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与DNA、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29.50 KB
- 文档页数:7
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dna的关系染色体是一种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细胞器官,它们通过几何联合单体化合而成。
在生物学中,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能够通过传递给下一代来维持生命的连续性。
在进化史上,新的基因通过突变而产生,随后被保存在染色体中,并在后代中传递下去。
在染色体中,相同的形态和构造的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对于高等生物来说,常常会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一起出现在细胞中。
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同源染色体有可能会发生结构变异,造成染色体的异源性。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几何联合单体会被解开,成为姐妹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DNA带又称作是表姐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的表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应基因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它们有不同的遗传信息,所以它们的表达方式有可能是不同的。
DNA是构成基因的化学分子。
它是一种由四种不同碱基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能够携带生命遗传信息并传递给下一代。
在染色体中,DNA会被紧密地缠绕成为一个紧凑的结构,称作染色体的核小体。
核小体在染色体的几何联合单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防止染色体的损伤以及避免DNA的丢失。
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和DNA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研究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内容,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和DNA还有一些其他的关系。
染色体中的DNA序列可以被分成两个主要的区域:表观遗传区和基因区。
表观遗传区包含着丝粒附近的DNA序列,而基因区则包含了与遗传信息相关的DNA序列。
基因区中包含了对生物体功能的调控信息,例如启动子序列、外显子和内含子等。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DNA序列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重组。
重组是DNA序列的交换或重新组合,它能够造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遗传信息变化。
重组是遗传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染色体中,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DNA序列,称作端粒。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端部,它们能够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和丢失。
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概念的区分。
染色体: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
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
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
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前中期其实就是一条染色体复制,产生两条染色体,但着丝点未分裂,那一条染色体上就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说着两条染色单体式由复制形成的,应该是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遗传组成基本相同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彼此联会(配对),并且能够形成四分体,然后分裂到不同的生殖细胞的一对染色体,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可见是在联会后才会有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所以是减数分裂前中期出现。
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两条不同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出现在减数分裂前中期呃,特点,部分片段可以互换,进行交叉互换,也是基因重组的一种方式判断数量的话,首先你要搞清楚是什么细胞的什么时期,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前中后期,然后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去数PS:数染色体数量要计数着丝点,那样不容易错数染色体就数着丝点,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数X形态的染色体,再乘2DNA,没复制的染色体,一条就一个DNA;复制后的染色体,一条两个DNA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可以配对的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组:二倍体的配子含的就是一个染色体组笔记:染色体: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
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
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
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前中期其实就是一条染色体复制,产生两条染色体,但着丝点未分裂,那一条染色体上就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说着两条染色单体式由复制形成的,应该是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遗传组成基本相同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彼此联会(配对),并且能够形成四分体,然后分裂到不同的生殖细胞的一对染色体,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精心整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母细胞体细胞(受精卵)精(卵)原细胞分裂次数一次二次分先期染色体凌乱散布在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染色体凌乱,无同源染裂中央出现,有交错交换现象色体过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有四分体摆列在赤道板与有丝分裂同样,但程规律地摆列在赤道双侧无同源染色体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四分体摆列在赤道板与有丝分裂同样,但色单体分开;有同源染双侧无同源染色体色体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的联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四分体,有出现非姐行为会和四分体,不出现非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错交换及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分别叉交换及同源染色体的分别子细胞数目 2 个雄: 4 个精子雌: 1 个(卵细胞) +3 个(极体)子细胞种类体细胞成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子细胞染色与亲代细胞同样比亲代细胞少一半(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精心整理体数分裂)DNA(或染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色体)复制时间着丝点的分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裂时间同源染色体有,但不用联会,也同源染色体有联会行为,且分开分别进入不不分开同配子,配子中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复制一次,出现纺锤体,均有核膜,核仁的消逝和重修过程使生物的亲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固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持了每种生物前后辈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 DNA的变化规律(1)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和 DNA的变化规律:①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染色体由,染色体数目不变 (2N) ,DNA数目由 2N→4N。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期间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错交换和同源染色体的分别等行为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次级精( 卵) 母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由2N→N,DNA数目也随之减半,由4C→2C,减半的原由在于同源染色体的相互分别。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别,染色体由染色体数目还是N,DNA数目再次减半由2N→ N,减半的原由在于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分别形成染色体均匀进入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知识梳理与重难点透析一、掌握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和判别方式1.判别方式染色体(个): 4 4 4 4识别:着丝粒的数目说明:①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形态;描述变化时应区分染色质、染色体,计算数量时应合并计算。
染色单体(个):0 8 8 0说明:染色单体往往以姐妹染色单体的形式存在,故肯定为偶数存在。
DNA(个): 4 8 8 4识别:画图的笔画数。
(染色质与染色体无非线条粗细差异)同源染色体(对):2 2 2 2识别:每一对染色体的大小、形状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提醒:①同源染色体来源不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
故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尽管大小、形状相同,但来源不是分别来自父方、母方,故不叫同源染色体。
②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存在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但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联会。
③X、Y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尽管大小、形状不同,但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联会现象。
2.概念辨析图形说明1(1)A、B、C细胞中都含有2条染色体。
(2)A、B、C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3)C细胞可能为一个四分体,因为四分体只存在于减数分裂。
(4)B、C细胞中都有染色单体。
(5)A细胞内有2个DNA分子,B、C细胞内有4个DNA分子。
(6)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3.典例分析例1、下图是二倍体植物细胞分裂某个时期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1)此植物细胞处于分裂的期。
(2)该细胞此时有对同源染色体;个染色体组。
(3)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
(4)①、④两条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属于;①、⑤两条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是经过形成的。
(5)若①号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④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
(6)若①号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⑤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若出现基因a,其原因是。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学习导航]1.把握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细胞形态的转变。
[重、难点] 2.会区分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不同点。
[重点]一、减数分裂(阅读教材P16)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进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在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只进行一次。
4.结果: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削减一半。
⊙点拨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一般有三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依靠减数分裂,体细胞的增殖主要依靠有丝分裂,其次依靠无丝分裂。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阅读教材P16~P19)1.形成场所:精巢或睾丸。
2.细胞名称的变化3.染色体的变化(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都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染色单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交叉互换↓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同源染色体分别,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3)减数其次次分裂①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②分裂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4.变化结果: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和变形形成四个精子。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阅读教材P19~P20)1.形成场所:卵巢。
2.过程3.染色体的变化:与精子形成过程相同。
4.变化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都退化消逝。
1.连线2.推断(1)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进行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次数和细胞分裂次数是相同的。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分析: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染⾊单体怎么数
⼀条染⾊体上有两个染⾊单体,所以染⾊单体的数⽬是染⾊体的⼆倍。
染⾊单体存在的时间是从DNA完成复制开始⾄着丝点分开为⽌。
减数第⼆次分裂后期开始,⽆染⾊单体。
1染⾊单体
染⾊单体是复制时产⽣的染⾊体拷贝。
此名字通常⽤来形容处于随后的细胞分裂期它们分开的之前的染⾊体。
染⾊单体分裂过程
从有丝分裂前期到中期(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此时不存在染⾊单体),染⾊体沿其长轴发⽣纵裂。
这样被分成的⼆条染⾊体各称为染⾊单体。
开始成为⼀对的染⾊单体两者并不分开,逐渐它们具有独⽴的基质,并在其中各⾃形成⼆条染⾊丝。
染⾊单体往往出现互相关联的螺旋。
这些螺旋的圈数在中期以前逐渐减少,并且着丝粒也开始分裂。
从中期进⼊后期时,⼀对染⾊单体就互相完全分开,作为⼦染⾊体分别向相反的两极移动。
减数分裂的⼆价染⾊体是由4条染⾊单体(四分染⾊体)产⽣的。
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DNA 数量变化例析舟山中学 顾敏舟有丝分裂的结果和意义是子代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是一致的,保持了亲子代细胞遗传的稳定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下面我们通过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DNA 数量变化来进行解释。
一、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DNA 的关系图下图中A 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染色体(质),B 是经过复制的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其含有的物质也与A 完全相同,它们通过一个共同的着丝粒相连。
B 的着丝粒分裂后,就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染色体(C )。
也就是说,染色体复制后至着丝粒分裂之前,染色体的个数不变,但包含有染色单体,也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染色单体。
A 的一个染色体上有1个DNA 分子,而B 的染色体中含2个DNA 分子,分别位于2个染色单体上。
C 中每个染色体只含一个DNA 分子。
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 分子数的计算:有染色单体时,DNA 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没有染色单体时,DNA 分子数=染色体数。
特别提醒:(1)染色体数目的计算,以着丝粒为依据。
(2)一条染色体上DNA 的数目在复制前后不同:当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没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
例1、细胞周期的各阶段中,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 分子数量比不可能是下列中的 ( )解析:本题以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和DNA 数目变化为核心考点,综合考查识图、分析判断能力。
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DNA 数目比有两种情况:在染色体中无单体时,染色体数目和DNA 分子数目比为1∶1;在染色体中有染色单体时,因为每一条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 分子,即一个染色体上有2个DNA 。
C答案:A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染色体复制(间期)→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前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中期)→着丝粒分裂(后期)→移向两极(末期)。
高中生物知识点之细胞增殖高中生物知识点之细胞增殖名词: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
(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
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
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