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bert综合征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Gilbert综合征由梅奥诊所的工作人员吉尔伯特(zheel-BAR)综合征是其中肝脏无法正确处理胆红素一个常见的、无害的肝脏病症。
胆红素是由红血细胞的破裂产生。
如果你有Gilbert综合征- 也被称为体质肝功能障碍和家族非溶血性黄疸–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遗传性基因突变的结果。
你可能不知道您的病情,直到它的意外发现,比如当一个血液测试表明胆红素升高的水平。
Gilbert综合征无需治疗。
吉尔伯特氏病的唯一迹象是,你的皮肤和你的眼白偶尔有黄色色调(黄疸),胆红素在你的血液略微水平升高的结果。
有些条件和情况,可以增加胆红素水平,从而黄疸,在人与Gilbert综合征包括:•疾病,如感冒或流感•空腹或进食非常低热量饮食•脱水•经期•压力•剧烈运动•睡眠不足什么时候去看医生请与您的医生,如果你有黄疸,其中有许多可能的原因预约。
你从父母继承一个基因异常引起Gilbert综合征。
该基因正常控制有助于分解你的肝脏胆红素的酶。
随着无效的基因,过量胆红素出现在你的血液中。
如何机体正常处理胆红素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当你的身体分解衰老的红细胞。
胆红素穿过你的血液到肝脏,通常情况下,一种酶分解胆红素,并将其从血液中移除。
胆红素由肝脏胆汁进入肠道。
它随后在大便中排出。
胆红素会有少量留在血液中。
异常基因是如何通过家庭传递的导致Gilbert综合征的基因异常是常见的。
许多人携带这种基因。
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两个异常基因的拷贝才能引起吉尔伯特氏综合征。
虽然它从诞生目前,Gilbert综合征通常没有发现直到青春期或更高版本,因为在青春期胆红素产量会增加。
你有一个增加Gilbert综合征的风险:•父母双方都携带导致这种疾病的异常基因•你是男性这导致吉尔伯特氏综合征的胆红素处理酶水平低也可能增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因为这种酶帮助清除这些药物从你的身体中发挥作用。
这些药物包括:•伊立替康(CAMPTOSAR),癌症化疗药物•用于治疗HIV的一些蛋白酶抑制剂如果你有Gilbert综合征,服用新药之前与你的医生谈谈。
gilbert综合征诊断标准
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以间接性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慢性间接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黄疸呈慢性、间歇性发作,且无其他明显的肝功能障碍。
2.无家族病史:虽然Gilbert综合征有家族聚集的倾向,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家族病史。
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家族史进行综合判断。
3.全身情况良好:患者通常无其他明显的全身疾病,但有时可能伴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等症状。
4.无消化道障碍症状:Gilbert综合征患者通常无消化道障碍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5.发作期可能有乏力、易疲劳及消化道症状:在黄疸发作期间,患者可能感到乏力、易疲劳,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等。
6.肝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在诊断时,需要检查患者的肝脾是否肿大。
一般来说,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肝脾无肿大或仅有轻度肿大。
7.其他实验室检查异常:在诊断时,还需要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检查等,以辅助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Gilbert综合征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患有Gilbert综合征,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gilbert综合征诊断标准(一)Gilbert综合征诊断标准简介•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间断性的高胆红素血症。
•该综合征通常是由于肝脏中UDP-葡萄糖苷酸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缺陷引起的。
诊断标准根据专家共识,以下是Gilbert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患者年龄通常在10至30岁之间。
2.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持续升高,但总胆红素不超过μmol/L。
3.患者在禁食48小时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应上升至少50%,而未达到100%。
4.患者肝脏中的UDP-葡萄糖苷酸葡萄糖转运蛋白活性降低。
诊断方法以下是Gilbert综合征的常规诊断方法:•血液检查:测定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肝功能等。
•基因检测:通过分析UGT1A1基因的变异,确认患者是否携带Gilbert综合征相关的突变。
临床表现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较轻,可能包括以下症状:•皮肤和白眼部分黄疸•可能有疲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治疗方法目前针对Gilbert综合征,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治疗,如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度锻炼等。
•避免诱因: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过度劳累、长时间禁食等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的诱因。
•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可以在病发期间缓解症状,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结论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诊断主要依据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肝脏转运蛋白活性。
尽管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避免诱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Gilbert 综合征的表现与治疗*导读:Gilbert综合征(Gilbertsyndrome,GS)最早由Gilbert和Lereboullet在1901年报道,这是一种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肝脏无器质性病变的非溶血性的间歇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Gilbert 综合征( Gilbert syndrome ,GS) 最早由Gilbert 和Lereboullet 在1901 年报道,这是一种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肝脏无器质性病变的非溶血性的间歇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过去认为该病十分罕见,近10 年来对GS 认识不断加深,发现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3 %~12 %。
患者中以年龄18~30 岁者较多见,男女之比为10∶1。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有眼睑黄斑瘤、肝病面容和黄疸。
黄疸呈间歇性,多为巩膜轻度黄疸,皮肤黄疸者少见。
妊娠、饥饿、疲劳及饮酒等因素可致黄疸加重。
GS 患者对需借助U GT1A 葡萄糖醛酸化的药物代谢存在遗传学障碍,可使这类药物的治疗活性发生改变或毒性效应增加。
合成类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利福平、氯霉素、链霉素、水杨酸钠、氨苄青霉素、咖啡因、乙炔雌二醇、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等药物可激发GS 患者的黄疸。
半数患者诉肝区不适和疼痛,常有消化不良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约50 %的病例有肝肿大,一般无脾肿大,但也有报道因伴有红细胞寿命缩短和脆性增加引起的慢性溶血导致脾肿大。
12 %的患者可能合并Marfan综合征Ehlers2Danlos 综合征等结缔组织发育不良性疾病。
高胆红素血症有诱发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Breimer 等发现胆红素平均水平80~90μmol/ L 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度明显高于胆红素水平低于70μmol/ L 和高于120 μmol/ L 者,出现这种倒“U”形比例关系的原因不明。
治疗GS 患者的高胆红素血症虽然持续终生,但寿命并不低于健康人。
【案例分享】Gilbert综合征疾病概述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是由于肝组织摄取⾮结合胆红素障碍或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致使⾎液中⾮结合胆红素显著增⾼⽽发⽣黄疸的⼀类较常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1901年Gilbert⾸先报告。
Gilbert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多⽆明显症状,在临床中易被误诊为肝炎。
发病率⼤约为5%左右,男性多见,男⼥发病⽐例1.5 :1到7 :1,以青年期(15~20岁)发病最多见,可因紧张、劳累、饮酒、感染、受凉、腹泻、便秘、饥饿、或合并其他疾病⽽加重或诱发。
⼀般情况良好,黄疸加重可有乏⼒、消化不良、肝区不适等症状。
⽪肤和巩膜轻中度黄染是唯⼀的体征。
⾎胆红素波动在1~3mg/dl,⾼或低于此值也常看到。
轻型⼀般不超过5mg/dl,重型可超过5mg/dl。
发病机制在肝脏中⾮结合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是胆红素转化、分泌、排泄的重要条件,GS患者有胆红素的⽣成、摄取、转运和结合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尿苷⼆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2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活⼒明显下降,仅及正常⼈的30%。
UGT主要集中在肝内质⽹和核膜。
UGT的活性依赖于⼤量同⼯酶的存在,它以尿苷-5⼆磷酸葡萄糖醛酸(UGA)为糖基供应体与底物结合,增加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亲⽔性,使其更易于随尿与胆汁排出体外。
该酶催化UDP2葡萄糖醛酸酶分⼦中的葡萄糖醛酸向游离胆红素的丙酸基转移,游离胆红素进⼊肝细胞后,被肝细胞浆内的两种低分⼦可溶性“受体蛋⽩”(Y,Z蛋⽩接受)带到滑⾯内质⽹,在酶的作⽤下进⾏结合,形成胆红素单葡萄糖醛酸和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
根据其cDNA序列的同源性将UGT超基因家族分为四个亚族:UGTl、UGT2、UGT4、UGT8。
⼈类UGTl基因定位于染⾊体2q37,包括5个外显⼦,第l外显⼦区域5’端由13个可替换的第1外显⼦(UGTlA)组成。
Gilbert综合征相关知识
概述
Gilbert综合征又名体质性黄疸或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间接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无症状的慢性或间歇性黄疸,发生黄疸的原因目前认为与肝细胞摄取或转运胆红素障碍有关。
本病多于健康查体或因劳累、感染后黄疸加重而被发现,一般多于10~20岁发病,一般状况良好,随年龄增长黄疸可减轻或消退。
实验室检查:非结合胆红素轻度增高,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均正常,肝脏组织活检无异常发现。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非溶血性慢性或间歇性黄疸,一般状况好,症状多于劳累、感冒及饮酒后加重,多有家族史。
实验室检查
血清非结合型胆红素升高,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均正常。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的要点同Dubin-Johnson综合征。
治疗概述
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应注意避免一切有可能加重黄疸的因素,如劳累、感染等,黄疸重时可试用苯巴比妥60 mg口服,3/d,或消黄灵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d。
gilbert综合征诊断标准
吉尔伯特综合征(Gilbert's 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轻度高胆红素血症。
以下是吉尔伯特综合征的一般诊断标准:
1. 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轻度升高,通常在1.2-3.0 mg/dL范围内(正常范围一般为0.2-1.2 mg/dL)。
2. 家族史:患者有家族成员存在相似的高胆红素血症状。
3. 排除其他原因:需排除其他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肝病、胆道梗阻等。
诊断吉尔伯特综合征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家族史。
一般情况下,这些标准已足够进行吉尔伯特综合征的初步诊断。
然而,最终的诊断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
请注意,本回答仅提供一般性信息,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临床判断和诊断。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吉尔伯特综合征,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清胆红素水平轻度升高。
本病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Gilbert综合征的胆红素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Gilbert综合征的胆红素标准,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一、Gilbert综合征概述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以血清胆红素水平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
该病通常无症状,但可导致黄疸、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
Gilbert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在某些人群中具有家族聚集性。
了解Gilbert综合征的胆红素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胆红素标准胆红素是肝脏分解血红蛋白产生的代谢产物。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较低。
然而,在Gilbert综合征患者中,胆红素水平会轻度升高。
以下是Gilbert综合征的胆红素标准:1. 血清胆红素浓度: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通常在1.0-3.0mg/dL之间。
少数患者可能更高或更低。
2. 胆红素代谢:在Gilbert综合征患者中,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可能受到影响。
胆红素的生成和清除率可能降低,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的升高。
3. 胆红素类型:在Gilbert综合征患者中,升高的胆红素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UCB)。
这种类型的胆红素更容易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的升高。
三、诊断与治疗1. 诊断:对于怀疑患有Gilbert综合征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1)血清胆红素水平检测: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
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0-3.0mg/dL之间,医生可能会考虑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其他异常。
(2)其他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胆红素升高的疾病。
这些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等。
(3)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情况。
这些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扫描等。
吉尔伯特综合征吉尔伯特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被称为无症状间歇性高胆红素血症(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它得名于法国肝脏病学家Augustin Nicolas Gilbert,他在1901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
吉尔伯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大约有2%到13%的人口携带本病的致病基因。
它主要由于肝脏中的一种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的突变引起。
这种突变导致这一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对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最终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浓度的升高。
吉尔伯特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黄疸(黄疸)。
黄疸是一种由于胆红素的过多沉积在皮肤和黏膜组织中而导致的症状,使患者的皮肤和眼白呈现出黄色。
除了黄疸外,患者通常没有其他显著的症状或体征。
这种高胆红素血症通常是间歇性的,而且可以被一些因素加剧,如饥饿、感染、运动、紧张和某些药物的使用。
吉尔伯特综合征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只需注意避免上述可能加剧症状的因素。
避免饥饿和保持饮食规律,避免使用可以导致症状加剧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和乙酰水杨酸;以及减轻紧张和压力。
虽然吉尔伯特综合征本身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与胆石症、凝血异常、糖尿病和慢性疲劳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的关联。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关联并不是绝对的,且目前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尚不能确定吉尔伯特综合征与这些疾病之间的确切关系。
诊断吉尔伯特综合征通常是通过检测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的升高来确定的。
如果患者出现黄疸,并且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疾病被排除,那么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以检测UGT1A1基因的突变就可以确认诊断。
总体而言,吉尔伯特综合征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的症状是黄疸。
尽管多数患者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可能导致症状加剧的因素仍然是必要的。
一组吉尔伯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导读:吉尔伯特综合征又名体质性肝功能不良,遗传性非溶血性高胆红素。
系先天性非溶血性间接胆红素增高型黄疸。
多见于青年男性,可有家族史。
……一般资料本组共6 例,均为男性,年龄为15~35 ,平均23 岁,病程2 个月至10 年,平均212 年。
除以皮肤、尿黄染作为首发症状外,出现或反复出现乏力、纳差、上腹胞胀的5 例,牙龈出血1 例。
6 例中仅有1 例家系调查发现有阳性家族史,为上一代和一同胞兄弟发病,该家系为非近亲婚配。
辅助检查①肝功能: TBIL ( 2214 ~ 6918)μmol/ L ,平均5014μmol/ L ,均以间接为主;AL T 异常3 例,分别为61 、74 、154U/ L ;AL P 异常3 例,分别为145 、159 、319U/ L ,提示轻度异常; ②血常规:WBC 低于4 ×109/ L 2 例,分别为214 、310 ×109/ L ,其中1 例PL T 为64 ×109/ L ,骨髓象报告提示脾功能亢进; ③腹部B 超: 6 例肝B 超均示实质回声增强,2 例血管网走向欠清;脾肋间厚均 410cm ,肋下探及4 例; ④肝组织病理:5 例患者光镜下均示肝小叶结构完整,肝板排列略拥挤,界板完整,小叶内肝细胞轻度疏松变性,其中肝细胞胞浆轻度淤胆2 例,小叶内未见炎症细胞浸润。
汇管区均未见扩大和纤维化。
讨论6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布15~35 岁,6 例中5 例有乏力、纳差、上腹饱胀等,这与其它文献报道结果类似。
Det sykl等长期随访78 例该综合征患者,男性71 例,女性7 例,年龄分布15~30 岁,75 %患者有消化吸收不良表现,25 %患者无不适主诉,1例有阳性家族史,该综合征以散发为多,可能环境因素也是一个致病原因。
结合肝功能、肝B 超声象图,肝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该类人群存在着轻微的肝细胞变性。
吉尔伯特综合征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吉尔伯特综合征的症状*二、吉尔伯特综合征的并发症*三、吉尔伯特综合征的饮食注意事项1. 吉尔伯特综合征吃什么好2. 吉尔伯特综合征不能吃什么吉尔伯特综合征的症状典型症状: 临床以慢性或复发性黄疸为特征,黄疸可稳定不变或明显波动。
感情激动、劳累、受凉、饮酒、并发感染等可使黄疸加重。
黄疸加重时有乏力,消化不良或轻度肝区疼痛。
本病以男性为多见,可发生于任何,但以15-20岁为多见,病人无明显症状,一般情况良好。
临床以慢性或复发性黄疸为特征,黄疸可稳定不变或明显波动。
感情激动,劳累、受凉、饮酒,并发感染等可使黄疸加重。
黄疸加重时有乏力,消化不良或轻度肝区疼痛。
注意与溶血性黄疸鉴别。
吉尔伯特综合征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先天性胆管闭锁,新生儿肝炎,病毒性肝炎等。
吉尔伯特综合征的饮食注意事项1、吉尔伯特综合征吃什么好 1.1、宜吃维生素B1以及B12含量高的食物。
1.2、宜吃动物的脑组织。
1.3、宜吃维生素P高的食物。
1.4、多吃高蛋白食物:鱼类、豆制品、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易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抗感染的能力。
1.5、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其富含多种维生素,可增加VC含量,促进免疫系统的启动,增加白血球吞噬细菌的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1.6、多吃真菌类食品:如香菇、蘑菇、黑木耳、猴头菇、草菇等,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促进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增强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生成等,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对降酶可起到积极作用。
宜吃食物:茄子:含有维生素P,具有一定的营养神经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改善神经功能不全的症状。
150g与肉末同炖食用。
鸡蛋:含有丰富的脑磷脂,在体内消化水解后,属于很好的滋养神经的食物。
200g清蒸食用。
鸡腿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对神经具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可改善神经功能不全所致的肝功能障碍。
150g与血皮菜同煮食用,后者有辅助的改善贫血的作用。
(一)、Gilbert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又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属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1901年Gilbert首先报告。
Gilbert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多无明显症状。
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人主要为青少年,男性多见。
发病率大约为5%左右。
临床表现1.可无明显症状;2.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3.部分病例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4.肝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
2诊断鉴别诊断依据1.青少年发病,随年龄增加,黄疸逐渐减退,常有家族史。
2.慢性反复发作性黄疸,疲劳、饮酒、感染或月经期黄疸加重。
3.苯巴比妥或导眠能可使黄疸减轻或消退。
4.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含量正常。
无显性或隐性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试验、溴磺太钠试验、肝脏活检正常。
治疗原则1.Gilbert综合征无需特殊治疗。
2.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有降低血胆红素的作用。
用药原则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
(2)、Dubin-Johnson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又称为慢性特发性黄疸,为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Ⅰ型,1954年Dubin等首先报告。
Dubin-Johnson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性或间歇性黄疸。
多数研究表明Dubin-Johnson综合征血缘相近比率很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可多人发病,病人是Dubin-Johnson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纯合子,但也有些病人并无家族史。
常见于青年人,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
1临床表现1.可无明显症状;2.轻中度黄疸、尿色加深;3.右上腹不适或隐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4.黄疸、肝脾轻度肿大或轻微压痛。
诊断依据1.青少年发病,常有家族史。
2.慢性反复发作性轻中度黄疸、尿色深黄、乏力、肝脾轻微肿大。
饮酒、饥饿、过劳、感染或妊娠时加重。
3.血清结合胆红素轻-中度增高,尿胆红素阳性。
4.溴磺太钠试验45分钟时正常或稍高,120分钟时潴留显著,呈双峰曲线。
其他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
5.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静脉胆管造影可显影,无肝内外胆管梗阻。
6.肝组织色深呈绿或黑褐色,肝实质细胞内明显的脂褐素颗粒。
7.尿中粪卟琳排泄障碍。
治疗原则1.Dubin-Johnson综合征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
2.苯巴比妥有助于降低血胆红素。
用药原则黄疸较深时可加用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
(三)、crigler-najjar综合征crigler-najjar 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又称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
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和Ⅱ型。
Ⅰ型罕见,新生儿出生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
疾病中文名称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2疾病描述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根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和Ⅱ型。
3症状体征Ⅰ型罕见,由Crigler-Najjar 于1952 年首先报道。
患者是致criglel-najjar 型基因的纯合子。
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出现黄疸,多在出生后1~4 天即有显著黄疸,胆红素浓度可高达289~816μmol/L,90%为非结合胆红素;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对脑组织有亲和力,新生儿出生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
患者无溶血现象,胆汁呈无色、无胆红素,胆囊造影正常。
Ⅱ型少见,但较Ⅰ型多见,于1962 年发现,是致Grigler-Najjar 型基因杂合子。
患者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也有在幼年或成年期发病。
病情较Ⅰ型相对较轻,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亦正常。
黄疸程度较Ⅰ型稍低,血清胆红素波动于85~374μmol/L,胆红素脑病少见。
胆汁有色素,粪便中也有相当量的尿胆素。
仅有少数病人因血中非结合胆红素较高,从而引起锥体外系的损害。
其他肝功能检查皆正常。
4疾病病因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首先由Crigler 等于1952 年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为近亲婚配。
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
过高的脂溶性非结合胆红素,经尚未发育成熟的血-脑脊液屏障,扩散入脑脊液及脑实质内,引发胆红素脑病。
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Ⅱ型,由Arias 于1962 年发现,故又称Arias 综合征(Arias Syndrome)。
一般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
父母罕有近亲婚配。
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部分缺乏,致胆红素结合障碍,引起非结合胆红素增高。
因仍可产生少量结合胆红素,故较少发生胆红素脑病。
5病理生理由于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的编码区域不同部位的基因突变,UGT1Al 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crigler-najjar 综合征根据UGT1A1 的缺乏程度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肝内UGT1 完全消失;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减少但不消失。
由于UGT1A1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从而造成胆红素结合功能障碍。
病人肝脏组织病理学无特殊改变,仅可见毛细胆管内有胆栓。
在伴有核黄疸的病人,可见到大脑的基底节神经核被非结合胆红素所深染。
诊断检查诊断:Ⅰ型诊断主要根据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且无溶血证据。
肝功能及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正常。
Ⅱ型:因肝内BGT 部分缺乏,用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临床上可视其对酶诱导剂的治疗反应,来鉴别Ⅰ型或Ⅱ型Crigler-Najjar 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黄疸严重,血清胆红素>340μmol/L,伴有胆红素脑病、苯巴比妥治疗无效者,诊断为本病Ⅰ型;黄疸较轻,血清胆红素<340μmol/L,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苯巴比妥治疗有一定效果者,诊断为本病Ⅱ型。
其他辅助检查:肝活检光镜下正常,偶有胆栓存在。
电镜下肝细胞结构大致正常。
Ⅰ型可见肝细胞内质网较为突出,肝细胞内偶见不规则小泡,细胞质内有特殊颗粒存在。
Ⅱ型可有肝细胞滑面内质网肥大和增生等改变。
伴有胆红素脑病时,可见脑皮质、丘脑和基底神经核被胆红素深染。
肾乳头、肠黏膜、心内膜等处鉴别诊断需与感染、新生儿ABO 溶血病、Rh 溶血病等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
6治疗方案Ⅰ型(1)出生后1 周内应采取血浆置换疗法,以降低血浆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防止脑组织损伤和胆红素脑病发生;能暂时改善症状。
(2)因肝内无BGT,故对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无效。
(3)光照疗法:每天须保持15h 光疗方能维持血清胆红素浓度在安全范围内,可使黄疸降低,胆红素脑病减少,能暂时改善症状。
(4)用锡原卟啉静脉注射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
锡原卟啉为一种血红素加氧酶的抑制剂,使血红素转变为胆绿素的过程被抑制,减少胆红素的生成。
Ⅱ型(1)因肝内BGT 部分缺乏,用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诱导剂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应坚持长期持续治疗,适当改善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从而使部分病儿生存到成年。
苯巴比妥(鲁米那)衍生物之类的药物,副作用较小。
(2)光照疗法也有一定效果,利用日光或一定波长的人工灯光照射患儿。
光照能改变胆红素的有关异构体,加速非结合胆红素的排出而减轻黄疸。
波长430~470nm 的光波,可促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产生无色的水溶性物质,直接分泌入胆汁或从肾脏排出。
随着年龄增长光疗的效果越来越差。
(3)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因该药能同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合,使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诱发胆红素脑病。
目前正在实验的新的治疗方法是肝脏移植和肝细胞移植。
并发症Ⅰ型可出现嗜睡、惊厥、角弓反张、肌肉痉挛和强直、昏迷。
Ⅱ型可有智力异常、感觉缺陷、紧张性震颤。
预后Ⅰ型病人预后不良,大多数在出生后18 个月内死于胆红素脑病或后遗症。
少数黄疸持续终生。
Ⅱ型预后比Ⅰ型好,轻型患者或可存活至成年。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8相关药品苯巴比妥9相关疾病感染 ABO溶血病 Rh溶血病(四)、Rotor综合征Rotor syndromeRotor综合征(RS)是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Ⅱ型,于1948年由Rotor首先报告,当初认为是DJS的亚型,但通过有机阴离子清除试验和尿中粪卟啉异构体分析,证实RS是独立的疾病,比DJS少见,亦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RS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与DJS很相似,预后良好,也一样无需治疗。
但在实验室检查上,下述4方面与DJS显然不同:①BSP潴留试验45min显著升高,常达20%-40%,90-120min无再次上升曲线;②肝脏外观不呈现黑褐色,肝细胞内无特异色素颗粒沉着;③24h尿中粪卟啉总排泄最明显增加,但粪卟啉异构体的分布如常人;④口服胆囊造影显影良好。
Rotor综合征的病因由于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吲哚箐绿(ICG)排泄试验有减低.胆囊造影多显影良好,少数不显影.肝活组织检查正常,肝细胞内无色素颗粒.所谓结合胆红素,是正常红血球代谢的结果。
正常人血中红血球的寿命大约为100-120天,人体的红血球每天有1%衰老死亡,这些死亡的红血球就被吞噬细胞清除及分解,形成胆绿素(biliverdin),然后迅速被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再转为结合胆红素。
肝细胞把它运转和排泄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主要成分之一。
Rotor综合征的疾病常识Rotor综合征是一种隐性基因(autosomal recessive)遗传病,虽然父母带有隐性致病基因(recessive gene),他们表面上都是正常无恙。
可是母亲每次怀孕时,胎儿就有25%的机会从父母双方各自获得致病基因,而患上遗传病。
胎儿有50%的机会,一如父母一样,带有隐性致病基因。
胎儿只有25%的机会完全正常。
Rotor综合征临床表现本综合征几乎均见于发病在20岁以下者,男女无差别,主要表现为黄疽,一般没有其他症状,有时易疲劳、食欲不振,腹痛。
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血清胆红素平均6毫克(4—20毫克)%,其中直接反应部分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