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经典案例--武汉某区发概念性总体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8.63 MB
- 文档页数:36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奖年份: 2000所获奖项:一等奖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
1998 年全市下辖七个中心城区和市郊六区,93 个街道, 34 个乡, 59 个建制镇。
市域土地面积8467.11 平方公里,总人口 731.79 万,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计,城市化水平达到58.55%。
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重要交通通信综合枢纽,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内外贸、科研和教育中心。
武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城市建设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
规划期限: 1996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2000 年,中期为2010 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并包括市域内其他重点规划发展的地区,面积为 3086 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进一步把武汉建成为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在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动态人口模型,预测到2020年,武汉市市域常住人口将增加到970 万,而全市耕地只能容纳200 万农业人口,因此需要容纳的城市常住人口将达到770 万,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80%以上,其中,至2010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 70%。
至 2020 年,规划主城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1996 年的 355 万人增加到505 万人,其中,至2010 年为 415 万人。
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并执行适当偏紧的政策,规划至2020 年,主城用地规模由1996 年的 264 平方公里增加到427.5 平方公里,其中,至2010 年为 343.3 平方公里。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武汉城市圈“十二五”区域总体规划(个人整理)前言“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家批复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武汉城市圈开放的步伐,对于发挥区域优势,成为中原区域经济增长极、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个试验区对当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探索,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系列的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由点及面,实行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衡推进相结合。
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与资源协调,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比较发达的生态城市圈。
第一章现状分析一、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和劣势1.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可以用一副“弓箭图”描绘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
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武汉城市圈的劣势武汉城市圈主要存在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5个劣势。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谨呈: 谨呈:武汉·SO生态主题商务总部基地项目 概念规划及概念定位报告北京中盟创意管理顾问有限公司2010、05、18 、 、项目背景• 我公司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参与武汉SO生态主题商务总部基地项目,为该 项目提供服务。
服务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的市场研究、概 念构想和概念规划、创业定位 • 规划建议两方面内容。
• 第一阶段我司对武汉及硚口区域、创业、商业、地产等相关市场进行了 深入调查研究,并针对武汉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有效 沟通。
同时,我行充分利用本公司资源库及客户群脉就武汉区域经济和 市场特点尤其是该项目对市场做出预期研判; • 第二阶段我公司在总结分析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区域规划特点对 项目的业态和功能定位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度论证分析,并在借鉴参考众 多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我公司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为项目功能的规 划设计、功能设施以及运营推广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Switzerland产业规划的责任,在对城市、对文化、对商业产生 影响力的同时,已经从提供产业定位和功能空间转 向了组织社会活动功能。
——BERNARD TSCHUMI(伯纳德·屈米) (伯纳德·屈米)导读武汉SO生态商务总部基地项目,一个占地1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类总部基地、 武汉SO生态商务总部基地项目,一个占地1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类总部基地、一个专业 SO生态商务总部基地项目 1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类总部基地 类商务综合体、一个闻名全国的武汉生态总部基地。
类商务综合体、一个闻名全国的武汉生态总部基地。
其在中国生态商务类总部基领域的创新以 及高度和深度注定要不凡。
及高度和深度注定要不凡。
——武汉SO生态商务总部基地将从战略性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入手,并表述四个特点: ——武汉SO生态商务总部基地将从战略性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入手,并表述四个特点: 武汉SO生态商务总部基地将从战略性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入手 第一,营销性。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
2004 年7 月,步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吅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步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
2005 年7 月1 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
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
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
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步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步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
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步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吅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