
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
太上隐者诗鉴赏
这首诗,《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辞》;《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古代乐曲名。
《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
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
”本篇即歌的第一叠。
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描写了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特征的情景。
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落笔,起得平缓。
“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西沉的景象。
“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夜景。
日落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
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所极力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
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
“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见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
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
极力写出军情的紧迫,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
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急之感。
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兀、危迫与紧张。
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
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
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
“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
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
“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
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这首诗全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再配以结构、语势上的起伏跌宕,扣人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