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管漏尿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长期留置导尿管是指患者需要长时间使用导尿管,通常由于泌尿系统疾病或手术等原因,导致不能自行排泄尿液。
导尿管被插入尿道进入膀胱,用于排出尿液。
然而,导尿管的漏尿是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
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很重要的。
1. 导尿管不当插入:导尿管插入不当是导致漏尿的一个常见原因。
如果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了尿道壁或未完全进入膀胱,漏尿就会发生。
2. 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由于某些疾病或手术等原因,尿道括约肌可能会失去收缩力或放松力,从而导致尿液从尿道漏出。
3. 感染或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面临着感染或结石的风险。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尿道或膀胱的炎症或刺激,产生痛苦和尿液漏出。
4. 排出管堵塞:排出管堵塞可能会导致尿液从排出口处漏出。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污物积聚、导尿管拐角处扭曲、结石等原因引起的。
1. 导尿管插入操作要正确。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尿管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对尿道的损伤。
2. 定期更换导尿管。
一般建议,如无特殊情况,导尿管不宜停留时间超过4周,必要时更换导尿管以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3. 经常检查导尿管是否正常通畅。
导尿管正常通畅可以保证患者尿液排出的经济、安全,避免导尿管造成压迫、勾曲或过度伸展损伤。
4. 保护尿道健康。
患者应该避免过度用力,定期洗涮导尿口和外阴部分,以避免导致感染和结石等问题。
5. 相应饮食和药物治疗。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饮足够的水,利于尿液排出。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是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面临的常见问题。
分析导致漏尿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危害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危害可谓是多方面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导尿管漏尿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湿、红肿、瘙痒等皮肤损伤,甚至可能引发皮肤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漏尿还会加重患者的尿液外渗,导致尿液残留在体表,易导致细菌繁殖、感染等问题。
长期漏尿不仅造成床单、衣物的污染,还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自尊心,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给患者带来诸多问题和困扰,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加强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护理工作,预防和减少漏尿的发生至关重要。
1.2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
导尿管本身的质量和材料选择可能不合适,导致漏尿的发生。
导尿管的选择不当,导致导尿管与尿道之间不密合,导致尿液无法完全通过导尿管排出体外。
导尿管留置过程中,患者可能由于移动频繁或姿势改变不当等原因引起导尿管位置不稳,导致尿液无法顺利排出。
患者可能存在尿液过多或尿液浓度过高的情况,导致导尿管无法完全排除尿液,从而发生漏尿情况。
导尿管周围皮肤不洁或护理不当,也可能导致导尿管漏尿。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和导尿管护理的细节。
只有找准漏尿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导尿管的使用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护理对策一:定期更换导尿管定期更换导尿管是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重要措施之一。
长期留置的导尿管容易导致管腔积聚结晶、细菌、尿道异物等,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进而导致导尿管漏尿。
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有效减少导尿管积聚有害物质的机会,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导尿管的使用寿命。
在进行导尿管更换时,护士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导管规格、材质和长度,确保导尿管与尿道的贴合度,避免过长或过短导致漏尿或尿潴留。
更换导尿管的频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导尿管使用时间来确定,一般建议每2-4周更换一次。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导尿管是一种用于排尿的医疗器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患者排尿,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常常会出现导尿管漏尿的情况。
导尿管漏尿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因此对于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尿液排出受阻导尿管留置时,尿液排出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如果导尿管被不慎移位或者出现了结石、血块等情况,都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最终导致导尿管漏尿的情况发生。
2. 导尿管固定不当导尿管的固定位置不正确也是导致导尿管漏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导尿管被固定得太松或者太紧,都会导致尿液在导尿管周围溢出,最终导致漏尿。
3. 尿液急迫感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尿液急迫感,导致尿液在导管未排干净的情况下就直接溢出,造成漏尿的情况。
4. 导尿管损坏长期使用导尿管容易出现老化、损坏的情况,导致导尿管功能减弱,造成漏尿情况。
1. 导尿管定时清理定时清理导尿管是防止尿液排出受阻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用生理盐水或者药物溶液进行导尿管冲洗,保持导尿管通畅。
3. 防治尿液急迫感对于患者尿液急迫感的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缓解尿液急迫感,减少漏尿的发生。
4. 定期更换导尿管导尿管作为长期留置的医疗器械,其使用寿命有限,需要定期更换,避免导尿管老化、损坏,减少漏尿的风险。
除以上护理对策外,患者自身也需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保持身体清洁,预防尿道感染,减少导尿管漏尿的发生。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护理治疗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患者本身也需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在生活和饮食上要有规律,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过度运动,有效预防导尿管漏尿的发生。
希望通过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帮助更多患者早日康复。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是一种常见问题,可能造成导尿管位置不当导致尿液反流、导尿管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导尿管周围皮肤护理不当等原因。
为避免漏尿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应确保导尿管位置正确、定期更换导尿袋、定时清理导尿管口等。
加强患者教育意识,定期观察导尿管情况,并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是预防漏尿的关键。
通过有效的护理对策和患者教育,可以有效减少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进程。
【关键词】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原因、护理对策、导尿管位置、尿液反流、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皮肤护理、导尿袋更换、清理导尿管口、患者教育、观察导尿管、问题处理。
1. 引言1.1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重要性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导尿管漏尿可能会导致皮肤湿疹、感染和伤口形成,加重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漏尿还会增加导尿管周围皮肤的湿润,进一步引起局部感染和肉芽组织增生,增加导尿管脱落和损伤的概率。
及时发现并处理导尿管漏尿问题,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加强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问题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效果。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导尿管位置不当导致尿液反流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之一是导尿管位置不当导致尿液反流。
在插入导尿管时,如果位置不准确或者没有固定好,导致导尿管在膀胱内部移动,可能会引起尿液反流的情况。
尿液反流不仅会造成尿液外溢,还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为了避免导尿管位置不当带来的问题,护理人员在插入导尿管时要确保正确的操作技巧,将导尿管插入膀胱的正确位置并固定好。
定期检查导尿管的位置,确保导尿管没有脱落或移位,可以有效避免尿液反流的发生。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者不当姿势造成导尿管的移动,保持导尿管位置的稳定性。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导尿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尿道疾病或在手术期间暂时代替自然排尿。
然而,在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导尿管漏尿的情况。
那么,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护理对策能有效降低漏尿的风险呢?1. 原因(1)导尿管的位置及尺寸不当:如果导尿管插入过深,或者过窄的管道,都可能导致尿液的滞留和困难的排泄,从而造成导尿管漏尿的风险。
(2)导尿管的阻塞:导尿管容易被尿结晶物、血凝块、粘液等物质所阻塞。
如果导尿管被阻塞,患者在排尿时会感到疼痛,并且尿液会向外溢出。
(3)导尿管的遗漏:导尿管的滑动轮廓容易遗漏。
导尿管遗时,导尿管将引起患者的一系列不适,如尿道括约肌张力降低、机械性刺激和分泌物的增加等。
(4)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增加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
尿路感染会使尿液呈酸性,导致导尿管管道被腐蚀,最终导致导尿管漏尿。
2. 护理对策(1)正确定位导尿管:护士需要熟练掌握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尿道解剖结构,选择正确的导尿管型号和尺寸,并进行适当的设备定位,使导管的顶端位于膀胱底部,尽可能避免导管过长或过短,过深或过浅。
(2)定期排空导尿管:为避免导尿管被阻塞和感染,护士需要定期清空和冲洗导尿管,一般每4-6小时定时排尿一次。
清洗导尿管时,要使用生理盐水或稀释过的碘酒进行冲洗。
(3)定期更换导尿管:导尿管是一次性器具,应尽快更换。
如果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应该选择适合长期留置的器具,如双腔导尿管。
(4)减少感染风险:护士应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如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护士手卫生技巧、加强空气和环境卫生等。
(5)定期巡视: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情况,如导管的位置和管道是否畅通等,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尿量和出现的异常情况。
总之,正确的留置导尿管和合理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导尿管漏尿的风险,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舒适。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是指导尿管在长时间内无法正常收集尿液,导致尿液漏出的现象。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主要包括导尿管位置不当、尿道感染、导尿管梗阻等。
针对长
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并预防
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
1.导尿管位置不当:如果导尿管的位置不正确,例如导尿管被拉扯或者脱出尿道口外,就会导致尿液漏出的现象。
导尿管可能会在体内产生弯曲或者扭曲,也会影响导尿管的正
常排尿功能。
2.尿道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尤其是在导尿管未进行有效的清洁
护理的情况下,尿道口周围的细菌容易感染导尿管,导致尿液漏出。
3.导尿管梗阻: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出现导尿管梗阻的情况,例如结石、血块等物质
阻塞导尿管的排尿通道,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漏尿现象。
护理对策:
4.注意饮食及饮水: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及饮水情况,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
食物和饮料,减少尿液刺激导致尿液漏出的可能。
5.定期观察患者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及导尿管的排尿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6.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果患者出现尿液漏出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
避免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都会造成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此
进行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以上护
理对策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尿液漏出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
者康复。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是指尿液从导尿管外部渗漏出来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心理健康。
下面将探讨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原因:
1. 导尿管留置不当:导尿管腹腔不完全充盈、不稳定或过长等都可能导致尿液渗
漏。
2. 导尿管堵塞:导尿管内腔堵塞或囊尿管内压过高,尿液不易排出。
3. 患者运动或位姿不当:患者过度运动、位姿不正确,如坐立过久或走动过多,会
导致导尿管被挤压,致使尿液渗漏。
4. 尿液潴留:尿液潴留在导尿管和膀胱之间,压力过高导致尿液溢出。
5. 导尿管周围皮肤损伤:皮肤损伤导致导尿管无法紧密贴合导致渗漏。
护理对策:
1. 定期检查导尿管:定期检查导尿管的位置和固定情况,确保导尿管腹腔充盈,可
以通过正压灌注法排除管腔内的气泡。
2. 导尿管通畅:每次排尿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导尿管,以保持导尿管的通畅,并避免
囊尿管内压力过高。
3. 鼓励正确的位姿和运动:鼓励患者采取正确的位姿,并减少剧烈运动,以减少导
尿管被挤压的可能性。
4. 定时排尿:对有尿液潴留倾向的患者,每4-6小时定时排尿,避免尿液溢出。
5. 导尿管周围皮肤护理:保持导尿管周围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及时更换尿布或尿袋,预防皮肤损伤。
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导尿管的情况,及时采取措
施解决导尿管留置不当的问题,保持导尿管的通畅,鼓励患者采取正确的位姿和运动,定
时排尿以及加强导尿管周围皮肤的护理,以减少尿液渗漏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
活质量。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导尿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用于排尿功能受损或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导尿管漏尿的情况,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导尿管位置不当、导尿管梗阻、尿液产生过多等,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护理和对策。
长期留置导尿管导致漏尿的原因主要如下:1. 导尿管位置不当:当导尿管位置不正确时,容易导致尿液外流。
导尿管的位置应该在膀胱内正确放置,并且应该经常进行检查和调整,以确保导尿管的位置正确。
2. 导尿管梗阻:导尿管梗阻是尿液无法排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梗阻可以是由于结石、血块、尿道狭窄等原因造成的,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导致尿液外流。
3. 尿液产生过多:有些患者在留置导尿管后,尿液产生过多,导致导尿管无法及时排尽尿液,从而引起漏尿。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护理对策,以减少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发生:2. 定期清理导尿管: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清理以保持通畅,防止梗阻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该每日清洁导尿管口,并定期进行冲洗,避免结石、血块等物质堵塞导致尿液外流。
3. 控制尿液产生:对于尿液产生过多的患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控制尿液的产生,如适量限制饮水、控制尿液刺激因素等,以减少尿液漏出的发生。
4. 导尿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导尿袋也是减少导尿管漏尿的重要因素。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导尿袋,以保持尿液的正常排出和收集。
5. 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以通过教育、指导等方式,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帮助患者学会正确的清洁导尿管口、定期更换导尿袋、及时观察导尿管的情况等,以减少导尿管漏尿的发生。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我们综合进行护理和对策。
通过加强对导尿管位置、清理、尿液产生控制、导尿袋选择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护理和指导,可以有效地减少导尿管漏尿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导尿管是一种用于排尿的医疗器械,一般适用于患有尿潴留、泌尿系统疾病或因手术需要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
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会出现漏尿的情况,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便,还可能导致感染等并发症。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了解,对护理工作者及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1. 尿道口位置问题尿道口位置问题是导致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导尿管没有正确插入到尿道内,或者导尿管在插入的过程中刺激到尿道口,都有可能导致尿液从导尿管周围漏出。
2. 导尿管阻塞导尿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尿垢、结石或血块等物质堵塞,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漏尿情况发生。
3. 导尿管位置不当导尿管如果被压迫或者被拉扯,都有可能导致导尿管位置不当,从而引起漏尿情况。
4. 尿道括约肌失去调节功能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尿道括约肌失去对尿液的正常调节功能,从而导致尿液的不断漏出。
1. 导尿管插入技术在插入导尿管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导尿管正确插入到尿道内,避免对尿道口造成刺激,从而减少导致漏尿的可能性。
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清洗、冲洗,确保导尿管的通畅,减少导尿管被堵塞的风险。
在使用导尿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固定导尿管的位置,避免导尿管被压迫或拉扯,造成导尿管位置不当,从而避免漏尿的发生。
4. 加强括约肌锻炼5. 定期更换导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要定期更换导尿管,避免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护理工作者和患者都需要重视。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导尿管的插入和护理,避免导致漏尿的原因发生。
患者在长期留置导尿管的过程中,也需要密切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加强自我护理意识,减少漏尿的发生。
希望通过全社会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的重视和关注,能够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尿管漏尿的原因范文尿管漏尿,也称为尿失禁,是指无法控制尿液在适当时刻和地点释放。
它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问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尿管漏尿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阴道松弛:妇女在生育过程中,特别是经历过多次分娩的女性,会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松弛。
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松弛会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从而使尿液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2.前列腺问题:前列腺增生或癌症等疾病引起的前列腺问题,可能会导致尿液的滞留,增加尿道压力,从而导致尿液泄漏。
3.神经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如中风、帕金森病等,会影响到尿液的控制和排泄过程。
此外,周围神经的受损也可能导致尿管漏尿。
4.尿道感染:尿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是尿管漏尿的一个常见原因。
感染会导致尿道炎症和刺激,使括约肌和尿道黏膜功能受损,尿液无法被有效地控制。
5.药物和饮食:一些药物,如利尿药、抗抑郁药和镇静剂等,可能会影响尿液的控制。
此外,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也可能引起尿管漏尿,如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等。
6.看守下达:看守下达是指疤痕组织或手术后的结缔组织在尿道或泌尿系统中产生收缩或狭窄。
这可能会导致尿液的潴留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
7.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肥胖、长期便秘、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咳嗽和喷嚏、年龄等。
这些因素可能增加腹压,对尿液控制产生影响。
行为治疗是尿管漏尿的首选方法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盆底肌肉训练: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提高尿液控制能力。
2.排尿训练: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频繁或突然地去厕所,同时尽量完全地排尿,减少尿液残留。
3.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控制排尿的时间和量,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提高膀胱的容量和控制能力。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信号传导和肌肉收缩来改善尿液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α受体激动剂等。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严重的尿管漏尿病例,包括尿道带状吻合术、尿道吊带手术等。
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漏尿因素、并发症原因、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1.相关知识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目的是缓解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液潴留,以及监测尿量等。
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变化,在留置导尿期间常有尿液外溢的现象,业内也称漏尿。
持续的漏尿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影响患者的舒度,增加压力性损伤、感染等发生机会,增加患者痛苦,给治疗及护理带来难度。
2.相关因素2.1放置尿管操作。
尿管型号不合适、尿管插入深度不当、气囊检查不仔细、气囊注水量不合适及气囊与膀胱颈口嵌顿不良等均是操作导致的漏尿原因。
2.2老年生理性病变2.2.1膀胱痉挛。
气囊导尿管的前端是圆头,其直接接触膀胱壁,并嵌顿于膀胱顶部,能够刺激膀胱肌肉使其发生强烈的收缩反应,还会增加从膀胱颈到尿道的移动速度,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病变,膀胱发生痉挛,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膀胱颈开放,从而发生漏尿情况。
因此患者可锻炼膀胱反射功能,有效防止膀胱痉挛,确保其生理功能。
另一方面,运用气囊导尿管时,注入液体或气体进入气囊内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执行,在不适用导尿管脱出且有最佳导尿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气囊内液体或气体,或尽可能使用容积较小的气囊导尿。
2.2.2尿道括约肌松弛。
老年患者激素水平下降,易发生尿道萎缩、尿道口变小,因此极易发生导尿管型号与尿道结构无法完全吻合的情况,从而导致漏尿的发生;同时,老年患者尿道紧张度降低,无论导尿管是否紧密都极有可能通过导尿管或者尿道发生尿液外流的现象。
2.2.3膀胱容量减小。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膀胱容量会不断减少,膀胱容量的减小会导致尿液无法承载而外流。
临床护理过程中依据老年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导尿管,同时改进导尿管插入技术,避免插管引起的损伤。
2.3并发症原因2.3.1便秘。
老年患者由于新陈代谢缓慢、活动量小、胃肠道动力较弱等因素,极易发生便秘,因此患者大便时会增加腹压,从而压迫膀胱使尿液从尿管周围流出。
因此临床护理中应鼓励患者多运动,增加粗纤维类饮食,有效促进排便,尽量减少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
留置尿管发生漏尿的原因1、导尿管的选择不合理医护人员没有仔细为患者挑选出合适大小的导尿管,导尿管直径偏大或偏小,往往不利于尿液从膀胱中顺利流出。
导尿管过细与尿道不能完全吻合,留有空腔,导致尿液外渗。
2、尿管质量差尿管侧孔被堵或气囊固定液不能使整个气囊充盈,部分粘连,留有空隙,或气囊畸形等导致漏尿。
3、导尿管阻塞,引流不畅由于病人体位不当或引流袋放置不当致使尿管扭曲、受压、折叠,以及急性细菌性感染,尿液浑浊、尿沉淀或血凝块堵塞以及长期留置导尿管未定期更换、冲洗引起的钙盐沉积而导致尿管堵塞引流不畅而引起漏尿。
同时老年患者神经中枢感受器敏感度下降,干渴时,无法正常饮用干净水,导致机体缺乏足够水分,当机体代谢时,无法完全将废弃物带出膀胱,长期积累形成结石堵塞输尿管口,影响尿液从导尿管中流出。
4、尿道松弛随着年龄逐步增长,机体各部分功能、组织将会不断退化,老年患者由于细胞活性降低,肌肉组织不再紧致,尿道口皮肤、肌肉松弛,使得膀胱、尿道口收缩性降低,难以夹住导尿管,使得尿管容易滑出体外,引起漏尿。
5、尿管刺激适应不良(1)气囊尿管的前端为一圆头,气囊与膀胱壁直接接触,刺激膀胱肌肉引起强烈收缩,膀胱颈开放引起漏尿。
(2)神志清醒的老年患者,尤其初次置入尿管大多不适应角色变化,用力排尿,使膀胱括约肌、逼尿肌等肌肉发生主动收缩和舒张运动,致气囊与膀胱壁直接接触,导致膀胱肌肉过度收缩。
(3)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膀胱内压增高而出现膀胱痉挛。
6、气囊内注水量不足或过多气囊注水量不足时,气囊易漂浮于尿道口上,起不到贴合、封堵的作用因而产生漏尿。
当气囊注水量过多时,导尿管气囊加水超荷,形成巨大压强,造成输尿管运转速度加快,引起膀胱三角区剧烈收缩、痉挛,尿液冲击导尿管,致使漏尿。
7、夹管时间不当尿道紧张度与尿失禁有关,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尿道紧张度下降,夹管时间过长,膀胱内尿液积聚增多,压力增高,迫使少量尿液经球囊边缘渗入尿道而溢出。
2.1 尿管引流不畅:膀胱有尿,但尿管无尿液流出。
主要原因为:①尿管扭曲或受压:引流袋放置不当或患者体位不当均可造成尿管受压、反折或扭曲。
②膀胱黏膜堵塞尿管:导管孔贴近膀胱黏膜时引流袋及尿管构成了一个封闭系统,低于膀胱水平的尿袋对尿液有一个持续性的负压吸引力,膀胱黏膜随着压力堵塞尿袋的侧孔时,尿液就会从尿管旁边溢出,尿袋与膀胱的落差越大,堵塞的可能性越大。
③血块堵塞尿管:插管动作粗暴或插管速度过快、润滑不够、气囊导管球囊尚未完全进入膀胱即向气囊注水,以及过度牵拉尿管均可造成尿道撕裂伤;长期留置尿管行膀胱冲洗时,注入速度过快,压力过高以及气囊对膀胱黏膜的局部刺激也会导致大量血尿;膀胱本身疾病出血亦可造成血块堵塞尿管。
④尿盐积垢堵塞尿管:尿盐积垢的形成与留置尿管时间及是否合并尿路感染有密切关系。
长期导尿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膀胱残余尿的长期刺激亦可导致尿路感染。
细菌及代产物、尿液中某些蛋白
质及尿盐共同构成了包裹尿管的膜性结构,从而导致尿管堵塞。
2.2 尿道括约肌松弛:老年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者和昏迷的患者,会阴部肌肉弹性差,尿道括约肌松弛,伴前列腺肥大或部分女性患者因生产原因致尿道口狭小,只能选择型号较小的导尿管,此时发生尿液外溢不可避免。
2.3 膀胱废用性萎缩: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长期留置尿管者,常采用开放引流和定时间歇放尿方法排尿,处于非正常排尿模式,特别是开放引流放尿,使本应间断的排尿活动变成了连续过程,膀胱贮存功能废用,排尿过程中断,膀胱成空虚及惰性状态,一旦夹闭尿管即致尿液外溢。
2.4 长期导尿气囊刺激膀胱引起膀胱痉挛。
2.5 角色适应不良:神志清醒的老年患者,尤其初次置入尿管大多不适应已置入尿管的角色变化,不时用力排尿,由于患者存在排尿意识,在行排尿时膀胱括约肌、逼尿
肌等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运动,致使球囊处封闭不严,尿液自尿管旁流出,形成排尿时
尿管和外尿道口处都排尿的现象。
2.6 自主体位:由于患者的活动导致尿管位置的移动。
2.7 气囊注水太多,压力过大:过大的气囊压迫双输尿管开口,使输尿管蠕动加剧,输尿管传下来的蠕动波会引起三角区收缩
以致膀胱痉挛[1]。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人格,做好遮挡隔离工作。
向患者讲解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护理方法,使其提高认识,
减轻心理压力,告知患者留置尿管后不可用力排尿,教会患者根据个体情况自行夹闭或开放尿管的方法,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3.2 严格执行正确操作规程:插尿管前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2],插管时动作
要轻柔,遇有阻力不可强行插入,气囊导尿
管必须见尿后再插入4~5cm方可向气囊注
入10~20ml生理盐水后向外回拉至有阻力时为止,禁止注入空气,否则可致尿管前端
浮于液面以上,引起引流不畅。
注入生理盐水时用力要适度、均匀,同时注意压力变化和患者主诉,避免球囊破裂或尿管置入过程中损伤尿道。
由于老年膀胱结构、容量的变化,球囊注液量也应适当减少,一般小于
10ml为宜,注液量过大造成球囊在膀胱浮动,封闭尿道口效果不好,易发生溢尿,注液量6~8ml较适宜[3]。
3.3 尿管扭曲:引流袋位置要合适,翻身时避免尿管受压或扭曲,防止过渡牵拉造成尿道撕裂伤,或造成尿管脱出。
3.4 处理尿管堵塞:怀疑膀胱黏膜堵塞可用注射器注入20ml无菌生理盐水,并变换体位。
膀胱冲洗时应用生理盐水慢速低压冲洗,以减轻刺激防止血尿产生。
若有血尿存在,可在膀胱排空后注入生理盐水1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8mg保留止血。
若怀疑尿盐积垢堵塞尿管,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可达到机械性“冲洗”,预防尿管表面结晶形
成,同时定期更换导尿管,阻止尿盐积垢堵塞尿管。
长期留置尿管者,除每天定期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外,还应行2~3次/周使用5%碳酸氢钠100~200ml冲洗膀胱,预防钙盐沉积,或遵医嘱,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以减少黏液分泌,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3.5 括约肌松弛的处理:老年患者导尿时宜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既可防止尿液外溢,又能保证尿管通畅。
部分只能选择较小型号尿管的患者,可垫一次性中单,以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发生压疮。
对已流出的尿液应及时清洁处理并加强臀部护理,温开水清洗臀部2~3次/d。
另外,可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从而减少尿液外流。
3.6 膀胱废用性萎缩:神志清醒患者,可遵照正常生理排尿反射进行排尿,即感到有尿意时,开放尿管排尿,至尿液排尽再夹闭尿管;神志不清者可夹闭尿管,开始放尿1次/1~2d,然后逐渐延长至1次/2~3d放尿,应用利尿药或大量输液者可适当缩短放尿
时间,但必须保证膀胱有一定容量后再行排尿,防止膀胱萎缩。
3.7 预防感染:留置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尿路感染又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引起尿液外溢,因此预防尿路感染至关重要:①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
②妥善固定尿管,保持尿袋位置低于尿道口,不可超过耻骨联合水平,防止尿液倒流。
③每天更换尿袋,更换尿袋时用0.5%碘伏由向外螺旋式消毒接口,更换尿管1次/2周。
④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尿管近尿道口端。
⑤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保证足够的尿液持续自然的冲洗尿道。
3.8 膀胱冲洗几个操作环节的规:一次输入液体量不宜过多,应控制在少量多次,以150~200ml为宜。
冲洗液悬挂高度不宜过高,注意选择低于60cm。
放尿时尽可能排空膀胱残余尿,必要时以手置膀胱底部压尿。
3.9 活动或运动适度:如因患者活动,翻身幅度过大而造成尿管位置移动,要及时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
4 小结
以上改进方法, 要灵活掌握,对出现不同情况的患者选择不同的防治对策,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漏尿,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舒适感,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也减少床单的更换,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